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碱基切除修复酶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其检测与癌症等疾病的诊断相关。传统的碱基切除修复酶检测方法操作复杂、灵敏度低,且仅对酶的浓度进行定量分析而非酶的活性。为此,建立了基于催化发夹组装介导信号放大用于核酸内切酶IV(Endo IV)活性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Endo IV的活性作用于底物探针,将引发序列释放而引发催化发夹自组装信号放大,以实现Endo IV的活性检测分析。通过荧光检测实验可知,该方法检测下限为3.7×10-7 U/mL,可选择性地对Endo IV的活性进行检测,是一种设计简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的碱基切除修复酶活性检测方法。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王涛,汤建新,李青
关键词: 催化发夹组装,碱基切除修复酶,酶活性检测,无酶信号放大,核酸内切酶
来源: 包装学报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705042),中国包装联合会“绿色包装与安全”专项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7ZBLY14)
分类号: Q75
页码: 24-29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3008K
下载量: 76
相关论文文献
- [1].碱基切除修复系统基因多态性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及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2].碱基切除修复因子SmuG1与肿瘤的研究进展[J]. 肿瘤防治研究 2019(08)
- [3].PCR-CTPP在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SNP分型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 2016(16)
- [4].华跃进教授团队揭示耐辐射奇球菌RecJ蛋白参与碱基切除修复途径的分子机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0(05)
- [5].APE1/Ref-1基因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 2013(03)
- [6].碱基切除修复通路基因XRCC1、hOGG1多态性与吸烟对肺癌患者生存的影响[J]. 中国肿瘤临床 2012(08)
- [7].碱基切除修复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J]. 生命科学 2014(09)
- [8].基于GEO数据库进行人类皮肤芯片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A表达的差异性[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8(03)
- [9].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与化疗敏感性的研究[J]. 卫生研究 2011(05)
- [10].XRCC1与胶质瘤的关系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13(25)
- [11].DNA修复基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23)
- [12].浅谈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DNA的损伤修复[J]. 大学化学 2015(06)
- [13].碱基切除修复与分枝杆菌基因组稳定性[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1(03)
- [14].基于P53/P21和碱基切除修复通路的五子衍宗方对自然衰老大鼠睾丸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 中草药 2018(06)
- [15].DNA损伤修复机制——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5(12)
- [16].线粒体DNA损伤及其碱基切除修复的研究进展[J]. 畜牧与兽医 2011(09)
- [17].突变型DNA聚合酶β碱基切除修复活性的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03)
- [18].以高中生物学为背景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J]. 中学生物教学 2016(05)
- [19].DNA修复酶APE1/Ref-1基因调控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 2017(23)
- [20].DNA损伤的修复与胶质瘤对替莫唑胺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 华西药学杂志 2017(05)
- [21].胃癌组织来源的突变型DNA聚合酶β的碱基切除修复功能[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6)
- [22].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 2014(06)
- [23].DNA聚合酶β对细胞生物学特性及DNA损伤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3)
- [24].DNA损伤修复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癌变.畸变.突变 2008(05)
- [25].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钟情于基因组DNA“修理工”[J]. 自然杂志 2015(06)
- [26].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FEN1及其与肿瘤的关系[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7].替莫唑胺的耐药性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3(04)
- [28].APE1/Ref-1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