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音[1]2016年在《电絮凝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优化控制策略及其钝化/破钝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来水体重金属污染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不仅导致流域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还严重威胁到城市饮用水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因此探索研究高效经济、高自动化水平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电絮凝技术具有易操作、无需投加化学物质、易与其他工艺组合应用等优点,已逐步成为重金属废水处理的工业化技术,但其现实应用与发展仍面临处理成本高、自动化水平低以及极板钝化等诸多瓶颈与挑战。本研究从优化效率与成本、提高自动化水平以及降低钝化行为的角度出发,借助响应面设计(RSM)、环境扫描电镜(SEM)、电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形态分布模拟(MINTEQ)等设计与分析手段,研究电絮凝技术处理含重金属废水过程的最优化设计、实时控制策略以及钝化/破钝机理,其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电絮凝效率与成本的多因素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基于起始p H、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换极周期构建的重金属(Cr(VI)和Pb、Cd、Zn)去除模型、电能消耗模型以及极板材料消耗模型能够实现电絮凝效率与成本的优化。当起始p H、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换极周期分别设定为3.19、115.6 A/m2、12.5 mm和691s时,能以最少的能耗和材料消耗实现最大的Cr(VI)和总Cr的去除率。当起始p H、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换极周期分别设定为8.86、96.7 A/m2、12.6 mm和437s时,能实现Pb、Cd、Zn复合废水的最大去除效果以及最小的能耗和材料消耗。RSM方差分析(ANOVA)表明p H和电流密度对Cr(VI)以及Pb、Cd、Zn复合废水的处理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同时极板间距和电流密度对电能消耗存在显着的交互影响。电絮凝实时控制策略的实验结果表明:起始p H、起始Cr(VI)为影响最终p H的关键影响因子,且存在交互作用:当p[Cr(VI)](铬碱度)=p Hi,最终p H为中性;当p[Cr(VI)]<p Hi,最终p H为碱性;当p[Cr(VI)]>p Hi,最终p H为酸性。基于浊度、温度、比电流和p H作为监测指标构建的电絮凝去除Cr(VI)的铁/铝-电絮凝-气浮实时控制策略能够节省58.8%的材料消耗和58.3%的电能消耗,并减少58.7%的产泥量。接下来针对含Pb、Cd、Zn的底泥清淤尾水,以浊度和p H作为监测指标,静置时间作为设计参数,通过剔除非显着性因子,构建了铝-电絮凝-气浮的实时控制响应模型。相比于传统电絮凝,实时控制策略能够节省35.8%的材料消耗和43.4%的电能消耗,并降低47.9%的产泥量。电絮凝处理含Cr(VI)废水的钝化/破钝研究结果表明:钝化行为主要受起始p H、Cr(VI)浓度和脉冲电流影响,借助恒电流方法建立了电絮凝中不同起始p H和Cr(VI)浓度下的溶解/钝化区间,其中溶解区II(vd>vp)能避免钝化发生,同时能实现Cr(III)沉淀去除。钝化区III(vd<vp)中,p H 4 and Cr(VI)=520 mg/L生成钝化膜中Fe3+/(Fe3++Fe2+)和Cr/Cr+Fe比例分别为71.0%和1.2%,且短换极周期会生成具有保护作用的钝化膜。基于电絮凝过程中的溶解/钝化及钝化膜的转化行为,开展了Cl-的破钝行为及其优化研究,并提出了确定最优Cl-破钝量(OCD)的新方法,具体如下:(a)构建钝化区III中与p H和Cr(VI)相关的最小破钝Cl-量(MCPD)的数据库,记为:MCPD=f(Cr(VI),p H);(b)构建未钝化条件下p H与Cr(VI)的演化曲线(g):g={(Cr(VI)i,p Hi),...,(Cr(VI)f,p Hf)};(c)选取最小破钝Cl-量中的最大值,即OCD=Max{MCPD1,MCPD2,...MCPDn}。综上所述,响应面最优化设计模型解决了稳定水质下电絮凝处理效率与成本的最优化问题;实时控制策略实现了波动水质下电絮凝的自动化运行,处理成本显着降低;通过阐述电絮凝去除Cr(VI)的钝化形成及破钝机理,提出了一种用于Cl-破钝量最优化的且具有高稳定性和准确性的新方法。
刘艳艳[2]2009年在《电解—电渗析联合工艺实现含铜废水资源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提出并系统研究了电解-电渗析联合工艺处理含铜废水,目的是同时实现铜的回收和水资源的再利用。电解法适合于处理高浓度废水,优点是可以回收金属,缺点是出水水质差,不能达标排放;电渗析法适合处理低浓度废水,优点是出水淡水可以循环利用,缺点是浓水则需要进一步处理。电解-电渗析联合工艺正是结合了电解和电渗析的优点,同时克服了两者的缺点,实现了铜的回收和水的循环利用。本文以酸性镀铜废水为研究对象,对电解-电渗析联合工艺进行了探索研究。重点以电压、进水Cu~(2+)浓度和进水流量为主要操作参数,研究不同的操作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处理效果指标主要针对回收铜的形态和出水水质。电解试验结果表明,动态电解更符合实际应用要求,而且运行电压越高,进水Cu~(2+)浓度越高,进水流量越慢,处理效果越好;能耗随电压升高而升高,随进水浓度增高而降低,随进水流量增高而降低。但是高电压不经济,低流量没效率。同时由于有电渗析再后续处理,所以在能保证处理效果和能耗低的考虑下,该电解装置可针对500mg/L范围的高浓度含铜废水和电渗析浓缩废水,操作电压在2~2.5V,进水流量6L/h,铜的回收率可达90%以上,且纯度在99%以上,每回收一公斤铜电耗是2~7kW·h,针对市场上30~120元/公斤的回收价格,该工艺回收的铜能带来很大经济收益。另外不同电流密度下回收铜的形态不同,高电流密度下可产生海绵铜粉,低电流密度下可生成薄铜箔片,可根据所需要的回收铜的形态改变操作条件。回收得到的金属铜可以将铜粉或铜箔出售给回收公司统一利用。电渗析试验结果表明,该电渗析装置可针对200mg/L以下的低浓度酸性镀铜废水,其中包括电解尾液,脱盐和浓缩效果都很好。脱盐效果随电压升高而提高,随进水Cu~(2+)浓度增加而降低,过高或过低的进水流量都不利于脱盐;而浓缩效果随电压升高而提高,随进水浓度和进水流量变化不明显。经电渗析处理后,淡水出水在0.5~2mg/L范围内,电导率在200μs/cm以下,pH在3~4范围内,偏酸性。另外根据实际要求,可采取不同操作条件:如果出水要达标排放,可采用50V电压,适当调低流速,为2~6L/h;如果出水回用,淡水内Cu~(2+)浓度只要在不同的回用用途范围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调高流速,高流速可以提高日处理废水量,提高工作效率。该工艺采取浓、淡水循环方式,提高了水回用率,可达75%~93%。经电渗析后的浓缩水里富含大量铜离子,可以再进行电解回收,再一次实现了工艺互补,联合工艺做到了废水零排放。研究表明,该电解-电渗析联合工艺拓宽了不同进水浓度范围:不但可以处理低浓度含铜废水,还可以处理高浓度含铜废水,也可以二者同时进行处理。该工艺日处理量低,适合小型电镀厂,实现闭路循环,达到零排放。如果要提高日处理量,可适当增加电解槽数和电渗析段数。该工艺不但实现了废水处理的目标,而且无二次污染,同时还实现了铜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对环境、经济、企业等带来了很大效益,真正做到了清洁生产。由于酸性镀铜废水相对来讲成分简单,而实际含铜废水是多种多样的,成分复杂,如何在电解过程中提高回收铜纯度和电解回收其他重金属是今后仍需研究的问题。
王志颖[3]2018年在《重金属废水污染治理方法探究》文中指出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重金属废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重金属对人体及环境均有极其严重的危害,现有废水处理技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处理重金属废水,但仍存在问题。因此,研究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的改进方法和如何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皆具有重要意义。
周发庭[4]2016年在《复配Na_2S-DDTC深度处理高浓度络合Ni电镀废水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电镀行业是当今全球叁大污染工业之一,在整个电镀行业中,镀Ni加工量排第二位,为了保证镀液的性能,电镀加工过程中会加入EDTA、柠檬酸、NH3等配合剂,电镀Ni漂洗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游离态和络合形态Ni。由于络合物的影响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达不到电镀废水排放标准,近年来螯合沉淀法的出现改善了传统工艺的不足,但由于成本太高,应用受到制约。即:采用常规方法处理化学镀Ni废水难以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关于Ni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0.1mg/L),而采用螯合沉淀法处理含Ni电镀废水药剂成本较高。通过优选试剂配比对重金属进行共沉淀技术在处理电镀废水方面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等优势。本试验研究旨在不增加电镀企业现有废水处理设备、设施的前提下,通过对比研究,选用DTC类高分子螯合剂(简称DDTC),氢氧化钠(NaOH)和无机硫(Na2S)作为电镀Ni的捕集剂,对模拟电镀废水中的络合Ni进行深度处理。重点考察了反应pH值、药剂投加量、反应时间以及絮凝剂种类等因素对Ni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高浓度络合Ni模拟废水p(Ni)=300mg/L,在pH为9.0,Na2S与DDTC投加比为ρ(Na2S)/ρ(DDTC)=10,其中ρ(Na2S)=600mg/L, ρ(DDTC)=60mg/L,反应时间t=6.0min,PAM投加量1.0mg/L时,Ni2+的残余浓度为0.064mg/L,达到电镀废水特别限值排放标准(<0.1mg/L)的要求;此外,还进行了对Na2S-DDTC与Ni反应生成沉淀的溶出试验表明:在自然状态下该沉渣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不会形成二次污染:通过模拟实验可以为Na2S-DDTC处理实际高浓度含络合Ni电镀废水工艺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为进一步研究该复配药剂的处理效果,本文对Na2S-DDTC处理实际电镀废水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以广东清远市某电镀工业园的高浓度含络合Ni电镀漂洗废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复配药剂Na2S-DDTC去除Ni离子的效果,并重点对反应pH、DDTC与Na2S单独、复配投加量、含Ni初始浓度等几个因素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①反应pH值对Ni的去除有较大影响,pH=9.0时Na2S-DDTC对Ni的去除效果最好;②Na2S-DDTC对电镀络合Ni具有很好的捕集功能,优于Na2S、DDTC单独使用,其中当pH=9.0,nNa2S/nNi=1.5mol,ρ(DDTC)=200mg/L时,Ni的剩余浓度为0.062mg/L,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关于Ni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0.1mg/L);③Na2S-DDTC处理不同初始浓度的含Ni废水具有较宽的应用范围,其中Na2S对Ni的用量存在nNa2S /nNi=1.5mol的化学计量关系,DDTC存在不同的最佳投药量。另外,本文还对Na2S-DDTC去除Ni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复配药剂去除Ni的络合竞争机理以及络合配位成键过程,通过粒径分布统计分析以及SEM表面形态观察分析可知Na2S-DDTC复配药剂对Ni的捕集作用主要为有絮凝-共沉淀的协同作用。Na2S-DDTC复配共沉淀处理工艺作为一种新的电镀废水化学处理方法,具有药剂成本低、反应时间快、沉降效果好、残渣稳定性高等一系列优点,在实际电镀废水处理应用中具有极高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毛雪慧[5]2009年在《光合红螺菌(RhodosPirillaceae)固定化及其对废水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所购的复合光合红螺菌(RhodosPirillaceae)进行了分离纯化,经SEM电镜图像分析后,确定了复合菌液中的优势菌群,根据正交实验优化培养基后,采用驯化实验优化了复合光合红螺菌(RhodosPirillaceae)的生长条件并确定了复合光合红螺菌中各菌株的复合比例。由平板分离法从复合光合红螺菌液中分离纯化出4株红螺菌科的菌株,在SEM扫描电镜下观察了菌株的形态特征,其中沼泽红假单胞菌m—01为多个菌体聚在一起形成玫瑰花形排列形态,荚膜红假单胞菌m—02为多个菌排列成链的形态,球形红假单胞菌m—03为球形菌,万尼氏红微菌m—04为卵形的丝状体末端出芽发育成柠檬状的形态。运用正交实验对复合光合红螺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当接种量为8%时,在最适条件下培养54 h后,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达到0.038 1/h,复合光合红螺菌(RhodosPirillaceae)菌液中球形红假单胞菌(Rp.sphaeroides)、沼泽红假单胞菌(Rp.palustris)、荚膜红假单胞菌(Rp.capsulate)和万尼氏红微菌(Rm.vannielii)的初始数量的百分比为90.2:6.3:2.4:1.1。采用不同固定化载体固定复合光合红螺菌(RhodosPirillaceae),研究其对固定化颗粒的固定化方式、形态特征、机械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复合光合红螺菌的固定化条件。通过对10%聚乙烯醇(PVA)+2%海藻酸钠(CA)、1.5%明胶+2%海藻酸钠、2%沸石+2%海藻酸钠3种不同包埋材料固定复合光合红螺菌颗粒的物理性质的比较,可知,与聚乙烯醇颗粒和明胶颗粒相比,在沸石固定化菌颗粒中,由于沸石的添加,使得颗粒机械强度增加,且沸石和海藻酸钠的混合固定,增加了颗粒的韧性和渗透性。采用固定化复合光合红螺菌处理明湖废水中的氨氮,通过正交实验对其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用2%CaCl_2的饱和硼酸溶液固定复合光合红螺菌,固定化复合菌颗粒放在4℃条件下固定24 h后投入废水中,4 d后,固定化复合菌对氨氮降解效率达到76.08%。采用固定化复合光合红螺菌(RhodosPirillaceae)处理高氮、磷养鱼废水。比较了两种不同包埋材料固定化复合光合红螺菌处理养鱼废水的效果,对固定化复合光合红螺菌去除废水中氮磷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在生物反应器中处理养鱼废水,并分析了处理后水质的效果。通过2种固定化工艺的比较,确定了2%沸石+2%CA的凝胶剂组合作为固定材料,其颗粒内生物活性最高。厌氧光照条件下,当固定化复合光合红螺菌处理养鱼水的最佳条件优化为:颗粒粒径3 mm,包埋比1:5,颗粒投加量5 mg·L~(-1),经过4 d处理后养鱼水中NH_4~+-N、PO_4~(3-)和COD_(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4.4%、84.26%、78.92%。此外,通过连续试验可以看出,固定化复合光合红螺菌具有明显的去除氨氮、磷酸盐的作用,其在净化养鱼水质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采用固定化球形红单胞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处理富含脂肪酸的餐饮业含油废水。比较了叁种不同包埋材料固定化球形红单胞菌处理含油废水的效果、并对固定化球形红单胞菌去除废水中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运用GC-MS分析了油降解后的脂肪酸成分。通过几种固定化工艺的比较,确定了2%沸石+2%CA的凝胶剂组合作为共固定材料,该固定化颗粒降解1 000 mL含油废水的最佳使用条件为:好氧避光条件下,粒径为4 mm,包埋比1:2,颗粒投加量10 g。6 d后油废水中油、NH_4~+-N、PO_4~(3-)的去除率分别为80.1%、87.4%、96.3%。通过固定化球形红单胞菌与游离态球形红单胞菌对油去除率的比较,固定化球形红单胞菌去油率达到74.95%,与游离态球形红单胞菌(去油率为35.31%)相比,提高约50%以上。运用GC-MS分析了油降解后的脂肪酸成分,表明固定化球形红单胞菌对脂肪酸的去除效果显着。此外,通过连续试验可以看出,固定化球形红假单胞菌处理模拟废水和实际废水后,含油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均有大幅下降,即24d后,模拟废水中COD_(Mn)的去除率为84.21%,实际废水中COD_(Mn)的去除率为71.74%,表明该工艺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前景。采用固定化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处理含镉、铬的重金属废水。比较了4种不同包埋材料固定化球形红假单胞菌处理含镉、铬重金属废水的效果,对固定化球形红假单胞菌吸附废水中镉和铬离子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通过生物反应器连续处理实际电镀废水分析了处理后水质的效果。通过几种固定化材料的比较,确定了2%沸石+2%CA的凝胶剂组合作为共固定材料,且固定化后的球形红假单胞菌对Cd和Cr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游离菌的净化效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废水处理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废水pH、菌体投加量对固定化菌体的处理效果影响较大,当处理废水的最佳值pH为6.0、最佳值菌体投加量为15 g·L~(-1),对含Cd浓度为40mg·L~(-1)重金属废水的去除率可达96.7%。经4轮吸附-解吸循环实验,显示固定化菌体可重复利用3次,固定化菌体在使用第3次时,Cd的去除率仍能到达51.2%。在生物反应器中,用固定化菌体处理实际含Cd浓度92.61 mg·L~(-1)的电镀废水,经3 h处理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C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8%、对其它各种浓度的重金属的去除率也达到了90%以上。
江慧[6]2016年在《海藻酸钠—明胶-PVA包埋法固定化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的速度已日趋加快。如重金属铅、镉等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而这些重金属在正常环境下较为稳定,短时间内难以被降解。且这些重金属能通过食物链长期蓄积在生物体内,不易排出,对生物体造成较大的危害。传统方法处理重金属废水过程繁琐,易造成二次污染,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因具有吸附效率高、成本低廉等优点己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对海藻酸钠-明胶-聚乙烯醇固定化包埋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的能力进行研究。根据固定化材料包埋条件标准(直径、密度、机械强度、传质性能)优化包埋条件,以固定化空白小球吸附铅、镉的能力为考核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海藻酸钠、明胶和聚乙烯醇最佳配比为海藻酸钠2%、明胶0.5%、聚乙烯醇2%,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空白小球对铅、镉的吸附率分别为68.72%和66.35%。采用最佳配比制得固定化酵母菌小球,扫描电镜分析,固定化酵母小球表面的褶皱以及内部的网状空隙都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为固定化小球吸附重金属离子提供必要的基础。以pH、重金属离子起始浓度、酵母菌用量、环境温度、吸附时间为控制因子,开展不同环境条件下固定化酵母菌吸附重金属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酵母菌最佳吸附条件为pH=5、重金属起始浓度为120mg/L、酵母菌用量10g/L、温度25℃、时间120min。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分别使用固定化酵母菌小球、酵母菌、固定化空白小球吸附重金属铅、镉,结果表明固定化酵母菌小球吸附效果均优于酵母菌和固定化空白小球。通过固定化酵母小球吸附Pb2+、Cd2+进行简单的机理探究,得出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比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更能很好的描述固定化酵母菌对Pb2+、Cd2+的吸附行为。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后的R2分别为0.9934、0.9977。Langmuir等温模型比Freundlich等温模型能更准确的描述固定化酵母菌对重金属铅、镉的吸附性能。Langmuir等温模型拟合后的R2分别为0.9914、0.9942。
马宗云[7]2018年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并且伴随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而水污染问题中较为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就是重金属。因此对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就是针对常用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的进展进行的研究分析。
李凤达[8]2014年在《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大量排放导致在土壤和水体中积累了较多的重金属,严重污染了环境并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因此对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絮凝沉淀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水处理方法,絮凝剂在絮凝沉降水处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絮凝剂(Microbial Flocculent,简称MBF)作为一种新型水处理剂,具有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且应用领域宽泛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潜力日益凸显。本文以微生物絮凝剂MBFA9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絮凝菌的培养和产絮条件,提高其絮凝性能,并对絮凝剂进行成分分析,重点研究了MBFA9对含铅废水的处理作用,优化其处理条件并分析反应机理。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絮凝菌的最佳培养和产絮条件为:在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50r/min,接种量为3%(V/V),pH为7~8的条件下于发酵培养基中培养72h时,发酵液的用量为0.1%(V/V),搅拌速度为200r/min快搅1min,再以80r/min慢搅5min,此时絮凝率达到97.8%。(2) MBFA9对酸和高温具有稳定性,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絮凝剂中起絮凝作用的物质是具有热稳定性的高分子多聚糖,且絮凝机理主要表现为吸附架桥作用。(3) MBFA9具有去除水中Pb2+的作用,通过对MBFA9捕集Pb2+的影响因素进行条件优化得到:MBFA9捕集Pb2+的最佳震荡时间为30min,最佳pH值为4.0-6.0,最佳投加量为5%(V/V),最适温度为25℃~35℃。在此条件下,MBFA9对水中Pb2+去除率可高达98.85%。动力学研究发现:MBFA9对废水中Pb2+的捕集行为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理论最大捕集量为196.08mg/g,吸附速率常数K2为0.0186 g/mg.min;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MBFA9捕集Pb2+的热力学特征,相关系数R2=0.9603。(4)根据MBFA9捕集Pb2+前后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能谱的分析结果,推测其反应机理可能是是絮凝剂表面的官能团与Pb2+通过络合作用形成了络合体(聚合物,氧化物),絮凝剂中的羟基、酰胺基、羧基等基团在捕集Pb2+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存在着絮体间的网捕卷扫作用,因此对Pb2+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吴学信, 冯志诚[9]2018年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和资源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对于保护自然环境,保证重金属作业生产的周围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作为当前重金属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的使用技术之一,对于实现重金属的可持续生产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强化基于重金属处理基础上资源化问题的探究,对于新时期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应用具有必要的研究意义。
王小艳[10]2008年在《浅议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含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并对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的各种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其原理、优缺点进行了评述,阐述了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电絮凝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优化控制策略及其钝化/破钝机理的研究[D]. 徐海音. 湖南大学. 2016
[2]. 电解—电渗析联合工艺实现含铜废水资源化研究[D]. 刘艳艳.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3]. 重金属废水污染治理方法探究[J]. 王志颖.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 复配Na_2S-DDTC深度处理高浓度络合Ni电镀废水应用研究[D]. 周发庭. 广东工业大学. 2016
[5]. 光合红螺菌(RhodosPirillaceae)固定化及其对废水处理的研究[D]. 毛雪慧. 暨南大学. 2009
[6]. 海藻酸钠—明胶-PVA包埋法固定化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研究[D]. 江慧.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7].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 马宗云. 冶金与材料. 2018
[8]. 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D]. 李凤达. 东北大学. 2014
[9].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和资源化问题研究[J]. 吴学信, 冯志诚. 环境与发展. 2018
[10]. 浅议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J]. 王小艳.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08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重金属论文; 废水处理论文; 电渗析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论文; 絮凝沉淀论文; 钝化处理论文; 光合速率论文; 水污染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n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