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论文-王平,韩林,姜峰,吕玉民

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论文-王平,韩林,姜峰,吕玉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X射线,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A,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基因表达

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平,韩林,姜峰,吕玉民[1](2013)在《GADD45A和NM23-H1组合检测作为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A(GADD45A)与转移抑制基因23-H1(NM23-H1)作为X射线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0、1、2、3、4、5 Gy剂量(设为相应的剂量组)X射线离体照射周围血样本,分别于照射后0、6、12、24 h时间点收集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GADD45A和NM23-H1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与曲线拟合分析分析2者表达情况以及单独和联合应用预测照射剂量的结果。结果不同剂量组间、不同时间点间GADD45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剂量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不同时间点间NM23-H1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剂量组间NM23-H1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与时间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照射后12和24 h,采用GADD45A相对表达水平预测照射剂量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198,0.393)与联合以GADD45A和NM23-H1相对表达水平预测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144,0.347)相近。结论电离辐射可诱导人周围血GADD45A和NM23-H1表达的改变;GADD45A和NM23-H1组合检测作为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应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医学》期刊2013年05期)

焦旸,朱巍,徐加英,王利利,张玉松[2](2010)在《高迁移率族蛋白B1作为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正确估算辐射事故受照者及肿瘤放疗病人的受照剂量,对改进辐射防护措施、指导临床治疗、预测病情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已建立的多种辐射生物剂量计在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寻找新型、理想的辐射生物剂量指标。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细胞中,在胸腺、淋巴组织(电离辐射高度敏感的组织)等组织中高度表达。本研究检测了接受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后离体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L929和人外周血中HMGB1蛋白含量的变化,从而研究其作为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的L929经0、3、6Gy的60Coγ线照射后,于照后24h采用超滤离心法浓集培养上清,取等量培养液上清,经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HMGB1蛋白含量的变化。同时将人抗凝外周静脉血(来自3例健康献血员,1男2女,年龄为30岁左右,不吸烟,不饮酒,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半年内无受照和炎症疾病;每人各采血20ml,分装于6个小瓶),在37℃±0.5℃条件下分别接受~(60)Coγ射线照射0、3、6Gy,照后静置24h收集血清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其中HMGB1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L929细胞培养液上清中HMGB1蛋白的含量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未受电离辐射对照组相比,经3Gyγ线照射后培养液中HMGB1含量增加了11%,6Gyγ线照射后HMGB1含量增加了约37%。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经3Gyγ线照射后24h人抗凝外周静脉血中HMGB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分别为23%,7%,1%),6Gyγ线照射后HMGB1含量则有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50%,28%,25%)。结论:离体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和人抗凝外周静脉血中HMGB1蛋白的释放量的增加与受到的电离辐射剂量成正比,且于照射后24h即可采用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等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检测。预期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将对已有的染色体畸变、微核等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实际应用进行新的补充,并将为HMGB1作为辐射生物剂量计早日应用于辐射损伤的防护与救治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核学会“叁核”论坛中国放射医学教育五十年暨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07-01)

侯殿俊,刘伟,乔建维,卢峰,马娅[3](2008)在《TCR基因突变生物剂量计估算电离辐射剂量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离辐射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也给相关人群带来了辐射危害的风险。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放射事故,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当辐射事故发生后,确定其受照剂量是进行早期分类诊断最重要的环节,而且对迅速处置放(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8期)

龚守良,林承赫[4](2002)在《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在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电离辐射所致细胞和分子结构的改变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电离辐射可引起细胞突变、染色体畸变及基因表达等不同水平规律性变化。利用电离辐射引起机体的生物学变化,或者说显示了生物标志,测其受照剂量的方法称为生物学检测。通常用来估算受照剂量的生物学体系与照射剂量问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称为生物剂量计(biological dosimeter),目前已发展为放射生物剂量学(radiationbiometry)。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在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的放射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般来说,生物剂量检测与物理学检测(应用计数的方法定量检测蓄积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包括全身计数及组织、血液、尿液和粪便分析等),可互相补充和验证。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切尔诺利核事故等),生物学检测更优于物理学检测,能够较准确地估算照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工程学》期刊2002年01期)

亢继文[5](1987)在《低水平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修复功能的影响——试论UDS测定做为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多年来,核能的和平利用及放射性同位素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可能受到的小剂量电离辐射的潜在危险不断增加,因此,小剂量电离辐射的潜在效应不容忽视。有关小剂量电离辐射细胞遗传效应的研究表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能较好的反映剂量效应关系,但也有报告认为,当γ射线照射剂量低于5rad,中子照射剂量低于2rad时,用此指标外推剂量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有必要对其它生物学指标进行(本文来源于《辐射防护通讯》期刊1987年02期)

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正确估算辐射事故受照者及肿瘤放疗病人的受照剂量,对改进辐射防护措施、指导临床治疗、预测病情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已建立的多种辐射生物剂量计在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寻找新型、理想的辐射生物剂量指标。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细胞中,在胸腺、淋巴组织(电离辐射高度敏感的组织)等组织中高度表达。本研究检测了接受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后离体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L929和人外周血中HMGB1蛋白含量的变化,从而研究其作为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的L929经0、3、6Gy的60Coγ线照射后,于照后24h采用超滤离心法浓集培养上清,取等量培养液上清,经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HMGB1蛋白含量的变化。同时将人抗凝外周静脉血(来自3例健康献血员,1男2女,年龄为30岁左右,不吸烟,不饮酒,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半年内无受照和炎症疾病;每人各采血20ml,分装于6个小瓶),在37℃±0.5℃条件下分别接受~(60)Coγ射线照射0、3、6Gy,照后静置24h收集血清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其中HMGB1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L929细胞培养液上清中HMGB1蛋白的含量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未受电离辐射对照组相比,经3Gyγ线照射后培养液中HMGB1含量增加了11%,6Gyγ线照射后HMGB1含量增加了约37%。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经3Gyγ线照射后24h人抗凝外周静脉血中HMGB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分别为23%,7%,1%),6Gyγ线照射后HMGB1含量则有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50%,28%,25%)。结论:离体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和人抗凝外周静脉血中HMGB1蛋白的释放量的增加与受到的电离辐射剂量成正比,且于照射后24h即可采用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等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检测。预期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将对已有的染色体畸变、微核等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实际应用进行新的补充,并将为HMGB1作为辐射生物剂量计早日应用于辐射损伤的防护与救治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论文参考文献

[1].王平,韩林,姜峰,吕玉民.GADD45A和NM23-H1组合检测作为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可行性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13

[2].焦旸,朱巍,徐加英,王利利,张玉松.高迁移率族蛋白B1作为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初步研究[C].第七届中国核学会“叁核”论坛中国放射医学教育五十年暨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会议论文集.2010

[3].侯殿俊,刘伟,乔建维,卢峰,马娅.TCR基因突变生物剂量计估算电离辐射剂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

[4].龚守良,林承赫.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在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2

[5].亢继文.低水平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修复功能的影响——试论UDS测定做为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的意义[J].辐射防护通讯.1987

标签:;  ;  ;  ;  

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论文-王平,韩林,姜峰,吕玉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