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水论文_言宗骋,高红杰,郭旭晶,王思宇,于会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隙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隙,潜流,河口,光谱,沉积物,溶解性,有机物。

间隙水论文文献综述

言宗骋,高红杰,郭旭晶,王思宇,于会彬[1](2019)在《蘑菇湖沉积物间隙水溶解性有机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蘑菇湖选取7个采样点,提取沉积物间隙水DOM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蘑菇湖沉积物间隙水紫外可见光谱进行解析,识别光谱组分与主控因子,并研究DOM的组成、腐殖化程度及空间变化。结果表明,DOM组分为木质素和奎宁、羧酸基团及多烷基腐殖质等,在外围区与深湖区2个区域存在明显差异。从吸收光谱推演出具有良好相关性的S_r、SUVA_(254)、E_2/E_3、E_2/E_4、E_(253)/E_(203)、A_2/A_16个光谱指标,可以用于表征DOM的分子量大小和腐殖化水平,外围区DOM的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皆高于深湖区,并且在区域内呈现随水深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光谱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腐殖化水平呈正相关的指标(E_(253)/E_(203)、SUVA_(254)、A_2/A_1)在表征DOM腐殖化水平时更具有代表性。根据光谱指标聚类结果将7个采样点分为2类,该结果与主成分分析一致。通过DOM腐殖化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空间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虎军,刘锦,王洋,何庆周[2](2019)在《景洪水力式升船机大小门充间隙水运行流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景洪水电站使用中国原创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台水力式升船机,其电气控制是系统关键所在。以景洪水力式升船机的上闸首和承船厢系统为例,提出采用工作大门下落至挡水位、内套工作小门下落水流过顶充间隙水及密封框排水阀泄间隙水的自动化控制流程,实现承船厢上游对接过程中的快速自动充泄间隙水,已在景洪升船机中得到成功应用。(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6期)

王慎,张思思,许尤,官卓宇,杨正健[3](2019)在《不同水温分层水库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垂向分布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水温分层水库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垂向分布规律及其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2018年1月澜沧江小湾、漫湾水库建库后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Cannoco软件对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小湾水库水体表底温差3. 3℃,最大温度梯度为0. 2℃·m~(-1)属于分层水体,漫湾表底温差0. 1℃属于混合水体.小湾间隙水NH_4~+-N和NO_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 233 mg·L~(-1)和0. 030 mg·L~(-1),漫湾分别为2. 569 mg·L~(-1)和0. 016 mg·L~(-1).间隙水NH_4~+-N在两个水库沉积物中均表现垂向向下增大的趋势,而NO_3~--N垂向变化则不明显但均在深层质量浓度最底,库区间比较来看,只有NO_3~--N具有极显着性差异,其中小湾明显高于漫湾.菌群分类发现,小湾与漫湾沉积物细菌群落具有相同的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水温分层对间隙水营养盐及细菌群落结构无显着影响.而漫湾相比小湾沉积物中反硝化菌相对丰度更高,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相对丰度更低,同一库区沉积物深层中反硝化菌相对丰度较高,有机物降解菌、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和溶磷菌相对丰度较低,是造成沉积物营养盐库间差异和垂向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何露露,黄佳芳,谭立山,仝川[4](2019)在《恒定和波动盐度增加对河口淡水感潮湿地间隙水溶解性甲烷和间隙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闽江河口区塔礁洲河岸分布的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淡水感潮沼泽湿地及其比邻的光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土芯和土壤-植物连续体,构建中型生态系统(Mesocosm),并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模拟持续恒定盐度增加及波动短期盐度增加两种情景,测定间隙水溶解性甲烷(CH_4)浓度及其它理化因子,探讨持续恒定和短期波动盐度增加对河口淡水感潮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种处理均显着抑制了短叶茳芏沼泽及光滩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波动盐度对于短叶茳芏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的抑制效果明显高于光滩;②恒定盐度及波动盐度增加主要通过提高间隙水SO_4~(2-)、Cl~-、NH~+_4-N和TN浓度,降低间隙水pH值,抑制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③短叶茳芏沼泽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受间隙水pH值影响最为显着,而光滩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则受间隙水NH~+_4-N浓度及气温影响显着.研究表明,未来盐水入侵情景下,河口淡水感潮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将下降,且在盐度短期增加情景下,河口淡水感潮沼泽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下降幅度大于光滩湿地.(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石磊,张艺冉,黄廷林,李再兴,罗晓[5](2018)在《周村水库主库区水体热分层形成过程中沉积物间隙水DOM的光谱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叁维荧光光谱(EEMs)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以及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对周村水库热分层形成过程中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垂向分布及光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周村水库沉积物间隙水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吸收系数的变异系数在-400%~400%之间,表明其性质在不同深度上存在差异; E2/E3变化说明随着热分层的形成,富里酸所占DOM的比例也随之升高; E3/E4> 3. 5以及SR> 1表明DOM为生物源,以富里酸为主;荧光光谱中出现了类富里酸峰(C1、C3)、类蛋白峰(C2、C5)和类腐殖酸峰(C4、C6);类富里酸以及类蛋白是DOM的主要构成组分; DOM总荧光强度、各组分荧光强度随着热分层形成过程呈下降趋势,垂向间和采样点的分布差异明显;热分层形成过程中水库沉积物间隙水的高BIX、FI、β:α以及低HIX,表明沉积物间隙水DOM以生物活动的内源为主,具有低腐殖化,强自生源特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刘琪[6](2018)在《河流潜流带间隙水重金属浓度变化及其对水交换的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潜流带作为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饱和地带,调节地表水-地下水系统的物理化学过程,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污染物与重金属迁移转换的重要场所。本研究以渭河支流----潏河为研究对象,选择上游与下游不同河段的两个研究点,分别于2016年8月、12月冬夏两季进行河床垂向渗透系数(Kv)、垂向水力梯度(VHG)的现场原位测试试验及室内间隙水金属浓度的测定、沉积物粒径分析实验。利用达西定律、菲克第一定律计算潜流带垂向水交换量与金属扩散通量,分析潜流带水交换量、间隙水金属浓度及扩散通量的空间分布模式和时间变化规律,揭示其时空变化格局。结合沉积物粒径级配曲线法及相关地统计学方法,解析水交换量、沉积物粒径与间隙水金属浓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潜流带间隙水金属浓度变化及其对水交换的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潜流带沉积物间隙水中Cu和Zn浓度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异性。夏季,沉积物间隙水中Cu和Zn浓度明显高于地表水与地下水。上游河段间隙水中Cu平均浓度为48.81 μg·L~(-1),高于下游河段,而下游河段间隙水中Zn平均浓度是上游河段的叁倍;冬季,与地下水和沉积物间隙水相较,Cu和Zn浓度在地表水中呈现出较高的均值。上游河段间隙水中呈现了较高的Zn浓度,值为18.67 μg·L~(-1),而下游河段间隙水中Cu平均浓度为27.73μg·L~(-1),明显高于上游河段。同时,潜流带间隙水中Cu和Zn浓度呈现显着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沉积物间隙水中Cu和Zn浓度明显高于冬季。2)潜流带沉积物间隙水中Cu和Zn浓度呈现一定的垂向变化特征。夏季,潏河上游与下游河段间隙水中Cu和Zn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沉积物顶层0-0.15 m处,呈现出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的趋势。冬季,潏河上游河段间隙水中Cu浓度最大值出现在0.15-0.30 m处,值为23.64 μg·L~(-1),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下游河段间隙水Cu浓度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减小;Zn浓度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潜流带水交换量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异性。冬夏两季上下游不同河段绝大多数测量点的潜流带水交换方式表现为上升流,且较高的水交换量均出现在上游河段,夏季值为-208.126 mm/d,冬季值为-26.603 mm/d,呈现出从河流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小的趋势。同时,潜流带水交换量呈现出显着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水交换量明显大于冬季。4)潜流带水交换量与河床Kv在垂直于水流方向上均呈现出较为显着的横向空间变化特征。夏季,较高的河床Kv值与上升水交换量出现在河道中心倾向于左侧侵蚀岸;而较低的河床Kv值与上升水交换量集中分布在河流右岸沉积岸;冬季,上游河段较高的河床Kv值与上升水交换量分布在河道中心倾向于右侧侵蚀岸,而较低的河床Kv值与上升水交换量集中分布在河流左侧沉积岸;下游河段较高的河床Kv值与上升水交换量分布在河道中心,下降流与较低的河床Kv值主要分布在河道右侧沉积岸。河床沉积物粒径与孔隙度的异质性是影响潜流带水交换的关键因素。沉积物粒径的异质性越大,潜流水交换量越大。5)在潜流带水交换过程中,水交换量与河床沉积物粒径是影响间隙水中Cu和Zn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夏季,较高的Cu和Zn浓度出现在靠近上升水交换量较大且砾石集中分布的河道中心,这可能是一方面受沉积物粗颗粒物质对金属具有较强的解吸能力,另一方面受上升水交换量驱动的影响;而较低的Cu和Zn浓度出现在上升水交换量较小且黏土集中分布的河道右侧沉积岸。冬季呈现出相似的横向空间分布特征。此外,潜流带上升水交换量与金属扩散通量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6)河水、沉积物间隙水和地下水中单一的金属浓度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说明其可能具有同源性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迁移转化。潜流带间隙水中金属浓度与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pH值及溶解氧等均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说明潜流带水环境因素的空间与季节性差异是沉积物间隙水中金属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郭伟强[7](2018)在《潏河潜流带水交换对沉积物间隙水阴阳离子含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潜流带作为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的动态交错区,是影响河水、间隙水与地下水水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对于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沣河最大的支流潏河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16年8月夏季和2016年12月冬季对同一研究点两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了沉积物的野外原位垂向温度同步测试试验以及室内粒径分析和沉积物间隙水阴阳离子测定实验。采用基于一维热扩散对流方程的温度梯度法、热图解法、粒径分析及相关地统计学方法等来开展潏河潜流带水交换方式和大小时空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通过对间隙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含量的测定与分析,定量研究潜流带水交换与沉积物间隙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含量之间的关系,解析潜流带水交换对沉积物间隙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含量的影响,为深入理解潜流带水交换与河流水化学的相关机制提供研究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潜流带水交换方式在冬夏两季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夏季除测试点9以外的其余14个不同测试点位潜流带水交换方式均为下降流,冬季21个不同测试点位潜流带水交换方式均为上升流。(2)潜流带水交换量在冬夏两季均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变异性。冬季潜流带水交换量(均值14.82 mm d~(-1))较之夏季潜流带水交换量(均值95.63 mm d~(-1))要小。夏季左右两岸水交换量值均小于河道中心水交换量值,而冬季左右两岸水交换量值均大于河道中心水交换量值。(3)沉积物粒径大小和河水水深是影响潜流带水交换的重要因素。潏河沉积物的黏土/粉砂成分与潜流带水交换量呈负相关关系,而沉积物的沙成分与潜流带水交换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潏河夏季下降流区域,河水水深与潜流带水交换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在潏河冬季上升流区域,河水水深与潜流带水交换量呈负相关关系。(4)沉积物间隙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含量在冬夏两季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异性特征。夏季沉积物间隙水中Ca~(2+)、K~+、Mg~(2+)、Cl~-和SO_4~(2-)平均含量高于其在冬季的含量,而夏季沉积物间隙水中Na~+、NH_4~+和HCO_3~-平均含量低于其在冬季的含量。(5)沉积物间隙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含量在冬夏两季均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夏季试验点左右两岸及河道中心沉积物间隙水中Ca~(2+)、Mg~(2+)、NH_4~+、HCO_3~-和SO_4~(2-)的含量具有显着差异性,冬季试验点左右两岸及河道中心沉积物间隙水中Ca~(2+)、Mg~(2+)、NH_4~+、Cl~-和SO_4~(2-)的含量具有显着差异性。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潏河冬夏两季沉积物间隙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含量的垂向变化曲线大致可以分成叁类:第一类是主要阴阳离子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类是主要阴阳离子含量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第叁类是主要阴阳离子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6)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拟合方法发现潏河夏季潜流带水交换量与Na~+和HCO_3~-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Ca~(2+)、Mg~(2+)、NH_4~+、SO_4~(2-)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与K~+、Cl~-含量的相关性未通过检验,说明其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潏河冬季潜流带水交换量与Ca~(2+)、Mg~(2+)和SO_4~(2-)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K~+、NH_4~+、Cl~-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与Na~+、HCO_3~-含量的相关性未通过检验,说明其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伟泽[8](2018)在《渭河潜流带水交换作用对间隙水含氮污染物的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流系统中,潜流带是去除含氮污染物的重要场所,潜流带水交换作用能够造成河床沉积物氧环境的异质性,进而影响含氮污染物的转化。本研究以渭河西安段为研究对象,分析探究潜流带水交换作用对间隙水含氮污染物(NH4+,NO3-和NO2-)的影响。分别于2016年8月和2017年1月选择渭河干流西安段靠近南岸一水域进行大量的潜流带水交换试验,并采集0-45cm的沉积物及间隙水,分析试验区域内地表水、地下水、间隙水中含氮污染物浓度和各项基本理化指标,以及水下地形、试验点位水深和沉积物粒径分布等因子,综合分析水交换作用对间隙水含氮污染物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含氮污染物的平面分布中,铵根离子浓度分布左侧较低而中间较高,硝酸根离子浓度分布左侧较高而中间较低,试验区域内左侧部分点位发生硝化反应较为完全,潜流带间隙水主要含氮污染物为铵根离子。冬季含氮污染物平面分布中,NH4+、NO3-和NO2-的浓度分布都呈现左侧浓度高而右侧浓度较低的分布规律,试验区域内左侧受到含氮污染物的污染较为严重,且试验区域内铵根离子的硝化作用进行的较为完全,区域内潜流带的主要含氮污染物为NO3-。(2)试验区域内夏季较冬季水交换作用强烈,且水交换方式不同。夏季水交换方式为上升流,上升流平均通量为360mm/d。冬季水交换方式主要为下降流,下降流平均通量为80mm/d。(3)河床地形和粒径大小共同影响潜流带水交换通量大小。夏季潜流带上升流交换量与水深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水深较大的区域,水压较大,可能阻碍了上升流的进行从而造成了上升流交换量较小;冬季下降流通量和水深存在显着负相关。上游存在深潭地形时,水流进入试验区域后近岸区域由于水深突然变浅而造成流速较大,水流流速较大的区域容易侵蚀河床,造成河床沉积物变得松散,孔隙度大,下降流通量增大。(4)夏季潜流带水交换上升流对沉积物间隙水中铵根离子浓度影响较大,上升流通量和沉积物间隙水中铵根离子浓度呈非线性关系。当上升流通量小于约400mm/d时,随着上升流通量的增加,NH4+浓度呈现明确的增加的趋势,当上升流通量达到约400mm/d时,随着上升流通量的增加,NH4+浓度开始下降。冬季试验期间下降流通量与NH4+和NO3-浓度呈非线性相关关系。下降流通量低于大约100mm/d时,下降流通量较低的点位间隙水中NH4+和NO3-的浓度较大,而下降流通量较高的点位间隙水中NH4+和NO3-的浓度较小。随着下降流通量的增大,NH4+和NO3-的浓度都变小。这是由于潜流带水交换作用改变潜流带水力停留时间、造成氧环境异质性,以及对含氮污染物的迁移运输作用对间隙水中含氮污染物的浓度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朱文凤,仝川,罗敏,黄佳芳,刘育秀[9](2018)在《模拟Fe(III)和盐水输入对闽江河口潮汐湿地沉积物及间隙水Fe和S含量和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潮汐湿地沉积物电子受体和盐度的变化将对间隙水、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参数及有机碳厌氧矿化途径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于闽江河口塔礁洲淡水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湿地原位施加人造海水及Fe(III)溶液,模拟研究了盐水入侵及径流Fe(III)浓度增强对河口潮汐湿地沉积物、间隙水的地球化学参数(溶解性CH4、DOC、DOC∶DON、Fe2+和ΔSO2-4)和沉积物各形态固相铁(非硫Fe(II)、无定形Fe(III)、晶质Fe(III)、Fe S和Fe S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盐水入侵及径流Fe(III)浓度增强均可降低间隙水溶解性CH4和DOC浓度,径流Fe(III)浓度增强增加了非硫Fe(II)和晶质Fe(III)含量,盐水入侵可减小间隙水ΔSO2-4含量.间隙水ΔSO2-4与DOC、DOC∶DON、溶解性CH4及Fe2+浓度相关.模拟盐水入侵及径流Fe(III)浓度增强可分别促进硫酸盐异化还原和铁异化还原速率,同时减小间隙水CH4浓度,改变河口潮汐湿地土壤有机质厌氧矿化优势途径.(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范功端,林修咏,王书敏,罗劲,谢志刚[10](2018)在《生物滞留系统间隙水DOM叁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淹没区填料对生物滞留系统的净水效果的影响,采用叁维荧光光谱研究间隙水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成分和时间分布特征。叁维荧光光谱显示,海绵铁环境间隙水中主要有机组分为微生物代谢产物(Ⅳ),火山岩与碎砖块中为类腐殖质(Ⅲ+Ⅴ);碎石块类腐殖质(Ⅴ)、简单芳香类蛋白(Ⅰ+Ⅱ)和微生物代谢产物(Ⅳ);48h后海绵铁和碎砖块相关联的水生环境中DOM的荧光峰削弱,而火山岩和碎石块相关联水生环境中DOM的荧光峰增强。出水的类腐殖质组分(Ⅲ+Ⅴ)荧光积分体积均有降低(平均58.04%),芳香类蛋白组分(Ⅰ+Ⅱ)均有上升(平均65.36%)。海绵铁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效果最好(84.52%),火山岩(77.25%)和碎砖块(77.90%)较好,碎石块(29.20%)最差。间隙水中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HIX<4)。与类腐殖质相反,芳香类蛋白易被微生物利用,对微生物代谢活动和硝态氮反硝化有促进作用。生物滞留系统在设计时宜采用碎砖块和海绵铁填料,外加碳源宜选用易被微生物利用的有机物。(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4期)

间隙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景洪水电站使用中国原创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台水力式升船机,其电气控制是系统关键所在。以景洪水力式升船机的上闸首和承船厢系统为例,提出采用工作大门下落至挡水位、内套工作小门下落水流过顶充间隙水及密封框排水阀泄间隙水的自动化控制流程,实现承船厢上游对接过程中的快速自动充泄间隙水,已在景洪升船机中得到成功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隙水论文参考文献

[1].言宗骋,高红杰,郭旭晶,王思宇,于会彬.蘑菇湖沉积物间隙水溶解性有机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9

[2].王虎军,刘锦,王洋,何庆周.景洪水力式升船机大小门充间隙水运行流程设计[J].陕西水利.2019

[3].王慎,张思思,许尤,官卓宇,杨正健.不同水温分层水库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垂向分布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J].环境科学.2019

[4].何露露,黄佳芳,谭立山,仝川.恒定和波动盐度增加对河口淡水感潮湿地间隙水溶解性甲烷和间隙水化学特征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5].周石磊,张艺冉,黄廷林,李再兴,罗晓.周村水库主库区水体热分层形成过程中沉积物间隙水DOM的光谱演变特征[J].环境科学.2018

[6].刘琪.河流潜流带间隙水重金属浓度变化及其对水交换的响应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8

[7].郭伟强.潏河潜流带水交换对沉积物间隙水阴阳离子含量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8

[8].王伟泽.渭河潜流带水交换作用对间隙水含氮污染物的影响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8

[9].朱文凤,仝川,罗敏,黄佳芳,刘育秀.模拟Fe(III)和盐水输入对闽江河口潮汐湿地沉积物及间隙水Fe和S含量和形态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8

[10].范功端,林修咏,王书敏,罗劲,谢志刚.生物滞留系统间隙水DOM叁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论文知识图

)a配合物53的二维而g口m-结构;)b配合...受限膨胀实验用塑料瓶现场采样照片(a)置换水!底泥深度对上覆水中TN平均...不同慢化模型比较示意图一4沉积物一间隙水分配系数(oK")...

标签:;  ;  ;  ;  ;  ;  ;  

间隙水论文_言宗骋,高红杰,郭旭晶,王思宇,于会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