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肾活血法治疗32例老年性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阮克进(Nguyen Khac Tien)[1](2021)在《二地卫矛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养阴清热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本方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及中医阴虚瘀热证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地卫矛汤方,每日1剂,共观察12周。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记录其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血压、血糖、血脂、尿白蛋白/肌酐定量、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及胱抑素C、炎症因子(TGF-β1、IL-6、TNF-α)、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并评估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指标经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均衡性,结果具可比性。①疾病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治疗组对于口干口渴、腰腿酸软、腰痛如刺、尿频、浮肿、盗汗等的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③降糖: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④减少尿蛋白的作用:两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24小时尿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具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⑤改善肾功能的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肌酐、胱抑素C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改善更佳,P<0.05。⑥降压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SBP、DBP均明显降低,P<0.01。⑦调脂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下降,P均<0.01、HDL-C水平升高,P均<0.05;治疗组降脂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⑧血液流变学变化: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分值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⑨抗炎作用:两组治疗后TGF-β 1、IL-6、TNF-α分值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抗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⑩安全性评价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临床研究提示,二地卫矛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二地卫矛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既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血糖、血压,调节血脂,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保护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且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高振桓[2](2020)在《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评价基于补肾活血法的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干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Ⅲ~Ⅳ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流变、血脂、血糖、营养及中医证候积分为评价指标,探讨中医慢病管理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优势,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7月首次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及病房,天津市红桥区铃铛阁社区服务中心、丁字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DKDⅢ~Ⅳ期患者96例,按照患者是否接受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入组健康宣教,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其他对症治疗的基础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基于补肾活血法的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干预时间为6个月。试验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指标。监测疗效指标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于入组、2个月、4个月、出组各检测1次),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中医证候积分(入组、出组各检测1次)。营养及安全性指标:体重指数、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每3个月至少1次)。通过SPSS22.0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截止随访周期结束,观察组脱落4例(2例未按要求服药、2例失访),对照组脱落7例(3例未按要求服药、2例失访、2例退出)。最终观察组44例,对照组41例,完成了整个随访周期并纳入统计。1临床疗效:经干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3%;对照组总有效率68.29%。两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1.1肾脏相关指标:控制蛋白尿方面,两组均伴随治疗,呈逐步好转趋势,观察组好转趋势更显着(P<0.05);控制血肌酐和尿素氮,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方面,对照组在治疗初期获得一定疗效,但整体处于波动状态,好转趋势并不明显,观察组整个干预过程,呈现出逐步好转、继而稳定的趋势;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方面,两组均较干预前好转(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1.2血流变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有明显改善(P<0.05),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3血脂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4血糖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5营养指标: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无显着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红蛋白、白蛋白保持稳定(P>0.05),体重指数有所改善(P<0.05);组间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73.17%,观察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夜尿清长、肢体麻木、水肿、畏寒肢冷得到有效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肢体麻木、水肿得到有效改善(P<0.05),肢体困重、畏寒肢冷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减轻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畏寒肢冷方面有显着优势(P<0.05),在改善肢体困重、肢体麻木和水肿方面优势不明显(P>0.05)。结论:1、中医慢病管理较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可以进一步有效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血流变、血脂、血糖,帮助患者控制体重,以延缓DKD进展。2、中医慢病管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其中以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畏寒肢冷较对照组有显着优势。3、中医慢病管理安全性高,可以更有效地监控疾病进展,提高患者依从性、疾病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深入研究和大规模推广。
黄润[3](2020)在《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易栓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复发性流产易栓症已孕患者的临床经验进行研究,探寻以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本病的疗效,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筛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妇科接受诊治的复发性流产已孕患者,纳入符合标准的临床数据,将收集的60例易栓症的已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给予中药寿胎丸和当归散及低分子肝素,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主要观察两组的临床对比疗效,参考指标为:APTT、FIB、D-D、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子宫动脉彩超PI及RI在用药前后的变化。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流产次数及流产天数,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积分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P<0.05),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所改善,而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3.实验室指标的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APTT、FIB、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弹力图经数据分析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除对照组治疗前后K值、α角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P<0.05);4.检查指标的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PI、RI比较,经数据分析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PI、RI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5.保胎成功率的分析:治疗后两组之间的妊娠保胎成功率具有差异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易栓症导致的复发性流产疗效显着,优于低分子肝素单药治疗。前者可明显改善APTT、FIB、D-D、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子宫动脉彩超PI及RI的异常,保胎成功率高于低分子肝素单药治疗,说明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易栓症所致的复发性流产有临床意义。
张文文[4](2019)在《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统计分析补肾活血法在复发性流产的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Medline(Pub Med)、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采用中文检索词“复发性流产”、“习惯性流产”、“反复自然性流产”、“滑胎”、“补肾活血”等,英文检索词“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ecurrent miscarriage”、“Bushen Huoxue”等,获取由2002年至2018年10月有关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对照试验。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基本信息提取,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运用Cochrane恊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5.3版统计软件对主要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用药规律数据。研究结果根据以上检索结果,共有33项研究最终被纳入本系统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全部研究为期刊论文,33项研究均在国内进行。总共有3216个复发性流产患者参与,各试验平均样本量94.57例,最大188例,最小38例。有11项研究报告项目是基金项目受资助。对纳入的RCT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发现33项研究均提到随机分配,有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有14篇,包括其中12项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项采用随机平衡对照,1项采用随机抽签法。33项研究均无提及是否对随机分配方案进行隐藏,也无一篇研究提及是否对研究者或受试者实施盲法。有8项研究报告试验过程中有退出、脱落和排除病例,但均未提及是否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Intension-to-treat Analysis)。故纳入的33项研究文献存在各种研究方法学问题,导致研究结果可能存在高风险偏倚。对纳入的17项研究进行妊娠超过12周有效率的Meta分析,得出补肾活血实验组(中药或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西药对照组(OR=2.22,95%CI为[1.75,2.81],P<0.00001)。进行亚组后结果表明中西药结合治疗的疗效要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OR=2.98,95%CI为[2.23,3.98],P<0.00001)。排除1项异质性研究后,中药组与西药的比较也较有优势(OR=1.72,95%CI为[1.02,2.91],P=0.04。在早期流产率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实验组对降低RSA患者早期流产率优于对照组(OR=0.45,95%CI[0.36,0.57],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也表明中西药结合的疗效较单纯西药更显着(OR=0.34,95%CI为[0.25,0.46],P<0.00001)。而单纯中药与西药比较在排除异质性研究后显示中药治疗也较有优势(OR=0.57,95%CI[0.34,0.96],P=0.04)。而活产率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补肾活血实验组治疗复发性流产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活产率,其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组(OR=2.41,95%CI为[1.89,3.07],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中西药结合治疗比单纯西药更有优势(OR=2.69,95%CI为[1.98,3.65],P<0.00001)。而单纯中药与西药比较在排除异质性后显示中药治疗仍较有优势。(OR=2.56,95%CI为[1.64,3.98],P<0.0001)。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实验组可明显改善ACA抗体转阴率(OR=2.73,95%CI[1.72,4.33],P<0.0001),而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效果比单纯西药为佳(OR=3.51,95%CI[1.82,6.79],P=0.0002)。在降低复发性流产患者D-二聚体水平方面,分析结果显示与西药比较,无论单纯中药治疗或者与中西药结合治疗均无优势(中药:SMD=-0.12,95%CI[-0.31,0.07],P=0.21;中西药:SMD=-0.10,95%CI[-0.23,0.03],P=0.12)。安全性的评价:仅有5项具体报告了不良事件与药物副反应,但上述相关资料太少,未说明根据什么标准化监测或是否患者自愿报告填写所收获的有关结果资料。在临床试验中,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应同时受到重视。一些偶发事件或严重的负性事件应通过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加以监定。由于本系统评价所能监定随机对照试验的数量有限,也缺乏安慰剂对照试验,且治疗和随访的时间不够长,未说明不良反应的监测或报告,因此有关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中药治疗的不良反应本系统评价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本次研究通过对有效病例采用补肾活血法的用药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得出临床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主要治法为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并可配合补气养血、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理气疏肝、利水渗湿等治法配伍运用。频数统计并得出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59种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温补肾阳药有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杜仲等,而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等。而运用补肾活血法的常用方药是以寿胎丸为基础,再配合活血化瘀之品。研究结论1.根据本系统评价并对3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3216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运用补肾活血法进行Meta分析结果,中西药结合治疗RSA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其可改善妊娠有效率、降低早期流产率、提高活产率与及改善ACA抗体转阴率。由于缺少数据,补肾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安全性评价尚不能得出结论;2.通过频数法对有效病例进行药物规律的统计,得出临床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主要治法为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并可配伍应用补气养血、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理气疏肝、利水渗湿等治法。而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补肾药有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杜仲,而活血化瘀药则有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等,此为补肾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陈玉玲[5](2019)在《温阳活血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运用温阳活血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尿微量白蛋白比肌酐比值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指标的变化,评估温阳活血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纳入研究的7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常规降糖基础上予缬沙坦胶囊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丹饮内服及艾灸双涌泉、双肾俞,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和尿微量白蛋白比肌酐比值的变化。结果:一、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尿微量白蛋白比肌酐比值、Cr、ALT、AST无显着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二、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糖化血红蛋白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四、尿微量白蛋白比肌酐比值的变化比较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比肌酐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尿微量白蛋白比肌酐比值下降更明显(P<0.05);五、临床疗效的比较试验组有效28例,无效4例;对照组有效18例,无效15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94%,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存在显着差异(P<O.05);六、安全性指标方面比较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r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Cr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芪丹饮联合艾灸可有效缓解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萧宇淞[6](2018)在《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缺血性中风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为肾脑复元汤治疗组,B组为针灸治疗组,C组为肾脑复元汤联合针灸治疗组,每组各30例。A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肾脑复元汤。B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C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三组患者连续治疗并观察2周。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检验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估临床疗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三组的实际有效例数各为30例,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病史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三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C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A、B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功能评分: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高于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2周后,C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A、B两组治疗后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高切、纤维蛋白原,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查其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改变。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后的ALT、AST、Cr、BUN,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肾虚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血液流变学参数,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有利于临床推广。
马雷雷[7](2017)在《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血液透析登记系统登记的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同时基于“肾络症瘕”理论,开展以消症散结法为主要治法的中医药治疗延缓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透析时机的初步探索研究。方法:(1)研究一:通过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血液透析登记系统登记的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分析每年进入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原发病情况、透析时机变迁、血液透析通路等,并与同期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年度数据报告进行比较,然后将2011年至2015年所有患者按照透析起始 eGFR 分为两组:eGFR>5ml/min/1.73m2组(n=293 例),eGFR≤5ml/min/1.73m2组(n=226例),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生存预后情况,再将两组患者数据经SAS软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匹配,匹配后数据再次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分析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研究二:采用连续入组、非随机对照研究的研究方法,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我院以及河北省迁安市肾脏病医院就诊的CKD5期非透析期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治疗组,n=67例),常规+中医治疗组(简称中医治疗组,n=69例),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主要观察指标为延缓首次透析的时间,终点事件为进入透析或eGFR≤5ml/min/1.73m2。随访结束后通过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治疗延缓患者首次透析时间以及累积生存率。同时统计中医治疗组所有患者就诊频次,每次就诊症状,中药处方,分析与总结导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和用药特点。结果:研究部分一: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纳入616例患者,其中男性367例,女性249例,男女比例约为1.47:1,616例患者平均年龄58.0±13.4岁,年龄中位数为59岁。男性平均年龄57.0±13.4岁,女性平均年龄59.9±13.2岁,其中年龄小于60岁患者占比51%,大于60岁(含)患者占比49%,所有透析患者中年龄大于75岁(含)者占17%。导致透析的首要原发病因为慢性肾炎,比例达36%(221例),其次为糖尿病肾病,占比33%(204例),高血压肾病所占比例为9%,间质性肾炎5%,多囊肾4%,其他原因占13%,而且在2016年,糖尿病肾病比例首次超过慢性肾炎(38.1%vs32.0%)。历年进入透析患者透析起始实验室指标在血肌酐、尿素氮、总蛋白、血磷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白蛋白(p=0.027)、血钙(p=0.009)、血红蛋白(p=0.02)方面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透析起始平均eGFR为6.31±3.85ml/min/1.73m2,糖尿病肾病组患者透析起始eGFR(7.92±4.95)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患者(5.51 ±2.84 ml/min/1.7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中43%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5 ml/min/1.73m2,透析起始5 ml/min/1.73m2<eGFR≤10ml/min/1.73m2的患者占比45.8%,仅有11.2%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10 ml/min/1.73m2。从201 1年到2016年,每一年90%左右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0 ml/min/1.73m2。在透析起始血管通路方面,50%的患者首次透析血管通路采用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41%的患者是临时置管,长期置管透析的患者占5%,仅有1%的患者采用的是移植血管内瘘。将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起开始透析的患者按照透析起始eGFR分为两组(eGFR>5ml/min/1.73m2组和eGFR≤5ml/min/1.73m2组),然后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在未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之前,两组共纳入519例患者,其中eGFR>5ml/min/1.73m2组293例,随访结束时在透204例,肾移植6例,死亡41例,失访42例,eGFR<5ml/min/1.73m2组226例,随访结束时在透167例,肾移植6例,死亡27例,失访2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在年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累积生存率log-rank 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299)。将上述两组数据经 SAS 软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匹配以后,两组共纳入患者276例,每组患者13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除血肌酐、透析起始eGFR、尿素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数据再次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log-rank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547)。研究部分二:本研究共筛选274例CKD5期非透析患者,共排除138例,其中8例<18岁,13例>75岁,46例继发性肾功能衰竭,37例eGFR<10ml/min/1.73m2,34例血压>150/90mmHg,最终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36例,其中中医治疗组69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2例,常规治疗组67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5例,两组病例性别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30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在年龄、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体重指数、收缩压、血肌酐、eGFR、尿素氮、总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至随访终点时,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终点事件发生率34.8%,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终点事件发生率83.6%,两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分析两组患者累计生存率,其中中医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5月(95%CI:18.2-31.8),常规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9月(95%CI:7.6-10.4),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出现终点事件的患者进行延缓首次透析时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平均延缓首次透析时间12.6月(95%CI:10.5-14.7),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平均延缓首次透析时间8.5月(95%CI:7.4-9.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自诊断为CKD5期到首次透析时间显示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进入透析原因分析: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进入透析,其中6例因为心衰、消化道症状以及水肿等原因进入透析,18例患者随访过程中eGFR<5ml/min/1.73m2;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进入透析,其中19例患者因心衰、消化道症状原因接受透析,37例患者随访过程中eGFR<5ml/min/1.73m2。分析王耀献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发现,临证以“肾络症瘕”理论为依据,以“消症散结方”为基本方,根据“心肾相关理论”重视慢肾衰患者心脏病防治,针对本虚证注重健脾补肾,选用四君子和五子衍宗丸随症加减,针对标实证注重活血化瘀、利湿化浊解毒。结论:1.我院近6年透析人群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大于60岁患者占比较高,新进入透析患者病因主要为慢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第三位,2016年糖尿病肾病已经超过慢性肾炎成为导致血液透析的首要病因。新进入透析患者透析前期血红蛋白、血磷、血钙达标率较低,新进入透析患者透析时机较晚,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起始eGFR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稍高,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主要以动静脉内瘘为主,但中心静脉置管所占比例仍较高,早期透析和晚期透析对于患者预后影响无差异。2.“肾络症瘕”理论是慢性肾脏病的共通病机,以消症散结方为主方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可以延缓CKD5期非透析期患者首次进入透析时间,减少CKD5期患者透析事件发生率。3.CKD5期非透析患者本虚证以气虚、血虚证最为常见,而标实证则以血瘀证、溺毒证、湿热证最为常见。4.导师王耀献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思路以“肾络症瘕”理论为依据,以消症散结方为主方,临证中依据“心肾相关”理论重视对于慢肾衰患者心脏病的防治。同时针对本虚注重健脾补肾,针对标实则注重活血化瘀、利湿化浊解毒。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司徒宝珍[9](2010)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随着人民生活条件改善与膳食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已趋向年轻化。目前,它与脑卒中同为我国致残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地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相同的病理基础,两者关系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窗口,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要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早。早期的冠心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临床上诊断非常困难,因而患者常常得不到适当和及时治疗。随着近年超声检查仪器和方法的完善,利用无创的颈动脉超声检查预测冠心病,达到早期有效地发现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对防治冠心病与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而补肾活血化痰法更已广泛应用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和预防之中。本研究拟探讨以“补肾活血化痰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同时,观察研究补肾活血化痰法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以及其它相关心脑血管病症(如头痛、眩晕、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等)的治疗效果。“补肾活血化痰汤”是我校附属深圳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疾病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导师罗陆一教授集四十多年临床经验,既充份考虑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性,又顾虑其危险因素,并结合中老年人体质多虚的特点,以肾虚为本,瘀血、痰阻为标的机理立论,经多年验证创制而成的纯中药汤剂。是方由熟地黄、补骨脂、制首乌、怀牛膝、制半夏、制南星、石菖蒲、川芎、三七等中药组成。目的:研究中药汤剂“补肾活血化痰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证实“补肾活血化痰汤”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提供有疗效的新方法、新制剂。方法:选取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192例,并且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mm或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住院号顺序随机分为中药“补肾活血化痰汤”治疗组T、“阿托伐他汀钙”西药对照组A、和基础治疗基础组B。三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用药:口服“阿司匹林”每日1片(每片100mg),晚上服用。治疗组T采用补肾活血化痰汤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对照组A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每日1片(每片lOmg),晚上服用。基础组B只给予基础治疗用药。各组均以90天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类型、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尿和大便等三大常规指标,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与血流变的指标。再作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完成临床研究。结果:治疗组T补肾活血化痰汤治疗后,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上,显效率46.03%,总有效率为83.87%,与对照组A比较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基础组B比较,则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各类型斑块数目均明显下降,斑块总数由128个降到89个,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与对照组A比较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基础组B比较,则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T治疗后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均明显下降,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但与对照组A、基础组B比较(除基础组B, Crouse积分外)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T在Crouse积分比较基础组B,则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在心绞痛疗效上,治疗组T痊愈率42.86%,显效率50.79%,总有效率为87.30%;心电图改善显效率52.38%,总有效率为87.30%。心绞痛程度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积分改善、心电图疗效、及心绞痛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钙对照组A及基础治疗基础组B,有非常显着差异(均P<0.01);在中医临床症状总体疗效上,治疗组T显效率47.62%,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T治疗后,各项中医临床症状除记忆力衰退一项外,P=0.000<0.01,有非常显着性差异。中医临床症状总体积分改善、个别症状积分改善(除记忆力衰退、视力下降外)、及中医临床症状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A及基础组B,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或显着差异(P<0.05);在调控血脂方面,治疗组T患者治疗后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得到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有非常显着差异(均P<0.01),但与对照组A比较则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而与基础组B比较TG、HDL-C有非常显着差异(均P<0.01),TC、LDL-C则无显着差异(均P>0.05);在降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值上,治疗组T患者治疗后,CRP值明显下降,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与对照组A比较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基础组B比较,则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在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上,治疗组T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浆比粘度均明显下降,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与对照组A、基础组B比较(除血浆比粘度外)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血浆比粘度比较则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最后,经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绞痛症状积分值和相应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系数为0.819,P=0.000,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心绞痛症状积分值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性。结论:补肾活血化痰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着,未发现毒性副作用,安全可靠。除治疗心绞痛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亦显着得到改善。补肾活血化痰汤且具有调脂、降低炎症因子,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作用,能减少或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整体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抑制颈动脉、以致整体动脉粥样硬化,顾护心脑血管,防范治疗心肌缺血,脑缺血,预防心脑血管事故的发生。最后,本研究显示心绞痛症状积分值和相应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性,可以认为心绞痛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邴蕾蕾[10](2008)在《健脾补肾、活血降浊法治疗临床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以健脾补肾、活血降浊为法治疗临床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WHO修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并按照国际公认的Mogensen诊断分期标准,选取属Ⅳ期糖尿病肾病(即临床DN),同时符合中医辨证,证属脾肾亏虚,瘀浊内阻证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对照的试验方法,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病人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使血糖、血压控制在要求水平。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毒清颗粒口服,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糖肾平,疗程8周。详细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流变、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结果:1.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6.7%,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性(P<0.05)。2.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6.7%,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性(P<0.05)。3。糖肾平在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糖肾平在改善血脂、血流变、肾功能、降低或消除尿蛋白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研究结果肯定了糖肾平“健脾补肾、活血降浊”的临床疗效,丰富了中医药治疗临床DN的理论内容,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补肾活血法治疗32例老年性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肾活血法治疗32例老年性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二地卫矛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1.3 中医辨治 |
1.4 常用治则治法 |
1.5 其他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2.1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 |
2.2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
2.3 发病机制研究 |
2.4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6 终止试验标准 |
2.7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试验设计 |
3.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药品来源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3 安全性观察 |
4.4 疗效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病例收集情况 |
7.2 基线比较 |
7.3 疗效比较 |
7.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
8 讨论 |
8.1 立论依据 |
8.2 组方分析 |
8.3 疗效分析 |
8.4 机理探讨 |
8.5 思考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1: 中英文缩略词 |
附2: 中医症状积分评分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样本量的估算 |
2.3 干预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声明 |
2.9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资料收集情况 |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情况 |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糖尿病肾病防治的严峻性 |
1.1 患病人群基数大 |
1.2 多重危险因素促成DKD |
1.3 DKD逐渐成为透析首要因素 |
1.4 缺乏疗效满意的DKD药物 |
2 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的优势 |
2.1 全面管理,实时监控 |
2.2 辨证服用中药汤剂 |
2.3 中医特色疗法 |
3 疗效分析 |
3.1 中医慢病管理对肾脏指标的影响 |
3.2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3.3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脂指标的影响 |
3.4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糖指标的影响 |
3.5 中医慢病管理对营养学指标的影响 |
3.6 中医慢病管理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4 患者中医慢病管理获益分析 |
4.1 监控疾病进展,提高患者依从性 |
4.2 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
4.3 提高整体生存质量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根据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入0、1、2和3分 |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易栓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复发性流产的理论探讨 |
1 西医学对复发性流产易栓症的认识 |
1.1 西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1.2 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原因 |
1.2.1 易栓症 |
1.2.2 免疫因素 |
1.2.3 内分泌因素 |
1.2.4 解剖学因素 |
1.2.5 遗传因素 |
1.2.6 感染因素 |
1.2.7 男方特有因素 |
1.2.8 社会因素 |
1.3 复发性流产中易栓症的发病机制及检测指标 |
1.3.1 发病机制 |
1.3.2 检测指标 |
1.4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治疗 |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2.1 病名溯源 |
2.2 中医病因 |
2.3 现代中医对复发性流产的辨证分型 |
2.4 其他治疗方法 |
2.5 中医学对复发性流产易栓症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中药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制定标准 |
3 数据统计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4.1 两组年龄情况比较 |
4.2 两组流产次数情况比较 |
4.3 两组患者流产天数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5 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6 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4.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I、RI比较 |
4.9 两组患者治疗后保胎成功率比较 |
4.10 安全性评价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 立论依据 |
1 研究目的 |
2 低分子肝素治疗RSA作用机制 |
3 方义分析及药理研究 |
二 疗效分析 |
三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2 |
致谢 |
(4)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复发性流产的理论研究 |
1.1 中医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1.1.1 古代对滑胎的论述 |
1.1.2 病因病机的论述 |
1.1.3 对滑胎的论治 |
1.1.4 近代对复发性流产病机的论述 |
1.1.5 近代对复发性流产的论治 |
1.2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概况 |
1.2.1 肾虚血瘀与复发性流产 |
1.2.2 补肾活血法与复发性流产 |
1.2.3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 |
1.2.4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实验研究 |
1.2.5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系统分析 |
1.3 复发性流产现代研究进展 |
1.3.1 关于复发性流产的定义 |
1.3.2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治疗概况 |
第二章 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系统分析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检索策略 |
2.2.3 文献纳入标准 |
2.2.4 文献排除标准 |
2.3 文献评价方法 |
2.3.1 文献筛选 |
2.3.2 数据提取 |
2.3.3 偏倚风险评估 |
2.4 统计学处理 |
2.4.1 数据综合 |
2.4.2 异质性分析 |
2.4.3 敏感性分析 |
2.4.4 发表性偏倚识别 |
2.5 结果 |
2.5.1 纳入研究筛选结果 |
2.6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6.1 文献描述 |
2.6.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3 安全性评价 |
2.7 META分析结果(疗效结果总结见表3) |
2.7.1 妊娠超过12周有效率比较 |
2.7.2 安全性分析 |
2.7.3 敏感性分析 |
2.7.4 偏倚检测 |
2.7.5 妊娠早期流产率的比较 |
2.7.6 安全性分析 |
2.7.7 敏感性分析 |
2.7.8 偏倚检测 |
2.7.9 活产率的疗效比较 |
2.7.10 安全性分析 |
2.7.11 敏感性分析 |
2.7.12 偏倚检测 |
2.7.13 ACA抗体转阴率的比较 |
2.7.14 安全性分析 |
2.7.15 敏感性分析 |
2.7.16 D-II聚体水平的数值比较 |
2.7.17 敏感性分析 |
2.7.18 偏倚检测 |
2.7.19 中药与西药疗效亚组分析 |
第三章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的用药规律 |
3.1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的选方用药 |
3.2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常用中药类别及频次 |
3.3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33项研究首20种药物与分布 |
3.4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活产率疗效 |
3.5 孕前及孕期补肾活血药的应用 |
3.6 小结 |
3.7 讨论 |
3.7.1 资料总结 |
3.7.2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分析 |
3.7.3 研究和方法学质量分析 |
3.7.4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的用药特点分析 |
3.7.5 活血化瘀中药应用探讨 |
3.7.6 孕前和孕期补肾活血药的分析 |
3.7.7 中药活血药与西药抗凝剂的探讨 |
3.7.8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期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温阳活血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DKD的认识 |
一、DKD流行病学 |
二、DKD发病机制 |
三、早期DKD的防治 |
第二节 中医学对DKD的认识 |
一、古中医对DKD的认识 |
二、现代中医对DKD的认识 |
三、DKD的中医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第三节 临床研究方案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临床设计 |
三、治疗方法 |
四、取穴标准 |
五、试验药物名称及规格、药物分配 |
六、观察指标 |
七、疗效评价 |
八、数据处理方法 |
九、不良事件观察及处理 |
十、伦理学要求及保证依从性措施 |
第四节 研究路线 |
第五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完成情况比较 |
二、一般资料比较 |
三、两组病例的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
四、疗效指标比较 |
五、安全指标比较 |
第六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芪丹饮联合艾灸治疗DKD的分析 |
三、芪丹饮治疗早期DKD机制 |
四、艾灸治疗DKD机制 |
五、选穴依据 |
六、安全性分析 |
第七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辨证标准 |
1.2.4 疾病分期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脱落与剔除标准 |
1.5.1 终止病例标准 |
1.5.2 脱落病例标准 |
1.5.3 剔除病例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6.1 实验设计 |
1.6.2 使用药物 |
1.6.3 治疗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7.1 一般资料 |
1.7.2 疗效指标 |
1.7.3 安全性监测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疗效 |
2.3 神经功能评分 |
2.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
2.5 中医证候积分 |
2.6 血液流变学参数 |
2.7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西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3.2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3.3 “肾虚血瘀”与缺血性中风 |
3.4 肾脑复元汤组方原理 |
3.5 补肾活血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选穴及依据 |
3.6 针刺与中药复方的协同疗效分析 |
4 结论 |
5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
附录3 既往史评分 |
附录4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
附录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 |
附录6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透析时机选择与透析患者预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血液透析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
研究一 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消症散结法延缓CKD5期非透析患者透析时机的初步探索研究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份 理论研究 |
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 |
(一) 中医经典文献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传统认识 |
(二) 现代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与研究 |
(三) 西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
(一) 中医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二) 现代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
(三)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性研究 |
二、罗陆一教授论治冠心病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学术观点和经验总结 |
(一) 罗陆一教授从肾论治冠心病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立论依据 |
(二) 补肾活血化痰汤的方组药理分析与研究 |
(三) 既往的科研成果、临床实践总结 |
第二部份 临床研究 |
研究目的 |
一、数据与方法 |
(一) 病例选择与分组 |
(二) 治疗方案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五) 统计学处理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临床资料分析 |
(二) 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比较 |
(三) 临床总体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比较 |
(四) 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
(五) 心电图疗效比较 |
(六) 血脂指标疗效比较 |
(七) 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变化比较 |
(八)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
(九) 心绞痛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
(十) 安全性监察 |
(十一) 脱漏及处理 |
三、疗效分析 |
四、典型病例分析 |
五、讨论 |
(一) 肾虚是导致五脏六腑虚衰的根本,亦是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共同发病基础 |
(二) 痰浊、血瘀是肾虚所导致的病理产物,亦是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共同发病条件 |
(三) 本虚标实,肾虚痰瘀互阻是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主要病机 |
(四) 补肾活血化痰法是治疗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有效方法 |
(五) 补肾活血化痰法是预防冠心病与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 |
(六) 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冠心病检测窗口,提供"治未病"可行条件 |
第三部份 结语 |
一、结论 |
二、本课题的创新点 |
三、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四、本课题的未来展望与应用范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病例随机分组方法与结果(随机数字表法) |
附录二:SPSS统计学分析图表 |
附录三:主要英语缩略词表 |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健脾补肾、活血降浊法治疗临床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二、一般资料 |
(一) 病例分组 |
(二) 一般情况 |
三、治疗方法 |
(一) 基础治疗 |
(二) 分组治疗 |
(三) 疗程 |
四、观察指标 |
(一) 安全性指标 |
(二) 疗效性指标 |
五、疗效评定标准 |
(一)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二)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三) 疾病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六、统计方法 |
七、研究结果 |
(一) 中医症状总疗效 |
(二)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 |
(三) 两组治疗前后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
(四) 两组治疗前后对血脂的影响 |
(五) 两组治疗前后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六) 两组治疗前后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影响 |
(七) 两组治疗前后对肾功能的影响 |
(八)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八、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一) DN的发病机制 |
(二) DN的防治 |
三、导师观点:脾肾两虚、瘀浊内阻是临床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病机 |
(一) 脾肾两虚是临床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 |
(二) 瘀浊内阻是导致临床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 |
四、健脾补肾、活血降浊是治疗临床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方法 |
(一) 健脾补肾以治其本 |
(二) 活血降浊以治其标 |
五、方药探讨 |
(一) 组方配伍 |
(二) 中药溯源 |
(三) 现代药理研究 |
六、疗效及机理分析 |
(一) 对中医症状的总疗效 |
(二) 辅助改善糖代谢 |
(三) 降低血脂,调节脂代谢紊乱 |
(四) 改善血液流变学 |
(五) 降低肾小球高滤过,减少或消除蛋白尿 |
(六) 改善肾功能指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四、补肾活血法治疗32例老年性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地卫矛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D]. 阮克进(Nguyen Khac T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D]. 高振桓.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易栓症的临床观察[D]. 黄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Meta分析[D]. 张文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温阳活血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D]. 陈玉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D]. 萧宇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6)
- [7]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D]. 马雷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D]. 司徒宝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10]健脾补肾、活血降浊法治疗临床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D]. 邴蕾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