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及其护理

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及其护理

董玉清(大兴安岭地区新林林业局塔尔根卫生院165027)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连接大血管,大血管分支形成中、小血管及毛细血管,交织如网,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

(一)常见症状

1.呼吸困难

是指呼吸时病人感到空气不足、憋气、呼吸费力。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出现呼吸困难主要见于左心功能不全,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肺淤血、肺组织弹性下降。其特点为活动、劳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时缓解或减轻;仰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中、重度呼吸困难患者常因卧位时呼吸困难加重而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称为端坐呼吸。有些心力衰竭患者还常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呼吸困难在夜间熟睡后1~2小时发生,病人突然因严重胸闷、气急而憋醒,被迫坐起。轻者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消失,重者可伴有咳嗽、咯泡沫痰、气喘、发绀、肺部出现哮鸣音等,故重者又称为心源性哮喘。

2.心悸

是指病人自觉心跳或心慌并伴心前区不适感。主要发病原因包括:①心脏搏动增强,除健康人在强烈体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大量吸烟、饮酒时可发生外,多见于贫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各种疾病所致的心室肥大病人。②心律失常,如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纤颤等均可使病人感到心悸。③心脏神经官能症,女性病人多见,除心悸外,常有胸痛、头痛、失眠等其他神经官能症症状。

3.发绀

一般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致皮肤与黏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循环末梢,如口唇、甲床、鼻尖、颊部等处较易观察到,而且较为明显。由循环系统疾病引起的发绀可分为中心性和周围性两类。中心性发绀是由于肺淤血、肺水肿等原因造成肺氧合不足,使体循环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此外还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体循环静脉血与动脉血相混合而引起发绀。周围性发绀是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血流缓慢,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氧气在组织中过多消耗而发生发绀,常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严重休克等。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发生发绀时既可以是中心性,也可以是周围性,称为混合性发绀。

4.胸痛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发生的胸痛常由心肌缺血、缺氧所致,暂时性的缺血引起心绞痛,典型特点是病人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饱餐等诱因作用下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呈压榨、紧缩或憋闷感,可向左肩、颈、左上肢放射,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经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制剂后缓解。严重而持续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则称为心肌梗死,其疼痛的部位、性质同心绞痛,但程度剧烈,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硝酸甘油制剂不能缓解。此外,肺梗塞、夹层动脉瘤、急性心包炎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病人也可出现不同性质的胸痛。

5.水肿

是指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心源性水肿是右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其发生机理主要是右心衰竭致体循环静脉淤血,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此外,静脉压增高使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使液体自毛细血管内渗透至组织间隙的量增多,而回吸收的量减少,也导致水肿形成。心源性水肿的特点是首先出现在身体下垂部位,常下床活动的病人易出现在双下肢,卧床病人则见于枕部、肩胛部及腰骶部等,严重水肿病人可出现胸、腹腔积液。

6.晕厥

是一时性广泛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突然的可逆性意识丧失。导致晕厥发生的原因很多,除脑血管病变外,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心脏骤停等均可引起晕厥。这类由于心排血量突然下降出现的晕厥称为阿一斯综合征。

(二)护理

1.呼吸困难

(1)护理评估

1)护理病史及心理社会资料:注意了解病人呼吸困难的程度,有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心源性哮喘,呼吸困难的发生有无诱因,何种方式可使其减轻,发生呼吸困难时是否伴有其他症状。询问病人是否患有可引起左心功能衰竭而致呼吸困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困难的发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活动耐力,随着呼吸困难的加重,体力活动也越来越受到限制,直至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因此,常使病人处于内疚、不安、绝望的心理状态。而长期活动受限也易使病人家属忽视或漠视病人的病情。

2)身体评估: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源性呼吸困难,在体检时应注意评估心脏的速率、节律,有无发绀、肺底湿啰音,心脏大小情况等。

3)有关检查:了解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的结果有助于判断病情和病因。

(2)主要护理诊断及其计划、评价(举例)

气体交换受损:与左心功能不全致肺循环淤血有关。

1)目标:病人主诉呼吸困难程度减轻;病人无缺氧表现。

2)护理措施

①注意观察呼吸困难、发绀的程度和使用辅助呼吸肌的情况以及肺内啰音的变化,监测血气分析结果;

②病人应安静休息,采取半卧位并加床档;

③注意室内空气流通,病人的衣物、盖被应宽松以减少憋闷感;

④遵医嘱予以氧气吸入;

⑤鼓励患者多翻身、咳嗽、进行深而慢的呼吸;

⑥遵医嘱给予纠正心力衰竭的药物,注意观察和预防药物副作用。

3)评价:病人诉呼吸困难减轻;病人的呼吸节律、频率、深度正常,无发绀表现,肺内无啰音,血气恢复到正常水平。

(3)活动无耐力:与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1)目标:主诉活动时耐力有所增加;活动时心率、血压正常,无不适感。

2)护理措施

①了解患者过去和现在的活动型态,与患者一起制定活动目标和计划;

②鼓励卧床病人在床上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以保持肌肉张力和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③病人可遵循从卧床休息、半卧休息、坐起或床边静坐、病室内活动、病室外活动的步骤,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活动时的反应,确定活动的持续时间和频度;

④告诉病人活动中或活动后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头晕眼花、出汗、极度疲乏等现象时,应停止活动并休息,并将这一情况报告医生或护士以调整活动计划;

⑤在病人活动耐力可及的范围内,鼓励病人尽可能自理,并说服病人家属对病人自理给予理解和支持;

⑥当患者活动量增加时应给予鼓励。

3)评价:病人诉活动耐力增加,活动时无不适感,且心率、血压正常。

2.心悸

(1)护理评估

1)护理病史及心理社会资料:病人主诉心悸、心慌时,应进一步了解心悸有无明显诱因,如劳累、情绪激动、吸烟、饮酒等,心悸持续时间,以往有无类似发作,如何缓解,心悸对日常生活、工作有哪些影响,心悸时有无伴随症状如出冷汗、极度乏力、意识丧失等。了解病人有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及贫血、甲亢等病史。心悸的反复发作或长时间发作,常使病人因心前区的不适感而感到紧张、不安、不知所措。心悸导致活动耐力的下降也可使病人感到忧郁、悲观,护士在评估时应注意到这些情绪反应。

2)身体评估:测量生命体征,注意心脏的频率和节律有无改变。

3)有关检查:心电图是判断心律失常类型的最有效手段,护士应能够识别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必要时对病人进行心电监测。

(2)主要护理诊断及其计划、评价(举例)

焦虑:与心悸导致病人紧张不安有关。

1)目标:病人的紧张不安感减轻。

2)护理措施

①减少刺激: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防止活动和激动而引起心悸加重。饮食应清淡,限制烟、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②病人的上衣应宽松,且应避免左侧卧位,因为紧束胸壁或左侧卧位可使心跳感更加明显;

③鼓励病人闲暇时听广播,看轻松的电视节目,与病友聊一些休闲话题,以转移病人注意力,避免过分关注自己心前区的不适感;

④向病人讲明心悸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使病人对心悸有正确的认识;

⑤药物护理:嘱病人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表现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3)评价:病人主诉紧张不安感减轻。

参考文献

[1]王筱敏.内科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49-250.

[2]方妙君,邱秀环,孙肇玢.护理程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5.

标签:;  ;  ;  

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及其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