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碉楼民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碉楼,民居,藏族,班玛,形态,丹巴,荥阳。
碉楼民居论文文献综述
杨昱洲,吕红医,李彦宗,李啸雷[1](2019)在《荥阳碉楼民居》一文中研究指出荥阳碉楼是河南民居的种类之一,文章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测绘,对其历史沿革、建筑特征及其防御特点进行研究,为荥阳碉楼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8期)
李祥林[2](2019)在《作为生活场域的羌族碉楼民居》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历戊戌年(2018年)寒露这天,汶川绵虒羌锋村友人汪清寿发来几幅照片,是有关他们村寨碉楼重建情况的。说起羌锋这座碉楼,去过川西北岷江上游并了解羌族文化者并不陌生。当时,我在微信圈转发了照片,对此表示祝贺,并且写道:"‘5·12’大地震受损、数年后垮塌的羌锋碉楼重新立起来了。这座碉楼本是沿岷江上行进入汶川的醒目标志,上面有1996年费孝通先生题写的‘西羌第一村’五个金色大字。这些年来,我屡去羌锋,也屡在寨子中心的碉楼残迹前拍照,有很深、很深的感叹。如今,碉楼重建,了却村里人一桩多年的心愿,(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崔文河[3](2016)在《青南地区碉楼民居更新设计研究——以班玛县科培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青海省南部擎檐柱式碉楼进行地域性解读,选取班玛县科培村典型新老碉楼民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营建智慧和民居更新中的问题,通过擎檐柱式碉楼更新设计案例,探讨空间功能优化、太阳能绿色建筑技术、再生资源利用、民族建筑文化等要素的整合设计方法,指出乡土民居更新应是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绿色设计理念融合有机更新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常乐,郭田甜,刘砚[4](2016)在《理塘藏族碉楼民居形态特点及演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碉楼民居是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原生形态,广泛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形态、内外部装饰及主体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了独有的地域性。随着社会环境和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甘孜州藏族碉楼民居也发生着变化,根据碉楼平面形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方形——碉楼1.0混合期"、"1形——碉楼2.0过渡期"和"L形——碉楼3.0分离期",文章针对这叁种不同时期碉楼形态的发展演变进行探析,以期对碉楼的发展与保护提高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6年04期)
张博强,郝思怡,王军[5](2014)在《青南班玛县藏族碉楼民居探析—以灯塔乡可培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班玛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于2011年申报国家文化遗产成功,青南班玛碉楼这一独特的高原民居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班玛县碉楼民居在建筑空间、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生态意义上都有鲜明特色。由于青南地区地广人稀,人文地理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不通汉语,因此当今中国民居研究的领域内,至今尚无针对班玛碉楼民居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4年06期)
张博强[6](2014)在《青南班玛县藏族碉楼民居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班玛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于2011年申报国家文化遗产成功,青南班玛碉楼这一独特的高原民居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班玛县碉楼民居在建筑空间、历史文化、生态意义上都有鲜明特色。由于当地藏区规模小、完全不通汉语、交通不便,当今民居研究领域,至今尚无针对班玛碉楼民居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本论文以青南班玛县传统碉楼民居为研究主体,从对青南班玛县碉楼民居实地调研测绘和对居民采访入手,采用整体与局部相辅佐、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资料文献的查阅,分析、归纳、整理,分析班玛县碉楼的村落空间、单体空间、类型特征、造型、细部等。结合当地地域特征,深入分析并研究其生产生活方式对碉楼的影响,碉楼的分布规律,建筑使用功能与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结合等。为保护青南班玛地区传统藏族碉楼民居、传承和发展其地域文化做一些相关研究并提出适当建议,也利于未来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本文总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2章)通过背景资料调研整理出青南班玛县基本情况。第二部分(第3章)分析总结调研实例。第叁部分(第4章)分析提炼村落空间及单体功能分区中的布局原则、规律。第四部分(第5章)归纳空间形态形成的主导因素。第五部分(第6章)提出关于传统碉楼保护及新时代碉楼建造的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张博强,郝思怡[7](2014)在《青南地区班玛县碉楼民居空间布局及形态特征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班玛碉楼营造技艺"于2011年申报国家文化遗产成功,这一独特高原民居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班玛碉楼有着藏式碉楼的一些共性,如底层储藏、厚重外观、沿坡建房、封闭空间等等,此外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防御性较低、分布规律独特等等。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班玛碉楼的空间形态特征,希望对传统班玛碉楼的保护及利用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4年04期)
骆琳,石峰[8](2013)在《连云港碉楼民居的调查与保护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连云港市碉楼民居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色,同时提出连云港碉楼民居保护的问题,并从加强法制管理、注重维修、规划等方面来对碉楼加强保护。(本文来源于《文物建筑》期刊2013年00期)
关雪峰[9](2012)在《浅谈嘉绒藏族古碉建筑——丹巴县中路、梭坡碉楼民居》一文中研究指出丹巴县是嘉绒藏族古碉建筑的典型地区,本文以中路和梭坡村为例,通过走访考察,从古碉建筑的历史源流与数量分布、类型与功能、碉楼民居与建造技术及建筑的色彩与宗教文化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丹巴古碉建筑。(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2年04期)
沈飞[10](2010)在《贡觉叁岩地区碉楼民居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叁岩地区的人文地理,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叁岩碉楼民居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提高人们对碉楼式民居的认识,促进我国传统民居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0年10期)
碉楼民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历戊戌年(2018年)寒露这天,汶川绵虒羌锋村友人汪清寿发来几幅照片,是有关他们村寨碉楼重建情况的。说起羌锋这座碉楼,去过川西北岷江上游并了解羌族文化者并不陌生。当时,我在微信圈转发了照片,对此表示祝贺,并且写道:"‘5·12’大地震受损、数年后垮塌的羌锋碉楼重新立起来了。这座碉楼本是沿岷江上行进入汶川的醒目标志,上面有1996年费孝通先生题写的‘西羌第一村’五个金色大字。这些年来,我屡去羌锋,也屡在寨子中心的碉楼残迹前拍照,有很深、很深的感叹。如今,碉楼重建,了却村里人一桩多年的心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碉楼民居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昱洲,吕红医,李彦宗,李啸雷.荥阳碉楼民居[J].建筑与文化.2019
[2].李祥林.作为生活场域的羌族碉楼民居[J].文史杂志.2019
[3].崔文河.青南地区碉楼民居更新设计研究——以班玛县科培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6
[4].常乐,郭田甜,刘砚.理塘藏族碉楼民居形态特点及演变探析[J].四川建筑.2016
[5].张博强,郝思怡,王军.青南班玛县藏族碉楼民居探析—以灯塔乡可培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
[6].张博强.青南班玛县藏族碉楼民居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7].张博强,郝思怡.青南地区班玛县碉楼民居空间布局及形态特征浅析[J].城市建筑.2014
[8].骆琳,石峰.连云港碉楼民居的调查与保护思考[J].文物建筑.2013
[9].关雪峰.浅谈嘉绒藏族古碉建筑——丹巴县中路、梭坡碉楼民居[J].住区.2012
[10].沈飞.贡觉叁岩地区碉楼民居特点研究[J].山西建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