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质量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地质,耕地,方法,在线。
土地质量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程梓桐[1](2019)在《绿色行动带来怎样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等重大问题,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近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9年度报告,聚焦全球(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9-12-02)
李涵,樊嘉琦,姚喜军,吴全,徐艳[2](2019)在《干旱半干旱能源开发区土地质量监测顶层设计Ⅰ野外监测网络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与能源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开发区土地质量受开发活动影响较大,构建全面系统的土地质量监测体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文中以鄂尔多斯为研究区,从野外监测网络布设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经济可行性要求出发,参考农用地质量等别变化监测、水土保持监测、生态监测等相关研究,结合区域能源开发现状,构建干旱半干旱能源开发区土地质量野外监测网络。根据研究区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等方面特征划定了7个监测控制区;在监测控制区下,依据能源开发矿区分布以及矿区规模选择出7个监测样区;在监测样区内,依据土地利用类型选择114个监测样点。文中在鄂尔多斯所构建的监测控制区-监测样区-监测样点多尺度结合的土地质量野外监测网络,为获取土地质量监测数据,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7期)
邢晓芹,李涵,樊嘉琦,姚喜军,吴全[3](2019)在《干旱半干旱能源开发区土地质量监测顶层设计Ⅱ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以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采用文献综合分析的方法,在对各类土地监测指标进行收集归纳的基础上,结合能源开发区特征,构建干旱半干旱区土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周期3部分组成。研究中将监测指标分为数量监测、质量监测、生态监测叁大类型,最终选择数量监测指标5个,耕地质量监测指标11个,林地质量监测指标11个,草地质量监测指标10个,生态监测指标12个。按照监测数据获取途径将监测方法分为实地测量、采样分析、问卷调查、遥感技术配合地面调查以及相关部门资料收集;按照监测指标的稳定性将监测周期分为不频繁更新、常规更新和频繁更新叁类。构成的体系可以较好反映能源开发区土地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可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7期)
单薇,金晓斌,孟宪素,杨晓艳,徐志刚[4](2019)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整治生态转型是土地整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项目区尺度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直接、长期全面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选取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模型,反演得到湿度、绿度、热度、干度指标以及RSEI指数,实现对项目区整治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监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湿度和绿度指标对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正向作用,而热度和干度指标起负向作用,且干度指标的影响最大;2)RSEI总均值在整治前、中、后分别为0.652、0.572和0.605;RSEI等级中的优良等级在整治前、中、后所占比例分别为78.73%、39.55%和63.29%;RSEI变差、不变和变好的比例分比为42.55%、46.25%和11.20%;3)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整体下降"的态势,表现为"整治期变差-恢复期变好-全过程变差"的总体特征,土地整治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扰动具有持续性,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改善存在滞后期,在项目竣工5年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仍低于整治前。(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武海炜,景利年[5](2018)在《大数据让农业地质活起来》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日前召开的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今年2(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8-12-25)
孔辉[6](2018)在《土地整治后农用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土地整治后的农用地质量数据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为前提,从数据管理和应用方向着手,基于JavaScript技术、Java Web技术以及ArcGIS for Server技术,采用WebGIS系统设计、MVC开发模式、B/S(浏览器/服务器)多层架构模式,设计实现了集地图浏览、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分析以及系统综合管理等五大模块为一体的土地整治后农用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郑惠玉[7](2017)在《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整治建设内容对耕地质量的不同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其在提高耕地自然质量的同时,使得交通基础设施、耕地田块形态、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状况等因素对耕地质量的作用水平不断增强,直接影响土地使用者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经过土地整治的耕地,其质量等别变化呈现出短期突变、长期渐变的特征,因此,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是准确掌握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状况的关键工作。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类别丰富、数目繁多、范畴较广,涉及到耕地质量的提升、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多个类型,但还没有适应于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为了满足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规划、效益评价等需求,亟需研究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方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耕地质量评价和耕地质量监测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明确耕地质量内涵、构成、特征和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对耕地、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及监测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以新的耕地质量观为指导,结合黑龙江省土地整治工程概况、土地利用特征,依据综合分析等原则,选取了 33个耕地质量监测指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特点、国家和黑龙江省相关技术标准确定了监测指标阈值,利用函数法等制订监测指标计算标准,即监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以土地整治项目区作为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等确定各监测指标权重,建立适应于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区指标本地化的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新的耕地质量监测模型;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典型项目(IV)区项目为例,进行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获得研究区在土地整治工程前后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选择耕地质量监测指标,构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明晰耕地质量内涵、构成、特征和驱动因素,以新的耕地质量观为指导,采用经验借鉴法和专家咨询法,咨询地方农业专家、借鉴已经完善成熟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黑龙江省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特征以及土地整治工程类型,总计选取叁十多项监测指标,其中包括有效积温、有效土层厚度、表土质地等地力指标,田间道路通达度、灌溉保证率、配套附属设施面积比例等工程指标,田块平均规模、田坎规模、耕作便利度等空间指标,农田防护面积比例、绿色植被覆盖率等生态指标,探索得出全新的、开放式可选择的、由表征耕地质量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组成的、适应于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区指标本地化的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2)确定监测指标阈值,无量纲化耕地质量监测指标。通过对《农用地分等规程》、《黑龙江省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其他参考资料中对于耕地质量构成要素的相关说明、规范和标准等进行研究,结合黑龙江省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特点,确定监测指标阈值,进行监测指标标准化处理。定性指标的不同等级别对应不同分值,其级别的高低反映了耕地质量的好坏;定量指标的计算标准通过敲定耕地质量监测指标的阈值,利用最大值最小值法使得对于任意一个监测指标实际值都有确定的监测指标分值与之对应。(3)耕地质量监测方法与程序。以土地整治项目区作为监测单元,在开放式可选择的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区监测指标本地化的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中,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择选适宜的监测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特尔菲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把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因素看作是衡量方案优劣的同等重要的方面,借鉴几何平均法,构建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模型,编制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分级表,把耕地分为优质地、高质地、中质地、差质地,最终完成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4)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方法应用。依托黑龙江省海伦市示范区建设典型项目,经过分析该项目区土地整治工程布局以及工程措施影响该项目区哪些指标属性和影响程度大小,在本文所制定的指标体系中筛选出了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田间道路类型、田间道路通达度、水源类型、排水保证率、电力设施配套率、育秧棚面积比例、田块平均规模、田块形状指数、农田防护面积比例、绿色植被覆盖率等13个监测指标,并且依据监测指标计算标准,算出监测指标得分,确定监测指标权重,构建监测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土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5)该研究区土地整治前耕地质量得分为76.64,耕地等别为高质地,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得分为95.17,耕地等别为优质地。从计算结果综合来看,通过科学规划并实施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土地整治工程,研究区耕地质量得分提高了 18.53,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由整治前的高质地提升为优质地,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使该研究区耕地质量得到了提高,为农业增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评价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的合理、可行,适用于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于凤芸[8](2017)在《土地质量动态监测的内容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土壤水、盐、肥及农业生产动态监测,综合阐述了土地质量动态监测的内容与方法,为建立和不断完善土地档案、土地分等划级、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改土培肥、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陈学砧,赵华甫,吴克宁[9](2016)在《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的开展,本文探索了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的方法。本文以四川省中江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分析土地整治工程可提升分等因素程度,构建了基于理想值的自然等提升潜力指数模型,进行耕地质量潜力分区及配套的整治规划和技术方案,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质量提升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内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升,其中省自然等平均提升0.76等,省利用等平均提升0.76等,国家自然等平均提升0.83等;国家利用等平均提升0.64等。有关研究可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提供方法借鉴。(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3)
吴俊安,杨敏,陈于林,慕楠[10](2015)在《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以成都统筹城乡试验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土地资源综合监测成为国际土地科学的研究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退化现象日益突显出来.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能够衡量土地资源变化特征的指标体系.通过总结国内外土地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的现状,采用比较分析法,指出了当前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和研究区特点,建立了适合成都统筹城乡试验区的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监测指标体系.该体系由22项土地数量指标、16项土地质量指标、5项土地生态指标构成.最后,论文阐述了指标的获取方法,构建了多数据融合的监测平台.(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土地质量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与能源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开发区土地质量受开发活动影响较大,构建全面系统的土地质量监测体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文中以鄂尔多斯为研究区,从野外监测网络布设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经济可行性要求出发,参考农用地质量等别变化监测、水土保持监测、生态监测等相关研究,结合区域能源开发现状,构建干旱半干旱能源开发区土地质量野外监测网络。根据研究区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等方面特征划定了7个监测控制区;在监测控制区下,依据能源开发矿区分布以及矿区规模选择出7个监测样区;在监测样区内,依据土地利用类型选择114个监测样点。文中在鄂尔多斯所构建的监测控制区-监测样区-监测样点多尺度结合的土地质量野外监测网络,为获取土地质量监测数据,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质量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程梓桐.绿色行动带来怎样变化?[N].中国环境报.2019
[2].李涵,樊嘉琦,姚喜军,吴全,徐艳.干旱半干旱能源开发区土地质量监测顶层设计Ⅰ野外监测网络布控[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3].邢晓芹,李涵,樊嘉琦,姚喜军,吴全.干旱半干旱能源开发区土地质量监测顶层设计Ⅱ质量监测指标体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4].单薇,金晓斌,孟宪素,杨晓艳,徐志刚.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9
[5].武海炜,景利年.大数据让农业地质活起来[N].中国矿业报.2018
[6].孔辉.土地整治后农用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设计[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8
[7].郑惠玉.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7
[8].于凤芸.土地质量动态监测的内容与方法[J].新疆农垦科技.2017
[9].陈学砧,赵华甫,吴克宁.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研究[C].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2016
[10].吴俊安,杨敏,陈于林,慕楠.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以成都统筹城乡试验区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