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端羟基聚硅氧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羟基,硅烷,甲基,模型,蓖麻油,硅酮,溶胶。
端羟基聚硅氧烷论文文献综述
周鼎,苗应刚,王严培,李峰,李玉龙[1](2018)在《冲击载荷下硼酸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硼酸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二氧化硅轻质冲击硬化聚合物复合材料抗冲击特性及其机理,进行了单轴压缩、冲击试验;结合高速摄影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以及有限元仿真,研究材料的变形过程。结果表明:该材料在准静态载荷下呈黏性流动态,而在动态载荷下呈现固体状态,其流动应力提高了104倍以上;当受到冲击载荷时,材料表现出一定的抗冲击性能,且抗冲击性能随着冲击速度和颗粒含量的提高而增强,材料在冲击过程中处于压力-剪力耦合应力状态,剪力所起作用随着冲击速度提高而逐渐增强;高速摄影结果显示,材料在冲击过程中发生阻塞转变,其中动态压缩导致材料局部硬化并表现出抗冲击特性,剪应力决定了材料抗冲击性能的应变率敏感性。因此,提高材料动态剪切响应是改善材料抗冲击性能的最优途径。(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杨庆红,吉兰平,朱雪锋,张洪涛,席先锋[2](2016)在《十二烷基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的制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掺油硅酮密封胶出现的弹性变差、粘结失效等问题,从基胶改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以十二烯烃、甲基氢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为原料制备十二烷基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的制备方法,考察了其在硅酮密封胶中的应用问题。结果表明,十二烯烃与甲基二氯硅烷摩尔比为1:1.2时,十二烷烃甲基二氯硅烷的收率最高十二烷烃甲基二氯硅烷与二甲基二氯硅烷共水解制备十二烷基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由十二烷基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制备的中性透明硅酮密封胶比常规的密封胶在伸长率、粘结性及耐老化性方面性能更好。(本文来源于《化工生产与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昝丽娜,庞青涛[3](2016)在《羟基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和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水解缩聚得到羟基聚硅氧烷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对催化剂种类、p 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比对聚硅氧烷共聚物羟基含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聚硅氧烷共聚物较佳的合成工艺为: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和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的量之比为2∶1∶1,去离子水用量0.2 mol,0.25 mol/L醋酸(醋酸质量分数0.2%)为催化剂,p H值为4,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4 h。在此工艺下,可得到羟基质量分数为13.88%的羟基聚硅氧烷共聚物。(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期刊2016年02期)
马园园[4](2015)在《蓖麻油、双端羟基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性聚氨酯由于聚氨酯的亲水性影响其胶膜的力学性能和疏水性,影响其涂层织物的拒水性和静水压,从而影响其在涂层领域应用的推广。为此,人们尝试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以期提高其拒水性和静水压,进而提高水性聚氨酯在涂层领域的应用程度。蒋洪泉等人采用蓖麻油改性水性聚氨酯,通过蓖麻油的多羟基以及双键的氧化自交联,增加聚氨酯的交联度,提高了胶膜的力学性能;此外,通过蓖麻油引入了疏水基团,提高了胶膜的疏水性能。但是,胶膜表面的疏水性仍然没有达到涂层织物理想疏水的要求。华继军等人采用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研究表明引入的聚硅氧烷链段在改性聚氨酯成膜过程中易向表面迁移、富集,明显降低膜的表面能,从而较大地提高胶膜的耐水性。本文在上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蓖麻油和有机硅协同改性水性聚氨酯,改善了水性聚氨酯胶膜的疏水性和机械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蓖麻油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为提高水性聚氨酯涂层织物的静水压,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聚醚210为原料,以蓖麻油(CO)为改性剂,2,2-羟甲基丙酸(DMPA)为亲水直链扩链单体,合成蓖麻油改性水性聚氨酯,并用于涤纶织物涂层整理。研究了CO和DMPA用量对乳液、胶膜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其涂层工艺条件,并测试了蓖麻油改性水性聚氨酯涂层织物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O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大,分布变宽,外观由半透明变为乳白色,稳定性变差;胶膜的水接触角增大,吸水率降低,拉伸强度先增后降,断裂伸长率降低。随着DMPA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小,分布变窄,外观由乳白色变为半透明,稳定性变好;胶膜的接触角降低,吸水率增大,拉伸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降低。当蓖麻油用量为7%、DMPA用量为4%时,改性乳液稳定,胶膜的水接触角为97.5°,吸水率为15.3%,拉伸强度27.5Mpa,断裂伸长率407%。涂层优化工艺条件为:涂层剂用量为10g/m2,焙烘温度为160℃,焙烘时间为90s。涂层织物的接触角达到114.2°,静水压为1.34Kpa,撕破强力为168.1N。涂层织物的研究表明:适量CO改性有助于水性聚氨酯涂层织物静水压的提高。第二部分:蓖麻油、双端羟基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为进一步提高水性聚氨酯涂层织物的静水压,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聚醚210为原料,以蓖麻油(CO)和双端羟基聚硅氧烷(DH-Si)为改性剂,DMPA为亲水直链扩链单体,合成蓖麻油、双端羟基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研究了DH-Si用量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对聚氨酯乳液、胶膜性能以及涂层织物性能的影响,分析测试了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的结构、热稳定性,优化了涂层工艺条件,并测试了蓖麻油、双端羟基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的涂层织物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随着DH-Si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增大,分布变宽,乳液外观由透明变乳白色,稳定性变差;胶膜水接触角增大,吸水率降低;胶膜拉伸强度先增后降,断裂伸长率增大;涂层织物水接触角增大,静水压和撕破强力先增大后降低。随着DH-Si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大,分布变宽,稳定性变差,胶膜的接触角增加,吸水率降低,胶膜的拉伸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降低,涂层织物的接触角和静水压逐渐增大。当DH-Si的用量为8%时、相对分子质量在1695时,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性能稳定,胶膜的水接触角为116.3°,吸水率为13.75%,拉伸强度为28.9Mpa,断裂伸长率为870%。TG和DSC的分析表明:DH-Si改性后的水性聚氨酯的耐热稳定性增强。涂层优化工艺条件为:涂层剂用量为10g/m2,焙烘温度为160℃,焙烘时间为90s。涂层织物的接触角为138.03°,静水压为1.64Kpa,撕破强力为176.5N,涂层织物具有良好的疏水性、拒水性以及力学性能。相对未改性的以及蓖麻油改性的水性聚氨酯均有较大的提高。研究表明,采用蓖麻油、双端羟基聚硅氧烷为改性剂,通过适量的蓖麻油以及适量和适宜相对分子质量的双端羟基聚硅氧烷协同改性水性聚氨酯,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的耐水性以及力学性能得到有效提高。以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对织物进行涂层整理,可以较好地改善涂层织物的接触角,静水压。蓖麻油与双端羟基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是一种有效提高涂层织物静水压的涂层剂。(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5-12-24)
贾谊,朱春江,秦争,孙勇飞[5](2014)在《低聚端羟基聚硅氧烷接枝增韧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低聚羟基封端聚硅氧烷(HO-PDM)与甲醛和苯酚的接枝反应制备了增韧改性酚醛树脂,用FT-IR对改性酚醛树脂的结构进行表征,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了改性前后酚醛树脂的力学性能,用热重分析仪测试改性酚醛树脂的热稳定性。测得改性酚醛树脂的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抗拉强度分别为2.8%、2.875 kJ/m2和23.2 MPa;树脂失重20%的温度为431.28℃,峰值温度为441.8℃,800℃的残重率为51.02%。(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4年05期)
周安安,郑水燕,张立庆,杨志祥[6](2010)在《羟基聚硅氧烷阳离子型乳液缩聚过程及分子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羟基聚硅氧烷齐聚物为单体,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氢氧化铵(BDAH)为乳化剂兼催化剂,进行阳离子型乳液缩聚过程及动力学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聚合过程中,体系界面张力及乳胶粒粒径保持恒定,单体不发生迁移,缩聚在单体液滴形成的乳胶粒界面上进行;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缩聚分子量模型:4ρkFt/ME=ln[(ME+M)/(ME-M)],lnME=-ΔH/RT+C,结合实验数据,获得kF阿累尼乌斯公式:kF=1.83×105e-27718/T,及缩聚反应焓:ΔH=10.8kJ·mol-1。(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苗越卓[7](2010)在《羧基聚硅氧烷和羟基聚硅氧烷的合成表征及对聚碳酸酯的阻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正带动着阻燃剂的迅速发展。随着阻燃技术向环保化、低毒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环境友好型阻燃技术已经发展成为阻燃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有机聚硅氧烷正是一类理想的环境友好型有机硅阻燃剂,其引入聚合物后的热分解及燃烧过程主要释放的二氧化硅(Si02)及其他含硅产物几乎对环境没有污染,且含硅阻燃聚合物燃烧时少烟低毒、火焰传播速度慢。因此,有机聚硅氧烷在聚合物的阻燃应用研究方面引起了工业界和广大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有机聚硅氧烷、聚碳酸酯的概况以及常用阻燃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本文以甲基二乙氧基氢硅烷(含一定量的叁乙氧基氢硅烷)、丙烯酸、丙烯醇为原料合成了含有羧基和羟基的聚硅氧烷固体微粒,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另外,本研究还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分别含有两种含碳官能团聚硅氧烷的PC复合材料,考察了复合材料的热分解过程、燃烧行为和力学性能,初步探讨了其阻燃机理。本论文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内容。(1)有机硅中间体(Organic Silicone Intermediate,简称OSI)衍生物的合成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以甲基二乙氧基氢硅烷(含叁乙氧基氢硅烷)分别与丙烯酸和丙烯醇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出含有羧基和羟基的有机硅中间体OSI-COOH和OSI-OH,讨论了时间、温度、物料摩尔比对中间体产率的影响,得出了较为合理的实验条件:对于OSI-COOH,Si-H与C=C的比例为1.2:1,温度为85℃,反应时间24h;对于OSI-OH, Si-H与C=C的比例为2.0:1,温度为90℃,反应时间20h,产率分别为97.86%和95.48%。(2)羧基聚硅氧烷(Carboxyl-Polysiloxane,简称POS-COOH)和羟基聚硅氧烷(Hydroxyl-Polysiloxane,简称POS-OH)的合成与表征。以合成的有机硅中间体OSI-COOH和OSI-OH为原料,通过水解缩聚合成出羧基聚硅氧烷(POS-COOH)和羟基聚硅氧烷(POS-OH).反应条件为40-50%的硫酸水溶液,30-35℃下,反应1-2h,产率分别为88.92%和92.77%。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硅核磁共振谱(29Si-NM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X射线衍射光谱仪(XRD)进行结构分析表征;通过在氮气中的热重分析(TGA),对两种功能聚硅氧烷的热性能进行研究。(3)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复合材料的制备,阻燃性、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研究。将POS-COOH和POS-OH分别与PC共混制成阻燃PC复合材料,LOI和UL-94测、试结果表明二者能够较好地起到阻燃作用,LO1分别提高到32.3和31.1,能通过UL-94V1级测试。TGA结果表明,阻燃剂的加入提高了PC高温下的热稳定性,PC的起始分解温度分别提高了43.5℃和33.8℃,最大分解速率温度分别提高了31.1℃和30.6℃,阻燃剂还起到了成炭的作用。力学测试结果表明,阻燃剂可以提高PC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但会恶化冲击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0-04-01)
吴秀红,王东新[8](2009)在《端羟基β-氰乙基甲基聚硅氧烷气相色谱毛细管柱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Sol-gel capillary column for gas chromatography was prepared with Hydroxyl-Terminated β-cyan-ethyl methyl-Polysiloxane as stationary phase.On this column alkanes,aromatic compounds,amines,alcohols etc.were separated successfully,although the length of this column was only 2.5m.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column-inertness was good and the unsymmetrical factor was 1.At high temperatures the stationary phase of the column showed excellent stability.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retention time was less than 0.46%.The stationary phase showed higher polarity becaus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yan groups and the hydroxyl-termination.(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09年07期)
[9](2008)在《羟基聚硅氧烷合成新工艺技术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羟基聚硅氧烷是生产缩合型单组份、双组份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基础原料。传统工艺为间歇法聚合技术,产品分子量难以控制且分子量分布宽。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开发的连续化生产新工艺(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氟资讯》期刊2008年03期)
韩雁明,王文超,张军营[10](2005)在《胶层厚度对端羟基聚硅氧烷水解缩合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组成的常温湿固化单组份体系,工艺简单,且具有热稳定性好、耐老化、玻璃化温度低、透气性高、介电性优良、生物相容性好和表面能低等特点,在粘合剂、涂料、生物材料、隔离剂、耐高低温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设计了一种封闭充气固化装置,以表干时间为考察目标,研究了胶层厚度对固化速度的影响,并描述了固化模(本文来源于《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端羟基聚硅氧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掺油硅酮密封胶出现的弹性变差、粘结失效等问题,从基胶改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以十二烯烃、甲基氢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为原料制备十二烷基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的制备方法,考察了其在硅酮密封胶中的应用问题。结果表明,十二烯烃与甲基二氯硅烷摩尔比为1:1.2时,十二烷烃甲基二氯硅烷的收率最高十二烷烃甲基二氯硅烷与二甲基二氯硅烷共水解制备十二烷基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由十二烷基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制备的中性透明硅酮密封胶比常规的密封胶在伸长率、粘结性及耐老化性方面性能更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端羟基聚硅氧烷论文参考文献
[1].周鼎,苗应刚,王严培,李峰,李玉龙.冲击载荷下硼酸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响应特性[J].兵工学报.2018
[2].杨庆红,吉兰平,朱雪锋,张洪涛,席先锋.十二烷基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的制备及其应用[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6
[3].昝丽娜,庞青涛.羟基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J].有机硅材料.2016
[4].马园园.蓖麻油、双端羟基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5
[5].贾谊,朱春江,秦争,孙勇飞.低聚端羟基聚硅氧烷接枝增韧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能[J].应用化学.2014
[6].周安安,郑水燕,张立庆,杨志祥.羟基聚硅氧烷阳离子型乳液缩聚过程及分子量模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
[7].苗越卓.羧基聚硅氧烷和羟基聚硅氧烷的合成表征及对聚碳酸酯的阻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8].吴秀红,王东新.端羟基β-氰乙基甲基聚硅氧烷气相色谱毛细管柱的研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
[9]..羟基聚硅氧烷合成新工艺技术开发[J].有机硅氟资讯.2008
[10].韩雁明,王文超,张军营.胶层厚度对端羟基聚硅氧烷水解缩合反应的影响[C].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