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种保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灭绝,物种保护,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生命,定年,地层对比,火山活动,地球历史,志留系,地质年表
物种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张宣[1](2020)在《人类:年轻物种保护好地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科技周刊》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一个由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多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固体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新近发现4亿多年前地球史上出现的首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仅发生在短短20万年之间。这一成果,为人类精确研究大灭绝(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20-01-08)
邓辉,朱卫兵,何镜琳[2](2019)在《珍稀物种保护成效明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日前,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调查人员到野外监测点收集监测影像,在11个监测点共拍摄到野生动物27种,经动物学专家确认,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是斑林狸、白鹇;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豹猫。特别是斑林狸,在沙溪保护区是首次(本文来源于《韶关日报》期刊2019-12-06)
王晓娜,赵艳君,李宜繁[3](2019)在《云南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创新发展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学习借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物种资源保护工作先进经验做法,先后赴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及云南农业大学进行实地考察,重点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生物资源保育与持续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等内容,对陕西生物多样性与物种资源保护科技工作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31期)
刘菊梅[4](2019)在《祁连山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是促进国家生态环境得以有效利用的重要举措,所谓物种多样性是指其与环境有关的诸多生态过程的总和,其包含范围甚广,其概念也较为重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为有效开展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以祁连山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为例进行分析,期使能为促进物种多样性提供有效参考。(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9年20期)
胡恩鹏[5](2019)在《《生态中国的见证者——极度濒危物种白鹤的繁衍、迁徙和保护》:谱和谐生态赞歌》一文中研究指出弗里德里希·尼采曾说:“我属于今天和过去,但我的一些东西,将属于明天、后天与未来。”或许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可以归类到这一范畴之中,若干年前,笔者曾为红星音像出版社出品的《白鹤王国》光碟做过一篇小碟评,而这次,获得过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纪录片《(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10-23)
孔成思[6](2019)在《物种保护应基于人类价值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伦理学中,以生态完整性的价值立场建构生态整体主义伦理思想,是主流研究路径之一。不管是以利奥波德(A.Leopold)为代表的大地伦理思想,还是以纳斯(A.Naess)为代表的深层生态学,或是以罗尔斯顿(H.Rolston)为代表的荒野哲学,无不蕴含这(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15)
杨晓鸽,连玉喜[7](2019)在《保护生物学教学与濒危物种保护相结合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使保护生物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分析了保护生物学的理论教学方法,并以濒危物种长麦穗鱼为保护研究对象,探讨了保护生物教学与物种保护相结合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7期)
王鸿泽,陶江平,常剑波[8](2019)在《中华鲟濒危状况与物种保护对策的评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濒危等级是确定物种优先保护顺序和制订濒危物种保育策略的重要依据。结合历史资料以及近年的监测数据,对长江中华鲟种群繁殖群体及补充群体数量与质量,关键栖息地胁迫因素及胁迫强度等的全面梳理,总结出了1981年以来中华鲟种群及环境胁迫的变动趋势。参照IUCN物种濒危程度的划分准则建立了中华鲟物种濒危等级的划分标准;同时按照10年一组对该物种不同年代下的濒危状况进行评估。中华鲟在1983~1992年代进入濒危程度;在2003~2012年代进入极危程度。中华鲟物种的濒危等级取决于自身种群质量以及人类活动及环境结构变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人类活动和环境结构变化对中华鲟的胁迫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且整体呈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最后,基于物种的濒危状况以及胁迫因素,分析了不同年代内的对策及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种保护工作的构架和保护行动的优先顺序。(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9期)
郑巧燕,卫万荣[9](2019)在《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物种灭绝机制及保护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未来100年成千上万物种消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导致物种灭绝的机制,对于有效保护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综述了气候变化引起物种灭绝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以期为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6期)
汪彤[10](2019)在《我省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11个》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我国经过60多年的努力,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但存在重迭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19-08-30)
物种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日前,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调查人员到野外监测点收集监测影像,在11个监测点共拍摄到野生动物27种,经动物学专家确认,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是斑林狸、白鹇;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豹猫。特别是斑林狸,在沙溪保护区是首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种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张宣.人类:年轻物种保护好地球[N].新华日报.2020
[2].邓辉,朱卫兵,何镜琳.珍稀物种保护成效明显[N].韶关日报.2019
[3].王晓娜,赵艳君,李宜繁.云南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创新发展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
[4].刘菊梅.祁连山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J].花卉.2019
[5].胡恩鹏.《生态中国的见证者——极度濒危物种白鹤的繁衍、迁徙和保护》:谱和谐生态赞歌[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
[6].孔成思.物种保护应基于人类价值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7].杨晓鸽,连玉喜.保护生物学教学与濒危物种保护相结合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9
[8].王鸿泽,陶江平,常剑波.中华鲟濒危状况与物种保护对策的评估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9].郑巧燕,卫万荣.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物种灭绝机制及保护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9
[10].汪彤.我省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11个[N].湖北日报.2019
标签:大灭绝; 物种保护; 古生物研究所; 地球生命; 定年; 地层对比; 火山活动; 地球历史; 志留系; 地质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