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高发区论文-刘艳,赵卫红,苗辉

赤潮高发区论文-刘艳,赵卫红,苗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赤潮高发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围隔生态系,营养盐,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

赤潮高发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赵卫红,苗辉[1](2015)在《不同营养盐条件下赤潮高发区围隔生态系内多胺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海赤潮爆发区域运用围隔生态系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条件下围隔生态系内多胺浓度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选用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处海水,东海原甲藻是各围隔生态系内主要优势种,没有种群演替现象发生。两种营养盐添加方式下各围隔内精胺浓度维持较高水平,都呈现先波折下降后波折上升的趋势,与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变化正好相反;各围隔内腐胺浓度水平较高,变化起伏较大,其中有两个实验组腐胺整体变化趋势与东海原甲藻生长趋势类似;所有围隔内亚精胺浓度最低,波动较小。2011年取用中肋骨条藻赤潮爆发处海水,所有围隔生态系内优势种都发生了从中肋骨条藻到东海原甲藻的演替。各围隔生态系内腐胺浓度最高,在中肋骨条藻生长初期腐胺浓度下降,随着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所上升,实验后期随着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又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各实验组精胺浓度较低,在中肋骨条藻消亡东海原甲藻出现的种群演替期间,都呈现出较大波动;各围隔内亚精胺浓度较低,在整个种群演替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围隔生态系中补充营养盐,通过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间接影响围隔生态系内的多胺变化。(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苏莹,姜聪聪,石晓勇,赵玉庭,梁生康[2](2015)在《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尿素的断面分布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1年3月31日至5月27日对东海赤潮高发区ZA断面的6次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断面赤潮暴发前后尿素的断面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月31日至4月20日硅藻赤潮暴发期间,尿素的浓度范围为0.06~3.27μmol/L,陆源输入为硅藻赤潮期间影响尿素浓度的主要因素;4月28日至5月27日甲藻赤潮暴发期间,尿素的浓度范围为0.12~3.46μmol/L,浮游植物的吸收利用是影响甲藻赤潮期间尿素浓度的主导因素。调查期间,该断面尿素浓度高值区整体呈现由近岸向远岸,再向近岸转移的分布趋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断面尿素浓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根据甲藻赤潮暴发期间,ZA断面尿素浓度低于硅藻赤潮暴发期间,且低值区与叶绿素浓度高值区相对应这一尿素浓度分布特征和浓度水平,推测甲藻对尿素的有效吸收利用是维持东海赤潮高发区甲藻赤潮暴发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王雪景,石晓勇,赵玉庭,张传松[3](2015)在《2011年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尿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春季(3-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硅藻和甲藻赤潮暴发及演替过程中进行了3个航次的现场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对该海域尿素的含量变化、平面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尿素的含量在检出限~6.32μmol/L范围内,平均浓度为(1.33±0.84)μmol/L,是该海域一种重要的溶解有机氮组分。其中,在DIN中所占比例8.73%~18.04%,在DON中所占比例5.63%~15.73%。赤潮的暴发对尿素含量和分布影响较大,能够影响并控制该海区尿素的实际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其中,硅藻赤潮暴发前后尿素和DIN含量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6.67%和49.88%,甲藻赤潮暴发前后尿素和DIN含量下降百分比分别为8.78%和28.97%。硅藻赤潮期,尿素的高值区和叶绿素高值区一致,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海区;甲藻赤潮期,叶绿素的高值区对应着尿素低值区,赤潮区内尿素含量普遍降低至1μmol/L以下,尿素是一种能够被研究海区甲藻类浮游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源。在调查海域大规模硅藻和甲藻赤潮暴发和演替期间,尿素的平面分布上未呈现明显的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点,与盐度数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该时期陆源输入不是影响该海域尿素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李凤,刘亚娟,王江涛,贺行良[4](2014)在《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柱状样中正构烷烃和脂肪醇的分布与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东海赤潮高发区4个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通过测定δ13CTOC值,利用δ13C的双端元模型计算了沉积物中TOC的海源和陆源贡献率,并分析了正构烷烃和脂肪醇的组成与分布,探讨了其来源。结果表明,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以高碳数烷烃为主,有明显的奇碳优势,且呈双峰群分布;各站位总正构烷烃(T-ALK/$g/g)含量随深度有不同的变化;碳数奇偶优势指数(CPI)、陆源海源优势烷烃比(TAR)、平均链长(ACL)等正构烷分子指标,反映出在调查海区陆源正构烷烃的输入占主导,且以草本植物为主。直链烷基醇主要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4个站位的植醇经历了相似的生物化学过程,说明沉积环境较一致;菜籽甾醇与甲藻甾醇的比值指示了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种群的历史变化,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加重所导致的赤潮由简单的硅藻赤潮向硅藻甲藻混合型赤潮转变。(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刘超,梁生康,石晓勇,黄爽[5](2014)在《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颗粒有机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2010年5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研究了颗粒有机物的浓度变化和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颗粒有机物(POC和PON)的浓度范围为91.15~3655.17μg·L-1和12.59~684.57μg·L-1,平均值分别为(745.64±632.05)μg·L-1和(126.04±106.32)μg·L-1;平面分布上,颗粒有机物整体上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点,长江口外、舟山群岛东南海域以及闽浙沿岸都出现高值;垂直分布上,颗粒有机物呈现出典型的表层高、底层低的特征,表现出大洋水的性质;周日变化上,除了30 m层以下颗粒有机物比较稳定外,各层颗粒有机物整体上表现出全日周期变化.长江口外颗粒有机物的高值中心主要受陆源输入(主要是长江径流)的影响,舟山群岛东南海域以及闽浙沿岸海域颗粒有机物高值区主要受浮游植物活动的影响,底层颗粒有机物主要受到了底层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李凤[6](2014)在《东海赤潮高发区与舟山群岛沉积物中脂类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是典型的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RiOMar),是有机质沉降、埋藏和转化的场所,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非常复杂。脂类物质是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系统中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不仅能重建过去种群结构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还可以指示有机质来源与归宿等。本文以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柱状样和舟山群岛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TOC、TN、C/N、δ13C以及脂类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参数,并使用统计学方法综合阐明了调查海区有机质的来源和浮游植物种群结果的变化。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柱状样和表层样δ13C的双端元模型表明,研究站位均为陆-海混合来源,且以海源输入为主。由于有机质降解和微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C/N没有很好的反映有机质来源,但具有变化趋势的指示意义。柱状样现代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海洋自生源的比例增加。样品年龄超过100年,大约从1905年~2011年。各站位表层沉积物TOC、TN含量相差不大,空间分布基本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2)对于柱状样中的脂类生物标志物而言,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分布、高碳数占优势、明显的奇偶优势,指示了陆-海混合来源。正构烷烃的特征指数(CPI、TAR、Pmar-aq等)反映了陆源正构烷烃的输入占优势,且以草本植物为主。Pr/Ph值反映出采样站位沉积各层段环境以还原环境为主,而56~64cm层段中却显示强氧化环境。脂肪酸碳数在C11~C31之间,典型的双峰型分布显示陆-海混合来源,且以海源为主。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脂肪酸89%的信息受2个主要因子的控制,其中海源(藻类、细菌)为主要来源。正构烷烃和脂肪酸对比发现,高碳数正构烷烃部分来源于气溶胶。直链烷基醇由陆源高等植物、海洋藻类和细菌共同控制,但以海洋藻类为主。甲藻甾醇与菜子甾醇之间的比值说明了过去一段时期内甲藻比例逐渐增加。反演ZC13站位100多年来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变化发现甲藻总体趋势不断增加,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增加,导致赤潮由硅藻赤潮向硅-甲藻赤潮转变是一致的。(3)对于表层沉积物中的脂类物质而言,各站位正构烷烃均成双峰群分布,且以高碳数烷烃为主,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C15-21和∑C25-35含量分布趋势比较相近,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这可能与沉积物的粒度有关,粒度越小越易吸附有机质,造成了海源和陆源都出现高值。CPI、Pmar-aq、 ACL、AI等特征指数反映了陆源输入的正构烷烃占优势,且以草本植物为主。OEP值指示研究区域没有发现石油污染。各站位脂肪酸的分布均为前峰群明显高于后峰群,反映了海洋自生源大于陆源有机质的输入。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脂肪酸的全部信息3个主成分来反映,其累计贡献率为91.7%,且以海源自生源为主。由于细菌的降解作用,导致TOC和脂肪酸的相关性差,脂肪酸特征参数未能很好的反映陆源有机质的输入。菜子甾醇-甲藻甾醇的比例显示甲藻在研究海区为优势种,离岸越远菜子甾醇的比例越高,这可能与上升流和台湾暖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6-03)

石晓勇,李鸿妹,王颢,王丽莎,张传松[7](2013)在《夏季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及其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影响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2006年夏季对东海区水文化学数据的现场调查,对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台湾暖流自身的水文化学特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暖流水具有台湾海峡水和黑潮次表层涌升水两个来源,分别构成台湾暖流的表层水和深层水。通过亚硝酸盐含量的多少能够对表层水和深层水进行明显的区分。此外,通过对台湾暖流水文特征的分析,发现夏季台湾暖流在浙江沿海出现的上升流给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并通过对台湾暖流的营养盐含量进行分析,发现相对于硝酸盐含量,台湾暖流含有较高的磷酸盐浓度,能够缓解海区"过剩氮"导致的磷限制。(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3年05期)

吴婷,韩秀荣,赵倩,石晓勇[8](2013)在《赤潮爆发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典型断面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0年春季赤潮爆发过程中赤潮高发区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东海赤潮高发区典型ZA断面各种形态氮的持续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赤潮爆发过程中,浮游植物对氮存在明显的吸收作用;各种形态氮中主要成分呈现"NO3-N→DON、PN→NO3-N"的转化趋势,即在4月赤潮前期至5月赤潮爆发期间,氮存在着由无机态向有机态、颗粒态的转化现象,而在赤潮后期,有机态、颗粒态氮则向无机态转化,浮游植物对氮存在明显的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刘亚娟,王江涛,贺行良[9](2012)在《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脂肪酸分布及物源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东海赤潮高发区4个站位柱状沉积物,通过GC-MS分析获得脂肪酸的特征信息,结合元素分析和统计学方法探讨了调查海区有机碳来源和藻类组成结构的变化在海洋沉积中的记录。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沉积物中脂肪酸呈双峰型分布且偶碳优势明显,呈海陆混合输入特征;硅藻指数指示的硅藻历史变化体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赤潮的增加趋势;在物源指示方面,调查海区自生生物源如细菌、海洋微藻等是沉积物中脂肪酸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大于75%;长江口泥质区中藻源脂肪酸的贡献约占62%,大于闽浙沿岸泥质区,但在高沉积速率的内陆架区域,脂肪酸未能很好反映陆源有机质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王青,朱良生,胡金鹏[10](2012)在《最优插值法在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生消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最优插值法与赤潮数值模型相结合,针对时空分辨率不统一的卫星遥感数据及海洋常规调查数据,进行了东海赤潮高发区海表温度场及海表营养盐浓度场的数据同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海区春季赤潮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数据同化结果显示,最优插值数据同化方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海表温度场模拟结果的误差,尤其体现在对赤潮藻的生长影响较大的温度区段18—20℃等值线的南移,而且较为明显地优化了研究海域海表营养盐浓度场,使模拟结果更加接近观测值。对比赤潮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未加同化情况下,海区赤潮藻并未形成大规模赤潮,并且消散较快;而在加入同化后,研究海域交替出现了硅藻及甲藻的大范围赤潮,赤潮生消过程与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较为一致。耦合了最优插值数据同化方法的赤潮数值模型,由于具有改进海洋环境背景场的优势,因此可以在赤潮预报预警工作中得到较好应用。(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赤潮高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2011年3月31日至5月27日对东海赤潮高发区ZA断面的6次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断面赤潮暴发前后尿素的断面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月31日至4月20日硅藻赤潮暴发期间,尿素的浓度范围为0.06~3.27μmol/L,陆源输入为硅藻赤潮期间影响尿素浓度的主要因素;4月28日至5月27日甲藻赤潮暴发期间,尿素的浓度范围为0.12~3.46μmol/L,浮游植物的吸收利用是影响甲藻赤潮期间尿素浓度的主导因素。调查期间,该断面尿素浓度高值区整体呈现由近岸向远岸,再向近岸转移的分布趋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断面尿素浓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根据甲藻赤潮暴发期间,ZA断面尿素浓度低于硅藻赤潮暴发期间,且低值区与叶绿素浓度高值区相对应这一尿素浓度分布特征和浓度水平,推测甲藻对尿素的有效吸收利用是维持东海赤潮高发区甲藻赤潮暴发的原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赤潮高发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艳,赵卫红,苗辉.不同营养盐条件下赤潮高发区围隔生态系内多胺的变化[J].生态学报.2015

[2].苏莹,姜聪聪,石晓勇,赵玉庭,梁生康.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尿素的断面分布及影响因素[J].海洋环境科学.2015

[3].王雪景,石晓勇,赵玉庭,张传松.2011年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尿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海洋学报.2015

[4].李凤,刘亚娟,王江涛,贺行良.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柱状样中正构烷烃和脂肪醇的分布与来源[J].沉积学报.2014

[5].刘超,梁生康,石晓勇,黄爽.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颗粒有机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学报.2014

[6].李凤.东海赤潮高发区与舟山群岛沉积物中脂类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7].石晓勇,李鸿妹,王颢,王丽莎,张传松.夏季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及其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影响的初步探讨[J].海洋与湖沼.2013

[8].吴婷,韩秀荣,赵倩,石晓勇.赤潮爆发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典型断面氮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3

[9].刘亚娟,王江涛,贺行良.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脂肪酸分布及物源指示意义[J].海洋环境科学.2012

[10].王青,朱良生,胡金鹏.最优插值法在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生消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热带海洋学报.2012

标签:;  ;  ;  ;  

赤潮高发区论文-刘艳,赵卫红,苗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