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禄[1]2003年在《贵州毕节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农村工作而言,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课题。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所以各地区必须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根据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选定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示范区——毕节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应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毕节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目前该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1)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2)农业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低下;(3)农产品优质率低,不适应市场需求;(4)农业工业化程度极低。 通过分析认为,制约毕节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叁大因素是:(1)资源禀赋;(2)区内外市场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3)农业发展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在应用经济学中的弹性分析、专门化率分析、外贸竞争力指数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叁个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毕节地区农业产业内部各级结构的调整方向,并就调整措施提出了建议: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建立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发展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符合毕节地区实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资保障体系;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吕世勇[2]2008年在《喀斯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落后的社会经济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双重制约。这些地方不仅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苦,而且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很差。本文以典型喀斯特区域——毕节地区为例,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为全面推进毕节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脱贫致富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毕节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目前该地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产业结构不合理;(2)农产品加工率低,经济效益低;(3)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过度开垦;(4)人口总体素质低下;(5)农民人均纯收入低,消费水平低;(6)生态环境恶化。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生态农业是毕节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毕节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具体思路,提出生态农业建设的体系构成,包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农业调控体系以及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同时指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调节好四大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规模经营与家庭联产承包的关系;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最后就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相关措施建议。
郑元红, 张光旭, 胡娟, 申玲, 杨兰兰[3]2004年在《毕节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文中认为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 ,辖 8个县 (市 ) ,土地面积 2 6 85 3km2 ,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全年平均气温 1 3.2℃ ,年降雨量 1 1 0 0mm左右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适合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毕节地区除生产玉米、小麦、稻谷、马
王晋臣[4]2012年在《典型西南喀斯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现代农业是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指出要建设贵阳、遵义、毕节等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于明确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制定支持政策以及为西南岩溶地区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作用。本论文基于毕节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构建了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测评了当前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及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并开展了现代农业功能区划研究,进而提出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和政策保障措施。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现状对比分析表明毕节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存。“十一五”期间,毕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式扶贫有效推进,特色种养业不断壮大,生态保护成效明显,农业试验示范功能凸显。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农业基础条件差,特色产业优势未充分发挥,贫困人口多、素质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物流业不发达,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创新支撑不足等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黔中经济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川、滇、黔叁省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以及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毕节试验区的支持,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2)构建了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表明毕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但总体发展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准备阶段。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4个一级指标)和指标层(16个二级指标)组成,能综合反映现代农业支撑、农业产出、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2010年,毕节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指数为0.36,处于现代农业发展准备阶段,金沙县、毕节市、织金县则达到了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其它县均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准备阶段。农业产业化和科技支撑方面的实现度最低,分别仅为0.1和0.01。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应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城镇化和农民组织化建设,培育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和农民收入水平。(3)农产品比较优势评价表明毕节地区薯类、烤烟、牛、猪等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茶叶、蔬菜等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与贵州全省相比较,2010年毕节地区小麦、玉米、谷子、高梁、大豆、油菜籽、烤烟、牛、猪、羊具有微弱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值在1.5以下;大豆、薯类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指数值分别为1.96和1.59。与全国相比较,2010年毕节地区玉米、高粱、大豆、薯类、油菜籽、烤烟、牛、猪具有综合比较优势。毕节地区应实施农产品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农产品精品发展战略,稳定玉米、高梁、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薯类面积,适度降低小麦、水稻等种植面积;优先发展烤烟、油菜等优势较为明显的产业,培育茶叶、蔬菜、杂粮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业,重点发展牛、羊及生猪产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打造以威宁、赫章、纳雍等地为主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4)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制定了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功能区划方案,明确了农产品供给、文化休闲和生态调节与约束等功能分区。农产品供给功能主导区在全地区各县市均有布局,共包括138个镇,以提供优质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功能目标;文化休闲功能主导区主要布局于毕节地区政府所在地及各县县城周边自然风景优美、民俗风情独特的区域,共包含46个乡镇,以构建“点、线、面”立体式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为目标;生态调节与约束功能主导区主要分布于威宁县、赫章县及其它县市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共包含60个乡镇,以提供生态保护屏障为目标,重点加强石漠化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各县均以主导功能为基本发展方向,但也要兼顾其他农业功能的拓展。(5)结合不同农业功能区特点,总结出适宜毕节地区的七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人口众多、坡地比较肥沃的地区推广“五子登科”立体农业模式;在不适宜种粮的坡耕地大力推行“绿袍”模式,发展花卉、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在山高坡陡、降雨量较大地区全面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加强生态建设;在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带实施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强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在城市周边、风景区周边和具有特殊民族文化传统、风景秀美的乡镇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开发模式,着力提升旅游档次和服务水平;在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推广农业科技园区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经济基础比较优越、交通便利、主导产业较突出的乡镇,选择发展产业组织带动型模式,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格局。(6)提出了促进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和政策措施建议。重点加强高效运转的组织保障体系、稳定高效的资本支持体系、提升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务实有效的农民培训体系等建设。建议加快完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等政策措施,提高现代农业的支撑保障能力。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和特色是:(1)以县(市)为基本评价单元,构建了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评价了2005-2010年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及现代农业支撑水平、产出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明确了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存在的差距。(2)运用综合比较优势评价方法,评估了毕节地区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明确了农畜产品的产业发展重点及结构调整方向。(3)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了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功能区划,明确了农产品供给、生活保障、生态保障、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主导功能区,指明了分区特征及未来发展重点。
谢永利[5]2006年在《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系统优化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贵州省区域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现状,建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目标优化模型,并研究了对优化调整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方法。这对于当前研究和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运用较为前沿的数学方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系统地定量研究,建立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优化方案。最终优选出方案4,以发展畜牧业和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发展饲草饲粮种植,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挥比较优势,强调各产业均衡发展。旨在为贵州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这是本论文最大的特点,重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了国内外以及贵州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2.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推进当前我省农业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所建立的结构优化多目标模型能够根据调整目标和策略求解优化方案,为制定合理有效的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最终优选出的方案4,体现了我省农业产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对贵州农业产业结构微观发育机制进行取证分析。笔者就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到黔南州的独山、都匀。毕节地区的大方、毕节、黔西。黔北地区的遵义、赤水,黔中地区贵阳。铜仁地区的铜仁、德江。农业产业发展是由各种农村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组成的大量的微观经济活动集合起来,决定农村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和变动。农村改革以来,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权扩大,这种发展格局将会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中进一步规范化。因此,微观经济单位如何选择经营方向,怎样决定经营规模,为什么调整生产结构,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力量之一。 4.提出优化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及对策。 5.针对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农业区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
赵星[6]2004年在《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贵州毕节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经济学需求收入弹性理论为支撑,选定贵州省最贫困地区之一的毕节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动对毕节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影响。分析认为,从买方市场角度出发,毕节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农林牧渔结构中,应以畜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种植业结构中,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强蔬菜和油料作物的生产;畜牧业结构中,应以牛、羊等草食性畜产品作为发展方向,同时加强发展收入需求弹性系数高的家禽业;加快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杨昌鹏[7]2012年在《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文明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贵州城镇化作为西部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滞后于其自身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贵州城镇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会严重影响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严重影响贵州现代化进程,还会严重影响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蓝图的实现。本文以贵州城镇化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力图通过多维度地对贵州的历史与现状辩证分析,合理地判断贵州城镇化水平,明确贵州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设计出相对完善的理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贵州的城镇化既遵循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又结合贵州的地方特色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对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丰富马克思城镇化理论,还对研究西部地区其他省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贵州具有特色的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与系统的方法、反思与批判的方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出发,深入分析了贵州城镇化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应坚持的原则,应处理的关系,提出了贵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全文共分10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突破的方向与主要目标。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这部分是理论基础分析,主要阐述了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发展理论,运用矛盾运动的方法分析了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第叁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首先简要介绍了世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然后从历史角度、从“叁农“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等方面说明了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贵州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四部分:贵州城镇化的历史与现实。该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从贵州城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发现贵州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低以及城镇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第五部分:贵州城镇化面临的困难。该部分全面分析了当前阶段,造成贵州城镇化发展的困难之处,即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较差,由于城镇化根本动力不足-人的素质低、产业转化动力不足、持续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弱,由于经济薄弱与地理限制,使得贵州城镇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第六部分:贵州城镇化面临的机遇。该部分主要分析了贵州具备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即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优惠政策的支持、自身优势的支撑,以及区域合作的深入推动等几个方面。第七部分:贵州城镇化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与贯彻的基本原则。该部分认为贵州城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坚持以能源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农业产品等地方特色。第八部分:贵州城镇化的目标构想。该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想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目标,建立了空间布局与发展战略。第九部分:贵州城镇化要处理好带有全局性的几个关系。该部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运动的方法,分析了几对矛盾关系:(1)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4)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5)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6)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7)城镇化与以人为本的关系。第十部分:贵州城镇化的对策与建议。该部分认为要解决贵州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就应充分考虑贵州面临的困难,发挥贵州的特色优势,通过完善城镇化建设体系,强化产业支撑,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制度创新,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宣俊[8]2001年在《转变观念,发挥农机化技术在毕节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文中指出一、毕节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机化建设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简述 九十年代以来,毕节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建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围绕试验区的战略规划,团结奋斗,把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实施高新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在稳定种植业、发展养植业、培育农产加工业、激
彭振华, 李啸浪, 马赞甫, 蔡承智[9]2013年在《贵州省农业经济效益区域比较研究——基于四个地区数据的DE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四个地区的农、林、牧、渔业的投入和产出值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农业产出效率和各地区不同年度的代表性生产模式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因素,但也应重视市场有效性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并结合当地的农业基础和生产条件来决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与模式。
朱沙旭[10]2002年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文中研究指明“十五”时期和今后一个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将进行大调整,给农机技术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提出新的要求。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凋整的需要发展农机技术推广,是广大农机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农业结构调整,农机技术推广面临的新形势及制约因素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而不是适应性调整;是质的调整而不是量的调整;是深层次的调整而不是浅层次的调整;是全面的调整而不是局部的调整。这样,必然要在种植
参考文献:
[1]. 贵州毕节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杨文禄. 贵州师范大学. 2003
[2]. 喀斯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D]. 吕世勇. 贵州师范大学. 2008
[3]. 毕节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J]. 郑元红, 张光旭, 胡娟, 申玲, 杨兰兰. 贵州农业科学. 2004
[4]. 典型西南喀斯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王晋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5].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系统优化决策研究[D]. 谢永利. 贵州大学. 2006
[6]. 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贵州毕节地区为例[J]. 赵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7]. 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昌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8]. 转变观念,发挥农机化技术在毕节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 宣俊. 贵州农机化. 2001
[9]. 贵州省农业经济效益区域比较研究——基于四个地区数据的DEA分析[J]. 彭振华, 李啸浪, 马赞甫, 蔡承智. 天津农业科学. 2013
[10]. 适应农业结构调整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J]. 朱沙旭. 贵州农机化. 2002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贵州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毕节论文; 三农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