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羽叶报春论文_侯怡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安徽羽叶报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安徽,花柱,多样性,叶绿体,叶柄,谱系,种群。

安徽羽叶报春论文文献综述

侯怡雪[1](2019)在《安徽羽叶报春复合体的谱系地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羽叶报春复合体的花朵艳丽精致,开花时间久,具有很高的园艺价值,但是由于人类活动以及生境片段化等因素影响,其野生资源急剧减少,现已被列为珍稀濒危物种。本文利用核糖体基因ITS,2个叶绿体基因片段(trnL-F和trnS-G),单拷贝核基因eIF3E对安徽羽叶报春复合体的26个种群225个个体的谱系地理学、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安徽羽叶报春复合体有较高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hT>0.5且π>0.005),基因总遗传多样性较低(HT=0.652),遗传分化较大(ITS:Fst=0.594;cpDNA:Fst=0.300;ITS+cpDNA:Fst=0.558;SCNGs DNA:Fst=0.240),居群间基因流小(Nm<1)。异交兼自交的繁育系统,生境的片段化及短命的生活史可能是导致安徽羽叶报春复合体具有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高分化的遗传结构的主要原因。用AMOVA对叶绿体和单拷贝序列分析表明遗传变异大多来自组内群体间(53.98%,56.84%),对ITS序列分析表明变异大多来自组间(72.28%)。遗传分化数值GST<NST(P<0.05),表明其有着显着的谱系地理结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种群没有经历过明显的扩张事件。(2)安徽羽叶报春秋浦河流域的(CG,DWD,LHT,XHY,FHS,LW)6个种群单倍型较原始,与黄山附近的(BDS,DSCA,DSCB,GK,HDY,SLC,YLD,HJS,LD,QYS,WQ,YK,YT,ZS)14个种群明显分为两组,而HTA,HTB,GCD,GCG,TJ和XD6个种群不明确的分组情况原因目前还不清楚。(3)建议将秋浦河流域的6个种群视为一个保护单元,6个不明确分组的种群(HTA等)视为一个保护单元,黄山附近的14个种群视为一个保护单元。结合前人研究,可以单独将黄山附近的3个居群(BDS、DSCA、DSCB)视为一个独立的物种进行遗传保护。(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永权,章伟,徐延年,吕国胜,邵剑文[2](2018)在《安徽羽叶报春同型花和二型花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徽省秋浦河流域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 Schltr.)的2个同型花居群[包括铜陵市义安区凤凰山(FHS)和池州市贵池区阴山(YS)居群]和4个二型花居群[包括池州市石台县大王洞(DWD)、池州市贵池区谷村(GC)、池州市石台县立新村(LXC)和池州市石台县莲花田(LHT)居群]为研究对象,采用10对SSR引物对上述6个居群嫩叶的总DNA进行了PCR扩增,在此基础上对各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个居群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稀有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较低,分别为4.8、2.8、2.7、0.29和0.43,并且,LHT和LXC居群的上述指标较高,而FHS和YS居群的上述指标较低;同型花居群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均低于二型花居群,平均值分别为3.0、2.1、0.12和0.35,且无稀有等位基因。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遗传距离均较小,平均值分别为0.34和0.56,且这2个指标与居群间的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性。由LHT和LXC居群向其他居群的基因流较大(0.057~0.065),而由FHS和YS居群向其他居群的基因流较小(0.044~0.046);并且,在同型花和二型花居群间存在明显的基因流屏障。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同型花和二型花居群间的遗传差异不明显,且64.7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 A)结果均表明同型花和二型花居群间未明显分组。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羽叶报春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同型花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二型花居群,但二者的遗传分化并不明显。建议加强对秋浦河流域上游安徽羽叶报春居群及其生境的保护,并将同型花居群视为不同于二型花居群的独立单元进行遗传保护。(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章伟,李永权,汪惠峰,李真,邵剑文[3](2018)在《安徽羽叶报春核心和边缘居群的形态变异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濒危二型花柱植物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居群的形态变异,对其4个核心居群和3个边缘居群的14个形态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核心居群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为0.09~0.50,边缘居群为0.05~0.56,变异幅度两者间差异不明显;核心居群有8个性状的均值显着高于边缘居群(P<0.05),仅有3个性状(花冠直径、花瓣宽和叶宽)为边缘居群高于核心居群。核心居群两型花间的互惠指数较高也较稳定(0.83~0.90),花型间互惠程度较高,而边缘居群的互惠指数差异较大(0.60~0.93),不同居群的互惠程度变化较大。因此,两型花柱植物安徽羽叶报春的形态性状变异基本支持"中心丰富模型"假说,并对其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金,夏齐平,王建,李真,邵剑文[4](2018)在《自花授粉在安徽羽叶报春花色选育中应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羽叶报春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濒危花卉。论文对自花授粉在其花色选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羽叶报春自花授粉亲和性较高,平均结籽数可达36.03粒/果,能达到正配授粉结籽数的71.11%(正配授粉结籽数为50.69粒/果),而且自花授粉种子也基本能正常萌发,萌发率为41.13%,达到正配授粉种子萌发率的57.98%。花色分析显示自花授粉子代花色R值比重均值(即红色成分,为0.382)显着高于其亲本群体及正配授粉子代的均值(均为0.375左右)。因此安徽羽叶报春自花授粉虽存在一定的衰退现象,但它有利于花色的选育和纯合品系的获得,在其花色的选育过程中应加以重视和利用。(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邵剑文,张文娟,张小平[5](2011)在《濒危植物安徽羽叶报春两种花型的繁育特性及其适应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型花柱的维持机制和自然选择压力多年来一直是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实验室栽培和野外观察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羽叶报春两种花型(长柱花和短柱花)的形态特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粉/胚珠比、自然授粉及结籽能力、自交亲和性等繁育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长、短柱花的花冠直径和裂片宽无明显差异,而花冠筒、雌蕊和雄蕊高、花粉数目及大小、P/O比均有显着差异。在自然条件下,长柱花所接受的总花粉数要明显高于短柱花的总花粉数,但所接受的异型花花粉数和平均每果结籽数两者无显着差异。长柱花和短柱花的花粉和柱头活力相似,均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活力,仅在开花末期显着下降。两种花型的花在自花授粉、同型异花授粉、异型花授粉条件下均能结籽,但异型花授粉的结籽数均明显高于自花授粉和同型异花授粉结籽数。在长柱花各种授粉方式中,花粉萌发率无明显差异,但异型花花粉管的生长速度明显比同型异花花粉和自花花粉的快,而在短柱花柱头上表现为异型花授粉的萌发率最高,但只要萌发后在花柱中的生长速度无显明差异。此外,综合上述结果,对二种花型花部综合征的维持机制及自然选择压力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21期)

杜丹丹,邵剑文[6](2010)在《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安徽羽叶报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 Schltr.)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现仅零星分布于皖南山区及浙江与安徽接壤的部分山区.本文对安徽羽叶报春的分类历史、地理分布、形态学特征、繁育系统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该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邵剑文,张小平,张中信,朱国萍[7](2008)在《安徽羽叶报春的有效传粉昆虫及花朵密度和种群大小对传粉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濒危植物有效传粉昆虫种类及其传粉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科学合理地制订保护措施,从而对该物种实施有效保护的一个前提条件。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为二年生草本,具二型花,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本文对其有效传粉昆虫种类、传粉行为及花朵密度和种群大小对传粉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羽叶报春的有效传粉昆虫为截形蜂虻Bombylius major和中华雏蜂虻Anastoechus chinensis,而不是先前认为的蓟马Thrips sp.。花朵密度和种群大小对传粉效果均有显着的影响。高密度的花朵可以提高对有效传粉昆虫的吸引力,传粉昆虫数/天、被访花朵数/天和平均每花的被访次数/天与样方花朵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柱头所接受的正配花粉数和总花粉数及正配花粉数所占的比例均随种群中植株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型比的偏离和传粉昆虫的缺乏可能是导致小种群中传粉不利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陈明林[8](2007)在《安徽特有植物安徽羽叶报春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从物候、繁育结构和传粉等方面研究了国家叁级保护植物、安徽特有种——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羽叶报春是典型的形态和功能意义上的花柱二型的二年生植物,其始苗期为9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6月底或7月初死亡,各居群长柱花植株比短柱花植株开花略早3-5d;(2)安徽羽叶报春的散孔型花粉显示其在报春花属中有重要的系统意义和进化意义。同时,短柱花花粉量比长柱花少,但其花粉直径是后者的1.78倍左右;(3)长花柱的雌蕊长度是短花柱的1.64倍,而且其柱头上的乳头状突起比短花柱上的长而稀;(4)3个研究居群的P/O比都不相同,我们发现花粉量比胚珠数量有更大的变异,这可能与生境有关;(5)安徽羽叶报春为异花授粉植物,蓟马属(Thrips)昆虫为其重要的传粉者,其同型花授粉可育性远比异型花授粉的高;(6)其长、短柱型种子没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多属不等边七面体,少为其他多面体。据研究,在小居群中两种花柱类型植株的比例失衡,生境的破坏和伴生种的消失可能是导致安徽羽叶报春濒危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07年06期)

彭艳秋,邵剑文,张小平,张中信,朱国萍[9](2007)在《珍稀濒危植物安徽羽叶报春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安徽特有濒危物种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6个自然居群的134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RAPD引物,扩增共得到158条带,其中129个多态性位点(PPL)。POPGENE分析显示安徽羽叶报春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PPL=81.65%,He=0.2515,Ho=0.384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5511)与Shannon信息指数(54.48%)基本一致。生境的片段化和基因流障碍可能是导致居群间遗传分化显着的主要原因。针对安徽羽叶报春的居群遗传变异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好自然生境和现有的居群及个体;加强居群间的基因流动;在迁地保护过程中,在尽可能多的居群中采样,以提高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7年05期)

查帅兵[10](2006)在《安徽羽叶报春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找大批量快速繁殖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 errilliana)的有效办法,笔者以其叶片、叶轴为外植体,用不同浓度生长调节物质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实验。结果表明:(1)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2.0mg/L 6 BA+0.5mg/L~1.0mg/L 2,4-D,叶片、叶柄出愈率均达100%.(2)MS培养基加0.1mg/L 2,4~D和1.0mg/L~1.5mg/L TDZ对叶柄的诱导效果较佳,其诱导率达81%,而且在这种生长调节物质浓度下的愈伤组织可直接分化出不定芽。(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安徽羽叶报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安徽省秋浦河流域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 Schltr.)的2个同型花居群[包括铜陵市义安区凤凰山(FHS)和池州市贵池区阴山(YS)居群]和4个二型花居群[包括池州市石台县大王洞(DWD)、池州市贵池区谷村(GC)、池州市石台县立新村(LXC)和池州市石台县莲花田(LHT)居群]为研究对象,采用10对SSR引物对上述6个居群嫩叶的总DNA进行了PCR扩增,在此基础上对各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个居群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稀有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较低,分别为4.8、2.8、2.7、0.29和0.43,并且,LHT和LXC居群的上述指标较高,而FHS和YS居群的上述指标较低;同型花居群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均低于二型花居群,平均值分别为3.0、2.1、0.12和0.35,且无稀有等位基因。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遗传距离均较小,平均值分别为0.34和0.56,且这2个指标与居群间的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性。由LHT和LXC居群向其他居群的基因流较大(0.057~0.065),而由FHS和YS居群向其他居群的基因流较小(0.044~0.046);并且,在同型花和二型花居群间存在明显的基因流屏障。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同型花和二型花居群间的遗传差异不明显,且64.7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 A)结果均表明同型花和二型花居群间未明显分组。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羽叶报春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同型花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二型花居群,但二者的遗传分化并不明显。建议加强对秋浦河流域上游安徽羽叶报春居群及其生境的保护,并将同型花居群视为不同于二型花居群的独立单元进行遗传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徽羽叶报春论文参考文献

[1].侯怡雪.安徽羽叶报春复合体的谱系地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2].李永权,章伟,徐延年,吕国胜,邵剑文.安徽羽叶报春同型花和二型花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3].章伟,李永权,汪惠峰,李真,邵剑文.安徽羽叶报春核心和边缘居群的形态变异比较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8

[4].刘金,夏齐平,王建,李真,邵剑文.自花授粉在安徽羽叶报春花色选育中应用的初步研究[J].植物研究.2018

[5].邵剑文,张文娟,张小平.濒危植物安徽羽叶报春两种花型的繁育特性及其适应进化[J].生态学报.2011

[6].杜丹丹,邵剑文.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安徽羽叶报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邵剑文,张小平,张中信,朱国萍.安徽羽叶报春的有效传粉昆虫及花朵密度和种群大小对传粉效果的影响[J].植物分类学报.2008

[8].陈明林.安徽特有植物安徽羽叶报春的繁殖生物学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7

[9].彭艳秋,邵剑文,张小平,张中信,朱国萍.珍稀濒危植物安徽羽叶报春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2007

[10].查帅兵.安徽羽叶报春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J].生物学杂志.2006

论文知识图

安徽羽叶报春的种群分布图安徽羽叶报春的取样分布图根据RAPD数据应用N-J法构建的安徽羽安徽羽叶报春种群的地理分布)。有研究表明小种群中由对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

标签:;  ;  ;  ;  ;  ;  ;  

安徽羽叶报春论文_侯怡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