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衍生物论文_曾凡鹏,胡光,罗丽梅,吴翔宇,郑一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芎嗪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衍生物,川芎嗪,细胞,甲基,活性,抗血小板,哌啶。

川芎嗪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曾凡鹏,胡光,罗丽梅,吴翔宇,郑一敏[1](2019)在《川芎嗪氨类衍生物合成方法工艺优化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正交试验,确定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以提高目标物的产率。方法:采用生物电子等排和拼合原理合成川芎嗪氨类衍生物,以2-羟甲基-3,5,6-叁甲基吡嗪和叁溴化磷为原料合成溴代川芎嗪,再与氨类化合物反应,优化其合成工艺。结果:以DMF为溶剂,反应8 h,温度85℃,原料配比1∶1. 2时为最佳条件,收率最高达到89%,IC50=37. 38 <42. 96。结论:该工艺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收率高等优点,本实验结果可为合成川芎嗪衍生物的产率提高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万冬,杨雨,李家明,黄元政,高粟繁[2](2019)在《新型川芎嗪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芎嗪为原料,经氧化、Boekelheide重排、水解和氧化反应合成了中间体3,5,6-叁甲基吡嗪-2-甲醛(4);4与取代N-4-哌啶酮发生缩合反应合成了9个新型的川芎嗪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ESI)表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卜亚茹[3](2019)在《川芎嗪衍生物F3的抗血栓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脑部血管疾病和心脏血管疾病的总称,是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包括高脂血症、脑卒中、脑梗死、血液黏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病理性血栓使血管闭塞从而影响血液的正常供应,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血小板的激活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因。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形成的胞质小块,是一种无核血细胞,在生理性止血、维持血管的完整性以及某些病理过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不稳定性心绞痛、炎症反应、阿尔兹海默病和肿瘤转移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健康的血液脉络系统释放出抑制信号,使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当出血、炎症、吸烟、过量饮酒、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肥胖等外界刺激因素作用时,血小板伸出伪足,产生聚集、变形、黏附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等反应。药物是抗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方法,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血栓的重要策略。然而,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氯吡格雷抵抗、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提取分离出来的生物碱,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抗血小板活化、抗氧化应激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闭塞性心脑血管疾病。然而,川芎嗪有半衰期短、药理活性不强、体内代谢快、生物利用度低等不足之处。因此,根据药物化学中的拼合原理,将川芎嗪作为先导化合物,组合肉桂酸,合成得到新型川芎嗪酚酯类衍生物F3。本课题将研究川芎嗪衍生物F3的抗血小板活性及抗血栓作用。1.F3对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应用比浊法检测F3对不同激动剂诱导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分离大鼠富血小板血浆,加入F3预处理(终浓度为6.5μM、12.5μM、25μM、50μM和1100μM),分别加入诱导剂凝血酶、花生四烯酸、胶原以及二磷酸腺苷,记录血小板最大聚集率。2.F3对体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F3给药组(50 mg/kg,25 mg/kg和6.25mg/kg)和川芎嗪(200mg/kg)阳性对照组。灌胃给药2小时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PRP和PPP,比浊法检测F3对不同激动剂诱导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的作用。3.F3对小鼠尾出血时间的影响:小鼠分为F3(87.5mg/kg、175mg/kg、350 mg/kg)给药组、浓度为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0.5%CMC-Na)空白对照组和氯吡格雷(30 mg/kg)阳性对照组,F3灌胃2 h后,自尾尖处剪去小鼠尾端2~3 mm,置于温度为37℃的生理盐水中,记录小鼠的尾部出血时间。4.F3对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血管闭塞的作用: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5%CMC-Na)、川芎嗪阳性对照组(200 mg/kg)和F3给药组(6.25 mg/kg、25 mg/kg、50 mg/kg),分离大鼠颈总动脉,1.5 mA电流刺激颈总动脉7分钟,记录血管阻塞时间。5.F3对花生四烯酸诱导小鼠肺栓塞死亡的保护作用: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F3给药组(87.5 mg/kg、、175 mg/kg、350 mg/kg),川芎嗪阳性对照组(400 mg/kg)。灌胃给药2小时后,尾静脉注射花生四烯酸(20 mg/kg),观察3分钟内小鼠的死亡数量。6.F3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湿重的作用:大鼠随机分为0.5%空白对照组(0.5%CMC-Na)、川芎嗪阳性对照组(200 mg/kg)、F3给药组(6.25 mg/kg,25 mg/kg,50 mg/kg),建立大鼠体外动静脉血流旁路循环,观察15分钟后0号线上血栓湿重。7.体内代谢初步研究:大鼠灌胃给药,药后lh和2 h后各颈静脉窦取血2 ml,经处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F3的体内代谢物。实验结果1.F3对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的作用:F3对二磷酸腺苷、凝血酶、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均没有抑制作用。2.F3对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F3可明显抑制花生四烯、胶原和二磷酸腺苷酸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然而,对凝血酶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并无明显的抑制作用。3.F3对小鼠尾出血时间的影响:当F3的给药剂量为175 mg/kg和350 mg/kg时,可以明显延长昆明小鼠尾部出血时间。4.F3对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血管闭塞的作用:当F3给药剂量为50mg/kg时,可明显延长颈总动脉血管阻塞时间,提示F3对动脉血栓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F3对花生四烯酸诱导小鼠肺栓塞的影响:当F3给药剂量为175 mg/kg和350 mg/kg可明显降低小鼠死亡率,提高小鼠的存活率,提示F3对肺栓塞具有保护作用。6.F3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湿重的作用:当F3给药剂量为50 mg/kg可明显降低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湿重,说明F3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7.体内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未发现F3在体内代谢为川芎嗪。结论:F3能明显抑制胶原、花生四烯酸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延长小鼠尾部出血时间,并且抑制多种动物模型中血栓的形成,提示F3具有抗血小板活性和抗血栓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6)

张欣钰,郭文博,王辉,吴高荣,薛南南[4](2019)在《新型川芎嗪-香豆酸衍生物对拟脑缺血模型的形态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型川芎嗪-香豆酸衍生物(T-CA)对拟脑缺血模型的形态保护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使用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分化PC12细胞,预先给予一定浓度(60μmol·L~(-1))的新型川芎嗪-香豆酸衍生物保护后,加入氯化钴(CoCl_2,300μmol·L~(-1))损伤细胞。采用Giemsa染色、DAPI染色、吖啶橙(AO)及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等方法,观察T-CA对CoCl_2损伤PC12细胞模型的形态保护作用。同时观察T-CA对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大鼠的存活情况及脑皮层神经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与损伤组相比,给药组可显着抑制CoCl_2损伤PC12细胞的凋亡,缓解其形态损伤并提高MCAO模型大鼠的存活率。结论新型川芎嗪-香豆酸衍生物T-CA对CoCl_2损伤PC12细胞模型具有显着的神经保护作用,可提高MCAO模型大鼠的存活率。(本文来源于《西北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曾凡鹏[5](2019)在《川芎嗪衍生物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重威胁人类健康,据统计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每年大概是1765万,远远高于肿瘤的死亡人数(893万),目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仍缺乏安全有效的药物。心脑血管疾病是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引起,血小板的聚集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关键,筛选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候选化合物,对开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天然川芎嗪先导化合物为研究对象,根据生物生物电子等排和拼合原理设计、合成及结构确认川芎嗪衍生物,对其进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建立了川芎嗪衍生物合成的关键中间体最佳制备方法筛选出了以川芎嗪为原料,使用双氧水进行氧化反应、再与酸酐发生Boeke lheide重排反应,水解得到2-羟甲基-3,5,6-叁甲基吡嗪,叁溴化磷为亲和试剂进行卤化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2-溴甲基-3,5,6-叁甲基吡嗪的方法。采用质谱,核磁等方法进行结构确认,并设计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确定了本工艺合成的最佳实验条件:反应溶剂为四氢呋喃、反应时间为12h、原料配比为1:3.5,得到2-溴甲基-3,5,6-叁甲基吡嗪2.12g,产率为91%。2.完成了川芎嗪衍生化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确证,工艺优化1)采用药物化学中生物电子等排和拼合原理,以川芎嗪为先导化合物,筛选了含有酚羟基、氨基、吗啉等基团的化合物,在碱性环境下经威廉姆森醚化反应得到一系列酯类川芎嗪衍生物,再经水解反应得到含有羧基的川芎嗪衍生物合成方法,运用该方法制备了8个新型川芎嗪衍生物。2)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光谱学方法,对合成的8个川芎嗪衍生物的波谱进行解析,确证其结构分别为4-((3,5,6-叁甲基吡嗪-2-基)甲氧基)苯甲酸(3a)、2-(4-((,5,6-叁甲基吡嗪-2-基)甲氧基)苯基)乙酸(3b)、3-(4-((3,5,6-叁甲基吡嗪-2-基)甲氧基)苯基)丙酸(3c)、4-((3,5,6-叁甲基吡嗪-2-基)甲基)氨基)苯甲酸(3d)、2-(4-((3,5,6-叁甲基吡嗪-2-基)甲基)氨基)苯基)乙酸(3e)、2,6-二甲基-4-((3,5,6-叁甲基吡嗪-2-基)甲基)吗啉(3f)、4-((3,5,6-叁甲基吡嗪-2-基)甲基)硫代吗啉(3g)、(E)-3-(4-(3,5,6-叁甲基吡嗪-2-基)甲氧基)苯基)丙烯酸(3h)。3)通过设计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进行川芎嗪衍生物工艺优化,筛选最佳的合成条件,单因素包括:时间、温度、配比、溶剂和环境,通过单因素实验结果筛选主要的3个因素: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原料配比,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化合物3d、化合物3f、化合物3h最佳的合成条件分别为:10h、65℃、1:1.2,8h、85℃、1:1.4,10h、90℃、1:1。3.弄清楚了川芎嗪衍生物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构效关系,发现化合物(E)-3-(4-(3,5,6-叁甲基吡嗪-2-基)甲氧基)苯基)丙烯酸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优于阿司匹林本课题对合成的川芎嗪衍生物做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试验,选择阿司匹林作为阳性对照药,使用微量酶标仪法测定候选化合物对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高于阿司匹林阳性对照药,化合物3a、3d、3f、3h活性更好,其中3h的活性最好,阿司匹林的IC_(50)是化合物3h的3.8倍。研究活性构效关系发现:15位碳连接的碳原子的数增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会降低,15位侧链含有双键抑制作用会增加,氨类衍生物抑制作用弱于醚类衍生物,11位引入吗啉环活性会降低,羧基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重要基团。(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5)

樊玲玲,李毅,吴晓芳,李永,张珏[6](2018)在《川芎嗪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血小板凝集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川芎嗪(TMP)和邻苯二胺为起始原料,经KMn O4氧化、酯缩合、环化、还原等步骤合成了7个新型的川芎嗪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及HRMS确证。并采用Born比浊法初步测试了化合物的体外抗血小板凝集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7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抑制率IC50分别为0.23mmol/L和0.27mmol/L,优于母体化合物川芎嗪(0.42mmol/L)。(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邹今幂[7](2018)在《川芎嗪查尔酮A11的成药性评价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是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重大疾病,又称为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仅次于癌症的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导致残疾的第叁大原因。大多数中风是由于血液凝块导致大脑动脉阻塞或破裂,导致某些脑细胞因氧化应激而发生死亡。虽然许多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疗效,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效药。因此,研制新型高效的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一直是新药研发的热点领域。天然产物是创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川芎嗪是川芎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临床上用于脑血栓、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治疗,且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是川芎嗪代谢迅速,半衰期较短等缺点严重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因此,通过对川芎嗪进行合理药物设计,得到药效学活性提高,药代动力学性质改善的心脑血管药物是当下药物化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课题组对川芎嗪进行了多年的结构优化研究,运用生物电子等排、片段拼合策略设计合成了大量活性川芎嗪衍生物。近期通过对本课题组已有的川芎嗪化合物库进行抗氧化活性实验,发现川芎嗪查尔酮杂合分子A11表现出了极好的抗氧化活性,其EC50为4.54μM,是硫辛酸(EC50= 16:52 μM)的3.6倍。在10μM时,其细胞增殖率为57.50%,高于硫辛酸(30.21%),远高于川芎嗪(3.61%)。鉴于此,本论文第一章对A11进行了初步的成药性评价,包括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初步的安全性评价。此外,本论文还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研究了其作用机制。药效学结果表明,化合物A11能够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行为,减少脑部梗死面积,其高剂量治疗组的梗死面积(4.63 ±0.54%),低剂量治疗组的梗死面积(13.28±1.66%)均少于模型组的梗死面积(37.28±4.17%)和阳性对照药依达拉奉组的梗死面积(14.21 ±1.93%),说明该化合物对脑卒中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静脉注射A11达峰时间为0.27小时,达峰浓度为182.75 ng/mL,半衰期为2.24小时;口服A11达峰时间为1小时,达峰浓度为35.07 ng/mL,半衰期为10.87小时,但其生物利用度较低(6.35%),需要进一步进行结构优化以提高其药代动力学性质。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A11对小鼠毒性很低,无明显副作用。Western Blot实验证明A11可以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增加醌氧化还原酶](NQO1)的表达,有效地保护H_2O_2氧化的PIEC细胞,使其NQO]表达恢复到正常细胞水平。总之,化合物A11可作为抗脑卒中药物先导化合物供进一步研究。为了改善A11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并丰富该类川芎嗪查尔酮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本论文进而以A11为先导化合物,运用天然产物杂合策略,通过分子拼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15个)结构新颖的川芎嗪查尔酮衍生物。所设计的化合物均未见报道,并且通过质谱和碳、氢核磁共振光谱对此系列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进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抗氧化活性测定,构建H_2O_2(400μM溶液)诱导的猪髋动脉内皮细胞(PIEC细胞株)氧化损伤模型,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观察川芎嗪查尔酮衍生物对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对照药物为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的硫辛酸及川芎嗪。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Z11(EC50=12.59μM)活性优于硫辛酸(EC50=16.52μM)和川芎嗪(EC50>500μM),其浓度为10μM时促增殖率43.30%,略低于先导化合物A11。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对课题组前期发现的川芎嗪查尔酮化合物A11的成药性评价,证明A11抗脑卒中活性高于依达拉奉,且毒性低,但其静脉注射时半衰期较短,口服吸收较差。为提高其药代动力学性质,本论文第二部分以化合物A11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川芎嗪查尔酮衍生物,活性结果表明Z11具有优于硫辛酸和川芎嗪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新型抗心脑血管疾病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和修饰。(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2)

王颖,李蕾,王兴达,李颖晨,韩泳平[8](2018)在《川芎嗪代谢物糖酯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川芎嗪在体内易代谢、作用时间过短等问题,通过KMnO_4氧化川芎嗪法制备了其活性代谢物3,5,6-叁甲基吡嗪甲酸,并与5种溴代糖缩合合成了不同的糖酯,有关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IR、~1HNMR和MS确证;在此基础上考察了5种糖酯衍生物的抗凝血和抗急性缺氧活性,结果表明,给药1h后川芎嗪和糖酯衍生物抗凝血和抗急性缺氧效果差距不大,但给药3h后的糖酯衍生物仍有较好的抗凝血和抗急性缺氧活性能力,这也表明新合成的几种川芎嗪糖酯类衍生物有效地减缓了川芎嗪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延长了体内作用时间。(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1期)

张阳,杨雨,李家明,马晓东,张艳春[9](2017)在《新型川芎嗪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芎嗪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0个川芎嗪类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ESI-MS确证。采用MTT法考察目标化合物对A549、A549/DDP和HBE细胞株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法考察目标化合物对A549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考察目标化合物对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机制;另外,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周期。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Z8和Z10有一定的抗增殖活性,其对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与MMP-2和MMP-9浓度水平下降有关。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目标化合物Z8和Z10会增强G2/M期细胞阻滞。(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袁峥[10](2017)在《川芎嗪衍生物对CXC195对6-OHDA致帕金森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即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之后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呈进行性退行改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探究导致PD的发病机制,找出可以直接作用于PD关键靶点的医治药物,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临床应用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细胞凋亡(apoptosis)致使其缺失是引发PD的一个首要机制。最近的研究已经表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的磷酸化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活性,能够减弱6-羟基多巴胺(6-hydroxyldopamine,6-OHDA)致PD模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化合物CXC195是我校药学院刘新泳教授团队新研制的一种川芎嗪烃基哌嗪类衍生物。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CXC195能明显抑制脑缺血引发的细胞凋亡。但是,CXC195对PD的作用及机制未见报道。本次课题初次探究CXC195是否对6-OHDA致PD小鼠模型的DA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以及CXC195是否通过PI3K/Akt/GSK-3β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抑制DA能神经元细胞凋亡。[方法]1.CXC195对6-OHDA致PD小鼠模型的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选择雄性C57BL/6健康小鼠,于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OHDA构建PD模型,模型制备后每日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CXC195(10mg/kg、3 mg/kg、1 mg/kg),分别检测下列指标:1.1分别于7d、14d阿扑吗啡皮下注射诱导,进行旋转行为学检测。1.2于14 d取纹状体,通过液相质谱联用系统(LC/MS)测定纹状体DA浓度。1.3于14 d取小鼠黑质和纹状体,以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含量。1.4通过免疫组化漂染方法观察DA能神经元TH的蛋白水平。1.5通过TUNEL染色标识法观察黑质内DA能神经元的细胞凋亡。1.6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与凋亡信号通路有关的Bcl-2、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1.7 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黑质内 p-Akt(Ser 473)和 p-GSK-3β(Ser 9)的水平。2.CXC195通过PI3K/Akt/GSK-3 β信号转导通路,减少DA能神经元细胞凋亡。由于CXC195可显着上调6-OHDA致PD小鼠模型中黑质Akt蛋白Ser 473位点和GSK-3β蛋白Ser 9位点磷酸化,所以使用PI3K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抑制Akt磷酸化来研究CXC195抗凋亡的作用是否通过激活Akt实现的。2.1 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黑质内 p-Akt(Ser 473)和 p-GSK-3β(Ser 9)的水平。2.2 通过TUNEL染色标记法测定小鼠PD模型黑质内细胞凋亡的含量变化。2.3通过Western blot测定与凋亡有关的Bcl-2、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CXC195明显减少6-OHDA诱导PD模型小鼠向左侧旋转的次数。2.CXC195增加6-OHDA诱导PD模型小鼠纹状体内DA的含量。3.CXC195改善6-OHDA诱导PD模型小鼠纹状体和黑质中TH的缺失。4.CXC195减少6-OHDA诱导PD小鼠模型黑质DA能神经元细胞凋亡。5.CXC195抑制6-OHDA引起的PD小鼠模型黑质Bcl-2下调、Bax上调及caspase-3 活化。6.CXC195上调6-OHDA诱导的PD小鼠模型Akt蛋白Ser473位点和GSK-3β蛋白Ser 9位点磷酸化。7.PI3K抑制剂通过阻断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CXC195对6-OHDA诱导的PD小鼠的抗凋亡作用。[结论]CXC195 通过其抗凋亡特性和参与调控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保护6-OHDA致PD模型DA能神经元的损伤。(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19)

川芎嗪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川芎嗪为原料,经氧化、Boekelheide重排、水解和氧化反应合成了中间体3,5,6-叁甲基吡嗪-2-甲醛(4);4与取代N-4-哌啶酮发生缩合反应合成了9个新型的川芎嗪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ESI)表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芎嗪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曾凡鹏,胡光,罗丽梅,吴翔宇,郑一敏.川芎嗪氨类衍生物合成方法工艺优化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刘万冬,杨雨,李家明,黄元政,高粟繁.新型川芎嗪衍生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9

[3].卜亚茹.川芎嗪衍生物F3的抗血栓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张欣钰,郭文博,王辉,吴高荣,薛南南.新型川芎嗪-香豆酸衍生物对拟脑缺血模型的形态保护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2019

[5].曾凡鹏.川芎嗪衍生物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6].樊玲玲,李毅,吴晓芳,李永,张珏.川芎嗪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血小板凝集活性研究[J].化学通报.2018

[7].邹今幂.川芎嗪查尔酮A11的成药性评价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8

[8].王颖,李蕾,王兴达,李颖晨,韩泳平.川芎嗪代谢物糖酯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8

[9].张阳,杨雨,李家明,马晓东,张艳春.新型川芎嗪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J].药学学报.2017

[10].袁峥.川芎嗪衍生物对CXC195对6-OHDA致帕金森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山东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川芎嗪及常见川芎嗪衍生物合成中...川芎嗪衍生物改性丝素材料PZOH...川芎嗪衍生物合成中间体TMP-Br的...川芎嗪衍生物A3-A6化学结构川芎嗪衍生物合成中间体TMP-Br制...川芍嗦衍生物的工R和NMR光谱特征

标签:;  ;  ;  ;  ;  ;  ;  

川芎嗪衍生物论文_曾凡鹏,胡光,罗丽梅,吴翔宇,郑一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