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低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冰川,径流,平昌县,蛟河市,冰期,华蓥市,居民点。
中低山论文文献综述
冯传烈[1](2019)在《微喷灌雾化技术在中低山茶园株间微气候重塑中的工程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喷灌雾化技术是一种在外加能量作用下,水流高速进入气体环境后转变为近似云雾状的雾滴的一种雾化技术,该技术在润土润叶的同时,亦可重塑株间局部微气候。通过分区分流压解决中低山地形落差带来的雾化喷头流压比不均匀状态。同时改进喷头完成在恒压恒流量下喷头的试验,优化后的喷头流压性能明显优于优化前。另通过试验数理分析管网残水中悬浮微生物最佳处理时间及微喷灌雾化技术对中低山茶园微气候环境和茶树产量的影响。总结了微喷(雾)灌工程的成本投入。(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彭浩,李忠武,刘春,王丹阳,陈佳[2](2019)在《湘中低山丘陵区坡面产流输沙对降雨、土壤类型及水保措施的综合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湘中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条件多样、水土流失影响机制复杂的问题,选取湖南省中部井头(黄壤)、秋波(紫色土)以及莲荷(红壤)3个径流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径流小区,综合探究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水土保持措施以及侵蚀性雨型等因子对坡面产流输沙规律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降水量相近的条件下,年径流深和年侵蚀量均为红壤>紫色土>黄壤;各水保措施小区的减流效益较差,但其减沙效益较好,以黄壤草地措施、紫色土水保林以及红壤经果林和草地措施减沙效益较为明显,年侵蚀减沙率分别达87.89%,55.88%,37.99%和41.07%;大雨强、短历时、低雨量、高频率的降雨占各小区侵蚀降雨场次的比例均在50%以上,该类降雨也是黄壤和红壤各小区坡面产流输沙以及紫色土各小区产流的主导雨型。中雨强、长历时、高雨量、低频率降雨是引起各小区单次降雨径流泥沙流失量最大的雨型。研究结果对完善水土流失的相关理论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乃昂,张律吕,余莺潇,于昕冉,田璐[3](2019)在《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关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时有报道,使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再起纷争。为作澄清,通过实地考察对业已报道的"古冰川遗迹"进行质疑,指出其列举的"冰碛垄""古冰斗""擦痕""颤痕"等不符合冰川地貌证据的专有属性和判别标准,冰期划分和雪线重建不符合科学发现与科学事实确证所需的充分条件,即不满足"将古论今"、地貌组合叁要素系统配套、成因-环境一致性的判别原则和方法。因此认为,山东中低山丘陵不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部分学者提出"低海拔型古冰川"的论断,是基于例外主义的泛冰川论,必然会引致"雪球地球"事件进而颠覆第四纪为灵生纪的科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尹航,赵鸣[4](2018)在《鲁中低山丘陵地带泉水村落“水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鲁中低山丘陵地带泉水村落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长期以来,居于此地的人们在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创造了极具北方山区特色的泉水村落"水系统"。通过田野调查、测绘、访谈,探讨泉水村落选址对"水系统"环境基底形成的重要性和以"水系统"为特征的村落环境特征,发掘"水系统"的组成要素,总结"水系统"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并将其宏观结构分为2个子循环系统和4个分区。研究发掘了鲁中低山丘陵地带泉水村落景观的潜在规律,为维护泉水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的稳定和乡土景观的改造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8年12期)
李文韬,黄康明[5](2018)在《中低山地貌区矿业废弃地区域分析——以华蓥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东平行峡谷华蓥山脉中段西侧、四川盆地东缘的典型的中低山地貌区域的工业城市华蓥为实例,通过现场调查和Arc GIS数据统计分析,华蓥市矿业废弃地可分为煤矿废弃地和非煤矿废弃地,其中废弃地又可细分为挖损地、塌陷地和压占地叁类。在对华蓥市各类废弃地数量、分布、面积和损毁特征分析后,得出华蓥市矿业废弃地区域特征,从而为该区域矿业废弃地的复垦提供重要的科学可行性支撑。(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16期)
雷蕾,吴凯,谢元贵[6](2017)在《黔西南中低山丘陵喀斯特地区典型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以安龙县排冗河小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黔西南中低山丘陵喀斯特地区排冗河小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化及剖面含量分布。结果表明:1)排冗河小流域内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元素含量达到国家叁级标准及以上;2)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土壤耕作层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大小顺序为:林地>水田>旱地,而容重大小与之相反,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水田>林地>旱地,氮素与磷素的含量与有机质的含量分布相一致;3)从空间分布看,土壤容重变化为:上游>中游>下游,孔隙度、田间持水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变化趋势均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本研究为排冗河小流域土地资源管理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李冬梅,王冬艳,李红,赵志威,张树文[7](2016)在《吉中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位于长白山西麓吉林中部低山丘陵区的蛟河市为对象,基于两期土地详查的矢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1997—2014年间蛟河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自然、区位和人口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蛟河市的农村居民点总量有所下降。村级尺度的蛟河市农村居民点大范围减少的同时,出现局部小范围集聚增加现象,乡级尺度的农村居民点变化存在空间差异。2蛟河市农村居民点近17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均匀度的变化较微弱,但密集度有所增加。317年间农村居民点的低坡度指向性和靠近河流、公路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没有改变,但受城镇吸引而集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4自然因素是农村居民点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居民点演化的主控因素;区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越来越大,距离交通线和城镇的远近对农村居民点规模和格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人口因素亦是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的动力之一。(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6年05期)
王姣[8](2016)在《中低山丘陵区基本农田布局调整评价分析——以巴中市平昌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的根本,而基本农田是农业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的范畴,科学合理地开展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工作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排序模型,科学选取排序的决策指标,确定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结构,对调整前后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布局调整在完善区域布局、提升土壤质量、改善耕地坡度和连片性方面的意义,从而实现基本农田质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16年01期)
莫莉[9](2014)在《桂东北中低山丘陵区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桂东北中低山丘陵区风电场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防治分区及措施布设。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表现为水土流失类型复杂;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时段为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风力发电场区、升压站建设区、道路及电缆建设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临时堆土场和弃渣场等6个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为道路及电缆建设区。根据不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状况,针对性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本文来源于《企业科技与发展》期刊2014年20期)
宋云峰,王如岩[10](2014)在《鲁中低山丘陵区天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泰安市水土保持监测站下港径流场,坡度为5°坡耕地上,设置4个径流小区,首次对该区域天然降雨条件下水土流失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鲁中低山丘陵区径流系数与降雨量存在y=ax+b线性相关关系,土壤侵蚀模数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存在y=a1(x1x2)a2幂函数关系,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等高耕作可以显着减少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增加降雨入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4年04期)
中低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湘中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条件多样、水土流失影响机制复杂的问题,选取湖南省中部井头(黄壤)、秋波(紫色土)以及莲荷(红壤)3个径流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径流小区,综合探究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水土保持措施以及侵蚀性雨型等因子对坡面产流输沙规律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降水量相近的条件下,年径流深和年侵蚀量均为红壤>紫色土>黄壤;各水保措施小区的减流效益较差,但其减沙效益较好,以黄壤草地措施、紫色土水保林以及红壤经果林和草地措施减沙效益较为明显,年侵蚀减沙率分别达87.89%,55.88%,37.99%和41.07%;大雨强、短历时、低雨量、高频率的降雨占各小区侵蚀降雨场次的比例均在50%以上,该类降雨也是黄壤和红壤各小区坡面产流输沙以及紫色土各小区产流的主导雨型。中雨强、长历时、高雨量、低频率降雨是引起各小区单次降雨径流泥沙流失量最大的雨型。研究结果对完善水土流失的相关理论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理论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低山论文参考文献
[1].冯传烈.微喷灌雾化技术在中低山茶园株间微气候重塑中的工程化应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9
[2].彭浩,李忠武,刘春,王丹阳,陈佳.湘中低山丘陵区坡面产流输沙对降雨、土壤类型及水保措施的综合响应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王乃昂,张律吕,余莺潇,于昕冉,田璐.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质疑[J].地理科学.2019
[4].尹航,赵鸣.鲁中低山丘陵地带泉水村落“水系统”研究[J].风景园林.2018
[5].李文韬,黄康明.中低山地貌区矿业废弃地区域分析——以华蓥市为例[J].居舍.2018
[6].雷蕾,吴凯,谢元贵.黔西南中低山丘陵喀斯特地区典型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以安龙县排冗河小流域为例[J].贵州科学.2017
[7].李冬梅,王冬艳,李红,赵志威,张树文.吉中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6
[8].王姣.中低山丘陵区基本农田布局调整评价分析——以巴中市平昌县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6
[9].莫莉.桂东北中低山丘陵区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
[10].宋云峰,王如岩.鲁中低山丘陵区天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