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鹏黄学武林丽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510000)
【摘要】目的:探索中药外洗预防含紫杉醇方案化疗周围神经毒性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选用紫杉醇联合顺铂(TP)方案化疗。试验组于紫杉醇使用前1天开始使用中药外洗,连用7天为1个周期。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7%和56.7%,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洗可有效减少含紫杉醇方案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266-02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的一种二萜类化合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并抑制解聚,保持微管稳定,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从而抑制细胞分裂并诱导细胞凋亡,现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及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紫杉醇的毒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和脱发等。其中,周围神经毒性是其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肢体的感觉麻木或异常,严重者甚至出现四肢远端对称性的感觉丧失等大神经损害症状,已成为限制紫杉醇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其神经毒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尝试使用中药外洗预防含紫杉醇化疗方案所致神经毒性,降低了患者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60例纳入观察。入选标准:均经病理学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无明显异常;WBC≥4.0×109/L,NE≥2.0×109/L,HB≥80g/L,PLT≥100×109/L;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预计生存期>3个月。排除标准:原有神经系统疾病者;既往接受过具有神经系统损害治疗方法者;可能引起末梢感觉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5-77岁,平均59岁;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7-75岁。2组病例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选用紫杉醇联合顺铂(TP)方案,具体方案如下:紫杉醇135mg/m2,第一天,顺铂75mg/m2,第一天,每21天为一个周期,共4周期。试验组于紫杉醇使用前1天开始使用中药外洗,连用7天为1个周期。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神经系统症状,程度及持续时间。中药外洗方:桂枝20g川芎15g牡丹皮15g蒺藜20g荆芥炭15g赤芍15g徐长卿30g地龙10g当归15g大浮萍15g归尾10g路路通30g,加水煎2h至500ml外洗手足。
1.3疗效判定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外周神经毒性分度标准。周围神经毒性:0度:正常;Ⅰ度:感觉异常及(或)腱反射减退;Ⅱ度:严重感觉异常及(或)轻度无力;Ⅲ度:不能耐受的感觉异常及(或)显著运动障碍;Ⅳ度:瘫痪。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
两组比较,P<0.05
由上表可见,试验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药外洗具有改善紫杉醇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作用。
3讨论
紫杉醇的外周神经毒性多表现为手足感觉异常、指端麻木等,严重时可出现下肢无力甚至运动功能障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约50%~70%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剂量依赖性的外周神经毒性[1]。Ⅲ~Ⅳ度外周神经毒性是紫杉醇类药物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其外周神经毒性发生机制暂未明确。目前研究表明,其主要机制可能为一复杂的神经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参与的机制有:1、神经纤维传导阻滞和脱髓鞘病变;2、影响神经元外周神经递质释放使小神经元功能障碍[2,3]。
目前国内外有多篇文献报道使用不同药物防治紫杉醇类药物的外周神经毒性。绝大多数研究均为使用营养神经药物。我国传统中医中药在防治紫杉醇类药物的外周神经毒性方面鲜见报道。外周神经病变属中医“痹证”范畴,其基本病机是化疗药所致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导致瘀血阻络。中医学认为,麻为血虚,木为气虚。根据本病的主要病机,以湿阳通脉,活血止痛为法拟方,方中桂枝、路路通温阳通脉,川芎、蒺藜、丹皮、荆芥炭、大浮萍行气活血,当归、归尾活血补血,徐长卿祛风化湿,止痛止痒,地龙通络止痉,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祛瘀通络,从而改善患者血液瘀滞状态。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外洗可有效减少含紫杉醇方案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P<0.05),且使用方便,价格较低,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的优越性,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结果尚需进一步大样本试验证实。
参考文献
[1]董杨,施建蓉,RichardSalvi,等。抗癌药紫杉醇的神经毒性和耳毒性。[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1,3(9):318-322。
[2]ScuteriA,NicolinG,MilosoM,etal.Paclitaxeltoxicityinpostmitoticdorsalrootganglion(DRG)cells.AnticancerRes,2006,26(2A):1065-1070.
[3]GraciasNG,CumminsTR,KellyMR,etal.Vasodilatationintheratdorsalhindpawinducedbyactivationofsensoryneuronsinreducedbypaclitaxel.Neurotoxicology,2011,32(1):14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