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氧工程论文-王蓉

复氧工程论文-王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氧工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治理,复氧工程,人工浮岛,汾江河

复氧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蓉[1](2018)在《汾江河(佛山水道)复氧工程及浮岛方案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佛山市政府在治理汾江河过程中采用人工充氧工程,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浓度,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和改善水环境;并采用人工浮岛工程,通过不同类型植物的生长,进一步净化水质,为鱼类及鸟类等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起到消浪护岸和改善景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8年11期)

李广胜,雷利荣[2](2018)在《曝气复氧+微生物菌剂修复黑臭河道工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曝气复氧+微生物菌剂"技术进行黑臭河道修复的工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制的移动式微孔曝气复氧机结合投加微生物菌剂,可以消除试验区河道的黑臭、改善水质指标,同时消除河道岸边黑泥,降低蓝藻爆发率。试验结果为短期内无法完全截污、进行大规模施工困难较大的黑臭污染河道实现消除黑臭的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借鉴,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李尔[3](2007)在《微孔曝气最优气泡群理论及其在复氧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水处理过程的大部分能耗都集中于好氧处理过程中,提高曝气充氧系统的效率成为污水厂运行管理的关键。现行的曝气法有:鼓风曝气、机械曝气和两者结合的鼓风—机械曝气。鼓风曝气系统中的微孔曝气系统因其曝气效率相对较高,适应性较强,应用更为广泛。但其氧的利用率和动力效率的绝对数值实际并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微孔曝气的研究和应用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经典的气液传质理论认为曝气传质扩散的速度主要受气液界面相际传质的影响,忽略了气泡的搅动扩散对传质效果的贡献和对DO均匀分布的重要作用。(2)经典理论认为在曝气传质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增大气液接触比表面积,因此主张在相同条件下气泡尺寸越小越好,但这与大部分的实测结果不符。(3)曝气传质模型多偏重于单一气泡尺寸的研究,而忽视了气泡大小分布对于曝气传质过程的重要影响,(4)经典传质模型偏于理论性而实用性不强、传统的评价指标计算较复杂且不便直接用于曝气系统运行和操作。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微孔曝气最优气泡群理论模型。该理论体系架构主要由最优气泡群理论模型基本观点、最优气泡群数学模型、主要应用指标等组成。其基本观点如下:(1)曝气过程主要包括气液界面相际传质和气泡搅动扩散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对水体曝气充氧都有贡献但方式不同,相际传质是将氧从空气泡中传入水体,而搅动扩散是使已传入水体中的溶解氧分布于整个水体中。(2)在相同曝气条件及相同气泡数目的条件下,气泡尺寸并非越大或越小曝气效果越好,而是存在着最优气泡平均直径。(3)在曝气量、曝气池的尺寸和曝气器淹没水深一定时,存在着使曝气效果最佳的最优初始气泡群分布。根据该基本理论,本研究建立了以下相关数学模型,其主要包括:(1)曝气传质有效能耗总利用率最高的最优气泡平均直径数学模型;(2)曝气能谱图与等有效能耗曲面;(3)使曝气过程中有效能耗总利用率最大的最优初始气泡群。基于该理论提出了直观简便的微孔曝气系统性能新指标——最优气水比参数。为验证微孔曝气最优气泡群理论模型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两方面的试验:模型小试验证和复氧中试应用检验。本研究首次将雾化曝气管作为布气扩散装置应用于清水和复氧曝气中。试验结果表明:(1)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随着曝气气泡平均直径的增加,相际传质能量利用率逐渐减小而紊动扩散能量利用率逐渐增大,而曝气传质有效能耗总利用率是先上升后下降,其峰值即为最大的有效能耗总利用率;(2)根据试验结果所建立的曝气能谱图和等有效能耗曲面图表明曝气池内存在着有效能耗总利用率最高的高效曝气气泡分布段,不同曝气过程虽其初始气泡的输入能量不同,但其传质的有效能耗却有可能相同,通过控制曝气系统工况,可实现“低气量、高效能”的优化运行;(3)所建立的最优气水比模型与实测值符合得较好,最优气水比作为新的曝气系统性能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与常规指标一致,但其更直观,应用更简便;(4)在水槽复氧中试试验中,相同条件下雾化曝气管较其它的曝气设备复气效果更好,曝气后水体的DO下降较小,能在较更长的距离保持DO达标,因此,雾化曝气管作为一个新型的高效曝气扩散装置适用于河流复氧;(5)在水槽复氧中试试验中,雾化曝气管的最优气泡群模型较其它的气泡群复氧效果更好。另外在相同管长和水槽流量条件下,并非初始气泡尺寸越大或越小复氧效果越好,也存在着最优的曝气气泡平均尺寸,这为河流曝气复氧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谢荣焕[4](2005)在《佛山汾江河水质模型及其在复氧工程规划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污染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汾江河位于佛山市区,流量小,河流沿途又汇入两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十分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治理和管理这类河流成为广大城市居民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研究汾江河水质问题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不仅可以增强对河流的理性认识,也可为河流的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河流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河流中各种形式的耗氧及复氧过程,简要介绍了水质模型的概念、意义、内容、建立步骤和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同时对水质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做了详细说明。本文在对汾江河基本概况、水文现状、污染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汾江河黑臭现象的原因。科学地选取了监测断面和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在汾江河水质模型选择方面做了系统研究,根据河流的水文、污染机理的分析,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河流水质模型。在总结国内外水质模型参数的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汾江河实际水文、水质条件,以及本研究所具备的实验条件,选择出适合本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从而对汾江河的BOD衰减系数、大气复氧系数、底泥耗氧速率做了一系列研究。为汾江河区域环境研究、环境评价、区域规划、管理与控制提供依据。本文最后将提出的汾江河水质模型应用于佛山水道人工复氧工程规划设计的复氧量计算中,科学的计算佛山水道需氧量,为佛山水道其支涌复氧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数据,同时为佛山2005—2010年综合整治方案和相关工程的设计, 做好前期准备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5-11-01)

王瑟澜,孙从军,张明旭[5](2004)在《水体曝气复氧工程充氧量计算与设备选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需氧量的计算、充氧量的确定和充氧设备的选择等方面阐述了污染水体曝气复氧工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并提出了充氧设备选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4年03期)

王瑟澜,孙从军,张明旭[6](2003)在《污染水体曝气复氧工程中充氧设备的选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充氧设备的选型是污染水体曝气复氧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步骤。从需氧量的计算、充氧量的确定和充氧设备的选择等方面阐述了充氧设备选型时需要注意的环节,并提出了充氧设备选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环境科学》期刊2003年S2期)

魏正明[7](1999)在《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工程研究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前召开的“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工程方案研究”课题鉴定会上,通过该课题的实验室试验以及计算、分析和论证,对苏州河充氧的作用、效果和曝气工程的可行性得出了以下结论: 苏州河下游水体接纳了过多的污染物,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致使水体的耗氧量大幅超出河道的复氧量,为严重缺氧水体。消除苏州河下游水体黑臭和改善水质的根本措施是削减华漕以下支流对苏州河的污染负荷量。苏州河下游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和水体中存在大量的还原性物质。这些还原性物质在有氧的情况下将被迅速氧化去除,从而消除水体黑臭。实验室试验证明,人工充氧对消除水体黑臭有良好效果,并能削减污染负荷。 目前苏州河下游表层底泥处于厌氧状态并影响上复(本文来源于《上海环境科学》期刊1999年09期)

复氧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曝气复氧+微生物菌剂"技术进行黑臭河道修复的工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制的移动式微孔曝气复氧机结合投加微生物菌剂,可以消除试验区河道的黑臭、改善水质指标,同时消除河道岸边黑泥,降低蓝藻爆发率。试验结果为短期内无法完全截污、进行大规模施工困难较大的黑臭污染河道实现消除黑臭的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借鉴,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氧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王蓉.汾江河(佛山水道)复氧工程及浮岛方案浅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

[2].李广胜,雷利荣.曝气复氧+微生物菌剂修复黑臭河道工程试验[J].环境工程.2018

[3].李尔.微孔曝气最优气泡群理论及其在复氧工程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谢荣焕.佛山汾江河水质模型及其在复氧工程规划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5

[5].王瑟澜,孙从军,张明旭.水体曝气复氧工程充氧量计算与设备选型[J].中国给水排水.2004

[6].王瑟澜,孙从军,张明旭.污染水体曝气复氧工程中充氧设备的选型[J].上海环境科学.2003

[7].魏正明.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工程研究结论[J].上海环境科学.1999

标签:;  ;  ;  ;  

复氧工程论文-王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