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语境论文_孟庆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殖民语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境,身份,母国,女性,文化,华裔,原型。

后殖民语境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梅[1](2019)在《后殖民语境下莫里森创作中的身份探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女性主义与相关文化理论,本文探讨莫里森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身份与文化身份主题。文章指出莫里森多重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自身所持有的多元文化话语方式使得其小说的身份探求具有一种独特的张力,体现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边缘与主流之间的对话协商与多元融合发展的特色。本文从理论到实践再结合现实社会情况,探讨作家莫里森如何在强势的后殖民语境下建构他者主体性书写。(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9年02期)

申志君[2](2019)在《后殖民语境中看沈从文“再发现”中的“再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重写文学史"的浪潮中"浮出历史地平线"的沈从文,成了此次"再发现"的重要收获,更是迎来了学术界对其研究的"黄金时代"。如果这些话语的直接动力和基本目标是"纠正"和"消除"之前"旧的文学史"中对沈从文及其作品的"误读",完成对沈从文的"拨乱反正",那么,从后殖民语境中观照这些"再发现"中的话语,不难发现,这些话语阐释中内隐的又是另一套对沈从文的"再次误读",也许分析在沈从文"再发现"又"再误读"的悖论,可为当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表征自己提供经验与警示。(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8期)

张文嘉[3](2018)在《难以消除的“肉体的记忆”—后殖民语境下阿尔及利亚人身份认同危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肉体的记忆》是阿尔及利亚当代着名女作家艾赫拉姆·穆斯苔阿妮米的代表作品,在阿拉伯世界享有盛誉。小说以男女主人公哈立德和哈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用细腻诗性的笔触揭露了后殖民时代阿尔及利亚的社会问题,展现了人民的理想与困惑,并对独立后的国家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文立足于文本研读,结合后殖民批评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对书中几位典型人物——哈立德、哈雅、哈桑以及沙里夫和穆斯塔法分别进行分析,以探究他们各自代表的阶层和群体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及他们为克服困境而寻求的解决途径。论文旨在将这部阿尔及利亚文学作品作为范例,来审视阿尔及利亚人民遇到的种种社会和心理问题,理解后殖民背景下的该国人民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论文主要由前言、导论、正文和结语四部分组成。前言中简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导论主要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小说写作背景和内容梗概。正文一共分为叁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对哈立德和哈雅及其分别代表的阿尔及利亚革命英雄和新旧时代交替下的青年群体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进行研究;第叁章对哈桑所代表的底层民众和沙里夫、穆斯塔法所代表的投机者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正文呈现了独立后阿尔及利亚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状态,并对阿尔及利亚的民族主义历程进行反思。最后是结语、参考文献和附录。(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12-07)

董田,张敬品[4](2018)在《后殖民语境下拉什迪和奈保尔笔下母国之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和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文学移民叁雄"。拉什迪和奈保尔作为印裔流散作家,其作品中体现出对母国印度的记忆追寻。本文以"后殖民语境"为切入点,对拉什迪和奈保尔笔下的母国印度进行剖析,解读两位流散者作品中异曲同工的母国形象,从而使读者走近神秘的东方国家—印度,体会两位印裔流散者的母国情怀。(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9期)

宋瑞雪,于圣宇[5](2018)在《后殖民语境下电子文本的应用对EFL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语境下,认知发生了重大转变,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从培养本族语式的英语使用者,转变具有多维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人。由于其便捷、快速和信息量大的特点,电子文本成为了跨文化培养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从心理学概念上讲,阅读能力指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语言能力是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保证,而文化知识,则是形成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因此,本文拟以教学实验的形式来验证电子文本的应用对于EFL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41期)

尚必武[6](2018)在《后殖民语境下的非自然叙事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经典叙事学的第二发展阶段,对不同叙事学派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成为国际叙事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非自然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其与意识形态的关联,因此从叙事形式及其之于意识形态的承载和表达这一角度引入非自然叙事学和后殖民叙事学,可以清晰地探究非自然叙事的意识形态特质及其对殖民主题的叙事再现。后殖民研究的未来在于从新的视角对此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如何结合后殖民文学独特的有违常规的叙事形式,考察其之于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再现与解构,是一个可资参照的批评路径。在这种意义上,聚焦非常规叙事形式的非自然叙事学与聚焦殖民主题的叙事再现的后殖民叙事学就有了交叉互补的必要与可能。布霍尔茨对拉什迪《午夜之子》的解读,呈现了非自然叙事学和后殖民叙事学之间的交叉互补性,强调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后殖民文学批评具有启发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蔡东亮[7](2018)在《后殖民语境下香港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有着百年的被殖民史,因而香港电影有其特殊性。对于香港电影而言,这一段被殖民的历史无疑对后来香港受到的文化软殖民有着深刻的影响。后殖民因素对香港电影的影响体现在一九九七回归前后和中国电影加快全球化进程的两个时期。具体的特点可以归纳为:香港电影中的身份迷思和香港电影与大陆电影联合形成对抗西方霸权后殖民的态势。(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13期)

张义[8](2018)在《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当代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彰显种族、性别、文化身份等为特征,以研究文化身份取向的演变过程为主线,其在女性主体身份、性别身份、身份政治等方面的建构,不但使华裔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从冲突对抗到异质共生、从悖离族裔到溯源寻根的特点,而且呈现了华裔女性政治、文化和性别身份的多重性,对华裔女性文化身份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汤亭亭等为代表的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从少数族裔的弱势群体——华裔女性——的特殊批评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美国华裔的社会心理变迁,在多元文化异质共生的"第叁空间"成功地建构了其独特的自身文化身份,打破了西方主流文化所刻画的传统华人女性模式,丰富和扩展了文化身份的理论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刘姗姗[9](2018)在《后殖民语境下《耻》的《圣经》结构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耻》是南非着名作家库切斩获诺贝尔奖殊荣的一部精品力作。小说精彩的不仅是"圣经式"的语言,成功处还在于"圣经式"的结构。库切巧妙借助《圣经》结构原型,将《圣经》故事这部神话大剧演化为一出后殖民语境下的人间活剧,并以"隐喻"与"置换"的策略成就了作品的宏大叙事,谱写了"一曲殖民主义的哀歌",刻画了南非漫长种族隔离历史遗留的创伤记忆,并对疗治"后种族隔离综合症"进行了严肃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瑞[10](2018)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与中国文化形象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理论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在其学术着作《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中指出,后殖民主义权力关系研究是探究复杂的主从关系、地理和语言移位影响下的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心理变化的一种方式。这种关系揭示了边缘文化如何被描述为刻板、扭曲、沉默的形象,他们不能表达自己。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与写作的界限变得微妙,翻译成为了边缘文化反抗文化霸权、表述自己和重构自身文化形象的一种方式。熊式一将中国古典京剧《红鬃烈马》翻译成话剧《王宝川》(Lady Precious Stream),当即大受欢迎,成为在百老汇上演的第一部中国戏。此剧旨在消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重构中国文化形象。本文以萨义德的“东方学”和霍米·巴巴文化翻译中的“杂合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石,先从话语权力入手,揭示中国文化是如何被塑造成“他者”形象,然后分析熊式一是如何在Lady Precious Stream中通过选择文本、调整故事情节、重塑王宝川形象、增加“他者”形象以及使用语言文化的杂糅来重构自身文化形象,隐身自身文化的“他者”形象,从而取得与西方观众对话、表述自身文化的话语权。文章认为,在后殖民语境下,杂合的翻译状态能缩减译文与读者之间的鸿沟,提高文本的接受度。翻译和写作之间的模糊关系为译文中文化形象的重构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抵抗文化霸权的手段,为自己发声,边缘文化得以凭借翻译来重塑自身文化形象。本文的研究亦可为中国戏剧对外传播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后殖民语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重写文学史"的浪潮中"浮出历史地平线"的沈从文,成了此次"再发现"的重要收获,更是迎来了学术界对其研究的"黄金时代"。如果这些话语的直接动力和基本目标是"纠正"和"消除"之前"旧的文学史"中对沈从文及其作品的"误读",完成对沈从文的"拨乱反正",那么,从后殖民语境中观照这些"再发现"中的话语,不难发现,这些话语阐释中内隐的又是另一套对沈从文的"再次误读",也许分析在沈从文"再发现"又"再误读"的悖论,可为当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表征自己提供经验与警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殖民语境论文参考文献

[1].孟庆梅.后殖民语境下莫里森创作中的身份探求[J].当代外国文学.2019

[2].申志君.后殖民语境中看沈从文“再发现”中的“再误读”[J].青年文学家.2019

[3].张文嘉.难以消除的“肉体的记忆”—后殖民语境下阿尔及利亚人身份认同危机探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4].董田,张敬品.后殖民语境下拉什迪和奈保尔笔下母国之形象[J].北方文学.2018

[5].宋瑞雪,于圣宇.后殖民语境下电子文本的应用对EFL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J].校园英语.2018

[6].尚必武.后殖民语境下的非自然叙事学[J].天津社会科学.2018

[7].蔡东亮.后殖民语境下香港电影研究[J].戏剧之家.2018

[8].张义.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身份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刘姗姗.后殖民语境下《耻》的《圣经》结构原型[J].武夷学院学报.2018

[10].李瑞.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与中国文化形象的重构[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反刍-后殖民语境下的装置陶艺》...第二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5《美女与野兽》中的拟人化角色形象...4《秦时明月》中动画角色形象除动画...3日本动画中偏写实风格的动画角色身形构...端芬镇一里叁墟叁桥示意图

标签:;  ;  ;  ;  ;  ;  ;  

后殖民语境论文_孟庆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