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新[1]2003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这首先要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以定位,主要考虑它的现实方位及其与中国传统道德和西方道德的相互关系。 在科学辩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前提下,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把公平、效率、竞争等范畴引入道德的内涵,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的合道德性,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是律己与利他、责任与负责、自律与他律、个人与集体、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中,还要把政治伦理、生态伦理作为重要内容加以扩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硬道理。通过这些方面,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向更高阶段发展准备条件。 在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上,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公民道德的基本方法,以对传统“理解”的态度,在倡导“公德”的同时,不可以忽视“私德”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叁个代表”作为道德整合的政治哲学,进行官德建设,揭示道德的治腐功能。 在道德建设的实践方面,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道德观、政治文明的道德观,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
汤永胜[2]2001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现阶段的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致使很多领域的道德严重失范。我们急需建设一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以此摆脱道德建设滞后的被动局面。 本文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思考:提高认识是前提,强化道德教育是基础,完善道德规范体系是保障,以及需要做到的“五个结合”。
荣长海, 李永枝[3]2001年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特殊性》文中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 ,既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论述 ,也不能沿用过去曾经倡导但效果并不明显的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 ,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做到这一点 ,至少必须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经济体制、道德结构、道德主体和国际环境的特殊性 ,必须从构建新的思想道德基本框架和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李永枝[4]2001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特殊性》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 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表现很多,与道德建设紧密相关的主要有生产关系、经济体制、 道德主体、道德传统、国际环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性。 社会系统是一个由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的复杂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 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通过社会自身的整合 作用,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道德的发展同样如此,必须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 关系。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不能不面 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来有效推进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道谤建设,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道德主体、道德传统、国际环境作为各不相同的社会 因素,对道德建设具有不同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必 须根据他们各不相同的特点区别对待。生产关系对道德起决定作用,道德建设必 须真实地反映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特殊性,并通过反作用促进生产关 系的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诀定了只能实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计划经济是很不相同的两种经济运行 方式,所要求的道德基础也必然不同。道德建设应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符 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的道德体系;由于阶级、阶层的发展变化,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遭德主体大大复杂化,道德需求大大多样化,要求构建全方位、 多层次的道德体系尽力满足不同主体的道德需求;道德传统是道德建设的基石和 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需立足于现代化,取传统道德之精华,去其 糟粕;历史发展到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闭门造车,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建设则 须面对大大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时代的国际环境,顺应时代潮流,并 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罗国杰, 陈楚佳[5]1988年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第十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这次大会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本路线和所确立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今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必须遵循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的指导方针。我国的社会主义伦理研究和道德建设,虽然是在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才获得重新建设和发展的,但是,我们在解决如何建设我国现实的道德生活时,
王小锡, 李群[6]1988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特征内容和道德建设的途径——江苏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文中研究说明1987年11月25日至29日,省伦理学会、省教育学会、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省青年研究会和张家港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江苏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张家港市委党校召开。这次会议共有92位同志参加,收到论文58篇。会议根据党的十叁大文件精神,着重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途径”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会上全国伦理学会常务
谭文翰[7]2016年在《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对经济生活中的重大的伦理道德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为指导,既坚持又丰富发展,借鉴中西优秀经济伦理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并结合中国国情及其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较为完整的经济伦理思想体系。认真深入总结探究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更具实践意义。文章简要分析了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既有与其所受教育、家庭背景、个人气质、心理类型、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息息相关,也与文化传统、政治立场、政治主张、经济体制、时代背景、社会类型、理想信念等因素紧密相连。可以说,它是历史的选择、现实和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文化发展的必然。论文较详细地论述了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前提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经济条件;同时也阐述了邓小平传奇的人生经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素养、政治家的胆识和智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国际条件;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为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文章就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做了较深入的分析阐述。(1)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主要体现在:“贵义轻利”的义利观;“崇公黜私”的公私观;“均、礼、齐”的贫富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崇俭黜奢”的消费观。(2)马克思恩格斯经济伦理思想。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功利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科学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回答了生态伦理的基本问题;论证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的道德风险;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等等。(3)列宁的经济伦理思想。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对列宁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主要体现在:经济伦理道德是由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是列宁经济伦理的理论前提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伦理分析,经济伦理价值标准是效率、公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消费伦理思想等。(4)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经济活动的最高目标是塑造理想高尚的经济道德人格;经济发展应从基本国情出发,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关心群众生活,倡导人民利益至上;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坚持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想。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文章就其中若干重大的经济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进行了探讨。(1)以人为本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坚持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克服了经济人、道德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它克服了经济人的局限,倡导培育“四有”新人;克服了道德人的局限,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人民主人翁地位;克服了工具人的局限,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它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重视“叁农”问题,加强涉农民生建设;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2)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经济伦理的根本落脚点,也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邓小平在深入分析了时代特征,科学认识国情,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物质利益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并跟随时代潮流,按照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明确指出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来加强道德建设,以经济建设促进道德建设,以道德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中的一大特色——重视功利。邓小平强调应该充分尊重个人的物质利益。把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伦理目标。强调致富光荣;提倡和鼓励先富;宣传勤劳致富和合法致富。(3)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准则。邓小平在立足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借鉴和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中的矛盾冲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科学技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4)集体主义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邓小平从实际出发进行,对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新的阐述和概括,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间的关系是人们要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崇高道德追求;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是集体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5)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诉求。体现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他认为,效率具有与公平同等的伦理意义,只有当社会是一个注重发展与效率的社会时,公平才能被赋予重要的地位:公平正义是效率优先的重要保障:实现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效率优先的重要保障;公平正义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6)诚实信用—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原则。邓小平指出“信誉高于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对“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概括:诚实信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灵魂”;诚实信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石;诚实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诚实信用是企业的生存资本;诚实信用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实信用体系,邓小平认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全民的诚信观念;弘扬中华民族讲诚信的优良美德;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等等。文章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比较深入地阐述了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独具特色的、个性鲜明的四大特征。(1)继承发展性。认为,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与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关系是继承发展关系。主要表现在:邓小平经济伦理价值选择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基础和前提,避免了脱离我国国情,超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左”的错误;邓小平的义利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义利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体现了“尚利贵义”的价值取向。他要求应以“以义取利”作为道德风尚的指向标,并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应以辛勤努力、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前提,即正当谋利,勤劳致富;经济伦理价值追求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经济伦理价值的实现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2)充满了辩证思维。表现在:与毛泽东相比,邓小平更加重视矛盾的同一性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强调对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和利用,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和平共处;邓小平特别强调“两点论”与系统论的辩证统一。邓小平把系统论的思想引入辩证法,要求我们不仅看到事物的矛盾,而且要从多要素、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上来考虑问题;注重“照辩证法办事”。邓小平特别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相互联结、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比如,邓小平对共性与个性,计划与市场,政治与经济,速度与效益,公平与效率、先富、后富和共富,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改革、发展与稳定,全局与局部,本质与现象等关系的分析,都具有矛盾分析的性质。(3)鲜明的时代性。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主题、时代本质及其特征的深刻观察、精确分析、理性判断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表现在:它适应了时代主题的转换。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中的互利共赢、公平、合理、和平等等经济伦理观念适应了时代主题转换的新要求;也适应了时代本质的客观要求;它适应了世界科技革命大发展的时代要求。(4)实践性。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重大经济伦理问题的理论反映。它经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实践的检验,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因此具有实践性。文章重点联系当代经济建设的实践,以重大经济伦理问题为导向,分析探究了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1)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在邓小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要求: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力量,根除生态危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制度保证。(2)秉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坚持共享发展新理念,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地、准确地、完整地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并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推进共同富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积累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深化分配领域的改革,把“蛋糕”分好;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的积极作用;发扬互助互利精神,先富帮助落后地区与个人,促进共同富裕。(3)崇尚劳动最光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崇尚劳动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个光辉的思想对今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要求: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在筑梦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实现体面而有尊严的劳动。(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创新发展新理念,推动创新型国家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等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这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无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适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5)诚实守信,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诚实守信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今天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王小锡[8]1988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社会机制》文中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不过,这对于实现道德建设的目标来说仅仅是一种可能,要使可能变为现实,必须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努力提高整个民族文化水平,并创造一个优越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安定向上的社会环境,要加强改革和开放,加强法纪教育等等,以促使道德主体的道德文化认知程度的加强,促进道德建设目标的完美实现。(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依赖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和道德主体对道德文化的认知程度的加强。马克思曾经指出“良心是由人的全部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
林立公[9]2005年在《道德治理及其实现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任何政治学说,都具有一以贯之的价值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历史过程当中,政治和道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出于治理社会的需要,就要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文章认为,道德治理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权力发挥道德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社会的活动。道德治理的根本功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道德治理的内容包括社会制度道德建设和国民道德建设两个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道德治理的价值元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当中,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包括法律道德化、道德制度化和政治社会化体系在内的道德治理方法系统,加强以执政党、国家公职人员道德建设为重心,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基础的政治人道德建设,这几个方面是实现道德治理的基本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道德治理的保障体系。
夏斌[10]2017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改革开放,主流媒体"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忠实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强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借助传播学、统计学等多种手段,以1978年至2012年《解放日报》的理论报道为样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双重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梳理规律、提炼共识、思考完善路径。首先,重点梳理《解放日报》在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叁个重要理论传播阶段的案例,具体分为改革开放启动前后的理论传播、邓小平理论形成与成熟阶段的理论传播、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的理论传播、"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传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传播五个章节。此外,专门辟出一节梳理有代表性学人的理论贡献及其与主流理论传播的互动关系,以弥补单纯线性概括的不足。其次,基于上述素材,深入分析不同阶段传播的内在联系,总结传播的特性、效果和规律。通过层层分析和研究,本人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尤其是主流纸媒传播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呼应与阐释并重,理论化和大众化共生;(2)重点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索;(3)提供各种观点讨论平台并主动引导。达到了如下传播效果:(1)把握主流舆论阵地和话语权;(2)文本、解释和构建渐次推进;(3)与时俱进、与民俱进、与世俱进。本文还初步提炼造势与传播的周期性、共识与生命力的倍增效应、"反复互动"与升级转化的良性循环这叁大基本传播规律。再次,通过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宝贵经验的借鉴,结合新时期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传播媒介的优势和不足,对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展开思考、提出建议。具体包括:着力推进理论创新,明确创新底线;推进大众化,用发展的理论诠释新问题;创新传播话语系统,应对"消解"和"怀疑"思维,并注重精准投放;优化传播流程,合理把握议题设置关和传播节奏。最后,结合新时期社会思潮变动和舆论工具、业态的深刻变化,在上海报业媒体融合的初步成果分析基础上,就提升主流舆论吸引力、影响力予以展望。其中的一个基本结论是:现代传媒体系将继续朝着复杂化、社交化、移动化等方向加速演化,而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必将带来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传统主流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如果不能与互联网进行技术的融合、产业的融合、消费形态的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就难以承担起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问题研究[D]. 刘志新. 天津师范大学. 2003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 汤永胜.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3].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特殊性[J]. 荣长海, 李永枝. 道德与文明. 2001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特殊性[D]. 李永枝. 天津师范大学. 2001
[5].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 罗国杰, 陈楚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特征内容和道德建设的途径——江苏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J]. 王小锡, 李群. 江苏社联通讯. 1988
[7].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谭文翰.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社会机制[J]. 王小锡. 江苏社联通讯. 1988
[9]. 道德治理及其实现方式研究[D]. 林立公. 吉林大学. 2005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D]. 夏斌.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道德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邓小平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