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本体聚合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本体,甲基丙烯酸,苯乙烯,动力学,聚氨酯,速率,分子。
本体聚合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梁帅[1](2019)在《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CS树脂是将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接到氯化聚乙烯(CPE)分子链上形成的一种接枝共聚物。ACS树脂可以采用掺混法和接枝法生产。二者相比,接枝法生产ACS树脂的性能更好更稳定,因此工业上主要采用接枝法生产ACS树脂。接枝型ACS树脂采用乳液、悬浮、溶液和本体聚合方法均可合成。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技术合成ACS树脂,该工艺优点是聚合温度低,聚合热撤出容易、过程易于控制;缺点是溶胀时间长、间歇操作,产品质量不稳定,后处理复杂。最大的问题是该工艺产生废水量较大,已难以满足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连续本体聚合工艺因其具有过程连续化、流程短、产品质量稳定、低能耗、叁废少、环保等优点成为企业重点发展的新一代ACS树脂合成工艺。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共聚合过程,聚合过程中除了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反应,还有苯乙烯、丙烯腈与橡胶CPE发生的接枝共聚反应。由于ACS树脂的性能受SAN树脂分子量及ACS树脂的接枝率的共同影响。因此,要合成性能优异的ACS树脂必须开展ACS树脂本体聚合动力学的研究,明确各种聚合及配方因素对共聚合反应速率、SAN树脂分子量及其分布和对接枝率的影响。本文以甲苯作为稀释剂、过氧化二叔丁基作为引发剂,叔十二烷基硫醇作为链转移剂进行了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动力学行为研究。考察了聚合温度、St/AN、稀释剂用量、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及引发方式对聚合反应速率、接枝率、SAN树脂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明确了影响聚合反应速率,接枝率、游离SAN树脂分子量的聚合及配方因素,澄清了苯乙烯热自引发聚合对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聚合动力学行为,产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聚合温度、St/AN配比及稀释剂用量对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聚合反应速率影响较大。提高聚合温度、增加St/AN配比中AN的比例以及减少稀释剂用量均可以增大反应速率。(2)引发剂和链转移剂用量是影响高温本体合成ACS树脂游离SAN分子量的主要因素,反应条件和St/AN配比对SAN分子量的影响不大。(3)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过程中,接枝反应始终在进行。转化率小于80%,接枝反应速率较快,之后接枝反应速率变缓。St/AN、链转移剂用量是影响接枝率的主要因素。(4)苯乙烯的热自引高温本体聚合可以合成ACS树脂,但聚合反应速率较引发剂引发高温本体聚合的聚合反应速率慢。热引发聚合温度为130°C时,通过苯乙烯热自引发本体聚合可以合成力学性能优异的ACS树脂,其冲击强度高达42.6 kJ/m~2,但聚合过程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祝杰,刘琴,邢丹,杨莉,林义[2](2017)在《苯乙炔选择性加氢制备苯乙烯及其本体聚合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Lindlar催化剂作用下通过苯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制备苯乙烯,研究了催化剂用量、氢气量和反应压力对苯乙烯产率的影响。其最佳反应条件为:Lindlar催化剂用量为20%,氢气量为100%,压力为40~60 k Pa。在此条件下,加成产物的苯乙烯含量为96.7%。其次,研究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以及引发方式对苯乙烯本体聚合产率和分子量的影响,确定了160℃热引发本体聚合6~7 h为最佳聚合条件。最后,以氢气量为95%的优化条件得到的加成产物为原料,对本体聚合反应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苯乙烯转化率为97.2%。(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7年11期)
郭瑞泉,危燕,陈明森,张发爱[3](2017)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常温本体聚合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是一种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环氧基双官能团结构,既可以参与自由基反应又可以进行离子型反应的低毒性单体,因其反应更具灵活性和适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采用过氧化苯甲酰(BPO)和二茂铁(Fc)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常温催化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聚合,研究了单体GMA和氧化-还原剂的用量及反应温度对聚合体系凝胶和固化时间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证明部分交联的聚合物已被成功制备;通过比较凝胶时间和抽提结果,可以发现:随着氧化剂量BPO的增加,凝胶时间逐渐降低,交联度也随之增加;当增大还原剂Fc的量时,凝胶时间逐渐增长,交联度也逐渐降低。进一步比较不同配比所得聚合物可以得出,其摩尔比为1000:2.5:1时为聚合最佳配比。(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郭丽华,荆鑫瑜[4](2017)在《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动力学实验的改造与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动力学基础实验进行了改造与拓展,利用直接沉淀称重法代替膨胀计法,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中完成对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增加了实验的直观性和综合性,加深了学生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期刊2017年08期)
袁协尧,王继铭,单东,郑安呐[5](2014)在《反应挤出阴离子本体聚合制备苯乙烯类合成橡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同向啮合双螺杆挤出机中,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成功合成了苯乙烯(St)/异戊二烯(Ip)/丁二烯(Bd)叁元集成橡胶SIBR及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热塑性橡胶(SIS)。通过对螺筒温度以及二烯烃单体加料位置的精确控制,成功抑制了聚合过程中凝胶的生成。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及动态力学分析证明,由St/Ip/Bd混合单体制得一种多嵌段共聚物,而与正丁基锂等摩尔比引入的四甲基乙二胺(TMEDA)使得该共聚物的无规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另由St和Ip单体两次顺序加料偶联法制得一种具有较规整的SIS叁嵌段共聚物,该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分别为7.9×104和1.8。拉伸性能测试表明,2种共聚物的拉伸强度均在15 MPa以上。(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4年08期)
娄海川[6](2013)在《环管式丙烯本体聚合反应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产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少专家学者从聚丙烯的反应机理、工艺流程、催化剂开发等方面对聚丙烯生产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丙烯聚合反应过程,尤其在新工艺基础上的先进控制与优化算法及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公开发表和应用的成果有限,而这方面的研究同样可以给国内聚丙烯工业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突破空间。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学位论文针对环管工艺丙烯本体聚合反应过程的建模、优化、控制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基于Spheripol环管二代工艺,引入环管反应器非理想特性的思想,并参考实际过程操作数据和工艺参数,建立了非理想环管式丙烯本体聚合反应过程的动态机理数学模型和质量物性模型,及对模型进行了特性分析,这为丙烯聚合过程质量指标建模、非线性预测控制方案设计和聚丙烯产品牌号切换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准(Benchmark)模型和理论支撑。2.针对环管式聚丙烯生产过程的熔融指数质量预报,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聚丙烯工业过程先验知识,并将各种先验知识有机融合,以非线性约束的形式嵌入到前向神经网络中,提出了一种过程多先验知识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同时基于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约束处理机制,提出了自适应PSO-SQP算法优化网络权值。该模型不仅有良好的拟合预测能力,而且能避免出现零增益和增益反转,确保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能。此外,将过程多先验知识神经网络模型与聚丙烯熔融指数简化机理模型有机结合为调和平均混合模型,增强了模型外推能力,实现模型外推性和对熔融指数预测精度的有机统一。同时还提出用归一化互信息方法对软测量模型的辅助变量和主导变量进行时延估计,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模型预测的精度。3.针对环管聚丙烯生产过程装置多变量、耦合和非线性特性等导致过程不稳定和质量指标波动问题,提出了基于MSSARX-PWL (wiener)模型结构的非线性预测控制算法。利用改进的闭环子空间辨识方法(MSSARX)辨识对象在闭环工况下的线性状态空间模型,同时将线性模型与多变量PWL方法辨识得到的非线性稳态模型结合建立双环管丙烯聚合反应动态过程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并将非线性模型反转为线性模型,在线性预测控制算法框架下用二次线性规划方法(QP)优化控制器,而无须用非线性规划方法(NLP)求解。该算法在保证模型和控制精度的同时,提高了计算效率。4.针对双环管式丙烯本体聚合牌号切换生产过程,提出了一种多牌号切换轨迹优化模型及切换策略。该轨迹优化模型综合考虑了牌号切换过程的经济收益和装置稳定性,在此模型基础上,基于一种变时间尺度控制向量参数化方法(VTS-CVP)和内点优化方法(Interior-Point Optimization, IPOPT)求解动态优化问题,能同时优化控制参数和时间节点,大大减少了牌号切换时间和过渡料的耗费。5.针对在过程不确定因素和扰动的影响下,聚丙烯牌号切换过程实际对象输出与上层离线优化参考轨迹出现偏差而影响生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层递阶结构聚丙烯牌号切换优化和控制联立策略。其中,上层的切换轨迹采用变尺度控制向量参数化方法实现动态优化,下层的跟踪控制器基于MSSARX-PWL (wiener-type)模型预测控制器,对上层的切换优化参考轨迹进行快速跟踪及克服过程高频扰动。此外,还引入了轨迹偏差检测和在线更新最优轨迹机制,保证了整个切换过程平稳过渡。(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3-15)
陈建福,张卫英,李晓,罗启涛[7](2012)在《PHA与TDI本体聚合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滴定法测定了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酯多元醇(聚己二酸己二醇酯PHA)在无催化剂和有催化剂时的本体聚合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TDI和PHA为二级反应,无催化剂时反应活化能为41.58 kJ/mol,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催化下,活化能降为34.02 kJ/mol,说明催化剂能有效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但无论有无催化剂,反应后期体系黏度均升高,反应逐步转为扩散控制而偏离二级动力学规律。(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2年05期)
郭俊溢[8](2012)在《4,4’/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元醇本体聚合反应流变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上一般采用反应挤出法生产热塑性聚氨酯(TPU),物料在双螺杆挤出机内流动复杂,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的黏度不断增加,黏度的增加反过来又对聚合动力学及产品的最终性能造成影响,进行相应的聚合动力学研究难度较大。目前TPU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一般采用滴定法、光谱法及量热等方法,适用范围有限,且难以将所测参数与体系流变参数进行有效关联,对高黏状态下的体系情况难以有效跟踪。TPU体系流变特性与其组成和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密切相关。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是测定聚合物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最有效方法,而转矩流变仪作为一种实时记录扭矩及温度的混合设备,其结构与双螺杆挤出机类似,适合于在实验室中模拟混炼、挤出等工艺过程。因此,本文以转矩流变仪模拟双螺杆挤出机,结合GPC法对TPU合成反应动力学/流变学进行了耦合研究。首先采用转矩流变仪模拟双螺杆挤出机,通过于4,4'/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与多元醇本体缩合过程实时取样并用GPC法测定TPU平均分子量,由κ(T,Cat)=A1exp(-Ea1/RT)+A2exp(-Ea2/RT)[Cat]α及κ(T)=A1exp(-Ea1/rt)公式对有催化剂/无催化剂的TPU合成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温度变化及催化剂的加入对反应造成的影响,得到A1=3.487×105、Ea1=45.1kJ/mol, A2=8.376×1013、Ea2=100.6kJ/mol和a=2.35,根据所得动力学参数拟合反应过程中TPU重均分子量的变化,拟合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这表明了测试的可行性,也为流变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其次,根据TPU合成动力学研究,在不同反应时间加入终止剂,合成不同分子量的TPU,发现终止剂的加入能有效终止聚合,在继续混合或升/降温条件下,TPU平均分子量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对转矩流变仪内的流体流动做二维简化,用同轴双圆筒流变仪模型关联扭矩Mt与黏度的关系,并结合非牛顿流体的幂律定律、阿伦尼乌斯方程将体系扭矩与转速、温度进行关联,得到不同平均分子量TPU的流动指数及黏流活化能。结果表明,TPU熔体的流动指数n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下降,而黏流活化能则变化较小。最后,在对转矩流变仪进行二维流动简化等效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扭矩与黏流活化能、温度及重均分子量的关联式:Mt=A exp(U/RT)(?),得到基于零剪切黏度与重均分子量指数关系(N=3.4)、以动力学拟合分子量作为基准时和黏流活化能固定为40kJ/mol时的相应关联式为:与动力学拟合法相比,流变动力学法以扭矩为直接测定量,测量方便快捷,能较好反映整个反应过程的变化,但受限于影响变量过多,导致精度稍差。关联式iii中相关参数的波动最小,更适用于TPU合成反应全程的流变动力学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5-01)
李玲,孟涛,董凤云,朵英贤[9](2007)在《超声辐照下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波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用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的本体聚合的反应.研究了超声波频率,超声波辐照时间,超声场温度,引发剂用量对MMA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研究范围内,超声波不能直接引发MMA单体产生自由基,进行本体聚合.超声波的频率对MMA单体的转率有一定的影响,在频率为35 kHz的超声波辐照下,对提高MMA单体转化率的作用最大.随着超声波辐照时间的增加,MMA单体的转化率随而增大.超声波辐照下,MMA单体的转化率随聚合反应温度越高而增大.引发剂用量增加,MMA单体的转化率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张守汉,李文娟,李建国,程鹏[10](2007)在《苯乙烯单釜连续本体聚合反应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工业装置,研究了苯乙烯中添加少量乙苯在单一聚合釜中进行热引发连续本体聚合的反应规律。结果表明:乙苯含量及聚合反应温度的提高均使聚苯乙烯(PS)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较高的转化率有益于提高PS树脂的维卡软化温度;乙烯基羧酸酯结合到PS树脂中可以改善其加工性能,但同时却降低了PS树脂的维卡软化温度。(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07年02期)
本体聚合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Lindlar催化剂作用下通过苯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制备苯乙烯,研究了催化剂用量、氢气量和反应压力对苯乙烯产率的影响。其最佳反应条件为:Lindlar催化剂用量为20%,氢气量为100%,压力为40~60 k Pa。在此条件下,加成产物的苯乙烯含量为96.7%。其次,研究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以及引发方式对苯乙烯本体聚合产率和分子量的影响,确定了160℃热引发本体聚合6~7 h为最佳聚合条件。最后,以氢气量为95%的优化条件得到的加成产物为原料,对本体聚合反应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苯乙烯转化率为97.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体聚合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梁帅.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
[2].祝杰,刘琴,邢丹,杨莉,林义.苯乙炔选择性加氢制备苯乙烯及其本体聚合反应的研究[J].塑料工业.2017
[3].郭瑞泉,危燕,陈明森,张发爱.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常温本体聚合反应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4].郭丽华,荆鑫瑜.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动力学实验的改造与拓展[J].化学教育.2017
[5].袁协尧,王继铭,单东,郑安呐.反应挤出阴离子本体聚合制备苯乙烯类合成橡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
[6].娄海川.环管式丙烯本体聚合反应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3
[7].陈建福,张卫英,李晓,罗启涛.PHA与TDI本体聚合反应动力学[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
[8].郭俊溢.4,4’/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元醇本体聚合反应流变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
[9].李玲,孟涛,董凤云,朵英贤.超声辐照下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反应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张守汉,李文娟,李建国,程鹏.苯乙烯单釜连续本体聚合反应规律研究[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