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冲突技术论文_程志友,廉天翔,周昔东,尹朝忠,蔡文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通冲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交通,冲突,技术,高速公路,交叉口,安全评价,交通安全。

交通冲突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程志友,廉天翔,周昔东,尹朝忠,蔡文鹏[1](2018)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长江干线客渡船横越模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防控客渡船横越长江干线航道的船舶碰撞风险,研究长江干线客渡船横越模型及应用问题。首先从客渡线通航环境、客渡船操纵性能、人员从业素质、避让特征四个方面分析了长江干线客渡船航行避让特征;结合内河避碰规则、良好船艺要求从交通冲突角度推导了长江干线客渡船横越模型,进而从客渡船穿越要求和发船频率两方面提出了客渡船安全营运要求。通过实测数据对长江干线客渡船横越模型和安全营运要求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实例阐述长江干线客渡船横越模型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客渡船以有利的穿越间隙、穿越时机、穿越航速横越河道和合适的发船频率营运,能有效降低客渡船与航道船舶流的碰撞风险。(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24期)

林意森[2](2018)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现今的高速公路建设不仅要满足行车安全的基本要求,还要达到行车舒适及运行通畅。互通式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速公路之间或高速公路与干道公路之间的交通流量起着转换、梳理和控制作用,对周围地区的交通量的分配与吸引和交通的运输与集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道路运输的急剧发展,需转换的交通流增多,并且对相邻互通式立交间距研究的不足,使得互通式立交的增设出现“随意性”,导致近距离的“互通式立交群”开始增多。这虽然提升了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但却对道路的通行能力与行车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为了改善互通式立交区域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等,本文运用交通冲突技术并结合对相邻互通式立交的微观仿真模拟,研究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本文首先对高速公路相邻互通式立交之间的间距组成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在相邻互通式立交路段内的各个区域中的交通流特性和现象,包括在普通路段下、分流区区域内、合流区区域内以及整个交织区区域内的交通流特性,分析在相邻互通式立交路段内产生交通冲突的交通流原理特性。然后对交通冲突技术的定义进行了基本的概述,并对一般冲突和严重冲突进行了确定。通过相邻互通式立交路段内的各个区域中的交通流特性和现象分析了交通冲突的影响因素,包括交通量、交织区长度、交织流量比、交通流车型组成、变速车道长度、车速及车道数等因素均影响着交通冲突的产生。然后运用VISSIM微观仿真模拟软件设计实验,分析了在特定设计车速、车型组成、变速车道长度条件下,当量交通量、交织区长度及交织流量比与交织区交通冲突的关系,并绘制了关系曲线图。通过分析曲线图建立了在叁中设计速度条件下的交织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对于互通式立交的匝道长度的确定,是通过建立互通式立交模型而得出的匝道模型值与对调查所得互通式立交构造长度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而得出的匝道统计值进行调整对比确定的。相邻互通式立交的交织区长度是根据VISSIM微观仿真模拟软件对调查所得的相邻互通式立交样本进行仿真模拟,得出关键指标交织区内冲突率,通过确定冲突率最小值并结合交通冲突预测模型而确定的。最后通过互通式立交的匝道长度与相邻互通式立交交织区长度来联合确定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论文的研究为解决相邻互通式立交内的交通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参考,为现有规范中对于互通式立交间距的规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1)

汪笃彪[3](2018)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城市道路近距离交叉口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其安全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近距离交叉口作为交叉口的一种特殊组合形式,对其安全进行研究,在保证城市道路网络的运行效率和保障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国内外对于交叉口的安全研究多集中在单点交叉口,缺乏对于近距离交叉口这一类组合形式交叉口的安全研究,也缺少对近距离交叉口具体的判定标准。同时,传统的安全研究方法是以研究事故本身为基础的,存在诸多的不足。交通冲突技术作为一种非事故统计的研究方法很好得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缺陷。因此,本文选取近距离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基于交通冲突技术对近距离交叉口的安全进行研究。首先,基于运动学以及基于停车视距结合高峰时段排队长度的方法对近距离交叉口进行判定,提出了判定近距离交叉口的量化推荐值。同时,立足于国内外对交通冲突的应用研究,对近距离交叉口处潜在的交通冲突进行分析。其次,依据调查所得数据,利用灰关联熵分析法对近距离交叉口冲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交通量、左转车比例、大车比例和最大换道次数对交通冲突影响比较大,且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顺序为交通量>左转车比例>大车比例>所需换道次数。同时,根据调查数据和仿真的方法进一步探究这四个因素与交通冲突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果为在交通流方面,交通量、左转车比例以及大车比例与交通冲突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显着性较高,在道路条件方面,换道次数与交通冲突呈正相关。然后,选取近距离交叉口交通冲突影响因素以及交通冲突的严重判别指标,建立了近距离交叉口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物元分析法构建基于物元分析法的近距离交叉口安全评价模型对交叉口的安全进行评价。模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验证。最后依据评价的结果和冲突影响因素,以减少交通冲突和提高通行效率为目的,为近距离交叉口提出改善性的措施和建议,具体包括信号配时、渠化和交通管理等方面。利用仿真对部分改善措施的效果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改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近距离交叉口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对近距离交叉口交通冲突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弥补了城市近距离交叉口安全研究方面的不足,为更好地提高城市道路网络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4-15)

罗江凡,赵晓飞,宁鹏飞,栗庆耀[4](2017)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交通安全研究是以具有稀缺性的交通事故数据为基础,而交通冲突技术是以不易测定的碰撞时间来判定是否为严重冲突。文中采用交通冲突技术,通过距离长度这种更直观简易的方式,对电动自行车的制动距离、发生碰撞的临界距离进行分析,研究了电动自行车的交通安全性。可知,电动自行车降低车速、减小车重是减小制动距离,减少交通冲突数量、避免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物流工程与管理》期刊2017年12期)

张南,秦兵杰[5](2016)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高速公路合流区段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速公路合流区段的安全性,本文以四川省境内高速公路为例对典型合流区段的交通冲突特性展开研究。选用PET作为评价指标并将交通冲突划分为3个等级:潜在冲突、轻微冲突、严重冲突。通过建立有序Logistic模型来探索影响冲突严重程度的显着性因素。结果表明:交织区交通流量、冲突车辆的速度差和二次冲突是增加冲突严重性的主要诱因;加速车道长度、规范的标志标线是保护因素;重型车辆比例对冲突严重程度影响呈非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综合运输》期刊2016年10期)

郭延永[6](2016)在《基于交通冲突理论的信号交叉口安全评价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是世界公认的交通顽疾,有效合理地评估道路交通安全,是改善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事故损失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因此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实践意义。传统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依赖于历史交通事故数据,然而由于事故的随机性和稀少性,基于非事故指标的交通安全评价方法获得了广大科研人员和工程实践人员的青睐。作为非事故指标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一个典型代表,交通冲突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该技术理论体系仍不完善,技术推广仍相对疲软,因而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空间。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交通安全设计和评价》为依托,以信号交叉口安全评价为切入点,对交通冲突技术中若干关键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研究交通冲突产生机理,分析验证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研发基于计算机视频识别的交通冲突自动提取技术,构建适合不同交通安全评价需求的宏观交通冲突模型,提出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和行人冲突评价指标与方法,形成基于交通冲突的信号交叉口机-机、机-非机、机-人安全评价方法,以期更深入的理解交通冲突技术在信号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更好的指导信号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和交通安全改造。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了信号交叉口交通冲突的概念、冲突类型和严重冲突判定方法,提出了基于车辆轨迹的交通冲突定义;研究了人-车-路相互作用条件下的交通冲突发生机理,分析了信号交叉口交通冲突与不良驾驶行为、交叉口几何设计、交通流特性的关系。其次,研究了成像原理和摄像机标定方法,实现了二维图像与叁维世界坐标系的转换;分析了视频背景图像提取方法,提出了基于特征点检测和匹配的运动物体追踪方法,基于KLT算法完成了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提出了基于LCS算法的轨迹模式库提取与更新方法和运动物体轨迹预测方法,结合交通冲突判别指标与定义,综合形成了基于视频识别的交通冲突自动提取方法。第叁,利用温哥华市33个信号交叉口的交通事故数据和交通冲突数据,建立了交通事故与交通量、不同TTC阈值下的交通冲突等不同谱光变量之间的泊松回归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交通事故与交通冲突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证实了信号交叉口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将交通冲突的定义方式和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结合起来,通过分析交通事故-冲突率的变异系数得到交通冲突技术的定量化定义,从而进一步证明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第四,基于贝叶斯方法框架,建立了符合不同交通安全评价需求的交通冲突模型。构建了基于贝叶斯PLN模型的追尾交通冲突安全性能函数;构建了基于贝叶斯MVPLN模型的不同交通状态下直左交通冲突模型和不同交通状态下独立PLN交通冲突模型;构建了基于贝叶斯随机参数的直右交通冲突模型,用来评估信号交叉口右转设施安全水平。利用以上交通冲突模型,提出了基于贝叶斯交通冲突模型的信号交叉口横断面分析评价方法和“事前-事后”分析评价方法。最后,分析了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冲突和行人违规行为;提出了行人避险行为排列熵量化指标,并对比了该指标与TTC指标在行人避险行为判定时的差异;采用行人常规步态参数和动态步态参数研究了行人步行行为,以及内外界因素对步行行为的影响;分析了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冲突,以及非机动车变道行为与交通冲突的关系;提出了非机动车避险行为减速度、急动导和偏航率量化指标,并对比了这些指标与TTC指标在非机动车交通冲突严重程度判别时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6-03)

戴骏晨[7](2016)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交织区交通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大量的交通安全问题亦随之而来。互通立交因其复杂的构造形式,往往成为事故多发区,而交织区更是以其独特的运行特征成为制约交通安全的瓶颈。因此,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交织区进行安全评价,对有针对性的进行交通安全提升有重要意义。为克服交通事故数据缺乏的困难,本文基于交通冲突技术对其交通冲突产生机理、运行特征进行分析,并形成交通安全评价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对交织区定义、形式、运行影响因素、交通冲突产生机理进行研究。综合考虑研究目的、人力等因素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选取G42与G36相交的马群枢纽作为调查对象,对道路设计参数数据以及交通量、交通组成、分车型分断面车速等交通流数据进行了观测,并结合航拍视频,提出了一套基于轨迹追踪软件Tracker的交通冲突识别方法,获取了足量的交通冲突样本,并对交通冲突类型、阈值、权重进行了确定,构建了综合交通冲突指标RI(综合冲突风险指数)、RIS(严重冲突风险指数),形成了适用于高速公路的交通冲突危险综合表征方法。在调查数据基础上,分析了交通流运行特征,以及各运行影响因素与交通冲突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仿真实验的设计奠定基础。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复杂多样的交织区构型运行由VISSIM仿真软件实现。本文借鉴已有的VISSIM驾驶行为参数校正方法,并结合交通冲突仿真需要,提出了“交通流校正-交通冲突校正”两步校正流程,获取符合实际调查的驾驶行为参数集合,经检验:RI的仿真误差由默认参数的29.3%降至13.1%,效果明显。结合分析调查数据得出的各因素与交通冲突综合指标的关系,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设计了仿真实验,并根据结果对各因素与交通冲突指标关系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最后以变道率可表征交通流运行的受干扰程度为出发点,提出了“道路交通条件-变道次数-交通冲突指标RIS”的两步交通冲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发现拟合效果良好。基于正交仿真实验的交通冲突数据,对交通安全进行了分级,完成了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建立,并给出了应用示例,示例的交通事故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13)

赵世鹏[8](2016)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互通立交出口交通安全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流区往往是整个高速公路系统的“瓶颈”路段,车辆在出口附近要频繁的变换车道,交通流呈现接近交织运行的不稳地状态。由于驾驶行为的复杂性,互通立交分流区区域是一个交通事故易发地点,因此,保障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安全,已成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结合我国出口匝道组合情况,进行分类并统计每种组合的常见形式,明确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实测数据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交通冲突进行分类,并得出各类交通冲突的阈值;分别从分流区上、中、下游选取交通量、速度、变道行为等参数研究,分析不同断面不同参数的分布特征,从而得出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流特征的变化规律;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不同交通流参数及道路几何设计指标与交通冲突关系,基于曲线回归及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各类交通冲突回归模型;选取综合风险指数作为交通冲突的综合指标来进行评价,并应用安全服务水平的概念对互通立交分流区的安全状况进行分级。通过“σ理论”的划分方法给出每级安全服务水的划分标准以及其定性描述。本文为互通立交分流区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改善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等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13)

薛山[9](2016)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城市道路作业区车辆汇合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道路基础建设的加快,施工作业区出现在路网上的频率越来越高。作业区在为施工作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负面影响。经研究发现,上游过渡区中的车辆汇合行为是造成作业区交通运行流畅性差、安全性低的关键原因。要想有效解决城市道路作业区的交通问题,研究上游过渡区的车辆汇合行为刻不容缓。因此,本文旨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构建城市道路作业区车辆汇合模型,用以准确预测作业区上游过渡区的车辆汇合行为,并希望将该模型用于实践,解决城市道路作业区的实际交通问题。首先,本文综述了一般道路上车辆换道模型的相关研究,这为建立城市道路作业区车辆汇合模型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本文还对交通冲突技术(Traffic Conflict Teachnique)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论证了将距离碰撞时间(Time To Collision)引入车辆汇合模型的创新性与可行性。随后,本文对道路作业区定义及分类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作业区路段的交通特征,为接下来研究作业区的车辆汇合行为及解决城市道路作业区交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进而通过实地调查,得到新加坡宏茂桥3道作业区上游过渡区交通流基础数据和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车辆汇合行为数据。前者用于揭示上游过渡区各车道间的交通流特性差异,后者则为城市道路作业区车辆汇合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基于实际车辆汇合行为数据,本文利用分类回归树建立了城市道路作业区车辆汇合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其构造过程。同时,对从模型结果中提取得到的17个车辆汇合规则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汇合延误时间、汇合车辆速度及位置、汇合车辆与周边车辆的事故风险均会对汇合车辆的行为决策产生显着影响。另外,本文还利用交叉对比的方式对所建模型的优越性进行了检验。最后,通过编写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函数将模型导入Paramics微观交通仿真软件以解决宏茂桥3道作业区所实际面临的交通组织方案决策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宏茂桥3道作业区在交通流量较小时可采取提前汇合控制策略,而当交通流量逐渐变大时,则更适宜采用延迟汇合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3-01)

刘放[10](2016)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交织区交通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当前的公路交织区车流的横线干扰比较大。而且交织区是一些交通事故的主要发生区,使用软件进行仿真模拟,识别具体的交通冲突的发生,最后根据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建立交通安全的评价机制。对交通冲突技术做了一定的概述,并分析了在交通冲突技术作用下的城市交织区交通安全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6年01期)

交通冲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现今的高速公路建设不仅要满足行车安全的基本要求,还要达到行车舒适及运行通畅。互通式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速公路之间或高速公路与干道公路之间的交通流量起着转换、梳理和控制作用,对周围地区的交通量的分配与吸引和交通的运输与集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道路运输的急剧发展,需转换的交通流增多,并且对相邻互通式立交间距研究的不足,使得互通式立交的增设出现“随意性”,导致近距离的“互通式立交群”开始增多。这虽然提升了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但却对道路的通行能力与行车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为了改善互通式立交区域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等,本文运用交通冲突技术并结合对相邻互通式立交的微观仿真模拟,研究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本文首先对高速公路相邻互通式立交之间的间距组成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在相邻互通式立交路段内的各个区域中的交通流特性和现象,包括在普通路段下、分流区区域内、合流区区域内以及整个交织区区域内的交通流特性,分析在相邻互通式立交路段内产生交通冲突的交通流原理特性。然后对交通冲突技术的定义进行了基本的概述,并对一般冲突和严重冲突进行了确定。通过相邻互通式立交路段内的各个区域中的交通流特性和现象分析了交通冲突的影响因素,包括交通量、交织区长度、交织流量比、交通流车型组成、变速车道长度、车速及车道数等因素均影响着交通冲突的产生。然后运用VISSIM微观仿真模拟软件设计实验,分析了在特定设计车速、车型组成、变速车道长度条件下,当量交通量、交织区长度及交织流量比与交织区交通冲突的关系,并绘制了关系曲线图。通过分析曲线图建立了在叁中设计速度条件下的交织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对于互通式立交的匝道长度的确定,是通过建立互通式立交模型而得出的匝道模型值与对调查所得互通式立交构造长度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而得出的匝道统计值进行调整对比确定的。相邻互通式立交的交织区长度是根据VISSIM微观仿真模拟软件对调查所得的相邻互通式立交样本进行仿真模拟,得出关键指标交织区内冲突率,通过确定冲突率最小值并结合交通冲突预测模型而确定的。最后通过互通式立交的匝道长度与相邻互通式立交交织区长度来联合确定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论文的研究为解决相邻互通式立交内的交通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参考,为现有规范中对于互通式立交间距的规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通冲突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程志友,廉天翔,周昔东,尹朝忠,蔡文鹏.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长江干线客渡船横越模型与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2].林意森.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3].汪笃彪.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城市道路近距离交叉口安全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4].罗江凡,赵晓飞,宁鹏飞,栗庆耀.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性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

[5].张南,秦兵杰.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高速公路合流区段安全性研究[J].综合运输.2016

[6].郭延永.基于交通冲突理论的信号交叉口安全评价技术[D].东南大学.2016

[7].戴骏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交织区交通安全评价[D].东南大学.2016

[8].赵世鹏.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互通立交出口交通安全评价模型[D].东南大学.2016

[9].薛山.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城市道路作业区车辆汇合模型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6

[10].刘放.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交织区交通安全评价[J].现代商贸工业.2016

论文知识图

交叁桥交通安全改善效果图6吴淞警戒区交通流渠化设计Fig.6T...交织区安全评价模糊隶属函数图菱形立交改造前后冲突点比较辅路追尾冲突率一减速车道长度关系图北京市不同驾龄驾驶员肇事死亡人数统...

标签:;  ;  ;  ;  ;  ;  ;  

交通冲突技术论文_程志友,廉天翔,周昔东,尹朝忠,蔡文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