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性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性,孟子,人性论,历史主义,孔子,意识,原人。
人性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龙[1](2019)在《论早期佛教人性思想及其他——基于汉译《四阿含经》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佛教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一方面直面人性的负面和黑暗,并对其产生的原因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洞察,指出产生人性的黑暗和引起人生种种痛苦的总根源就是无明。因此早期佛教对人性始终有一种"幽暗意识",这种"幽暗意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早期佛教的"五戒"、"十不善"等戒律思想。另一方面在缘起思想的影响下,早期佛教认为人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对人性又充满了乐观的评价,认为人性中始终跃动着一种"超越的原人意识",正是这种超越的原人意识,使得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实现解脱。(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冯雪[2](2019)在《浅析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中的人性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开始就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个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一直都没有停息。弗洛姆出人意料的将马克思主义与同样在西方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弗洛伊德学说结合起来,试图在对两者的比较分析中发掘两位思想家的共同点,试图去调和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思想,从而发展出新的学说。这种对比在他的《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一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里他分别阐述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关于人和社会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2期)
王伟[3](2019)在《肖恩·塞耶斯的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是什么?这是哲学家始终追寻的一个问题。苏格拉底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认识你自己”,说明了认识人自身的困难与重要。至此,从古至今、无论东西方,无数先贤圣哲卷入了这一千古疑问的争论之中,并且由此问题进一步延伸出了人具有哪些特性,其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等一系列哲学问题。同样,对于马克思这一伟大哲学家的人性思想也吸引与困扰着众多研究者。正因如此,本文意欲通过对英国着名马克思主义者肖恩·塞耶斯(S.Sayers)的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的研究,来深入思考与阐发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可行路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研究所存在的一个争论,即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之争。本质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批评理论必然要有一种普遍绝对的价值基础作为支撑,所以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一种普遍人性的观念;反本质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反人性”的,并不存在一种普遍的人性。不管哪种理论主张,都可以从马克思的着作文本中找到立论的依据,同时,又都有其难以解决的理论难点,正是基于此,塞耶斯试图超越二者的思考范式,寻找第叁种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的路径。第二章对塞耶斯的历史主义人性论思想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阐释。首先阐释了塞耶斯的马克思主义人性概念的一般内容,即人的各种能力与需求,它们既包括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感性自然需求,也包括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需求,即工作与休闲的需求。与密尔的功利主义人性论思想相比,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与之相同的地方是,人具有超越感性低级快乐的较高级快乐需求。而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生产活动或工作,消费需求是以前者为先决条件的。其次,从工作、休闲等人性视角论述了塞耶斯的观点,即人性并不是如本质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历史现象。最后指出了,塞耶斯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是对人性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争论的超越,是在批判二者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与阐释。第叁章考察了塞耶斯的以人性思想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思想。首先,文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道德理论的似是而非问题。其次,文章以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为例梳理了对于这种道德理论问题的两种诠释路径。最后,文章从“对分析马克思主义二分法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的评价”以及“人性与道德价值”四个方面阐释了塞耶斯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道德观,指出,在塞耶斯看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与政治道德思想进行二分,将它们看作是互不相容的,是一种拒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然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将二者看作为一个整体,将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奠基于社会理论的基础之上,以一种历史的、相对的、辩证的方法来思考马克思的人性及道德价值观念。最后,在结语部分,文章指出了塞耶斯以唯物史观的立场,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人性以及道德价值思想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诠释,然而,同时也指出,他的思想具有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例如,易将人性与道德价值的问题还原为经济问题、从而忽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所蕴含的理论力量等。(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姚修杰[4](2019)在《自由与善——康德与孟子人性思想及其实现路径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主观选择与道德法则之关联来展开人性的探讨,但这一关联仅揭示了人性的形式层面,要想求得人性之整体还需要把质料层面纳入进来,这就从人学走向了神学。这是外在超出的思路。孟子也以人为出发点,但人内在地包含天道,人只需"反身而诚",求其本心即可,因为反观本心即可达至吾心即是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的境地。与康德不同,这一逻辑的展开是内在超越的思路。探讨康德与孟子的人性思想,以此揭示两种不同的哲学实现路径,有助于在比较哲学的视野下对中西哲学进行合理的定位。(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9年03期)
刘琼[5](2019)在《尼采与马克思人性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问题是一个历时哲学问题,关于人性的讨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尼采与马克思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就这个问题,给出了各自的精彩答案,下面,就从叁个角度出发,将两位先贤关于人性思想的讨论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5期)
沈顺福[6](2019)在《性即气:《庄子》人性思想之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问题是《庄子》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庄子》将人性称作天性,即天然产生的存在、自然的存在。它是事物的最初存在者。这个初生之性,同时也是存在的决定者。因此,《庄子》倡导尊性、顺其自然。其所尊之性,属于善恶杂混的材质。它有时等同于性命;性命表现为气。因此,性属于某种气,或者说,性含气。也可以说,性气不分。(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安会茹[7](2018)在《论孔子的人性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下学而上达",人性作为其上达的形而上之学问,在儒家思想中处于一个核心地位。孔子对人性论思想的直接论述主要以"性相近,习相远"为代表,强调人的先天性禀赋与后天实践对人造成的巨大差异。除此之外,孔子的人性论更主要表现在其间接性的论述之中,尤其以命和道为代表。天、命、性、道构成了孔子人性论思想的四个关键词。天赋予人的本质性规定是性,人能率性而为,无为而安行就是道。人如依道而行,就能复归其性,以达其真。(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8年10期)
任前丰[8](2018)在《马克思与马尔库塞人性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和研究人性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哲学家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人性的自由发展,创造美好生活?这成为哲学家们探索的热点问题。针对人性思想问题,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均从自己的理论视角,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马克思围绕着政治、经济与哲学的视角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展开研究,不仅探究了人的生活状态,也深刻揭示了人的精神状态,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制,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从而消除人的异化,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尔库塞主要围绕着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进行积极地探索,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针对实现人的最终解放提出了独到见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社会矛盾问题,如道德滑坡、劳动异化、利益至上等问题,探究人性思想在当代的现实价值将有助于解决现实社会中日益突出的矛盾问题,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马克思与马尔库塞人性思想的比较研究,探讨两者人性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并最终探求两者人性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就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进行简要阐述。第二部分首先对人性思想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对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人性思想从理论渊源上做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并进行了具体解析。第叁部分着重探讨了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人性思想的关联及其差异。以劳动为视角、扬弃异化为结果、人的解放为将来目的的逻辑路线展开,深刻的对比了两者人性思想存在的异同。第四部分分析了马克思与马尔库塞人性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9)
夏沐阳[9](2018)在《《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各家学派便对此开始了思考与争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中庸》和孟子的人性思想在这一时期诞生,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根基。自西周以来至春秋末年便出现了人性思想的萌芽,士大夫阶层开始关注人性问题,孔子正式提出人性思想并进行了初步的解释,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篇对性命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探讨,《中庸》和孟子的人性论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展现出了儒家人性论一脉相承的文化脉络。《中庸》和孟子的人性思想在“天”、“命”、“性”、“诚”、“心”、“情”等范畴的解释上有着许多异同点,他们都以“天”作为人性的终极根源,遵从天道的教化,都以“诚”作为人性的重要特征,认同人性真实无妄的特征。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异,《中庸》更重视“命”之作用,而孟子更强调“天”对人性的界定;《中庸》与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篇的理路相似,更侧重于“以情释性”,而孟子则从产生善端的本心出发,主张“以心释性”。二者不仅在对人性内容的阐述上有所不同,在修养方法上也有诸多区别。在修养方法方面,《中庸》遵从一内一外两种修养途径,分别是“尊德性”与“道问学”,而孟子更重视向内寻求的修养路径,以本心为中心,通过“寡欲养气”、“求放心”与“反身而诚”的方式来涵养和扩充本心;在修养境界方面,二者表现出了一致性,不论是《中庸》的“内外兼行”,还是孟子的“向内寻求”,最终都是要达到“至诚”的圣人境界,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的人文关怀。《中庸》和孟子的人性思想各有特色,《中庸》的人性思想总体来说较为简略,但在性命和天道问题上有着建构性意义,将人性的本质归为“中”与“诚”;孟子的人性论更加完善和系统,引入了本心的概念,并且首次明确提出了性善论。《中庸》与孟子的人性思想都是先秦时期圣贤对人性的思考,在中国人性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丰富和完善了儒家哲学的内容和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8-03-10)
郭诺明[10](2018)在《王阳明人性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在批判吸收既往的人性思想的前提下,构建了一套以气为基础、以良知为核、以至善为目标的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人性思想。王阳明的人性思想试图消除宋儒二元人性论的紧张对垒、提出了富有辩证思想的道即性即器的人性论。该理论为明代人性论的转向、彰显人的主体性以及沟通生死等层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为当代人性论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萍乡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人性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开始就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个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一直都没有停息。弗洛姆出人意料的将马克思主义与同样在西方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弗洛伊德学说结合起来,试图在对两者的比较分析中发掘两位思想家的共同点,试图去调和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思想,从而发展出新的学说。这种对比在他的《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一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里他分别阐述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关于人和社会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性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龙.论早期佛教人性思想及其他——基于汉译《四阿含经》的解读[J].佛学研究.2019
[2].冯雪.浅析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中的人性思想[J].山西青年.2019
[3].王伟.肖恩·塞耶斯的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9
[4].姚修杰.自由与善——康德与孟子人性思想及其实现路径的比较[J].理论探讨.2019
[5].刘琼.尼采与马克思人性思想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
[6].沈顺福.性即气:《庄子》人性思想之内涵[J].河北学刊.2019
[7].安会茹.论孔子的人性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
[8].任前丰.马克思与马尔库塞人性思想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8
[9].夏沐阳.《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8
[10].郭诺明.王阳明人性思想探析[J].萍乡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