烟草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内生细菌及根围拮抗细菌研究

烟草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内生细菌及根围拮抗细菌研究

张伏军[1]2008年在《烟草青枯菌拮抗细菌swu31-2的分离及其生物防治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青枯病(tobacco bacterial wilt)是一种由布可氏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细菌性土传病害,是热带,亚热带和一些温暖地区烟草的重要病害。该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烟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个别年份常常暴发流行,造成毁灭性损失。目前,烟草青枯病的防治十分困难,生产上主要采用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为主,农业措施防治法受环境和栽培条件的限制,实施起来较困难;而化学防治具有环境污染严重、残留药物对人畜危害大、容易诱导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等问题,逐渐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挑战。与之相比,生物农药具有无污染、无公害、对人畜毒性低及环境压力小等优点。因此,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潜力。本研究以生物防治烟草青枯病为目的,以具有强致病力的青枯菌为指示菌,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对烟草青枯病有较强拮抗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编号为swu31-2。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菌株的鉴定、发酵条件的优化、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纯化和部分理化性质研究、菌株在烟草上的定殖能力及对烟草青枯病的盆栽试验等研究工作。主要结果如下:1.重庆黔江石郎烟区烟草青枯菌生化型和致病力调查采集具典型青枯病症状的烟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及致病力检测。共分离到36株青枯菌株。根据Hayward划分青枯病菌的标准,对其中的24株病原菌进行生化型的归类。结果表明,其中有5株病原菌属于Ⅲ-1,约占20.83%:另19株烟草青枯菌株属于生化型Ⅲ,约占79.17%。致病力检测结果表明,在36株病原菌中有8株致病力强、13株致病力中等、15株致病力较弱。强致病力病原菌的获得,为后续的拮抗菌筛选和防治研究提供了有利的靶标。2.拮抗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以筛选到的8株强致病力青枯菌株为靶标,从烟草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具抑制病原菌的拮抗菌swu31-2菌株,对此菌株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分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在抑制青枯菌平板实验中,swad1-2菌株的活性物质存在于胞内;连续传代10次后,swu31-2菌株产生的活性物质对病原菌仍然具有较稳定地抑制作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发现,SWR31-2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无芽孢,具鞭毛,能运动的好氧菌;在马铃薯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h后,菌体生长良好,有明显的绿色色素产生;明胶液化、接触酶反应、氧化酶反应及脓青素反应均呈阳性,4℃不生长,41℃能生长;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其序列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AAQW01000001序列、AAQE01000095序列及AAQE01000031序列的16S rDNA同源性均高达99%。综合各项指标鉴定的结果,鉴定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的铜绿假单胞菌,命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swu31-2。3.swu31-2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对swu31-2菌株发酵条件作了优化研究,得到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甘油,氮源为豆饼粉,金属离子为Mg~(2+),磷酸盐为K_2HPO_4以及最适温度为30℃,接种量为3%,初始pH值为8.0,装瓶量为30%,发酵时间为36h。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发酵培养基各组分:甘油3%,豆饼粉5%,MgSO_4·7H_2O0.3%,K_2HPO_4 0.05%,与King's B发酵培养基相比,利用最佳发酵培养基发酵产生的细菌数从1.49×10~(10)个/mL提高到6.23×10~(10)个/mL,抑菌圈直径从20.7mm提高到28.2mm。4.swu31-2菌株活性物质初步地分离纯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利用有机溶剂沉淀、离心法去除杂蛋白及硅胶柱初步分离纯化swu31-2菌株的活性物质,并初步探索了拮抗菌株swu31-2活性物质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活性物质能够较好地耐酸碱、耐高温,对蛋白酶K不敏感;且活性物质能不同程度的溶解于甲醇、乙酸乙酯、丙酮、乙醇和水中,其中在甲醇中溶解性最好;利用氯仿和乙酸乙酯分别萃取水相中的活性物质,检测发现活性物质仍存在于水相中。综合各项结果,初步判断swu31-2菌株的活性物质可能为非蛋白类的小分子物质,为后续的分离和纯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5.swu31-2菌株在烟草上的定殖能力及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作用首先为获得标记菌株,通过逐步提高链霉素(Streptomycin,Stre)浓度的方法,获得了抗300μg/mL Stre的自发突变菌株,记为swu31-2~*。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标记菌株具有稳定的抗药性,且与原始菌株具有同等的平板抑制作用和盆栽防治效果,可以作为swu31-2菌的标记菌株进行定殖研究。swu31-2~*菌的定殖试验结果表明,swu31-2~*菌株可以很快地定殖到烟草各组织表面及内部,在菌悬液灌根处理1d后,就能在烟草根、茎、叶内部检测到swu31-2~*菌。在8d左右定殖量最大,根、茎、叶分别达到5.57×10~7、6.79×10~6、3.65×10~6 cfu/g,之后有所下降,而对照中无任何菌落长出。这说明swu31-2菌具有内生性特征。同时,定殖20d的检测结果表明,swu31-2~*虽有下降趋势,但仍含有较高的细菌数量,在含量最低的叶内也有1.30×10~5 cfu/g。定殖数量消长动态表明,swu31-2~*菌在烟草根、茎、叶内部均有一个“由升到降”的数量变化趋势;swu31-2~*菌在烟草各组织内部定殖能力强弱为:根>茎>叶。另外,灌根后20d,仍能在烟草根、茎、叶表面检测到标记菌株,说明swu31-2菌能够长时间定殖于烟草各组织表面。分别利用菌株swu31-2的菌液和活性物质进行烟草青枯病的盆栽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swu31-2菌液和活性物质均对烟草青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先施swu31-2菌液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处理较好,防治效果分别为60.87%和60.32%:后施菌液和活性物质粗提物处理的防效分别为39.50%和20.90%。同时研究发现,两种不同防治方法的活性物质处理之间存在着显着性的差异,说明活性物质处理主要起到的是预防作用;而两种不同防治方法的菌液处理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菌液处理不仅具有预防作用,而且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尹华群[2]2004年在《烟草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内生细菌及根围拮抗细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青枯病是烟草上的一大毁灭性病害,至今还没有一种有效药剂能够防治它,因此找到一种有效的生防菌进行生物防治,意义重大。 本研究于2001~2002年,从湖南永州、郴州、衡阳和宁乡等地采集病株及健株共分离到青枯菌菌株19株、内生细菌菌株160株,经鉴定青枯菌菌株2316为强致病力菌株,32株内生菌菌株在室内对烟青枯病菌株有拮抗作用。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性状,初步鉴定了001、009、011叁个内生菌株的分类,认为内生菌株00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内生菌株009与011为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其田间初步防效试验证明:内生芽孢菌001、009、011对烟草青枯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达到了82.5%、100%、84.5%。 烟青枯病根围拮抗菌菌株湘2—3和2—轻—9在多年的田间试验中,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为了使这两种菌株能够大规模用于工业化生产,对菌株湘2—3和2—轻—9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菌株湘2—3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20‰,鱼粉3‰,CaCO_33‰,KH_2PO_40.8‰,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24h、接种量4%、容氧量120ml;菌株2—轻—9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25‰,鱼粉3‰,CaCO_34‰,KH_2PO_40.7‰;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26h、接种量3%、容氧量80ml。

肖田[3]2008年在《青枯无致病力菌株对烟草青枯病的室内控病研究》文中认为烟草青枯病是由劳尔氏菌属的茄假单胞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对烟草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是烟草上一大毁灭性病害,其防治十分困难。生物防治对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利用青枯无致病力菌株作为生防菌,它们能够在与病原菌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发挥作用,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本研究从重庆不同区县采集茄、番茄、烟草和辣椒青枯病株分离青枯无致病力菌株,并通过紫外光诱变和连续转代青枯致病菌获取无致病力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平板拮抗筛选及温室控病试验,并对它们诱导烟草植株体内防御酶系活性及病程相关蛋白变化进行了测定。1.从2006年6月初至9月底,在重庆市璧山县、北碚区、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江津区、酉阳县和涪陵区采集青枯病株样本共184份,其中茄青枯病株67份,番茄青枯病株42份,烟草青枯病株38份,辣椒青枯病株37份。分离纯化保存并初步鉴定菌株共138株,其中青枯致病菌株22株,占获得的青枯菌株总数的16%。22株青枯致病菌株中,茄青枯菌13株,烟草青枯菌6株,番茄青枯菌2株,辣椒青枯菌1株。无致病力菌株116株,占获得的青枯菌株总数的84%,其中番茄青枯菌41株,茄青枯菌41株,辣椒青枯菌21株,烟草青枯菌13株。2.将直接分离得到的青枯无致病力菌株116株,通过紫外光诱变得到的青枯无致病力菌株42株,及连续转代获得的青枯无致病力菌株19株,对它们进行烟草青枯菌的平板抑菌试验。初筛得到对烟草青枯菌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共62株,其中61株为直接分离得到的菌株,1株为紫外光诱变得到。进行复筛后得到抑菌带宽≥1cm的菌株21株;抑菌带宽为0.5~1cm的菌株13株;抑菌带宽度≤0.5cm的菌株28株。将抑菌带宽≥1cm的菌株采用喷雾法和含菌培养基法两种筛选方法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喷雾法得到的抑菌带宽普遍大于含菌培养基法得到的,只有Tmt3-2-1和TbYYk1-1两个菌株是例外。通过两种方法比较,认为喷雾法比含菌培养基法操作简便、快捷,比较适用于平板筛选试验。3.平板筛选出的抑菌带宽≥1cm的21株菌株,对它们进行烟草青枯病的温室控病试验。初测结果表明:这21株菌株大部分能够使烟草推迟7d发病,CKB只灌接待测菌株的烟草苗未表现明显异常,初步说明它们对烟草是安全的。在接种20d后,相对防效<70%有6株,其余的相对防效>70%。结合菌株在NA培养基上的生长势,将其中的6株进行复测。结果表明:L6-3、Tmjd1-3、Au004-1、TbYYk1-1和Aujd8-2-1处理分别较CKRs推迟发病14d、6d、5d、2d和1d。L6-3、Au004-1和Tmjd1-3处理对烟草青枯病的温室控病效果较好。在接种30d后,它们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0.83%、77.5%和75%,其中L6-3处理的相对防效最好。4.在NA培养基上的生长势较好且温室控病效果较好的青枯无致病力菌株Au004-1和Tmjd1-3,用它们分别处理烟草后测定植株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并通过电泳分析烟草植株体内病程相关蛋白(PRP)的变化。结果表明:它们处理烟草后,植株体内的PAL、POD及PPO活性增强,PRP含量也有提高。表明青枯无致病力菌株对烟草青枯病的控病机制除了对致病菌的直接抑制作用外,很可能诱导烟草植株产生了抗病性。

刘宪臣[4]2014年在《温湿度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及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烟草青枯病(Tobacco bacterial wilt)是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1896)Yabuuchi et al.引起的一种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病害,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害的发生蔓延极为迅速,具有爆发性和极大的破坏性,是烟草生产上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以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东部、安徽南部、贵州局部烟区为害最为严重,个别年份常爆发流行,造成毁灭性损失;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已有向北方烟区扩散的趋势,在辽宁、山东、河南及陕西等省均有发生,局部地区危害较为严重。目前,我国关于烟草青枯病的防控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预测预报上,对于影响烟草青枯病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的研究极少,且较为单一;在病前预防上,缺乏系统高效的技术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有效抑制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在病后防治上,主要利用烟株自身的抗病能力以及化学药剂的施用以抑制病情的发生蔓延,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理想的防治手段,且随着常规化学药剂的长期使用,病原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抗药能力,常规施用剂量下已经很难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基于烟草青枯病的防控现状,结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及“保健—预警—系统控制”的新植保理念,在现代植物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室内试验推论、大田监测验证为主体思想,以温湿度及病害数据的监测、调查、分析、归纳总结为手段,相继开展了关于温湿度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及调控技术研究的系统工作:室内条件下温湿度调控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田间温湿度的变化对烟草青枯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几种温湿度调控技术对烟草青枯病的控制效果叁个方面的内容。最终,初步形成了关于温湿度与烟草青枯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的研究论文。1.室内条件下温湿度调控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1)通过对室内条件下温度对青枯雷尔氏菌生长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在TTC培养平板上,从16℃时开始,以2℃为温度梯度,青枯雷尔氏菌的菌落直径随培养温度的上升呈现为一个先增后减的趋势,45℃始病菌无法生长出肉眼可见菌落,可推知青枯雷尔氏菌的在TTC平板上的可生长区间为[16℃,43。C];在接下来的青枯雷尔氏菌最适培养温度测定试验中,我们发现在15。C时,在NB液体培养基中,青枯雷尔氏菌菌量有了一定增殖,说明在15℃时青枯雷尔氏菌可以生长,结合上述青枯雷尔氏菌生长区间测定试验的结论,我们可推知,在实际培养中,青枯雷尔氏菌在培养基上(NB及TTC培养基)的可生长区间为[15℃,43℃];温度变化与菌落直径大小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当T=28.52℃时,菌落直径可达最大,即28.52℃为最适菌落生长温度(曲线的有效区间为16℃≤T-<43℃);室内培养条件下温度对青枯雷尔氏菌的生长增殖具有显着影响,在10℃-45℃间,单位体积菌含量随温度的增加总体表现为一个先升后降的不规则抛物线,其菌含量最大值为3.918×101-cfu/mL,横坐标为28℃。(2)通过室内条件下温湿度的调控对烟草青枯病发生发展状况的研究,我们发现:15℃及其以下的土壤温度不满足烟草青枯病发病的必备温度条件,45℃及其以上不适于烟草幼苗的生长,在温度较高(30℃≤T<45℃)时,烟草青枯病更易发生,但30℃左右是烟草青枯病病情发展最为有利的温度,各相同温度不同湿度处理发病情况均极为接近,说明在满足烟草青枯病发病条件的土壤湿度后,较高的土壤湿度虽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但其变化对烟草青枯病的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室内条件下不同温湿度调控对烟草青枯病病株内青枯雷尔氏菌菌株致病力的影响研究,我们发现:总体来看,接种后的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在满足青枯雷尔氏菌生长的一定土壤湿度范围内,土壤湿度低的处理更利于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的加强;不同温湿度处理条件下,即使接种的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相同,发病情况依然相差甚大;相同温度下,在一定的湿度范围内,湿度大的栽培环境下,烟株内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力随湿度的增大而减小,但烟株的病情随湿度的增大而愈趋严重;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的强弱并不是影响烟株发病严重程度的唯一条件,温湿度条件可以影响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力强弱,同样,对烟株生理生化状况及烟草青枯病的发生也具有一定影响。2.田间温湿度变化对烟草青枯病发生发展的影响(1)通过对大田烟草青枯病病情发生的温湿度条件的研究,我们可推知:以大田空气温度及土壤湿度的变化为衡量指标,当空气温度稳定达到22℃以上,根系吸收密集区域(即表土下15-20cm的土层)湿度稳定达到51.4%(m3/m3)以上16d,田间出现青枯病侵染病株;以大田土壤温湿度的变化为衡量指标,当根系吸收密集区域(即表土下15-20crn的土层)日平均温度稳定达到21.1℃以上,湿度达到58.5%(m3/m3)以上16d,田间出现青枯病侵染病株。(2)通过对大田温湿度的变化与烟草青枯病病情发展关系的研究,我们对各检测温湿度指标与对应时间段内烟草青枯病病情增加量进行曲线拟合,发现:各土壤温度的高低均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又以20cm土壤温度的曲线拟合度最高,当22≤T-<26(监测20crn上层单位时间段平均温度的最高值)时,此拟合曲线才有意义,此时的曲线为递增曲线,随温度的增加,△病指增加的幅度愈来愈大,当T=22时,f(T)有最小值;各湿度指标与△病指的曲线拟合度以5cm土壤湿度最高,其拟合度较低,相关性较差,说明在满足大田烟草青枯病发病的基础湿度条件后,空气、土壤湿度对青枯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与温度相较较小3.几种温湿度调控技术对烟草青枯病的控制效果(1)不同的秸秆覆盖模式对烟草青枯病的发展蔓延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以水稻秸秆全覆盖和玉米秸秆半覆盖的效果最佳,至中部烟叶采收完成前最后一次调查统计,其平均抑制效果分别达到了32.13%和30.04%;秸秆覆盖对土壤温、湿度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进行秸秆覆盖可有效地降低根际土壤温度;在定范围内,在湿度适宜的情况下,温度越低,病情加重越慢,温度越高,病情加重越快;湿度是影响青枯病发病的关键气候因子,与病指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湿度达到其发病下限后,其变化幅度对青枯病发病的影响相对于温度作用略小。(2)不同的揭膜培土模式均对烟草青枯病的发展蔓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揭膜培土3次效果最佳,至中部烟叶采收完成前最后一次调查统计,其平均抑制效果达16.85%;根据揭膜与不揭膜处理的病情及其土壤温湿度的变化情况可推知:揭膜与否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较大,进行揭膜处理的小区较不揭膜的小区土壤温度略低,且揭膜处理小区的病情发展速度低于不揭膜小区;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温度越低,发病越轻,土壤湿度对烟草青枯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满足最基本的发病湿度条件后,其波动变化对烟草青枯病病情的发展影响相对较小。

王瑢笙[5]2016年在《叁种药剂对青枯雷尔氏菌在烟草体内定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1、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采用自然转化法将质粒pRCG-Pps-Lux中的发光酶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青枯雷尔氏菌CQPS菌株的基因组中,得到Lux基因标记菌株CQPS-Lux。对标记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曲线、致病力以及遗传稳定性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标记菌株CQPS-Lux在菌落形态及生长曲线、致病力等基础生物学特性上与原始菌株CQPS没有显着差异且标记菌株CQPS-Lux的LuxCDABE基因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说明标记菌株CQPS-Lux可以作为青枯雷尔氏菌定殖研究中的有效工具进行下一步研究。2、利用标记菌株CQPS-Lux对其在寄主植物烟草体内的定殖动态以及不同发病时期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枯雷尔氏菌在烟草体内的迁移途径为根部→茎基部→茎中部→茎上部。青枯雷尔氏菌侵染到烟草体内后,在烟草根部以及下部茎定殖后再向烟草中上部茎进行侵染迁移;青枯雷尔氏菌在烟草植株不同组织中的侵染定殖动态基本一致,烟草植株组织内的青枯雷尔氏菌含量先缓慢地增加一段时间后迅速上升到1010 CFU/g的水平后开始有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的发病阶段,烟草植株根部组织的含菌量均最大,烟草植株上部茎组织的含菌量均最小。烟草茎部组织的不同部位含菌量变化较大,在发病初期,含菌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下部茎、中部茎、上部茎,随着病情的发展,到发病中后期,中部茎的含菌量在发病的后期超过下部茎的含菌量。3、分别研究了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噻菌铜等叁种药剂对青枯雷尔氏菌在烟草体内定殖的影响,并对这几种药剂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运动性和生物膜形成以及对青枯雷尔氏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噻菌铜等叁种药剂处理在接菌1 d、3 d、5 d后均能不同程度的减少青枯雷尔氏菌在烟草植株根部定殖量,农用链霉素和中生菌素对定殖量影响较大,与对照相比农用链霉素在处理后1d、3 d、5 d定殖量分别降低了76.38%、97.66%、89.98%、中生菌素在处理后1d、3 d、5 d定殖量分别降低了78.29%、98.33%、93.56,噻菌铜对定殖量影响较小,在处理后1d、3 d、5 d定殖量分别降低了54.86%、36.15%、84.96%;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对青枯雷尔氏菌生物膜的形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噻菌铜在处理48 h后能够显着抑制青枯雷尔氏菌生物膜的形成;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噻菌铜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运动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噻菌铜等叁种药剂对青枯雷尔氏菌运动性相关基因MotA、MotB,鞭毛相关基因FlhC、FlhD、FlgM,趋化性相关基因CheA、CheW等基因的表达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4、评价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噻菌铜叁种药剂不同施药方式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噻菌铜叁种药剂不同施药方式处理对烟草青枯病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不同的药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不同,每种药剂的最佳施药方式是不一样的;其中中生菌素穴施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移栽后7d、14d、22d时防效分别达到了93.51%、45.94%、41.67%,农用链霉素穴施防效次之、在移栽后7d、14d、22d时防效分别达到了75.57%、37.12%、37.50%,农用链霉素灌根、农用链霉素蘸根、噻菌铜穴施处理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差,噻菌铜灌根处理在烟草青枯病发病早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移栽后7 d的防治效果达到72.25%。

周帮菊[6]2010年在《青枯无致病力菌株控制烟草青枯病的研究》文中认为烟草青枯病是烟草生产上一大毁灭性土传病害,病原为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E F Smith)。目前防治烟草青枯病的主要方法是化学防治,但还没有一种特效药剂,且化学防治易产生“3R”问题,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生物防治对环境无污染,越来越受到植物病理学家的青睐。无致病力青枯菌来自植物,与青枯致病菌有相同的进入寄主植物的机制,是青枯病生防材料的重要来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对烟草青枯病有较好拮抗性的菌株,并能对其控病机理有初步的了解。将实验室保存的青枯无致病力菌株经平板复壮后用于烟草青枯病的控病试验,并对相对防效较好菌株进行田间小区控病、在烟草植株上的定殖试验,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鉴定,得到了以下结果:1、将实验室保存的青枯无致病力菌株进行平板的复壮,并用平板喷雾法测试了出发菌株与复壮菌株对青枯菌的平板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所用复壮方法-平板划线法可以使部分菌株对青枯菌的平板抑菌效果有所提高,经平板的初筛、复筛后得到15株平板抑菌效果较好菌株;对从烟草典型青枯病植株上分离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选取致病性较强菌株FL-9-1为青枯病指示菌株;2、将平板抑菌效果较好的15个菌株用于烟草青枯病的温室盆栽控病试验的初筛,用伤根接种待测菌后7d接种青枯菌,4周后,有6个菌株对烟草青枯病的相对防效>70%,菌株Aujd5-2y、Tbw1-7-3、Aujdl 1-1-4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迟烟草青枯病的发病时间,且在4周后的相对防效为89.4%,与其它菌株处理的相对防效差异显着。将初筛相对防效>70%的6个菌株用于温室控病试验复筛,4周后,除菌株Aujdl 1-1-4外,其余5个菌株伤根接种的相对防效大于灌根接种,菌株Aujd5-2)、Tbw 1-7-3的相对防效显着高于其它菌株;3、将菌株Aujd5-2y、Tbw 1-7-3用于烟草青枯病田间小区控病试验,以农用链霉素为药剂对照,发病对照发病1个月后,菌株Aujd5-2y对烟草青枯病的相对防效为35.64%,高于农用链霉素处理的相对防效,且差异显着;4、用硫酸链霉素和利福平对菌株Aujd5-2y进行抗药性标记,并将标记菌株Aujd5-2yk接种到烟草植株上,通过组织印迹法和稀释分离法检测该菌株在烟草根表和体内的定殖及消长情况。结果显示,组织印迹法只能在烟草根表检测到该菌,稀释分离法一定时间后在烟草根、茎、叶内都能检测到该菌,说明该菌株可以在烟草体内和根表定殖和转移,伤根接种较灌根接种在烟草体内同期的数量高,且两种方法处理后标记菌株在烟草体内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5、对温室控病复筛的6个菌株和定殖试验中回收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主要包括菌体形态、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等。结果显示,温室控病6个菌株除菌株Aujdl l-1-4外,其余5个温室控病复筛菌株与青枯菌培养性状、菌体形态、生理生化性状描述一致,且这5个菌株不能引起烟草出现青枯症状,本研究将这5个菌株初步鉴定为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无致病力菌株,定殖试验回收菌株与青枯菌性状一致,该菌为所施抗药性标记菌株。

崔伟伟[7]2014年在《东莨菪内酯诱导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烟草上的一种主要的土传细菌性病害,其发生广,并且难以控制,在一些发病严重的地方因此病而被迫放弃种烟,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已经成为了现代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对于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措施诸如轮作、选育抗病品种、生物防治及药剂防治等,因多种原因难以达到显着的效果。而植物诱导抗病性是一种合理利用植物自身抗性资源的措施,对植物病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具有多抗、高抗、无污染和安全等优点,是现代植物病害防治的一条重要途径。东莨菪内酯在茄科植物中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酚类物质,具有抗真菌和细菌活性,在烟草中属于一种植保素,并且对植物具有诱导抗病性的活性。其在烟草细胞内含量的变化与限制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对东莨菪内酯诱导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东莨菪内酯对青枯菌直接抑菌作用及对烟草青枯病的诱抗效果本试验通过对烟草青枯菌的致病性、东莨菪内酯对青枯菌的直接抑菌作用、东莨菪内酯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烟草青枯菌为强致病性,符合试验条件;有关东莨菪内酯对青枯菌的直接抑菌作用研究表明,东莨菪内酯对青枯菌没有直接抑制效果,这也符合了植物抗病激发子(诱导因子)在离体状态下基本上没有杀菌、抑菌活性的前提条件;对东莨菪内酯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效果测定结果表明,在接菌后11d(末次调查),病情指数最低的处理为0.125mg/mL,病情指数为61.7,其次为0.0625mg/mL处理,且与各处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接菌后11d,诱抗效果最好的处理为0.125mg/mL,诱抗效果为30.79%,其次为0.0625mg/mL处理,其诱抗效果为25.9%。2东莨菪内脂诱导烟草抗青枯病诱导条件的优化本试验通过对东莨菪内酯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最佳诱导方法、部位、间隔期、次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东莨菪内酯诱导烟草抗青枯病在诱导方法和部位方面叶面喷施最好,其次为灌根处理;在诱导间隔期方面以间隔3d最为理想;在诱导次数方面以诱导2次最佳。3东莨菪内酯诱导烟草抗青枯病机理的初步研究本试验主要以云烟87为材料,研究了东莨菪内酯诱导处理及接种烟草青枯菌后烟草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等酶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及内源东莨菪内酯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抗性酶系中,经东莨菪内酯诱导及接菌后烟株体内的PAL、PPO、 POD、CAT的活性都得到增加,且高于对照组,说明了东莨菪内酯诱导及接菌后增强了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在非酶类物质中,经东莨菪内酯诱导及接菌后,诱导后和诱导后接青枯菌的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增加;经东莨菪内酯诱导及接菌后,诱导组和诱接组MDA的含量整体低于对照接菌组。对外源喷施东莨菪内酯及接种青枯菌后对烟草叶片内源的东莨菪内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处理,烟草叶片中的东莨菪内酯的含量是有差异的。其中诱导接菌组含量最高,0.1g样品中含东莨菪内酯41.06μμg;其次为接菌组,0.1g样品中含东莨菪内酯22.07μg;诱导组0.1g样品中含东莨菪内酯17.15μμg;对照组0.1g样品中含东莨菪内酯3.38μg。烟草叶片内东莨菪内酯的含量与烟草抵抗青枯病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外源喷施东莨菪内酯能够增加烟草叶片内东莨菪内酯的含量,增强了烟草抵抗青枯病的能力。这些结果表明东莨菪内酯诱导处理后烟草体内一些酶活性和MDA、可溶性蛋白及内源东莨菪内酯的含量变化可能与其诱发烟草抗青枯病性相关。4东莨菪内酯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田间诱抗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计,分别采用东莨菪内酯0.125g/L、核黄素0.75g/L及两者混配(1:1)喷施,水杨酸0.069g/L及水杨酸与东莨菪内酯混配(1:1)喷施的方式进行对比对烟草青枯病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对烟草青枯病的发生、流行有一定的防控作用,其中,核黄素0.75g/L喷施效果最好,末次调查诱抗效果为36.93%;其次为东莨菪内酯0.125g/L与核黄素0.75g/L混配处理及东莨菪内酯0.125g/L处理,末次调查诱抗效果分别为34.98%和28.73%。

蔡刘体, 陆宁, 沈子霞, 汪汉成[8]2018年在《烟草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资源的发掘》文中研究说明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烟草青枯病是烟草种植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细菌性病害。为了开展利用噬菌体防控烟草青枯病的研究,本研究以烟田产区的7株烟草青枯菌为宿主,从烟田土壤中分离到了14个对烟草青枯菌具有侵染性的烈性噬菌体,说明烟田土壤中普遍存在烟草青枯菌噬菌体。选取噬菌体ФPB2和ФPB34,电镜观察确定其具有十二面体的头部和粗短的尾部,属于肌尾噬菌体科。噬菌体的宿主谱分析显示,筛选到的噬菌体对分别从烟草、西红柿和花生分离的青枯菌株系的侵染性有所差异。本研究分离发掘的14个对烟草青枯菌侵染的噬菌体,为利用噬菌体防控烟草青枯病的生防策略研究提供了噬菌体资源。

汪汉成, 王茂胜, 黄艳飞, 王进, 商胜华[9]2016年在《烟草青枯病拮抗菌株X-60的分离鉴定及其表型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寻烟草青枯病的生防菌剂,本研究以烟草青枯病菌为指示菌,从烟草根围土壤中分离获得拮抗细菌X-60,其抑菌圈大小约为37 mm。经形态观察、Biolog鉴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该细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抗菌谱测定表明,它对烟草灰霉病菌、烟草炭疽病菌、烟草黑胫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1.28%、58.97%、60.53%和72.78%。温室盆栽试验表明,X-60菌液灌根对烟草青枯病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表型芯片研究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能代谢41%的碳源、77%的氮源、86%的磷源、69%的硫源,具有91种生物合成途径;72种碳源、45种氨基酸类氮源和190余种肽类氮源均能显着促进该菌的生长;其高效代谢的磷源有二硫代磷酸盐和半胱胺S-磷酸盐,高效代谢的硫源有硫代硫酸盐、S-甲基-L-半胱氨酸和硫辛酰胺。研究结果为解淀粉芽孢杆菌X-60生防菌剂的开发及将其应用于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倪海军[10]2016年在《烟草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草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能够导致烟草产生毁灭性的经济损失,该病在热带、亚热带烟草种植区广泛存在,在我国南方烟区每年普遍发生,危害严重。近几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耕作模式的改变,安徽皖南烟区青枯病常常大面积发生,不仅给烟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极大地制约了烟草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筛选烟草青枯病的有效生防菌,探索新的生物防治技术,本研究主要从安徽皖南烟区采集的土壤中进行拮抗菌的筛选工作,共分离筛选出了6株对青枯菌抑制效果较好的生防菌,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发酵以及防效等相关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采用滤纸片法筛选出XC1、XC2、XC3、XC4、XC5和DZ1菌株,6株拮抗菌株对青枯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其中XC4菌株抑菌效果稳定且较好,抑菌圈直径为12.5 mm,因此将XC4菌株作为后续相关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分子鉴定和美国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确定了XC4菌株为绿褐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viridobrunneus。2、本实验主要对XC4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了XC4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优化后的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0℃,pH值7.0,接种量2%,转速190 r/min,以牛肉膏为碳源,胰蛋白胨为氮源时,拮抗菌XC4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最好。发酵条件经初步优化后,XC4菌株对青枯菌的抑菌圈直径由原来的12.5 mm增至21.5 mm,比优化前提高了72%。3、通过对6株拮抗菌之间的亲和性研究发现,XC4菌株与拮抗菌XC1、XC2、 XC3和DZ1菌株为部分亲和,与XC5菌株完全不亲和;将XC4菌株菌悬液分别同其他5株拮抗菌混合后测试对青枯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拮抗菌XC4提高了XC1、XC2、XC3单菌对青枯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但差异不显着,XC4+XC5组合抑菌效果最差,抑菌圈直径仅为3.3 mm。4、利用抗性标记的方法,通过逐步提高利福平的浓度筛选出6株拮抗菌的突变菌株XClRif、XC2Rif、XC3Rif、XC4Rif和DZlRif,作为后期定殖能力测定的抗性菌株。实验研究了不同接种方式(拌土、灌根、叶面喷施)和不同接种时期(苗床期、移栽期、团棵期)对拮抗菌XC4Rif在烟草土壤和根部的定殖能力的影响,XC4Rif菌株不同接种方式定殖能力强弱为:拌土>灌根>叶面喷施,拌土处理XC4Rif菌株定殖效果最好,但在田间操作不方便,所以灌根的方法比较可行;烟苗长至团棵期用XC4Rif菌株灌根处理,拮抗菌在土壤中和根部定殖数量分别于灌根后第21d和35 d达到峰值,为6.92 1g·cfu/g和2.40 1g·cfu/g,好于移栽期和苗床期处理。本实验还系统研究了XC4Rif和其他5株拮抗菌突变菌株混合接种在烟草土壤和根部的定殖情况,混合拮抗菌的定殖效果要好于XC4Rif单菌处理,其中XC4Rif+XC3Rif组合相较于其他组合最好。5、研究了拮抗菌XC4菌株对云烟87和云烟97的促生作用,结果显示该菌对2个烟草品种的种子有促进萌发作用,而且对烟苗也有明显促进生长作用。XC4菌株在温室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为54.40%,高于72%农用链霉素(50.88%);同时还研究了XC4菌株分别与其他5株拮抗菌混合接种的防效,试验表明多菌协调防治烟草青枯病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混合拮抗菌组合中XC4+XC2和XC4+DZ1复配效果较好,防效达57.90%和58.71%,高于XC4单菌处理。

参考文献:

[1]. 烟草青枯菌拮抗细菌swu31-2的分离及其生物防治效果的研究[D]. 张伏军. 西南大学. 2008

[2]. 烟草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内生细菌及根围拮抗细菌研究[D]. 尹华群. 湖南农业大学. 2004

[3]. 青枯无致病力菌株对烟草青枯病的室内控病研究[D]. 肖田. 西南大学. 2008

[4]. 温湿度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及调控技术研究[D]. 刘宪臣. 西南大学. 2014

[5]. 叁种药剂对青枯雷尔氏菌在烟草体内定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王瑢笙. 西南大学. 2016

[6]. 青枯无致病力菌株控制烟草青枯病的研究[D]. 周帮菊. 西南大学. 2010

[7]. 东莨菪内酯诱导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崔伟伟. 西南大学. 2014

[8]. 烟草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资源的发掘[J]. 蔡刘体, 陆宁, 沈子霞, 汪汉成. 生物资源. 2018

[9]. 烟草青枯病拮抗菌株X-60的分离鉴定及其表型组学分析[J]. 汪汉成, 王茂胜, 黄艳飞, 王进, 商胜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16

[10]. 烟草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应用研究[D]. 倪海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烟草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内生细菌及根围拮抗细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