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波峰末间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恶性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T波峰末间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恶性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陈卫华杜更胜(江西省新余市新钢中心医院功能科江西新余33800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inferval,Tp-Te)及校正心率后的T波峰末间期(Tpe/√RR,Tcpe)对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3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MI患者入院24小时内第一份12导联心电图的Tp-Te,并计算Tcpe,把AMI患者分为恶性心脏事件组和非恶性心脏事件组,分析比较AMI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恶性心脏事件组和非恶性心脏事件组的Tp-Te间期及Tcpe间期。结果AMI患者的Tp-Te﹑Tcpe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中事件组的Tp-Te、Tcpe均较非事件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AMI患者的Tp-Te及Tcpe增大,表明AMI患者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易发生恶性心脏事件。

【关键词】T波峰末间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心脏事件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是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高危人群,其病死率高,预后差。有研究表明多种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与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异常增大密切相关。而Tp-Te是指心电图T波顶峰至T波终末之间的时间间期,可作为反映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1]。本研究通过对AMI患者早期T波峰末间期及校正心率后的T波峰末间期的分析,旨在探讨其对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发病在24h之内的AMI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确诊。男性48例,女性5例,年龄40-78(61±12)岁,其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者13例,男11例,女2例,作为恶性心脏事件组;其余40例作为无恶性心脏事件组,男37例,女3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左右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及电解质紊乱等。选择2011年在我院体检的6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3例,女性7例,年龄39-79(60±11)岁。两组入院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同步12导联心电图仪。入选患者均在发病后24h内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12导联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Tp-Te均值作为Tp-Te,并将3个心动周期的R-R间期均值作为当时的心率。经心率对Tp-Te间期进行校正。计算Tcpe。T波顶点为正向T波的峰点或负向T波的谷点;T波终点的确定,如果T波与等电位线的交点清楚,则以该交点为准;如果交点不清,则以T波远侧支(直立T波的下降支)的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为准;如出现U波,则取T波与U波交界的最低点作为T波终点。排除T波平坦、双向、基线漂浮和干扰而无法测量的导联。

1.3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1.3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Tp-Te间期及Tcpe间期比较观察组Tp-Te间期及Tcpe间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Tp-Te间期及Tcpe间期比较

2.2AMI患者恶性心脏事件组与非恶性心脏事件组Tp-Te间期及Tcpe间期比较恶性心脏事件组较非恶性心脏事件组明显延长(P<0.01)见表2

表2恶性心脏组与非恶性心脏组Tp-Te及Tcpe比较

3讨论

Tp-Te是左心室壁心外膜下心室肌层复极结束到M细胞中层复极结束的时间间期。其形成是由于在3层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2相平台之间存在电位梯度,M细胞(心室肌中层细胞)的平台电位最高,而心内膜下心室肌细胞和M细胞的电位差方向与M细胞和心外膜下细胞的电位差方向相反,因此,Tp-Te代表心外膜动作电位时程与M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之差距,反映了3层心室肌不一致造成的跨壁离散度的大小[2]。AMI时由于心肌局部缺血、损伤、坏死等病变均可引起局部心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跨壁离散度的增加,而异常增加的跨壁复极离散度,使心肌复极时易诱发早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且在不同的区域易形成功能性传导阻滞,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奠定了基础,它可能是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AMI24h内心电最不稳定,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在ST段上抬和心室纤颤发生的机制上,急性心肌梗死和J波综合征相似,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和2相折返是这些患者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共同机制[3]。

本研究结果显示AMI患者12导联平均Tp-Te及Tcpe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提示AMI能够引起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AMI患者发生恶性心脏事件者较未发生恶性心脏事件Tp-Te及Tcpe显著延长,提示Tp-Te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Tp-Te作为AMI患者早期预测恶性心脏事件的临床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程宏勇,张钲.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及临床应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3):207-209.

[2]郭继鸿,马向荣,许原,等.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09-1109.

[3]YanGX,KoweyPR.STsegmentelevationandsuddencardiacdeath:fromtheBrugadasyndrometoacutemyocardialischemia[J].JCardio—vascElectrophysiol,2000,11(12):1330-1332.

标签:;  ;  ;  

T波峰末间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恶性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