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声音之家——电脑音箱的摆放

打造声音之家——电脑音箱的摆放

一、为声音打造一个家——电脑音箱的安置(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春[1](2021)在《模拟音流学图像的MIDI音乐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

舒连成[2](2020)在《基于树莓派和云平台的智能家居控制装置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大家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加智能方便的要求。所以近年来的物联网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为了满足人们对智能家居的发展,许多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硬件以及物联网云平台。本论文以智能家居为背景,结合人性化的需求,设计了一个基于树莓派和云平台的智能家居控制装置,通过物联网云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室内的环境参数,而且可以对智能终端进行双向控制。此设计包括室内环境检测模块,物联网云平台和家居控制装置三部分。室内环境检测模块作为物联网的智能终端,可以采集环境参数比如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传感器通过WiFi芯片连接到物联网云平台实现采集数据的上传;物联网云平台,为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连接通信能力,向上可以提供云端API,指令数据通过API调用下发至设备端,实现远程控制;家居控制装置,以树莓派为主控芯片,作为整个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连接麦克风和扬声器,开发智能语音的功能,不仅可以与人们正常交流,还可以听从指令控制室内环境检测模块的开关节点,连接摄像头,开发人脸识别功能,进行身份认证提高智能家居的安全可靠性,连接显示屏,开发人机交互的功能,让交互更加形象直观。本论文设计的装置在室内环境检测模块,可以扩展多个传感器节点,来满足不同智能家居场景的需求。物联网云平台,作为中枢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了室内环境检测模块以及智能家居控制装置。以树莓派为核心的智能家居控制装置,可以在充分利用树莓派相对强大的性能,来完善智能化的需求,论文的设计在完成上述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可以展望更多的想法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实现,本论文设计的基于树莓派的智能家居控制装置完成了智能便捷安全可靠的原则,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在现有的智能家居控制装置的实现方案上提出了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

孙佳铭[3](2019)在《基于语义网络的数据化室内设计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基于语义网络的数据化室内设计应用策略研究是以语义网络知识表示方法作为室内设计领域知识形式化表达的构造形式,将数据引用到室内设计中,是对室内设计应用方法的全新探索。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语义网络知识表示方法,将数据的科学性、逻辑性融入现有室内设计方法体系中,是对现有室内设计方法的拓展性研究。论文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将计算机学科理论与相关技术引入到室内设计的方法策略中来,对语义网络知识表示方法特点、语义网技术栈重点技术以及室内领域知识数据内容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的基本理论研究是在语义网络知识表示特点和室内领域知识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的基本理论问题。这部分研究阐述了语义网络知识表示的基本内涵、组成部分,为构建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确定了组成元素和组织结构;论述了语义网络知识表示的关系转换、推理过程,为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智能化系统进行数据语义推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实现了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概念的建立。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的基本技术研究是在智能家居的硬件设计应用和语义网技术栈的软件设计应用基础上研究的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智能化系统的基本技术实现问题。这部分研究首先对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据网络传输技术、控制网络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研究阐述,为智能化系统提供了数据获取和数据传输的硬件技术支撑;其次在语义Web基本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语义Web信息表示RDF技术和语义信息模型本体技术内容,为智能化系统提供了对数据内容进行形式化表达的软件技术支撑。为实现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智能化系统的数据应用做了技术层面的基础准备。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的数据内容研究是在室内设计专业特点、工作特点、空间使用特点的基础上,从室内环境形态、水电能源、空调系统计、照明与音响系统、消防与安保系统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层面对数据内容进行的研究与梳理,为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的技术框架注入了专业领域知识数据内容。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的应用策略研究是在基本理论研究、基本技术研究、数据内容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智能化系统的数据应用载体,即虚拟数据模型。虚拟数据模型基于数据内容在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智能化系统中的应用组织,为设计人员提供数据语义分析下的设计问题决策方案合集,为空间使用者提供智能化空间服务。总之,语义网络数据化室内设计应用策略研究通过将计算机科学中的语义网络知识表示方法、语义网技术栈重要软件技术、智能家居硬件技术与室内专业领域数据内容的交叉融合,构建了以虚拟数据模型为最终实现形式,能够实现智能化系统操作的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形成了能够用于设计、施工和空间使用的语义网络数据化室内设计应用策略。论文运用数据的思维促进了室内设计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为室内设计添加了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扩宽数据化在室内设计中的研究思路。

李林[4](2019)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群众越来越重视生活的环境质量好坏。良好的生活环境已是人们选择职业和居住环境所考虑的必要因素,因此防治社会生活噪声对于改善声环境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最近几年,社会生活噪声污染越来越普遍,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噪声:室内刺耳的装修声音、商业活动锣鼓喧天的声音,广场舞巨大的音乐声等等。如今社会生活噪声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环境噪声污染源,成为影响人类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广大市民也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生活噪声的危害,并且尽量在生活中减少噪声的产生。我国解决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措施存在很多的不足。为了营造安静祥和的居住环境,打造和谐社会,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噪声污染措施,完善法律法规。本文围绕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展开研究,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概念、主要来源、特点、危害及污染的严峻形势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分析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及防治现状,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可概述为噪声污染的界定不够严密、环境保护执法取证难、行政制裁力度不足、诉讼中受害方举证难、生活噪声污染致害的赔偿标准欠缺等。在分析了日美德三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得出了加快修订噪声污染防治相关立法进程、明确新型环境噪声污染源标准、细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与责任、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包括:从立法体系着手,明晰环境噪声污染的界定标准,制定新型社会生活噪声标准。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强化部门协调合作、丰富执法手段、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完善城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司法实践方面,通过完善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诉讼中举证责任制度、使侵权损害赔偿法律责任具体化、建立噪声损害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几个部分来阐述。此外,加强宣传教育、合理规划场所、提高监测技术也有助于防治社会生活噪声污染。

王思怡[5](2019)在《多感官博物馆学:具身与博物馆现象的认知与传播》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博物馆专注于收藏、研究和展示物,但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从“物”到“人”的博物馆界转向趋势,以物为中心的定位有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地,虚拟技术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正在改变博物馆的传统定义。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关注对物的感官体验,让更多非视觉感官进入博物馆场域,从而形成多感官的博物馆。观众在多感官的博物馆中既是一个认识的主体,更是一个体验的主体。体验博物馆中的物,究其本质即是通过体验将物所在的世界纳入到身体所在的世界之中,使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博物馆展示的不仅仅是物,而且更是物背后蕴含的信息,即博物馆现象。从“物”到“现象”的转向使得博物馆得以收藏与展示逝去的文明或文化,并同时增强人与整个世界的联系。现象学启示我们博物馆应当将体验置于认识之上,身体与感官置于物之上,并实现博物馆的具身化。那么,从“物”到“现象”的博物馆展示理念变化以及博物馆内逐渐出现的“感官在场”及“身体松绑”的趋势,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多感官博物馆”的疑惑。与此同时,博物馆的现象世界是日常生活的写照,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多感官的体验,人们通过感官与身体来认识与体验世界。多感官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在这个思维下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博物馆在多感官传播上开启了新的里程。更加广泛的多感官传播(视觉、触觉、听觉、嗅味传播)使得博物馆更多地考虑“身体”与感官体验间的组合和互动,关注对观众在认知、记忆、情感等方面的潜在影响与意义。因此,通过日常体验来获得认同与个人价值联结的习惯以及博物馆中多感官传播的主题性、通感性与有序性向我们阐明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多感官博物馆?”在“怎么实现多感官博物馆?”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多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提出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建构方法。在理论上,我们需要正视博物馆的具身化,身体才是博物馆中所有认识和体验活动的关键变量。多感官只有在以身体为中心的博物馆理念上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而在该理念下,多感官更容易在身体上唤醒一种被遗忘的表达创造力以及多元化的态度与观念。而在实践上,多感官在博物馆物及现象、展览结构以及空间中的实践性可以概括为从有意义的主题出发,利用特定的感官“道具”营造充满情境感的空间,同时将与感官密切相连的线索制造个性化的结构顺序,从而制造出生动有效的身体与感官体验。那么,这样的多感官实践效果如何呢?针对最后一个问题,本文采用了实地的观众调查,从感官评估工具以及观众导向的调查两方面来阐释多感官本身的评估,以及感官对于观众的传达力与影响力的评估。博物馆展览的多感官设计并非囿于享受的表层设计,它更是一个触媒与中介,而对于多感官的测量也告诉我们其作为触媒对于情感唤醒与投入、记忆回溯以及个人联结与思索上具有基础而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多感官博物馆的概念出发点并不是就感官而言感官,也并非强调视觉的不重要,或其他感觉的特殊性,而是尝试打破视觉的局限来认识艺术、历史与文化,强调的是观众利用包括触觉、听觉、嗅味觉、视觉与身体感觉在内的多感官,来重新和更好地认识博物馆物、现象和文化,从而用新的身体观念来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毛秋野[6](2019)在《移动传播背景下听觉文化的表征、困境和超越》文中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急遽传递的时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通畅,世界越来越扁平化,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联系起了更多的人和物,也给人与社会关系带来全新的变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和运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媒体消费方式,造就了广泛移动传播的个体,这种“移动性”使人与媒体有了更深的融合,媒体成为人体的延伸。随之兴起的移动传播也改变了传播格局,重新塑造了时空关系,使人们迎来了全新的场景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感官被深度激发。相对于理性主义影响下长期占领优势地位的视觉文化,作为一种长期被忽略的与人的情感更密切贴近的听觉文化,也渐渐凸显其重要性。从有声读物、知识付费等音频付费产品的兴盛,到siri、bixbi、contana等虚拟智能语音助手的风靡,到各大品牌纷纷给予重视的声音营销,再到抖音、语音连麦、直播等掀起的新视听文化,无一不彰显了当前背景下声音价值的回归和听觉文化的崛起。基于这样的技术和社会背景,笔者以媒介环境学为理论基础,考察新的听觉媒体的出现是如何形成新的使用环境,如何建构新的时空关系,如何促进身份塑造和社会关系建构,当前的听觉文化存在哪些表征和困境,应该如何超越。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探索当前听觉文化的现状。笔者发现,在移动传播时代,听觉文化有了全新的表征。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听觉体验,并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娱乐和快感,听觉空间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在声音消费中完成自我身份塑造,并以或虚拟或实际的方式重新塑造听觉社区,可以看到,每个现代社会中的人也都比生活在传统听觉社区的个体有更多的选择和身份。移动智能终端使我们建立私人听觉空间、充分利用“中间时间”和“中间空间”成为可能,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转换和交融。移动传播时代的听觉文化呈现时间碎片化、虚拟化、大众文化和亚文化共生、互动性和开放性等表征。但是同时,由于消费社会的背景、声音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声音内容充斥着人们的耳朵,一味迎合人们的欲望,这也给听觉主体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听觉文化的困境由此凸显。想要克服这些困境,让听觉文化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形成丰富而利于人们感官和身心平衡的听觉媒介环境便是媒介和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

芦影[7](2017)在《声音体验 ——关于设计的声音意识与听觉审美研究》文中提出声音问题易被遮蔽。本文选题是对设计实践、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普遍存在的"弱听化"状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声音与设计之间关系的结果。论文以"声音体验"为研究对象,以声学、设计学、知觉心理和美学等知识作为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支撑,采用实地录音和音量检测的手段获取一手的声音素材和数据作为案例佐证,将声音研究和设计研究相结合,对信息传达设计、产品和交互设计、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声音体验进行功能剖析和听觉审美研究。声音作为一个物理变量,是设计体验中听觉审美的构成因素,它所牵连的知觉反应和情感反馈,客观地体现了聆听模式对认知心理的影响;声音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信息给予性,它为设计提供了一个听觉沟通的途径,声音在信息传达与交流中实现与听者的互动,并创造审美体验。因此,关于设计中的声音体验研究,既是从不同类型的设计中声音所担当的功能元素和美学元素的角度去分析设计体验的构成;也是从声音在设计沟通系统中所承担的媒介功能的角度,研究设计中的声音传播和听觉沟通以及优化设计体验的声音意识。论文围绕"声音体验"思考一系列核心问题:什么是声音体验?(第二章)声音的审美经验从何而来?(第三章)声音体验在类型化设计(如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景观设计等)中有何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感知效果?(第四章)如何在设计中创造"美"的声音体验?(第五章)如何应对人的"弱听"状况和设计专业教育中声音美育的普遍缺失?(第六章)未来设计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声音体验需求?(第七章)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奠定了研究框架的基础,并逐步形成文章的论述结构。论文首先从声音的存在形式与感知方式出发,研究声音体验的基本构成和主客体关系,探讨设计中内隐沟通的听觉特征,尝试对"声音意识"做出界定。其次,通过对声音艺术体验的主要获取形式的考察,探寻艺术向设计转化的声音意识,构建听觉审美的多重认知。在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诉求、产品设计的内隐声讯、空间营造的景观叙事等类型化设计案例及特征分析,综合阐述设计体验中声音的信息给予性和听觉沟通机制;同时对设计体验的听觉意识和审美思维进行归纳,探寻优化体验的功能逻辑和美学逻辑及相关实践方法。其后,就环境生态的声响危机与设计教育中声音素养的缺失问题,提出声音情感化教育的观点,对设计专业的声音美育提出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建议。设计的未来发展不仅提出了增强互动体验和强化"听觉审美意识"的要求,也推动了设计美学研究进一步向关注和探讨通感和联觉体验等问题发展。关于设计的声音体验研究,力图在听觉维度上实现设计美学的探索价值,在声音的实践层面将有助于开拓设计体验的创新视野。

韩旭[8](2016)在《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近年来热点的老龄化及抑郁问题,根据景观中的康复性理念,从景观与人的健康关系层面来研究数字化的虚拟康复性景观,研究对象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康复性景观,也包括虚拟现实、沉浸感、交互性等其他艺术中涉及的景观,让作为使用者的抑郁倾向老人,可通过感官体验、路径选择、交互体验、精神沉浸等方式,帮助抑郁倾向老人获得康复性的景象认知与生理、心理反馈。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即:问题的提出、理论基础、虚拟康复性景观的构成、实证研究、设计策略,以及总结展望。第一部分为问题研究,首先阐述研究背景,提出问题,指出研究的目的、意义。而后阐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界定研究方法及相关指标含义,明确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全面梳理抑郁倾向老人的生理、心理、认知和行为特征与需求,随后,对相关康复性景观的建设现状情况进行阐述,指出虚拟技术同康复性景观结合的可行性,强调两者之间的理论基础及同构性。第三部分,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出虚拟康复性景观概念,分别从感官刺激、功能性、康复性景观组成要素,这三个特征层面加以探讨并分析其构成。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为蓝本加以模拟,建立虚拟康复性景观,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第四部分,在所构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基础上,以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卒中后抑郁倾向的老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量表与生理测量等形式,以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最终证明和完善虚拟康复性景观设计创作及因子评价机制。第五部分,以实证研究的结果为基础,提出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设计原则与策略,为当前景观创作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同“康复性景观理念”相结合提供理论与实践性依据和参考。第六部分,对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进行总结,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完善研究的基本构想及展望。综上所述,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和应用所引发的景观设计变化为背景,系统提出、解析并建构了老龄化社会问题下,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设计、创作与实践的过程,构成了本文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在此理论基础上,系统论述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创作的过程、方法和技术导入的模式,以及虚拟康复性景观中要素与形态的构建原则,形成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抑郁倾向老人康复性景观创作方法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框架,构成了本文创作手法方面的创新内容。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可为设计者及相关技术人员,了解抑郁倾向老人的特征与需求,并深入理解与把握康复性景观创作中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相关理念的应用提供系统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明确了信息时代及老龄化时代的虚拟康复性景观创作,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所在。

张玮缨[9](2015)在《音乐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音乐图书馆作为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教育普及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城市公共图书馆以及专业高校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现代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音乐的传播和欣赏途径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多媒体技术也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阅览方式,从而主导多数人的音乐试听体验,同时,音乐图书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目前国内的音乐图书馆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且没有形成完整的音乐图书馆室内设计体系,如何通过对内部空间的设计,打造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音乐图书馆室内空间,也成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之下,音乐图书馆需要适应新的形势以及变化,从功能设置、服务方式和阅览模式上,都有相应的变化和要求,这就直接影响到音乐图书馆室内的空间艺术设计的基本功能形态、空间划分和室内装饰手法。本文从室内环境设计的角度,在学习了图书馆类建筑以及音乐图书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和考察,通过总结音乐图书馆的设计特征,归纳现代国内音乐图书馆室内设计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思路。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本课题研究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的对音乐图书馆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课题所研究的主要内容,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架构;第二部分从音乐图书馆的功能形式入手,讨论音乐图书馆内部功能分区各自的设计模式,以及各个功能空间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讨,继续讨论音乐图书馆的空间形式;第四部分更进一步,具体到空间内的家具形式与陈设的设计;第五部分,对于音乐图书馆所设计到的专业空间进行讨论,针对各个特殊空间的标准和需求,总结出满足功能体验的设计模式。论文对当代的音乐图书馆室内设计进行理论性的探索,并结合理论基础,对音乐图书馆的室内设计模式提出新的思路,并进一步论证,为今后的音乐图书馆室内设计提供参考。

陈心韵[10](2015)在《电视音乐节目的声音处理及传播研究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机在我国逐渐开始普及。作为音乐和电视艺术的结合的新艺术形式,电视音乐节目透过电视传播方式,将音乐潜移默化地传入到了大众的耳朵当中。透过电视独特的声画结合形式,为音乐注入了新的视听体验。作为日常生活的调味品,电视节目对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来说,有着极强的精神刺激和充实作用。在电视节目中,声、画都是关键,共同呈现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感染力。而在电视音乐节目中,声音无疑是最关键的环节,声音的创作与展现,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音乐审美的完美融合。当极具丰富表现力的声音和画面高度的统一,声音便赋予了画面更多的含义,更强烈的震撼性与真实性,在不同的声音与画面相结合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电视节目声音方面的完美创作,可使节目达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能给人以完美的艺术感受,从而加深节目印象,达到目的。然而,当前很多针对电视节目声音的研究,特别是电视音乐类节目的声音研究,还都缺乏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重视,过多地将目光聚焦在了电视音乐节目的节目本身,而忽视了对音乐的制作和艺术表现的关注。对电视音乐节目声音创作的系统、深入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电视从业者多以技术的角度在工作,却并未在理论上丰富电视音乐节目声音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内容。许多音乐工作者多把电视音乐节目的声音制作看做是电视技术人员的工作,导致了目前我国电视音乐节目的艺术水准难以突破。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当下电视娱乐行业的飞速发展,需要满足更多观众的精神需求,而电视节目的音乐效果和音乐技术,无疑是最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针对电视音乐节目声音技术、传播等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推动我国电视节目的稳定发展,拥有现实上和理论上的双重价值。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等手段,主要围绕电视节目中的声音传播效果进行整合分析。众所周知,电视节目中声效、影像、文字等方面必须达到比较一致的契合,才能产生较好的电视节目表现效果。电影制作过程中,往往都强调“同期声”,讲究音和影之间的配合,而在本文所论述的电视音乐节目中,“同期声”的声音创作手段也同样适用。在“同期声”的作用下,音乐类电视节目的表现力更强。相比较于纸媒,电视的音效体现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在网络时代不断发展的格局中,电视音乐节目必须在硬软件实力中不断创新发展,才能长久不衰。本文透过典型案例分析,以《中国好声音》三季节目作为论证依据,通过对节目收视率、视听感受等方面的分析,验证理论成果,证明在很多好的节目中,在排除主持人个人优势及电视台影响力的前提下,节目创作者对音效的掌控,对声音表现力的发挥,将是电视节目需要重视的很重要的部分。不能够将电视节目中的声音理解为技术人员的工作,而是应该全方位的去考量。在案例分析下,本文还将针对电视节目声音的特征、优势、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相关数据,通过整合分析的方式,对电视节目声音的刺激、烘托作用以及传播效果进行进一步探讨,一起探索力求以最真切的声音效果,表达节目的真实效果的作用。期望通过理论分析,为提高我国电视音乐节目的声音质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帮助电视音乐更好地把控声音创作与呈现,带给广大观众更优质的视听体验。除去结论部分,本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前言部分。结合当前我国电视节目发展现状,阐述研究背景。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整理、分析国内外与电视音乐节目、电视声音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简单阐述本文重要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第二章,电视节目中声音的运用及其发展概况。首先阐述理论概念,包括声音在电视节目中的价值、电视节目声音的分类,以及电视节目声音的特征。其次通过探讨我国当前电视节目声音的发展情况,挖掘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三章,电视节目声音的个案分析——以《中国好声音》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法,首先阐述中国好声音节目概况。其次,从节目音频效果的角度,探讨节目的背景声音的处理方式、音响效果,以及节目特质声效。再次,通过对其效果的分析,总结该节目的成功经验,包括特色的声音传播优势、创新的音乐风格特质和声效的技术处理。最后,以问卷调查法,结合好声音节目收视情况,分析收视率与节目声音效果的关联性,解析节目声音效果对节目收视率的影响。第四章,《中国好声音》优化电视声音效果的措施及可借鉴之处给了我们启示,在做其他节目时也可以借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经验来提升节目的质量。对当前我国电视节目的声音发展提出借鉴,总结好声音节目的声音特质,包括音色、音质和音效几方面,并总结好声音节目声音处理和优化技术手段的优势,在同期声方面、伴奏和演唱方面的特质,配乐的特点以及音响优质配置等等。第五章,优化电视声音效果的措施。综合理论阐述与实际表现,总结出目前电视节目声音现状,并针对现实情况提出应对措施与建议,具体从三个角度出发,分别为电视节目音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培训,提高对节目声音制作的重视度,改变人的理念提高技术;电视节目音频技术及音响设备的更新,从技术和设备的角度提升声音品质;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前沿,不断创新电视节目声音的处理手段。

二、为声音打造一个家——电脑音箱的安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声音打造一个家——电脑音箱的安置(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树莓派和云平台的智能家居控制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物联网云平台发展现状
        1.2.2 智能家居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2 智能家居控制装置环境配置
    2.1 控制装置功能框架构建
    2.2 智能家居应用场景与开发环境构建
    2.3 室内环境检测模块设计
        2.3.1 室内环境检测模块的应用分析
        2.3.2 通讯模块的开发与应用
        2.3.3 传感器节点开发与应用
        2.3.4 控制器节点分析与设计
3 智能家居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1 智能家居云平台的搭建
    3.2 云平台的通信应用设计
        3.2.1 云平台与室内环境检测模块的通信
        3.2.2 云平台与家居控制装置模块的通信
    3.3 Web可视化的开发与设计
4 家居控制装置设计与实现
    4.1 树莓派控制装置的选择与环境搭建
    4.2 树莓派控制装置的语音交互控制设计与实现
        4.2.1 语音采集
        4.2.2 语音识别
        4.2.3 智能对话
        4.2.4 语音合成
        4.2.5 语音播放
        4.2.6 语音唤醒
    4.3 树莓派控制装置的人脸识别检测设计与实现
        4.3.1 图片获取与格式转换
        4.3.2 上传检测与识别对比
    4.4 树莓派控制装置的人机交互设计与实现
5 系统调试与功能测试
    5.1 室内环境检测模块与云平台整合调试
    5.2 家居控制装置与云平台整合调试
    5.3 家居控制装置与室内环境检测模块整合调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PYQT人机交互界面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语义网络的数据化室内设计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国内外相关方向发展现状
        1.4.1 国外智能家居设计发展现状
        1.4.2 国内智能家居设计发展现状
第2章 语义网络及相关概念阐述
    2.1 语义网络概念阐述
        2.1.1 语义网络概述
        2.1.2 语义网络基本要素及组成部分
        2.1.3 语义网络的语义转换方式
        2.1.4 语义网络知识表示推理过程
    2.2 其他相关概念简述
        2.2.1 语义
        2.2.2 语义网
        2.2.3 知识表示
    2.3 知识表示方式比较
        2.3.1 知识表示方式类别
        2.3.2 室内设计领域知识特性
        2.3.3 语义网络知识表示适用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语义网络数据在室内设计应用的技术途径
    3.1 语义网络数据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软件技术
        3.1.1 语义web基本体系结构相关技术
        3.1.2 语义网络信息表示基础——RDF
        3.1.3 语义web中的语义信息模型本体技术
    3.2 语义网络数据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数据采集技术
        3.2.1 RFID射频识别技术
        3.2.2 传感器技术
    3.3 语义网络数据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数据传输技术
        3.3.1 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内层系统网络传输技术
        3.3.2 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内层系统控制网络技术
        3.3.3 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内层系统信息网络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室内语义网络知识体系中的数据内容
    4.1 室内原始环境形态数据
        4.1.1 室内域内基础数据
        4.1.2 室内域外小环境数据
        4.1.3 室内域外大环境数据
    4.2 室内能源数据
        4.2.1 室内水电能源数据
        4.2.2 空调系统数据
        4.2.3 照明与音响系统数据
        4.2.4 消防与安全系统数据
    4.3 室内使用者行为数据
        4.3.1 空间使用者生理数据
        4.3.2 使用者静态及动态数据范围
        4.3.3 使用者空间占用信息数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内语义网络虚拟数据模型应用策略
    5.1 室内语义网络数据内容在系统中的应用组织
        5.1.1 数据内容的组织结构
        5.1.2 数据内容的应用方式
        5.1.3 数据内容的输出形式
    5.2 数据模型在室内设计中的辅助分析
        5.2.1 对室内空间功能分区设计的辅助分析
        5.2.2 对室内空间能源应用系统的辅助分析
        5.2.3 对室内空间应用材料的辅助决策分析
    5.3 数据模型在施工中的监督管理
        5.3.1 数据模型对施工进度的监督管理
        5.3.2 数据模型对施工问题的调试
        5.3.3 对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
    5.4 数据模型在使用中的智能服务
        5.4.1 智能化运行设备服务空间使用者
        5.4.2 监管能源使用数据
        5.4.3 智能化监控运营设备状态(问题预测)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片引用
附录2 表格引用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概述
    (一)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概念和来源
    (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特点分析
    (三)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危害
        1. 生理危害的表现形式
        2. 心理危害的表现形式
二、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现状考察
    (一)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严峻形势
    (二)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现状
        1. 立法体系
        2. 实施情况
    (三)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界定不够严密
        2. 低频噪声排放标准不明确
        3. 行政管理机制不健全
        4. 诉讼中受害方救济难
三、域外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经验
    (一)域外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1. 美国
        2. 德国
        3. 日本
    (二)域外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经验借鉴
        1. 加快修订噪声污染防治相关立法进程
        2. 明确新型环境噪声污染源标准
        3. 细化行政部门的权力与责任
        4.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四、完善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
    (一)健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立法体系
        1. 明晰污染的界定标准
        2. 制定新型噪声污染源标准
    (二)巩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执法体制
        1. 明确职责分工
        2. 丰富执法手段
        3. 加大处罚力度
        4. 提高专业素质
    (三)改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司法制度
        1. 完善环境噪声污染诉讼举证制度
        2. 明确环境噪声致害裁判标准
        3. 建立环境噪声损害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四)完善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法制的其他建议
        1. 加强宣传教育
        2. 合理规划场所
        3. 提高监测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多感官博物馆学:具身与博物馆现象的认知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回归身体:“具身”的理论源泉
        1.2.2 基于感官:多感官转向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2 现象的产生:从物到现象
    2.1 “失声”的博物馆物
        2.1.1 传统博物馆中的物之特性
        2.1.2 物的博物馆化过程
    2.2 博物馆物的信息与现象
        2.2.1 博物馆物的背景与内涵显现
        2.2.2 博物馆性: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2.3 从物到现象:感官在博物馆历史中的发展
        2.3.1 17、18世纪——早期博物馆感官史
        2.3.2 19世纪中期——“展览的复合体”
        2.3.3 20世纪后半叶——触觉的复兴与无障碍设计
        2.3.4 21世纪——感官游乐场
    小结
3 多感官于博物馆现象的必要性
    3.1 具身的产生:从脑到身
        3.1.1 认知与博物馆
        3.1.2 感知与博物馆
        3.1.3 体验与博物馆
    3.2 多感官需求与博物馆传播
        3.2.1 视觉传播
        3.2.2 触觉传播
        3.2.3 听觉传播
        3.2.4 嗅味传播
    小结
4 多感官于博物馆中的运用
    4.1 博物馆具身化
        4.1.1 博物馆物的历史文化实践性
        4.1.2 博物馆身体社会化
        4.1.3 虚拟技术下的博物馆身体
    4.2 多感官与博物馆物/现象
        4.2.1 物的感官互动
        4.2.2 现象的感官互动
    4.3 多感官与博物馆展览结构
        4.3.1 时空联结下的感官线索
        4.3.2 多感官与多元化
    4.4 多感官与博物馆空间
        4.4.1 建筑空间
        4.4.2 环境空间
        4.4.3 文化空间
    小结
5 多感官于博物馆中的效果
    5.1 博物馆观众评估中的感官身体维度
        5.1.1 多感官运用的功能与评估
        5.1.2 从物到人的观众评估
    5.2 测量多感官体验
        5.2.1 丹麦国家摄影博物馆的“战争的痕迹”多感官展项测量
        5.2.2 台州博物馆“海滨之民”多感官展项测量
    小结
6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移动传播背景下听觉文化的表征、困境和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研究综述
    2.1 听觉与听觉文化研究综述
        2.1.1 听觉:人的重要感官
        2.1.2 听觉文化研究综述
    2.2 移动传播相关研究综述
        2.2.1 移动传播的发展及内涵的研究综述
        2.2.2 移动传播的时空关系研究
        2.2.3 移动传播中的场景理论研究
3 媒介环境视域下的听觉文化研究
    3.1 媒介环境学——听觉媒体研究路径
        3.1.1 作为感知环境的听觉媒体
        3.1.2 作为符号环境的听觉媒体
        3.1.3 作为社会环境的听觉媒体
    3.2 感知环境—移动智能终端形成新的使用环境
        3.2.1 移动广播应用
        3.2.2 垂直类听觉应用
        3.2.3 听觉社交
        3.2.4 听觉营销
        3.2.5 声音竞演综艺
        3.2.6 智能语音助手
    3.3 符号环境—移动智能终端建构的时空关系
        3.3.1 私人听觉空间的建立
        3.3.2 公共-私人空间的融合与转换
        3.3.3 移动智能终端参与场景建构
        3.3.4 “中间时间’和“中间空间”
    3.4 社会环境—移动智能终端促进身份塑造和社会关系建构
        3.4.1 立体化:自我身份和形象的塑造
        3.4.2 网络化:听觉的人际交往和群体交往功能
4 移动传播时代听觉文化的表征
    4.1 时间碎片化
    4.2 虚拟化
    4.3 大众文化与亚文化共生
    4.4 多样的听觉快感
    4.5 互动性和开放性
5 移动传播时代听觉文化困境
    5.1 躲躲猫的世界和娱乐时代
    5.2 边界的消解和壁垒的重现
    5.3 “时空压缩”的形成与交流鸿沟的出现
    5.4 过度消费带来的声音审美意义的削弱
    5.5 声音对主体的控制
    5.6 声音内容泛滥导致质量堪忧
    5.7 声音的“擦边球”
6 移动传播时代听觉文化的超越
    6.1 个人:回归声音的本体价值,提高听觉素养
        6.1.1 回归声音的本体价值
        6.1.2 提升听觉素养
    6.2 内容生产者:生产更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声音
        6.2.1 生产原创的声音
        6.2.2 关注人的价值
    6.3 内容监管者:守住声音内容的底线
附录
余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7)声音体验 ——关于设计的声音意识与听觉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被遮蔽的声音问题
    第二节 选题的确立及相关阐述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第二章 声音的本体存在与感知方式
    第一节 何谓声音体验
        一. 声音认知:物理客观与心理主观
        二. 聆听方式与声音体验
    第二节 声音的"时空性"和"给予性"
        一. 声-场的时空性
        二. 设计的听觉沟通与信息"给予性"
第三章 声音体验的审美经验
    第一节 声音审美的自然经验
        一. 万物有灵的自然声
        二. 风景与声景
    第二节 声音审美的社会性
        一. 社会生活的"听觉风景"
        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现代声景
    第三节 声音艺术的知觉形式与美学观
        一. 声音艺术的类型及观念
        二. 观念的放大:声音意识的显形与谋划
        三. 声音艺术的美学经验对设计的影响
第四章 设计的声音意识与听觉沟通
    第一节 信息诉求:传达设计与听觉沟通
        一. 可视之声与可听之形
        二. 品牌传播的听觉策略
    第二节 格物知音:物类声音的体验与审美
        一. 材质的声音意识启蒙
        二. 材质的听觉体验与审美价值
        三. 用物体验与内隐互动
    第三节 空间声境:声学景观与叙事场景
        一. 空间的声学体验与场所意识
        二. 场景体验:展陈设计的叙事氛围
第五章 设计体验的听觉审美思维
    第一节 优化设计体验的声音意识
        一. 基于功能逻辑的体验需求升级
        二. 基于美学逻辑的声音体验优化
    第二节 听觉思维的功能指向与美学追求
        一. 何谓声音设计方法的(+/-/0)思维?
        二. 关于"+/-":声音介入设计,设计干预声音
        三. 关于"0":声音关系的协调与平衡
    第三节 基于听觉审美的声景扫描与"美声"策略
        一.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听性分析与比较
        二. 城市景观良策:"美声"规划的可及性
第六章 声音情感化教育:聆听的审美素养
    第一节 寂静之失:环境生态变化中的声响危机
        一. 噪与静:福祉和境况
        二. 人的弱听与失能
        三. 聆听寂静,师法自然
    第二节 声音之失:设计生态中声音教育的缺失
        一. 针对"听觉"的教育思维
        二. 针对设计的声音教育教育反思
    第三节 素养之失:设计教育的声音意识与美育实践
        一. 听与赏:聆听方法的引导与听觉审美体验
        二. 习与创:习得感受力,转化创造力
        三. 设计思维:从功能到体验的声音意识
第七章 未来设计的声音体验及审美之维
    第一节 智能化未来的声音互动
        一. 从个人移动端到全媒体智能互联
        二. 智能互动中听觉沟通的价值
        三. 智能设计的声音体验
    第二节 未来声音体验的审美之维
        一. 科技之维
        二. 材料之维
        三. 信息之维
        四. 知觉之维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8)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3.1 老年群体精神心理问题的相关康复性景观研究发展沿革
        1.3.2 虚拟现实景观与虚拟康复研究沿革
    1.4 虚拟景观康复性研究的方法概述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心理和生理测量指标及含义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基础理论研究
    2.1 抑郁倾向老人相关解析
        2.1.1 老年人抑郁倾向的成因
        2.1.2 抑郁倾向老人的生理特征和需求
        2.1.3 抑郁倾向老人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2.1.4 抑郁倾向老人的行为特征和需求
        2.1.5 抑郁倾向老人的认知特征和需求
        2.1.6 抑郁倾向老人对于康复性景观的述求
    2.2 针对抑郁倾向老人的康复性景观
        2.2.1 康复性景观的含义
        2.2.2 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康复性景观
        2.2.3 医学与环境心理学理论对抑郁倾向康复性景观的指导
        2.2.4 相关设计案例分析
    2.3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虚拟康复性景观可行性分析
        2.3.1 虚拟体验技术在老年康复领域的优势
        2.3.2 走进老人生活的虚拟现实技术
        2.3.3 抑郁心理疗法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2.3.4 视觉景观模拟的应用基础
        2.3.5 虚拟康复同抑郁康复性景观的同构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虚拟技术的抑郁倾向老人康复性景观构建
    3.1 虚拟康复性景观
        3.1.1 虚拟康复性景观概述
        3.1.2 应用特色
        3.1.3 构建流程
        3.1.4 构建技术手段
    3.2 虚拟康复性景观的构建
        3.2.1 构成要素分类
        3.2.2 虚拟场景设计
        3.2.3 交互界面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研究——以中南医院卒中后抑郁倾向老人为例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虚拟景观测试操作步骤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虚拟恢复性环境同样本基本特征间的相关性分析
        4.2.2 恢复性环境同现实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4.2.3 虚拟场景内各要素的因子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4.2.4 虚拟恢复性环境对受测者生理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4.3 实验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远离原则
        5.1.2 兼容性原则
        5.1.3 魅力性原则
        5.1.4 丰富性原则
        5.1.5 符合抑郁倾向老人身心特征的设计原则
    5.2 设计策略
        5.2.1 虚拟感官刺激要素设计
        5.2.2 虚拟功能性空间要素设计
        5.2.3 虚拟景观要素设计
        5.2.4 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设计策略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建议
    6.3 虚拟康复性景观的运用优势与展望
        6.3.1 应用优势
        6.3.2 前景展望
    6.4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发表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9)音乐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音乐图书馆室内的功能形式设计
    2.1 音乐图书馆室内功能形式定位
        2.1.1 有利于管理和服务
        2.1.2 避免噪声的干扰
        2.1.3 方便功能空间的使用
    2.2 视听阅览空间
        2.2.1 多样化的开放空间
        2.2.2 以读者为轴心
        2.2.3 人性化的精神空间
    2.3 收藏收纳空间
        2.3.1 布局合理的开架区与专项空间配合
        2.3.2 音像制品的收藏管理
        2.3.3 人行为的介入
    2.4 中介空间
        2.4.1 中介空间的构成模式
        2.4.2 中介空间的特征
        2.4.3 音乐图书馆中典型的中介空间
        2.4.4 中介空间的角色
    2.5 功能空间关系
        2.5.1 空间的基本关系
        2.5.2 功能空间的关联性
    2.6 本章小结
3 音乐图书馆室内的空间形式设计
    3.1 音乐图书馆室内空间界面设计
        3.1.1 界面的多样化
        3.1.2 界面的模糊化
        3.1.3 界面的媒体化
    3.2 音乐图书馆室内色彩设计
        3.2.1 音乐图书馆室内色彩的视觉因素
        3.2.2 音乐图书馆室内色彩的心理因素
    3.3 音乐图书馆室内照明设计
        3.3.1 光的色彩
        3.3.2 光的形态
        3.3.3 光影
    3.4 空间形式设计的情感与认同
        3.4.1 情感化设计的意义
        3.4.2 环境心理需求的层次
        3.4.3 读者认同的室内环境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音乐图书馆室内家具设计
    4.1 家具的基本属性
        4.1.1 空间属性
        4.1.2 视觉形象
        4.1.3 情感表达
    4.2 基于私密心理的家具设置
        4.2.1 领域性营造-保持合理距离
        4.2.2 隐私性维护-适当的围合
        4.2.3 个人空间-合理调节空间范围
    4.3 基于集合心理的家具设置
        4.3.1 个人之间的交流
        4.3.2 小范围的交流
        4.3.3 集体的交流
    4.4 基于舒适性的家具设置
        4.4.1 家具视觉的舒适性
        4.4.2 家具使用的舒适性
    4.5 特殊家具的设置
        4.5.1 个性家具设置
        4.5.2 儿童场所家具设置
        4.5.3 无障碍家具的设置
    4.6 本章小结
5 音乐图书馆特色空间设计
    5.1 听音空间
        5.1.1 一般听音室
        5.1.2 特殊媒体源试听
    5.2 视听空间
        5.2.1 影院空间
        5.2.2 视听包厢
    5.3 小编制音乐空间
        5.3.1 录音室
        5.3.2 演奏厅
    5.4 其他空间
        5.4.1 多功能厅
        5.4.2 音乐研究室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电视音乐节目的声音处理及传播研究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难点、重点
    1.7 创新点
    1.8 核心概念
第2章 电视节目中声音的运用及其发展概况
    2.1 声音在电视节目中的价值
    2.2 电视节目声音的分类及特征
        2.2.1 电视节目声音的分类
        2.2.2 电视节目声音的特征
    2.3 电视节目声音的发展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2.3.1 电视节目声音的发展
        2.3.2 当前我国电视节目声音存在的问题
    2.4 电视音乐节目中的声音及特点
        2.4.1 中国电视音乐节目发展简述
        2.4.2 电视音乐节目中声音的特质与重要性
第3章 《中国好声音》及其设计特点
    3.1 节目介绍
    3.2 节目音频效果
        3.2.1 背景声音的处理方式
        3.2.2 音响效果
        3.2.3 节目特质声效
    3.3《中国好声音》声音特质
        3.3.1 音色
        3.3.2 音质
        3.3.3 音效
    3.4 借鉴《中国好声音》声音处理特点
        3.4.1 配乐特点
        3.4.2 音响配置
        3.4.3 同期声技术处理
第4章 《中国好声音》的启示意义
    4.1 创意方面
        4.1.1 特色的声音传播优势
        4.1.2 创新的音乐风格特质
        4.1.3 声效的技术处理
        4.1.4 收视率与节目声音效果的关联
    4.2 手段方面
        4.2.1 强化伴奏及声乐演唱特质
        4.2.2 同期声精致化的处理
第5章 确保电视音乐节目声音效果的对策
    5.1 人才团队确保声音效果
    5.2 硬件更新确保声音效果
    5.3 技术革新确保声音效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四、为声音打造一个家——电脑音箱的安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模拟音流学图像的MIDI音乐可视化方法研究[D]. 张春春. 江南大学, 2021
  • [2]基于树莓派和云平台的智能家居控制装置设计[D]. 舒连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语义网络的数据化室内设计应用策略研究[D]. 孙佳铭.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4]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D]. 李林. 河南大学, 2019(01)
  • [5]多感官博物馆学:具身与博物馆现象的认知与传播[D]. 王思怡. 浙江大学, 2019(07)
  • [6]移动传播背景下听觉文化的表征、困境和超越[D]. 毛秋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声音体验 ——关于设计的声音意识与听觉审美研究[D]. 芦影.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 [8]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研究[D]. 韩旭. 武汉大学, 2016(01)
  • [9]音乐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研究[D]. 张玮缨.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10]电视音乐节目的声音处理及传播研究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D]. 陈心韵.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5)

标签:;  ;  ;  

打造声音之家——电脑音箱的摆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