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论文_钱金栋,周一兵,张阳,孙建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外科,颅内,影像,肿瘤,海绵状,脑室,脑积水。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钱金栋,周一兵,张阳,孙建国[1](2019)在《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摆位误差对剂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摆位误差对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35例行SRS单次治疗的转移性颅内肿瘤患者资料,其均利用无框架定位系统摆位后,行图像引导获取6个自由度(即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的平移与旋转)的校准前、校准后摆位误差,根据校准前、校准后摆位误差值移动治疗计划等中心位置,模拟摆位误差校准前、校准后计划并将其与治疗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平移、旋转误差对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部分患者原始平移和旋转误差超出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外扩范围不能被临床容许,使用6D治疗床自动摆位后再次行位置验证,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的最大绝对值、均值等均达到SRS治疗要求的亚毫米精度;对旋转和平移误差进行修正后95%的处方剂量D_(95)在计划肿瘤靶区(planning gross tumor volume PGTV)中的覆盖率明显升高最小剂量D_(min)偏离处方剂量的范围降低;最大剂量D_(max)、99%的处方剂量D_(99)和最小剂量D_(min)。在GTV中的覆盖率变化在修正前后无明显变化;SRS计划设计时能够有效避让危及器官,因此危及器官剂量受摆位误差影响小,误差修正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图像引导和6D治疗床自动位置校准无框架系统可满足SRS定位精度、治疗精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9年12期)

卢雨零,黎丽,刘雪艳,陈琳,孟志华[2](2019)在《颅内疾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核磁影像定位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颅内疾病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时,采用核磁场强定位过程全方位实施护理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采用核磁影像定位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颅内疾病患者110例,依据患者病情、年龄以及性别等实施全方位护理,记录所有患者的定位成功率。结果护理后,110例患者中,共2例患者通过二次进床完成影像定位,1名患者因定位失败而放弃治疗,影像定位总成功率达到90.09%。结论在颅内疾病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时,于核磁影像定位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护理,可有效提升定位成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5期)

蔡林波,李娟,赖名耀,周江芬,胡清军[3](2018)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是一种高度精确的局部治疗。目前SRS已成为脑转移瘤的一线治疗方案。本文将近年来在脑转移瘤的SRS领域一些重点如转移瘤数量的选择,放疗计划实施模式,挽救性SRS的使用,术后术腔的处理模式,联合靶向治疗及治疗相关副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杨鹏飞,刘雅洁,邓灵波,王树滨[4](2018)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毒性比较的荟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并比较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FSRT)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毒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和质量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2版软件对FSRT和SRS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和毒性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有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使用FSRT和SRS治疗脑转移瘤的1年总生存率OR为1.03(95%CI:0.78~1.36),1年局部控制率OR为1.24(95%CI:0.48~3.20),1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OR为0.98(95%CI:0.62~1.57),提示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无显着差异(P> 0.05)。毒性比较的OR为0.41(95%CI:0.26~0.65),提示两种治疗方式的毒性差异具有显着性(P <0.05)。结论 FSRT与SRS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无显着差异,FSRT发生毒性的概率更小,较SRS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甄俊杰,洪伟平,王辉,杨艳莹,山常国[5](2018)在《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巨大脑转移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脑转移瘤所致的梗阻性脑积水常导致严重的颅高压,使患者失去放疗等挽救性治疗的机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本研究报道1例右侧脑室叁角区巨大脑转移瘤病例,采用脑室外引流术(EVD)联合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FSRS)治疗后,患者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方法 1例59岁女性肺癌脑转移患者发生脑疝,昏迷状态下急诊入院;MRI显示肿瘤巨大,最大直径为5.3 cm,体积为32.5 mL。家属拒绝开颅手术,即予行EVD减轻梗阻性脑积水后,应用FSRS治疗其脑转移瘤。结果 EVD第2 d患者神志恢复清醒,EVD联合FSRS治疗后,肿瘤缩小,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脑转移瘤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EVD联合FSRS可作为快速缓解症状的一种急救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徐铭,王卫星,朱吉祥,徐宏治[6](2018)在《血管内栓塞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不适合手术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BAVM)行血管内栓塞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现有病例证据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获取2010年以来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对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两种治疗方法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有10篇符合要求的文献纳入Meta分析,总计脑动静脉畸形患者493例,其中血管内栓塞组267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组2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内栓塞组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组治疗BAVM完全闭塞率的比值比(OR=0.30,95%CI:0.15~0.63),两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OR=1.20,95%CI:0.63~2.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治疗后病死率(OR=1.32,95%CI:0.51~3.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结论血管内栓塞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BAVM的起始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较血管内栓塞治疗后闭塞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显着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王壮杰[7](2017)在《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84例颅内肿瘤患者采用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段进行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所有受试者随访1~5年,平均随访(2.55±0.82)年。284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237例(83.45%)。胶质瘤Ⅰ级1年生存率100.00%(26/26);胶质瘤Ⅱ级1年生存率100.00%(35/35);胶质瘤Ⅲ级1年生存率77.50%(31/40);胶质瘤Ⅳ级1年生存率75.00%(24/32);垂体瘤1年生存率100.00%(40/40);脑膜瘤1年生存率82.86%(29/35);松果体区肿瘤1年生存率84.85%(28/33);听神经瘤1年生存率92.59%(25/27);其他肿瘤1年生存率81.25%(13/16)。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脑水肿75例(26.41%),其中Ⅰ度31例(41.33%)、Ⅱ度25例(33.33%)、Ⅲ度19例(25.33%);放射性颅神经功能障碍16例(5.63%);放射性脑组织坏死13例(4.58%)。结论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7年12期)

彭志刚,马志明[8](2017)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影像学诊断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较常见的血管畸形,可在颅内许多部位出现,主要表现为癫痫、出血,头痛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术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而核磁共振是其最主要的诊断手段。在其自然病程的研究中,海绵状血管瘤的癫痫发生率要高于动静脉畸形等颅内病变,且伴有癫痫症状的患者其5年癫痫发生率要显着高于偶然发现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不同的文献报告的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率存在差异,可能与不同的出血定义以及存在出血簇集现象等因素有关。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高风险,不能手术,位于脑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并报告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取得的良好疗效,但仍需进一步评估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影像学诊断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叁个方面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杨柳,张丽君[9](2016)在《526例颅内功能性疾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核磁影像定位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526例颅内功能性疾病在采用核磁1.5场强定位过程中,护理人员因人因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使病人安全、顺利地完成影像定位,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方法采取多方位按年龄、性别、根据病情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结果通过护理技能,基本完成526例定位的护理工作,只有1名未能完成定位而放弃治疗,总体成功率为99.18%。结论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娴熟的护理技术,为各类难治性颅脑疾病的病人带来了福音。(本文来源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黄兆丰[10](2016)在《微血管减压术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及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比较两者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科收住的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患者56例,其中随机抽取的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患者28例,接受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患者28例,通过门诊、电话、书信等方式,应用McGill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对术前、术后24小时、6个月、1年、2年、3年疼痛的程度进行量化评估随访,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即刻缓解率,3年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本次随访共56例,每组28例,随访时间为3年以上,微血管减压术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在对于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6个月至3年远期疗效上,但尚不足以说明两者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微血管减压术的疼痛缓解高峰期时间为术后至24小时,伽马刀治疗则为术后24小时至6个月。微血管减压术的即刻缓解率(92.9%)远高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14.4%),其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微血管减压术的3年有效率(96.4%)高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82.2%),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2>0.05)。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手术并发症高于微血管减压术,其差别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2>0.05)。微血管减压术的并发症较少,以切口感染为主,伽马刀治疗并发症较多,以面肌麻痹及面部感觉异常为主。两种治疗方案均无死亡率。结论:从本次研究上看,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治疗,微血管减压术近期疼痛缓解率显着高于伽马刀立体定向外科治疗。3年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差异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6-06-01)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颅内疾病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时,采用核磁场强定位过程全方位实施护理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采用核磁影像定位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颅内疾病患者110例,依据患者病情、年龄以及性别等实施全方位护理,记录所有患者的定位成功率。结果护理后,110例患者中,共2例患者通过二次进床完成影像定位,1名患者因定位失败而放弃治疗,影像定位总成功率达到90.09%。结论在颅内疾病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时,于核磁影像定位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护理,可有效提升定位成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钱金栋,周一兵,张阳,孙建国.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摆位误差对剂量影响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9

[2].卢雨零,黎丽,刘雪艳,陈琳,孟志华.颅内疾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核磁影像定位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蔡林波,李娟,赖名耀,周江芬,胡清军.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应用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

[4].杨鹏飞,刘雅洁,邓灵波,王树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毒性比较的荟萃分析[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8

[5].甄俊杰,洪伟平,王辉,杨艳莹,山常国.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巨大脑转移瘤[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

[6].徐铭,王卫星,朱吉祥,徐宏治.血管内栓塞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8

[7].王壮杰.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

[8].彭志刚,马志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影像学诊断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

[9].杨柳,张丽君.526例颅内功能性疾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核磁影像定位的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

[10].黄兆丰.微血管减压术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垂体腺瘤X-刀分次治疗前后MRI2A治疗前2...垂体腺瘤X-刀单次治疗前后MRI1A治疗前1...脑瘤治疗推荐方案1 动脉血管 VR 重建影像图脑膜肿瘤-图17-3-46 桥小脑角脑膜瘤MRI T2一1钻60治疗机和RTS一200扫描水箱和测量...

标签:;  ;  ;  ;  ;  ;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论文_钱金栋,周一兵,张阳,孙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