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建筑思想探究

王澍建筑思想探究

山东建院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王澍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个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的建筑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为了找寻王澍建筑作品中那些打动人们的缘由,特以他的建筑作品为基础来分类研究他的建筑思想。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论证王澍是一个专注于建筑营造和建筑更深层次意义表达的建筑师。

关键词:王澍;营造;中国园林

Abstract:WangShu,whoiscurrentlytheonlyone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winnerinChina,hisarchitecturalthoughtisworthyofourin-depthexploration.InordertofindWangShu’sarchitecturalworksofthosewhomovedpeople'sreasons,soexploringhisarchitecturalthoughtbasedontheclassificationofhisworks.Thisarticlemainlyusestheliteraturereviewandthefieldinvestigationresearchmethod,discussingWangShuisaarchitectwhoconcentratesonthearchitecturetoconstructandtheconstructiondeepermeaningexpression.

Keywords:WangShu;constructio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

引言

王澍在他所著的《造房子》自序中写道:“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他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以此来体现他的这种“业余”心态。王澍特别看重切实可行的建造手法,同时他的建筑深受中国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影响,追求意境和人自身的体验。

1造房子

硕士毕业后,王澍只做了一个小建筑,便随即选择了隐退。在几乎整个九十年代,王澍只做了一些老建筑改造的小工程,尚不能维持生计,但是在这期间,他从设计到建造参与到建筑的全过程,看着工匠是怎样将每一颗钉子钉进去的,建筑师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王澍说:“到今天为止,我做任何东西底气十足,就是因为最低的那个底牌我都已经摸过了,肯定有底气。”

1.1试验

在大型工程开始之前,王澍都会用小型项目进行范型、结构与材料做法的试

验。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五散房和瓦园。

1.1.1五散房

五散房位于宁波市鄞州公园,是王澍在2003-2006年间设计建造的一组小型建筑。王澍日后设计的许多建筑都能从这五个小建筑中找到原型。“水房”、“太湖房”和“瓦爿墙”这些王澍建筑的典型特征,都是在这里第一次运用。

“水房”呈中国南方微波起伏的缓慢水体状态,主要建筑特征表现在屋顶部分,有两种屋顶形态。一种为“U”型,屋面为一条平缓的弧线,沿开间方向从两边向中间逐渐降低;另一种可看做是传统双坡屋顶的变形,只是将传统双坡屋顶水平90o旋转,这样就由原来沿建筑进深方向起坡变成了现在沿建筑的开间方向起坡,建筑的山墙面就变成了正面,同时更加强化屋顶的弧度。五散房中的餐厅和画廊便分别是这两种“水房”的第一个实验体。

这一建筑类型王澍在之后的建筑作品中时常都有运用。南宋御街尽头的上城区清波街道文化活动中心选用的就是“U”型屋顶的“水房”,但是与五散房的餐厅相比又有不同之处。上城区清波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屋顶从正面看与五散房的餐厅基本一样,但是从山墙面就可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双坡顶的变形,屋脊线将屋面分为大小两部分,面向主入口的屋面较大。还有一个区别是,五散房的餐厅的屋面可上人,但是上城区清波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屋面不可上人。

在象山二期中,有几栋建筑选用的是第二种“水房”的类型,这些屋顶均可上人,人可以随着屋面起伏漫步其上。由于坡顶造成的建筑各部分高度不同,在建筑内又可让人体会不同的光线、气流与温度。

“太湖房”顾名思义,与太湖石的自然形态有关。在五散房的“残粒荷院”,王澍创造出“太湖房”这一全新的建筑形态。在象山二期和南宋御街改造中,这一建筑形态又多次出现。但是后来的这些建筑并不是对“残粒荷院”地简单复制模仿,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许多变化。在一些建筑中,“太湖房”从立体三维形态变化为平面二维形态,成为了门窗洞口的形态来源,这一点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宁波滕头案例馆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滕头馆的形体为一简单地长方体,墙上所开的那些由太湖石的形态演化而来的洞口便成为了整个建筑最吸引人的所在。

“瓦爿墙”可以说是王澍的许多建筑中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这种墙体习得于宁波地区的民间传统建造,由于夏天多台风,建筑被吹倒后需要快速重建,倒塌建筑的碎砖瓦没有时间去分类清理,由此工匠发展出这种叫“瓦爿”的技术。这种墙的技艺高超,但因不再使用而行将灭绝。在鄞州新区仅剩的最后一个村落里,我们还能看到精美的“瓦爿墙”。宁波博物馆的外墙就大量运用了这种墙体,最初的实验也是在博物馆附近五散房的画廊。

1.1.2瓦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又称瓦山,从字面意思上即可想象出它的主要建筑形态——一座用瓦堆成的山。整个建筑覆盖在130多米长的青瓦屋顶之下,并是以一系列坡屋顶组合而成,远望确似一座瓦山。瓦山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瓦园。瓦园其实可看作是一片约800m2的上人瓦屋面。

1.2建构

南宋御街博物馆的屋顶结构部分借鉴了浙闽木拱廊桥的结构,是一种典型的以小料支撑大跨的结构系统。木拱廊桥现存以不多,这种结构对匠人的手艺要求极高,现在懂得这门技艺的人已不多,王澍通过仔细研究,将木拱廊桥的结构用于这一建筑中,无疑是对古人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在2016年夏季,温州三座百年以上的木拱廊桥被洪水冲毁,令人痛惜。

由于传统的“瓦爿墙”无法满足现代建筑的保温隔热要求,所以必须进行改良。王澍将“瓦爿墙”扩展为双层墙结构,真正的“瓦爿墙”作为双层墙的外墙就相当于现代建筑的幕墙层。这种新型“瓦爿墙”的内墙为普通240墙体,外墙为传统“瓦爿墙”及紧贴其内侧的衬墙,两层墙体之间为空气层,保证了整个墙体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又由于传统的“瓦爿墙”不宜高于4m,而王澍使用的这种墙体的建筑最高有20m左右,如宁波博物馆,所以便用从内衬墙伸出的托梁结构来对外层“瓦爿墙”进行分段支撑。

1.3切实营造

有人说,中国不缺乏好的建筑设计,但是严重缺乏将优秀设计方案完美转化为实物的建造工艺和能力。王澍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想到的解决办法是自己培养一批优秀的匠师,实在无法达到预期要求或为达到效果需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成本时,他就会转变思路,不会过于苛求,会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重新想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如一期中常用的通高的木门扇,由于尺度太大,对固定装置的要求很高,但是以国内目前的后期管理维护水平,过于精密的做法一旦损坏,很难维修。王澍便用了一种做法极其简单的大型插销将门扇很直接地固定在水泥门槛上,即使后期损坏,也能很轻易地更换,同时在建造和维修时对工艺的要求也不会很高。

瓦山的木屋架王澍本来设想采用工厂预制之后现场拼装的方式来建造,但是工人认为在现场直接一根根拼装会更快,王澍最终采用了工人们的做法,但是他十分担心会产生累计误差。结果不出所料,做到一半时测量误差达到了1m,但是工人们最终竟然将误差都纠正了过来。于是王澍认为:“现代的预制法施工,准确快速但不容许犯错;而传统的现场作业,却具有可以包容错误的弹性。丰富的差异性的出现,并不全来自正确的事情。”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施工上。尽管每处墙体都画好了彩色立面,并将详细的砌法都交给了工人,让他们按图施工。但是由于安全网的影响,无法准确控制每一处的效果,一度都商量是否要重新返工,最终王澍接受了这种意料之外的变化。建成的效果却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无意中的错误形成了更加自然的变化,使整个建筑物充满生机。在此之后,王澍只对“瓦爿墙”的大效果进行控制,细部的处理交由工人去自由发挥。

2.对意境和体验的追求

2.1中国园林

“经过这七年,我发现了内心里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是哪一种。我想讨论一个和生活最有关系的建筑:中国园林。白居易有三间平房,前面一小畦菜地,再用竹篱简单围一下,这中间就发生了变化。它一定是有什么在里面。所以可能从那儿开始,我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不管表面上像园林的还是外表八竿子打不着的,都是。它已经用各种形态进入到我的建筑了。”王澍在《造房子》中如是说。

王澍认为,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这张画边界内的全部东西就是园林这种建筑学的全部内容。中国园林重环境而轻建筑,只要拥有美好的自然山水,即使所住的房屋仅能容得下自己的膝盖,也可悠然自得。

童雋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提出判断园林好坏的3个标准: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象山校园的建筑随着山势高差布置,不强求建筑必须正南正北放置,自有有机,富有趣味。

中国园林的入口空间讲究欲扬先抑,不会将园内景色直接暴露于外。宁波博物馆的底层中间部分挖空,人们进入博物馆必须先进入这一灰空间,再转入建筑的真正入口,来到大厅。

庭院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元素,王澍对建筑中的庭院也有许多有趣的处理手法。最常用的一种手法是庭院的围合墙体都用U型玻璃代替,U型玻璃的半透明效果既保证了室内空间的采光,同时又保证了庭院的私密性,使人深处其中感到一丝安宁,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打扰。在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和象山校区都有这种庭院的运用。

象山二期的“山房”,最引人注意的便是那些起伏曲折的廊子,仔细分析其与留园涵碧山房的廊子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2.2场所精神

王澍在他的建筑中特别注重场所感的塑造,就与他的园林观一样,他注重场所感多于建筑本身。

南宋御街改造时在一处烧毁的民宅下挖出了南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等五个不同时期的道路遗迹,为了保留这些遗迹,在其上设计建造了一座南宋御街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入口处可看到凸出地面几十公分的玻璃体,玻璃体下陈列着各个时期的道路断面,使人可近观而不可亵玩,既保护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又可使人们观看到不同时代道路的真实情况,一举两得。宁波美术馆是一个改造项目,原来是位于宁波老外滩的一座废弃航运楼。为了保留人们对于老航运楼的记忆,即使为了满足现行国家的抗震要求而必须将原先的结构进行落架重建,王澍也没有改变原来的空间结构。在现在的宁波美术馆,最显眼的便是其上保留的原先的发动机舱,美术馆的门厅即为原来航运楼的门厅,航运楼的两个候船大厅成为了两个展厅,入口的大坡道则让人联想到登船时使用的舷梯。

宁波博物馆所在区域原来是十几个村庄,为了城市的发展建设,这些村庄都被无情地拆毁,只剩下满地瓦砾。王澍收集这些旧砖瓦,采用“瓦爿墙”的手法将它们重新利用起来。博物馆开馆之后,即使有许多人称之为“破房子”,还是不时会有许多原来的村民过来参观,因为这是他们唯一可以找寻到原先记忆的地方了。

2.3象征意义

由于宁波博物馆的基地位于新区,道路宽阔,原先的城市结构以难觅踪迹。王澍便将博物馆设计成了一座山的片段,博物馆的边界如刀切般方正,就像是连绵的山四面被突然切去一样,只剩下这一片段孤独地留在这里,暗示了城市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分裂、切割和遗忘。在宁波博物馆的屋顶行走,就如同穿行在“瓦爿墙”和竹模板混凝土墙陡峭的山谷间一样,微风吹过,孤独萧瑟之感油然而生。

象山二期中除了“水房”之外,还有一种典型的建筑类型——“山房”。山房的形象来源于杭州灵隐寺前的千佛岩,一种崖壁佛窟类型。建筑师认为崖壁佛窟中的每个佛像都曾是一位伟大教师,这种处于自然与城市交界处的讲学场所就是亚洲大学最本质的大学建筑原型。“山房”那些大小错落、密密麻麻的洞口就如同就如同一个个佛窟一般,嵌入在建筑之上。更有意义的是,一些大的洞口结合台阶布置,平时可供师生交流,这就不仅在形式上同时也在功用上契合了千佛岩这一原型的意义。

3.总结

“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王澍的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在其旗下完成的作品中,历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正如探索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2012年普利茨克评审辞这样评价王澍。他以“业余”的心态来切实地进行建筑的营造,将每一个建筑都当作一个世界来进行对待,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王澍.造房子[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2]王澍.死屋手记——空间诗语结构[D].南京工学院,1988

[3]韩玉德,吴庆兵,陈海燕.宁波博物馆瓦爿墙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0(7)

标签:;  ;  ;  

王澍建筑思想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