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适宜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适宜,景观,评价,格局,生态,工业区,绿地。
景观适宜度论文文献综述
赵岩,陈紫园[1](2019)在《基于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的道路生态廊道景观格局优化研究——以353省道(仪征段)两侧生态廊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道路生态廊道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为确定各类景观面积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优化道路生态廊道的景观格局。本次研究区为近郊型道路353省道(仪征段)两侧各1km范围的生态廊道,道路绿化景观有机拓展和融入周边的农田、湿地、丘陵和乡村,形成景观、产业、旅游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是一条以线带面、综合规划的道路生态廊道建设综合体。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通过建立生态涵养、旅游经济、农业生产叁个方面相关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和模型,对研究区各区段的功能定位进行量化赋值研究,取其最大赋值作为该区段的主要功能发展方向,并由此确定景观的面积、布局和内容,实现景观格局的科学优化配置,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邓美容,周芬,李红伟[2](2015)在《基于GIS和景观空间格局的区域耕地适宜度评价——以衡阳市松柏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将耕地视为一种特殊的景观斑块,结合GIS技术对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利用AHP层次分析法,选取地形、水源条件、交通便捷性、空间布局等6个指标,建立了基于空间位置分布和空间地物相关关系的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并以衡阳市松柏镇这一小区域耕地的适宜性评价为研究对象,为该区域的耕地治理、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松柏镇耕地斑块密度7.89,平均斑块形状指数1.6,总体聚集度指数82.07,表明该区域耕地总体表现为较为集中,不过耕地形状不规则,这对于机械化耕种有一定的不适性。通过GIS地理环境分析,最适宜的耕地有838.02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9.22%,其所占比例最大,中等适宜的耕地有890.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98%,松柏镇耕地质量总体一般,部分耕地距离矿区很近,受到矿区重金属污染和大气污染较重。(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魏志锦[3](2015)在《新巴尔虎草原黄羊生境适宜度评价及景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羊(Procapra gutturosa)又称蒙原羚、蒙古瞪羚等。中国物种红色名录(CRDB)将黄羊列为易危(V)级。黄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且多集中在中蒙边境地带;由于人为干扰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目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草原黄羊数量不断减少,适宜分布的栖息地逐渐缩小,生境破碎化趋势明显,因此保护和恢复黄羊的生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3S技术为基础,基于2013年的LANDSAT-8OLI遥感影像、国家1:1万植被数据、1:100万地理矢量数据及外业调查等数据,利用ENVI5.1和ArcGIS等软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各因子的权重和排序,建立评价模型,完成内蒙古东部黄羊集中分布区以土地利用(植被类型)、NDVI、道路、牧区、水源等五个因子进行多因子综合生境适宜度评价,并利用ArcGIS和Fragstats3.3软件,从土地利用类型、多因子综合生境适宜度的角度,在景观水平和斑块水平上分析了黄羊栖息地景观格局指数特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土地利用类型上分析,草原植被景观主导着景观整体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面积比例为87.37%,但适合黄羊食性的植被景观所占比例过小,景观整体上连通性差,景观组成结构复杂,景观破碎化严重;(2)从多因子综合生境适宜度评价角度分析,不适宜生境景观主导着景观整体,比例为83.94%,叁个等级的适宜生境景观面积过小,特别是适宜生境和最适宜生境景观连接性极差、生境破碎化严重;(3)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多因子生境适宜度生境景观格局特征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适合黄羊分布、生存的植被景观类型面积很小、存在明显的破碎化趋势,加上道路、居民点、牧场围栏等人为干扰的影响,使得研究区适合黄羊生存的栖息地生境不断被割裂、面积萎缩,缺乏大型的景观斑块、生境破碎化日益加剧,对黄羊的觅食、迁移产生了十分不利影响,黄羊栖息地被严重破坏,黄羊种群生存现状堪忧,急需对黄羊栖息地进行生境保护和恢复。(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肖敦宇[4](2014)在《山地城市河流健康的景观适宜度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城与名(河)流,本是相互依托,相互守望,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对河流滨水区的不断挖掘与利用,生机勃勃的河流水质恶化、水患频繁。河流健康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如何对河流健康进行评价,是河流利用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从河流健康的角度评价流域内景观的适宜性是河流健康评价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景观适宜性的评价,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用地水文水质特征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山地城市河流健康的景观适宜度评价模型,以此来研究流域景观与河流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以重庆市悦来城为对象进行了实例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对山地城市不同用地类型降雨径流的水文水质特征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不同用地类型的水文水质特征值。对山地城市不同用地类型下坡度对降雨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耕地、园地、荒草地、水泥路面以及城市绿地这五种用地类型径流系数随坡度增大而增大;乔、灌木林两种植被类型产流特征相似,地面坡度对产流影响可以忽略;城市屋面由于其特殊性,地形坡度对其产流没有影响。对城市绿地、住宅区、交通区、商业区和工业区这五种类型用地的降雨径流水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用地类型径流污染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了不同用地类型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特征值。2)在成果1)的基础上建立了山地城市河流健康景观适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该评价体系可以单独进行河流景观适宜度评价,也可以与河流生态健康和河流与人类协调性一起,作为河流健康评价体系的一部分进行河流健康评价。3)对重庆市悦来城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河流健康的景观适宜度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市悦来城的河流健康的景观适宜度综合指数为39.46分,评价等级为基本适宜,在综合径流系数指标方面评价结果较差。根据河流健康的景观适宜度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重庆市悦来城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彭镇华[5](2009)在《湘西北侵蚀小流域生态恢复适宜度与景观格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生态恢复区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对于山丘土壤侵蚀区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对流域生态恢复适宜度与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恢复对女儿寨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有较大改善,土壤侵蚀量有效减少;林地面积最大,斑块数最多,流域以林地景观为基质;斑块形状较简单,斑块间相似性较强,景观面积有效性较小;流域景观多样性较高,但均匀程度较低,偏离度较大;整体景观的破碎度不高,但居民点的破碎化程度极大,不利于流域景观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结论可为流域治理与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景观优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赖杨阳[6](2009)在《合川区城乡绿地系统的生态适宜度及景观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绿地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削减噪音、保持水土、游憩与文化等多重功能,其强弱取决于绿地的数量、组成结构、分布特征以及管理水平等。目前,绿地系统的研究主要针对城市绿地系统,与乡村自然因素的联系不足;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重庆市作为国家城乡统筹的试验区,需要把乡村生态基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的体系内,提出城乡绿地系统的概念。本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城乡绿地系统的分类;以AutoCAD、R2V、GIS和Fragstats3.3等为平台,选取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植被类型、植被郁闭度、地质灾害和洪水8个生态因子,分析了研究区的生境条件,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加权迭加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内主要绿地类型的生态适宜度;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评价了研究区内的关键点和重要区域;基于适宜度和关键点分析,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目标,提出研究区的景观格局方案,并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斑块类型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边缘密度、平均斑块分维数、聚集度、优势度、景观连接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及Shannon均匀度指数12个景观指数,与研究区绿地现状的景观格局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山地地区城乡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规划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有:(1)对研究区内的绿地类型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城乡绿地系统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农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生态绿带和风景名胜区5类。其中,农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是城乡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类型;公园绿地包括市区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生产绿地包括经济林、果园和苗圃;生态绿带包括城市中的防护绿地,建成区周边的绿色走廊,保护区及周围的防护林,河岸林带,道路林带以及水土保持林等;而风景名胜区的定义与城市绿地系统分类中的相同。(2)生态适宜度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农田的适宜面积为13713.04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40%,主要分布在大石、渭沱、云门、南溪等片区,而不适宜区域主要为九峰山、钓鱼城、虎头寨、盐井等片区。生产绿地的适宜面积为6378.50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21%,主要分布在合阳城、南津街、思居和牌湾等片区,而不适宜的区域主要为九峰山、沙溪等片区。公园绿地的适宜面积为3789.97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84%,主要分布在九峰山、盐井、牌湾、铜溪等片区,而不适宜的区域主要为枫木、九石等片区。(3)根据典型地表特征、鸟类保护、地质灾害与洪水影响等因素,选取了4类关键点:钓鱼城文化古迹、水鸟栖息的天然滩涂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河岸带,确定其适宜的缓冲半径分别为1500m,200m,1200m和120m;并针对研究区内城市建成区和基本农田2个重要区域,确定其适宜缓冲半径分别为100m和60m,生成缓冲区分析图,为生态防护林的营造提供直观、科学的依据。(4)研究区的绿地现状存在布局零散,植被景观层次单薄,系统不完善,城乡之间有机联系不足等缺点;景观格局的多样性、聚集度、连接度较低,受优势景观类型的影响较大,破碎化程度较高。而基于适宜度和关键点分析的景观格局方案,减少了农田和生产绿地面积,增加了生态绿带的比例,并将一些中、小型的斑块联接成较大的斑块,降低了优势度和破碎化程度。景观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与研究区绿地现状相比,景观格局方案的景观多样性提高了2.87%,均匀度提高了10.39%,优势度降低了7.46%,聚集度提高了1.18%,连接度提高了0.72%,定量说明其更加稳定,更有利于物质、能量的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本研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属性数据库系统、空间数据库系统,使资源信息、规划信息、环境信息融为一体,丰富了表现手段,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有利于城乡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总结了研究区内的绿地类型,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城乡绿地系统的分类方法,为城乡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生态适宜度分析、关键点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评价了研究区不同绿地类型的适宜性、限制性、和稳定性,为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在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作了有益的尝试,并为景观格局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25)
李海防,周志翔[7](2009)在《聚类分析法在绿地景观美学功能适宜度评价中的应用——以武钢工业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武钢工业区为例,从树种丰富度、季相变化、树种配置3个美学功能要素入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绿地景观美学功能适宜度进行评价,为绿地规划设计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00个绿地斑块中,适宜绿地斑块占20%;基本适宜的绿地斑块占22%;不适宜的绿地斑块占58%。不适宜的斑块较多,说明武钢工业区在树种丰富度、可观赏树种选择、乔灌草搭配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7期)
李海防,周志翔,郑文俊,付成华[8](2007)在《基于GIS的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适宜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为研究对象,筛选具有稳定性、主导性、可操作性的景观适宜度评价指标,构建绿地景观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绿地GIS基础上,从绿地的环境适宜性、环境协调性、生态功能、美学功能4个方面对武钢工业区园林绿地进行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在武钢工业区100个绿地斑块中,适宜的斑块有25块,占总数的25%;基本适宜的斑块有59块,占总数的59%;不适宜的斑块有16块,占总数的16%.说明在武钢工业区已建绿地斑块中,一些绿地还存在着大气污染严重、土壤硬度较大、土壤厚度较薄、噪音污染重、人口密度高、郁闭度小、可达性低、斑块叶面积指数小、斑块面积小、斑块连接度较低、树种数较少、季相变化树种少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史晓雪,马蔚纯,浦静姣,张浩[9](2006)在《基于GIS和RS的叁明市荆东生态工业区土地开发生态适宜度和景观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开发生态适宜度分析是生态工业区规划的重要基础.基于GIS和RS技术,通过水土保持与地质安全、工程建设适宜度分析、建设用地适宜度、自然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对叁明市荆东生态工业区土地开发生态适宜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现状土地自然禀赋条件较好的用地面积比例为34.95%,需经较大规模工程改造可用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约49.3%;位于地质灾害潜在风险高易、中易发生区的不适宜进行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5.6%.在土地开发适宜度分析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史梅容[10](2006)在《武汉市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森林景观适宜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森林景观与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关系研究,探讨了森林景观适宜度评价的内涵及理论体系。以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746个森林斑块为研究对象,从森林景观环境适宜性、生态功能适宜性、美学功能适宜性叁方面对森林景观的适宜度进行了评价。采用数学组合法和GIS技术结合,在确定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级标准、定量方式与因子权重后,应用地图迭加法和权重法对每一评价单元进行综合适宜度评价,得到结论如下: (1)森林景观适宜度评价是指对现存森林景观的自然环境条件、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与评价。包括对森林景观的自然环境、景观的稳定性、景观持久性、景观抗性、景观健康状况等景观自然属性的评价,和森林景观的生态功能与美学功能评价,本研究选取15个指标建立了森林景观的适宜度评价模型。 (2)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结果表明在森林景观适宜度评价体系中,森林景观的生态功能适宜度最重要,权重值为0.460;环境适宜度指标次之,权重值为0.387;美学功能适宜度指标的重要程度明显低于前二者,权重值仅为O.153。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比较为:绿量>斑块面积>斑块空间作用关系>斑块最小临近距离>植物种丰富度=群落层次结构>多样度>郁闭度>植被类型>斑块形状指数>坡度>珍稀度>土层厚度>自然性>枯落物层厚度。 (3)本文将森林景观分成最适宜、中等适宜、一般适宜、不太适宜、不适宜5个等级,结果表明其斑块面积分别为195.1 hm~2、366.4hm~2、374.3hm~2、246.9hm~2、134.0hm~2,分别占林地总面积的14.8%、27.8%、28.4%、18.8%、11.0%。森林景观最适宜的斑块数为122,主要分布在鼎灌峰、戴帽峰、马驿峰、长山等地。以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为主。此部分斑块的面积较大、季相景观丰富、群落层次结构复杂、与同类斑块的空间作用关系强、郁闭度较高、物种丰富、景观适宜度较高。中等适宜的森林斑块数为225,主要分布在雨台山、吹笛山、松山、太渔山、长山、马鞍山、戴家山等地。群落类型主要有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一般适宜的森林斑块有208个,主要分布在黄梅山、马鞍山、丁观峰、戴帽峰南坡、马驿峰南、戴家山等地。不太适宜的斑块数128,主要分布在大长山、太渔山、牧主山、吹笛山、狮子峰水库等地。不适宜的森林景观斑块63个,其中荒山斑块38个,灌木丛斑块21个,主要分布在居民区附近、戴帽峰南坡、鼎灌峰周边的荒山、灌木丛。 (4)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马尾松林的面积过大,为300hm~2,占林地总面积的22.8%。且一部分马尾松纯林斑块的病害较重,这与纯林的生态系统较脆弱,稳定性差,生态功能一股小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规律符合。荒地和灌木林斑块因土层较薄,枯落物厚度小,病害严重,环境适宜反小。又因采石场、居民区、道路等隔断物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景观适宜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将耕地视为一种特殊的景观斑块,结合GIS技术对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利用AHP层次分析法,选取地形、水源条件、交通便捷性、空间布局等6个指标,建立了基于空间位置分布和空间地物相关关系的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并以衡阳市松柏镇这一小区域耕地的适宜性评价为研究对象,为该区域的耕地治理、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松柏镇耕地斑块密度7.89,平均斑块形状指数1.6,总体聚集度指数82.07,表明该区域耕地总体表现为较为集中,不过耕地形状不规则,这对于机械化耕种有一定的不适性。通过GIS地理环境分析,最适宜的耕地有838.02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9.22%,其所占比例最大,中等适宜的耕地有890.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98%,松柏镇耕地质量总体一般,部分耕地距离矿区很近,受到矿区重金属污染和大气污染较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适宜度论文参考文献
[1].赵岩,陈紫园.基于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的道路生态廊道景观格局优化研究——以353省道(仪征段)两侧生态廊道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
[2].邓美容,周芬,李红伟.基于GIS和景观空间格局的区域耕地适宜度评价——以衡阳市松柏镇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3].魏志锦.新巴尔虎草原黄羊生境适宜度评价及景观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4].肖敦宇.山地城市河流健康的景观适宜度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4
[5].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彭镇华.湘西北侵蚀小流域生态恢复适宜度与景观格局特征[J].山地学报.2009
[6].赖杨阳.合川区城乡绿地系统的生态适宜度及景观格局分析[D].西南大学.2009
[7].李海防,周志翔.聚类分析法在绿地景观美学功能适宜度评价中的应用——以武钢工业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
[8].李海防,周志翔,郑文俊,付成华.基于GIS的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适宜度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
[9].史晓雪,马蔚纯,浦静姣,张浩.基于GIS和RS的叁明市荆东生态工业区土地开发生态适宜度和景观结构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史梅容.武汉市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森林景观适宜度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