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诗派论文_赵东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七月诗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郭沫若,抗日战争,国统区,诗人,诗歌。

七月诗派论文文献综述

赵东祥[1](2016)在《论四十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中国特质——以郭沫若、夏衍的剧本和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的诗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近代时期的鲁迅曾这样申述中国文化思想变革的理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①尽管到了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鲁迅说过"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②,我们也往往注意鲁迅"别立新宗"的一面而忽略了其文化思想认识上(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6年03期)

白杨[2](2016)在《试分析“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七月诗派崛起,跨越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是当时国统区内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同时也是当时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围绕《七月》《希望》(胡风主编)杂志,汇聚了绿原、阿垅、牛汉等一批现实主义诗人,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文学势力。理论家兼诗人胡风的人生态度和诗学理论,对七月诗派有着强大的引导性与感召力,在七月诗派的作品当中有着直接的体现。同时受郭沫若等诗人(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9期)

王珏[3](2016)在《论七月诗派浪漫的现实主义下的战斗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的诗人以抗战为背景描述民族的历史灾难,抒发爱国激情进而表现广大人民的顽强意志。可是其突出的主观战斗精神、自由的诗体形式和质朴的语言、深沉的理想色彩使其表现出一种浪漫的现实主义,从而突出表现了七月诗派的精神内核——激越的战斗精神。(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12期)

王治国[4](2016)在《七月诗派论情志与理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史上,情志与理知在新诗创作中的内在逻辑是众多诗学理论家不断探讨的理论命题之一。与袁可嘉等诗论家强调理知在新诗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不同,七月诗派的诗学理论家胡风,尤其是阿垅主要是以情志为核心展开思考的。他们认为,在新诗创作中,理知虽在最高意义和最终结果上具有决定性,但它在诗歌作品中并不是以"本来面目"存在着,即它必须在情志的"形式"规定下经历沉淀、凝结乃至升华的转化过程成为"思想力"后才能在(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6年05期)

葛明星[5](2015)在《荆棘途上的歌者——《七月》诗派的诗性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月诗派在新文学史上存在最久,在艺术观和文学艺术上有着独特追求,有自己独立成体系的文学理论。然而,《七月》诗派从引吭高歌到话语湮没,再到归来的呐喊,如同荆棘途上的歌者,在唱着一曲哀歌。《七月》诗派的整体创作理论和诗歌上的独立性追求,体现在其理论选择、文学创作追求以及归来后的诗性呐喊叁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怡[6](2015)在《抗战文学的补遗:作为七月诗派的“平原诗人”》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中国的抗战文学,七月诗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七月诗派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它文学追求的自觉性——有胡风的文学思想为导向,有艾青、田间等人的创作为范本,自觉性的背后就是众所周知的组织性:与一般的抗战文学不同,七月诗派基本上是在胡风的组织、推动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目标明确的文学流派;与"抗战文学"广泛散布在抗战时期的主要期刊有别,七月诗派基本上汇集在《七月》《希望》及《七月诗丛》等有组织的出版物周围。这样(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5年07期)

王治国[7](2015)在《论七月诗派诗学理论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对七月诗派诗学理论特质从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角度的界定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相关研究的结论也因此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基于此,本文尝试着以马克思的"实践性主体"概念为理论视角对七月诗派的诗学本体观、诗人主体论和诗歌功能论的核心原则进行了深入解读,认为七月诗派诗学理论是一种实践自我的主体论诗学。(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5年12期)

李春秋[8](2015)在《试论七月诗派的“生活源泉”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月诗派是一个与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同步前进的诗歌流派,不但创作了大量的史诗般的作品,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睿智的诗学主张。七月诗派认为现实生活对诗歌创作具有决定作用,肯定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同时又强调诗人不应仅仅停留在生活表面,而应深入生活内部,感受、把握、拥有生活,过滤生活中的艺术美质,这样才能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程勇攀[9](2015)在《早期“七月诗派”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月诗派”是在胡风的引导下,以《七月》、《希望》为阵地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派别,其创作生涯贯穿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整个过程,也最终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最后一个十年里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而在本文中,对“七月诗派”的论述是从期刊史料的角度展开,力图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原始场景。在论文的第一章,简要回顾了中国新诗在“七月”之前的发展情况,这些背景正是“七月诗人”有高起点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而接下来说到胡风,是因为他对《七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付诸巨大的精力营建《七月》,并给予了年轻诗人以积极的指导。可以说,没有胡风就没有《七月》,更不会有“七月诗派”。在第二章里,因为是从期刊角度切入诗派,就需要阐释这个角度的合理性与具体视点。故在本章的第一小节里,笔者对期刊和流派间的相互关系做了梳理,希望为展开下文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这也是本文选题的理论出发点。其后就进入到本文的论述对象《七月》与“七月诗派”。在这节里,主要论述了《七月》是如何作为“七月诗派”的摇篮,为这个诗群营造发展空间的。在最后一章里,通过切入期刊的具体刊载情况总结“七月诗派”的早期风貌,分别从期刊与诗人往来、期刊与刊载诗作、期刊风格与诗派风格的视点做了拆分论述,同时,在文末也提及到诗派在创作上所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5-04-01)

王治国[10](2015)在《论“七月诗派”的语言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艺术的语言。在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史上,关于诗歌语言的理论思考与论争从未间断过。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七月诗派将诗歌语言的战斗力定位在了"感染力"上,这是一种具有强烈主体性和实践性的诗歌语言观,由此,他们对"字句锻炼"和诗歌格律等诗学命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以"感染力"定位诗歌语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如何在与人民和现实结合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诗歌(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5年01期)

七月诗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战时期,七月诗派崛起,跨越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是当时国统区内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同时也是当时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围绕《七月》《希望》(胡风主编)杂志,汇聚了绿原、阿垅、牛汉等一批现实主义诗人,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文学势力。理论家兼诗人胡风的人生态度和诗学理论,对七月诗派有着强大的引导性与感召力,在七月诗派的作品当中有着直接的体现。同时受郭沫若等诗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七月诗派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东祥.论四十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中国特质——以郭沫若、夏衍的剧本和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的诗等为例[J].新文学评论.2016

[2].白杨.试分析“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点[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

[3].王珏.论七月诗派浪漫的现实主义下的战斗精神[J].大众文艺.2016

[4].王治国.七月诗派论情志与理知[J].文艺评论.2016

[5].葛明星.荆棘途上的歌者——《七月》诗派的诗性追求[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6].李怡.抗战文学的补遗:作为七月诗派的“平原诗人”[J].文艺争鸣.2015

[7].王治国.论七月诗派诗学理论特质[J].山花.2015

[8].李春秋.试论七月诗派的“生活源泉”说[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9].程勇攀.早期“七月诗派”的形成与发展[D].河南大学.2015

[10].王治国.论“七月诗派”的语言观[J].文艺评论.2015

论文知识图

雍和宫附表(1)雍和宫附表(2)雍和宫附表(3)雍和宫附表(4)一15《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评价反馈按...

标签:;  ;  ;  ;  ;  ;  ;  

七月诗派论文_赵东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