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通过岩心、薄片、测井、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利用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学科理论,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油层组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研究区长6油层组地层稳定,厚度分布在123137m,砂体规模相对小,具有西南-东北向的条带状展布特征,构造海拔分布范围为-60240m,呈现为西北-东南向单斜特征,早白垩纪晚期构造抬升作用的剥蚀厚度超过1300m。岩石类型主要发育长石砂岩,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储层空间主要为溶蚀孔和残余粒间孔,少量微裂隙和晶间孔,储层孔隙度平均为8.7%,渗透率平均为0.44mD,属于致密储层,受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压实作用减孔率约64%,胶结作用减孔约22%,溶蚀作用增孔约10%。长7油层组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45%3.35%,平均为1.80%,属于好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在0.75%1.0%,平均为0.93%,达到成熟阶段,长7烃源岩累积生油强度为31mgHC/g TOC,累积排油强度达到2.04kg HC/m3岩石;长6油层组砂体层数多,具有横向连片、多层叠置的特点,圈闭类型为砂岩透镜体圈闭和成岩圈闭,形成准连续型油藏分布模式。流体包裹体产状发育在石英微裂缝、长石颗粒以及次生加大边,包裹体均一温度呈现为单峰特征,主体范围为80130℃,平均约107.2℃,结合埋藏史曲线,致密油的成藏时间分布范围在170110Ma,充注时间自中晚侏罗开始,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末期,结合成岩演化过程,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耦合关系。长7油层组烃源岩生烃增压作用的剩余压力分布在1216MPa,砂体和裂缝构成的三维网络系统为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建立了下生上储-超压驱动型致密油成藏模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致密油研究现状
  •     1.2.1 致密油内涵
  •     1.2.2 致密储层成岩作用过程
  •     1.2.3 储层致密与致密油充注耦合关系
  •     1.2.4 致密油成藏过程及模式
  •     1.2.5 研究区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致密油地质特征
  •   2.1 地层特征
  •     2.1.1 地层划分
  •     2.1.2 地层对比与分布
  •   2.2 砂体分布特征
  •     2.2.1 沉积砂体剖面展布
  •     2.2.2 沉积砂体平面分布
  •   2.3 构造特征
  •     2.3.1 现今构造特征
  •     2.3.2 剥蚀量计算
  •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致密储层形成机理
  •   3.1 储层岩石学及储集空间特征
  •     3.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3.1.2 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   3.2 储层物性及孔喉特征
  •     3.2.1 储集物性
  •     3.2.2 储层孔喉特征
  •   3.3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演化过程
  •     3.3.1 成岩作用类型
  •     3.3.2 成岩作用机理分析
  •     3.3.3 储层成岩演化过程
  •   3.4 储层孔隙演化历史
  •     3.4.1 原始孔隙度预测
  •     3.4.2 孔隙度演化过程
  • 第四章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油藏成藏过程研究
  •   4.1 长6致密油藏特征
  •   4.2 长7烃源岩特征
  •     4.2.1 长7 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
  •     4.2.2 烃源岩地层厚度
  •     4.2.3 埋藏史及生排烃历史
  •   4.3 长6油藏成藏期次
  •     4.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3.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冰点温度特征
  •     4.3.3 致密油成藏时间确定
  •   4.4 长6油藏成藏动力特征
  •     4.4.1 生烃增压计算
  •     4.4.2 致密油成藏时间与致密时间耦合关系
  •     4.4.3 生烃压力分布特征
  •   4.5 长6油藏成藏模式研究
  •     4.5.1 致密油运移通道
  •     4.5.2 致密油成藏模式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吴鹏涛

    导师: 姚志刚

    关键词: 致密储层,致密油,成藏要素,成藏模式,长油层组,鄂尔多斯盆地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

    分类号: P618.13

    总页数: 71

    文件大小: 13207K

    下载量: 268

    相关论文文献

    • [1].油成藏模式及对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为例[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19)
    • [2].成藏模式研究促进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新发现[J]. 海洋地质前沿 2019(11)
    • [3].齐古断褶带中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J]. 煤矿安全 2017(03)
    • [4].主动、被动大陆边缘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对比[J]. 天然气工业 2020(08)
    • [5].神狐海域与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对比[J]. 海洋地质前沿 2017(07)
    • [6].辽河油田东部凹陷南部沙三段天然气成藏模式分析[J]. 当代化工研究 2018(08)
    • [7].陡坡带中深层砂砾岩体成藏模式探讨[J]. 科技视界 2020(13)
    • [8].塔南凹陷19区块南二段油水的分布特征与成藏模式[J].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9(04)
    • [9].“源-盖”联控成藏模式在番禺4洼的实践[J]. 断块油气田 2015(03)
    • [10].要素匹配成藏模式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J]. 新疆石油地质 2012(01)
    • [11].普光气藏成藏模式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17)
    • [12].壳源氦气成藏问题及成藏模式[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7(04)
    • [13].致密大油气田成藏模式[J]. 江汉石油科技 2014(02)
    • [14].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高硫稠油成因及其成藏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2)
    • [15].致密气藏成藏动力及成藏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L区块山_1储层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03)
    • [16].阿尔凹陷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16)
    • [17].川南地区筠连区块乐平组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研究[J]. 煤炭技术 2019(07)
    • [18].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J]. 沉积学报 2018(05)
    • [19].海安凹陷新街断裂带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J]. 复杂油气藏 2019(02)
    • [20].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9段多源成藏模式[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3)
    • [21].孤岛凸起下第三系油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8(03)
    • [22].沉湖地区油气系统演化与成藏模式[J]. 断块油气田 2010(02)
    • [23].准南中段煤层气富集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5(09)
    • [24].也门马里卜-夏布瓦盆地基底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25].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天然气藏分布特征与成藏模式[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03)
    • [26].沧东凹陷膏岩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藏模式研究[J]. 录井工程 2019(04)
    • [27].束鹿西斜坡沉积相及区带成藏模式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14)
    • [28].浅析氦气的成藏模式[J]. 地下水 2015(05)
    • [29].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近源晚期优势成藏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4)
    • [30].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模式与勘探领域[J]. 石油学报 2018(12)

    标签:;  ;  ;  ;  ;  ;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