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成人正常骶髂关节与Ⅰ期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比较

儿童和成人正常骶髂关节与Ⅰ期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比较

一、正常骶髂关节和Ⅰ期强直性脊柱炎在儿童与成人期的影像学对比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徐聃[1](2021)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外周血清中HMGB1在疾病诊断及活动度评估中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不同病程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水平,评估其在JIA疾病诊断及活动度评价中的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JIA患儿,收集其初诊、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的血样,同时收集反应性关节炎患儿和健康儿童的血样作为对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HMGB1的水平,收集并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疾病活动度评分等临床疾病特征和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64名儿童,其中女性31名(48.4%)。JIA患儿初诊中位年龄为9.25(1.42-15.42)岁,中位病程为2.38(1.53-49.31)月。与其他组相比,s JIA患儿初诊时血清HMGB1水平较多关节RF(+)组(22.73±11.61 vs 10.24±4.44,P=0.0020)、多关节RF(-)组(22.73±11.61vs 8.17±2.12,P<0.0001)、少关节型组(22.73±11.61 vs 11.69±3.48,P=0.0100)、附着点炎症相关关节炎亚组(22.73±11.61 vs 12.34±6.62,P=0.0069)、反应性关节炎组(22.73±11.61 vs 6.39±1.83,P<0.001)、健康儿童组(22.73±11.61 vs 3.97±0.98,P<0.0001)均显着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与附着点炎症相关的关节炎亚组HMGB1水平也明显升高(12.34±6.62 vs 3.97±0.98,P=0.0455)。初诊时,HMGB1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rs=-0.4604,P=0.0028),与C反应蛋白(rs=0.4069,P=0.009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rs=0.3174,P=0.0460)和铁蛋白(rs=0.3629,P=0.0214)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所有样本的结果显示JIA患儿的血清HMGB1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rs=0.2027,P=0.0102),C反应蛋白(rs=0.3129,P<0.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rs=0.2094,P=0.0079),JADAS-27(rs=0.5400,P<0.0001),s JADAS-27(rs=0.7264,P<0.0001)和JSp ADA(rs=0.4211,P=0.0164)显着相关。结论:血清HMGB1可能与JIA的临床疾病活动有关,其中s JIA患儿初诊时血清HMGB1显着升高,提示其可能成为JIA敏感的炎症标志物及新的治疗靶点。

王磊[2](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CT/MRI表现及其MR脂肪抑制技术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CT、MRI表现,比较STIR、SPAIR-T2WI、FS-T2WI三个MR脂肪抑制技术检查AS的成像效果。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住院、门诊AS患者中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共65例,采集病史,行实验室检查、CT和MR检查。其中30例MR检查采用斜冠状位T1WI、STIR、FS-T2WI和SPAIR-T2WI序列,另35例为斜冠状位T1WI、STIR和斜轴位FS-T2WI序列。先逐例观察患者CT、MRI表现,并按病程、活动性分组分析其CT、MRI表现之差异,同时比较CT、MRI两种技术的显像差别;再从影像均匀性(U)、脂肪肌肉相对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等入手评价三种脂肪抑制技术的成像效果。所有观察、测量与评分均由相应专业两名医师共同完成或独立测评后取平均值。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结果1.影像表现分析(1)AS骶髂关节CT、MRI常见表现包括骨质侵蚀、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面下骨质囊变、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关节软骨病变、关节间隙改变和关节强直,以双侧受累为主;少见表现包括关节积液、腰5/骶1关节突病变、髋关节受累、周围软组织肿胀等。(2)AS骶髂关节常见影像表现中,骨质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间隙改变、骨髓水肿及关节软骨病变MRI表现在活动性与非活动性患者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CT所见明显差异表现为关节强直(P<0.05);骨质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及关节软骨病变MRI表现在不同病程患者组间的差异同样明显(P<0.05);2例活动性患者治疗后MRI可见BME变化。(3)MRI对AS的总体检出率高于CT(P<0.05)。MRI对骨质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以及软组织肿胀的检出优于CT(P<0.05),但对骨质增生硬化的检出不及CT(P<0.05);二者对关节间隙改变、关节强直的检出无明显差异(P﹥0.05)。2.MR脂肪抑制技术比较(1)影像均匀性比较:FS、SPAIR序列左右两侧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STIR序列左右两侧间无明显差异;三个序列同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脂肪肌肉相对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比较:FS、SPAIR序列rSNR和rCNR左右两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IR序列rSNR和rCNR左右两侧间无明显差异;三个序列rSNR和rCNR同侧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髓水肿病灶SNR和CNR比较:三个脂肪抑制序列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之间SPARCC评分无明显差异。(4)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脂肪抑制均匀性、整体质量评分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很好(ICC:0.816-0.895);伪影评分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好(ICC:0.672-0.725);病变明显性评分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极好(ICC:0.912-0.997);解剖结构评分观察者内一致性很好(ICC:0.851-0.893),而观察者间STIR、FS序列一致性很好(ICC:0.825-0.874),SPAIR序列一致性极好(ICC:0.914)。三种脂肪抑制序列关于脂肪抑制均匀性、伪影、解剖结构、病变明显性以及整个影像质量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扫描方位:斜冠状位成像较斜轴位成像在关节面、关节间隙的显示更加清晰、直观,但在病灶的检出上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1.AS骶髂关节病变CT和MRI表现多样,其中MRI获得的诊断信息明显多于CT,可用于AS早期诊治和活动性及病程分析。2.STIR、FS和SPAIR序列均能用于AS骶髂关节扫描,其中STIR序列斜冠状位扫描最佳。

旦增晋哲(Tenzin Jigzhe)[3](2020)在《一期OLIF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医源性的有创操作、毒品、静脉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等的滥用,导致腰椎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或感染导致脊柱不稳或神经压迫时考虑行手术治疗。后入路的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劣势,如难以彻底清除脊柱前柱的病灶及损伤大等。近些年斜外侧腰锥锥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在国内外兴起,存在其独特的优势,现广泛应用于退变及滑脱治疗中,但目前对于OLIF治疗腰椎感染在国内开展研究较少,疗效及安全性仍需临床证实。2.目的:探讨一期经OLIF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3.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09月于我院收治的22例一期经OLIF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间隙感染病人,男16例,女6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3.9±9岁,平均随访时间16.03±4.7月。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感染,其中L2/3节段6例,L3/4节段6例,L4/5节段10例,术后监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评估感染的治疗情况。记录病人的基本情况、感染细菌种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DI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通过观察影像学检查(X线片、CT(computed tomography))观察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融合情况(X线采用Brantigan评价方法及CT采用Siepe评价方法)。4.结果:本次手术时间103~141min,平均121.09±31.28min,平均出血量115.90±73.26ml,平均的住院时间为11.68±3.35天。22例中9例细菌培养阳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大肠埃希菌2例、链球菌2例,其余培养阴性。所有患者的病理检查均提示急、慢性炎症表现。所有随访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症状逐渐好转,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8.82±1.3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的0.9±0.5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得分由术前的(66.5±7.9)%降低至(8.7±5.9)%。术后病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锥间隙前突角均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恢复,在随访过程中锥间隙高度及前凸角有一定程度丢失。3例病人术后出现胃肠道反应(均为胀气),1例病人出现胸腔积液,4例出现大腿前内侧的疼痛不适,对症治疗,并发症于1月内缓解。5.结论:一期经OLIF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临床效果满意。本研究表明此手术方案病灶清除有效、创伤小、融合率高、有助于椎间隙高度恢复,为微创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王艳[4](2020)在《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MRI检查的多序列成像特点为基础,分析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Brucella Osteoarthritis,BOA)系列MRI表现,评价MRI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的价值并提高对BO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38例BOA患者临床以及MRI扫描资料(序列包括TIWI,T2WI及STIR,包括8例T1WI增强扫描),由2位高年资中级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收集的68例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Brucellosis Sacroiliitis,BSI)、100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Brucellosis Arthritis of the Hip,BAH)、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及18例少见部位-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Brucellosis Symphysis Pubis,BSP)的临床资料与MRI图像进行分析,包括确定病变分期、病变发生部位、累及骨与关节(单侧/双侧)、T2WI关节软骨信号(增高/降低)、T1WI/T2WI/STIR序列骨髓信号(增高/降低)、骨质信号与形态改变(骨质增生硬化与破坏)、脂肪沉积、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信号及脓肿形成与否。其中,依据发病部位将BAH又分为骨髓水肿型、滑膜型和全关节型进一步研究其MRI特点;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骨髓炎型、关节炎型及脊柱炎型分别探讨。结果:本组收集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共计238例,男性187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32.3岁。MRI检查发现BOA急性期病变167例,亚急性期病变60例,慢性期病变11例,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BSI及急性期/亚急性期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18;p=0.341);其重要特征以累及单侧关节多见,单侧/双侧BSI及单侧/双侧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86;p=0.176);急性期/亚急性期BOA在MRI上主要表现为T2WI和STIR序列显示关节软骨及骨髓信号增高,T1WI序列骨髓信号减低,部分病变内见骨质增生硬化条状低信号,关节腔内少量积液,周围软组织炎性水肿、少数合并脓肿形成,增强后急性期/亚急性期骨与关节病变以均匀强化为主,周围脓肿呈环形强化,BAH较BSI软组织内形成脓肿更常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慢性期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及关节软骨小囊状破坏,边缘清楚,信号减低,出现骨质增生硬化,病变内脂肪沉积及部分形成慢性骨脓肿。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伴随布鲁氏菌病抗体滴度成倍增加,BOA病变无明显成比例进展趋势;MRI可清楚显示BOA治疗后转归情况。(1)BSI急性期47例,亚急性期17例,慢性期4例;单侧关节受累51例(2例左侧,30例右侧),构成比为75%(51/68);双侧关节受累17例,构成比为25%(17/68);单侧BSI中右侧发生率(58.9%)比左侧(41.1%)稍高。(2)本组BAH急性期68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6例;单侧关节受累63例;双侧关节受累37例,构成比分别为63%、37%;BAH骨髓水肿型MRI检查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病变内见骨质硬化改变53例,慢性期股骨头内骨脓肿1例。(3)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急性期37例,亚急性期15例,仅累及单一部位39例,累及两个以上部位13例,共计65个部位。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三种类型,1)骨髓炎型,累及30个部位;2)关节炎型,累及30个部位;3)脊柱炎型,累及5个部位。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发生于长骨骨骺及干骺端、单侧大关节及脊柱椎体的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水肿,部分可见骨、软组织及椎旁、椎管内范围局限的脓肿形成。(4)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依据患者临床病史描述症状持续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2例,慢性期1例;男性9例(左侧3例,右侧3例,双侧3例),女性9例(左侧1例,右侧2例,双侧6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以骨髓水肿改变为主,表现为耻骨联合一侧或双侧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呈高信号,以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骨髓水肿明显,可累及坐骨和/或耻骨支;耻骨联合周围软组织亦可明显水肿,肌间隙模糊,18例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关节间隙:18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关节横断最大层面间隙宽度为4-12毫米,平均关节间隙宽度为6.75毫米。结论: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以男性感染为主;多发生在较年轻年龄段,MRI检查通过多序列成像可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尽早清晰显示病变细节。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布鲁氏菌性关节炎以累及骶髂关节、周围单侧持重大关节为主,亦可见于关节少见部位,例如耻骨联合。另外,儿童布鲁氏菌性骨髓炎相较于成人更常见,以累及单侧长骨骨骺及干骺端为主;其累及上肢关节、脊柱相对于成人少见,脊柱以累及腰椎为主;由于儿童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重,病变发现早,发生骨质破坏更少见。MRI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方式对尽早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

韩芃[5](2019)在《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膝关节炎及合并腘窝囊肿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对难治性膝关节炎及合并腘窝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7年间153例(类风湿关节炎95例,脊柱关节炎58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科行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的难治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腘窝囊肿者20例(类风湿关节炎16例,脊柱关节炎4例)。通过比较术前及术后的炎症指标、疾病活动度、影像学指标、患者症状评分、胭窝囊肿阳性率及其分级,评价关节镜手术对于难治性膝关节炎及合并腘窝囊肿的疗效。结果:9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炎症指标如血沉[58(17-79)mm/1h比 19(9-30)mm/1h,P<0.001]、C 反应蛋白[3.72(0.92-8.14)mg/L 比 0.85(0.10-3.08)mg/L,P<0.001]、类风湿因子[64.6(20.2-193.3)比 20.5(10.0-58.4),P<0.001]、DAS28 评分[(4.67±1.25)分比(2.81±1.23)分,P<0.001]、膝关节不适度评分[5(4-6)分比2(1-3)分,P<0.001]及超声下膝关节积液量(P<0.05)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58例脊柱关节炎患者的炎症指标如血沉[27(12-54)mm/1h比 20(16-28)mm/1h,P<0.001]、C 反应蛋白[3.27(1.06-6.95)mg/L 比 1.41(0.34-3.03)mg/L,P<0.001]、膝关节不适度评分[2(0-5)分比1(0-3)分,P<0.001]、背痛程度评分[5(4-5)分比2(1-3)分,P<0.001]及超声下膝关节积液量(P<0.001)术后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腘窝囊肿阳性率(16.84%比6.32%,P=0.023)及分级(P=0.007)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脊柱关节炎合并腘窝囊肿阳性率(6.90%比5.17%,P=0.697)术后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但4例胭窝囊肿分级均下降。结论: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膝关节炎疗效较好,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亦可降低疾病的活动度,同时对合并的胭窝囊肿有一定治疗作用,可降低胭窝囊肿的分级。

仰肖敏[6](2019)在《定量DCE-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活动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使用动态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e,DCE-MRI)定量分析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2.以临床BASDAI活动评分为标准,分析不同定量参数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活动性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和区别病情活动期各参数的有效性及最佳效能。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诊断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25例。参照早期诊断标准:入选患者病程小于半年,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并且经X线或CT检查骶髂关节未见其他异常影像学表现。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范围14-63岁,平均年龄30.7±11.9岁。收集正常对照组15例,年龄范围17-41岁,平均年龄27.53±7.02岁。分别测量骶髂关节面下骨髓区DCE-MRI四组定量参数值(Ktrans、Kep、Ve、Vp),比较早期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定量参数值的差异。第二部分:本研究总共纳入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1例,根据临床BASDAI评分,并参考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活动组及非活动组,其中活动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范围14-47岁,平均年龄27.95±9.17岁;非活动期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范围21-63岁,平均年龄36.7±11.54岁。测量骶髂关节面下骨髓区DCE-MRI各定量参数值,分析两组间差异性。分析各参数和BASDA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并比较区别活动组各参数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约登(Youden)指数等。结果:结果1:通过测量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及正常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区DCE-MRI各定量参数值得出早期组:Ktrans为0.652(0.4771.079)、Kep为0.693(0.3960.987)、Ve为0.447(0.1830.847)、Vp为0.051(0.0170.230);正常组:Ktrans为0.503±0.411、Kep为0.619±0.379、Ve为0.221(0.0420.702)、Vp为0.083(0.0080.187)。经统计学分析,参数Ktrans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数Kep、Ve、Vp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2:41例骶髂关节炎患者中,21例患者处于活动期(M13,F8),而20例处于非活动期(M11,F9),两组之间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与非活动组的年龄、ESR、CRP和BASDAI评分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检验统计量t值或z值分别是-2.69、-2.5653、-2.6474、-5.569,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定活动组和非活动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面下骨髓区DCE-MRI各定量参数值得出:活动组的Ktrans为0.806(0.5091.753)、Kep为1.185±0.483、Ve为0.663±0.228、Vp为0.055(0.0330.200);非活动组的Ktrans为0.388(0.1970.798)、Kep为0.877±0.443、Ve为0.244(0.1350.441)、Vp为0.132(0.0480.371),活动组的Ktrans、Kep、Ve指标值显着高于非活动组,活动组和非活动组的Ktrans、Kep、Ve比较的检验统计量t值或z值分别为-3.1690、2.1300、-3.7431,三组定量参数对应的P值均低于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活动组和未活动组之间的定量参数Vp值比较的z值为1.330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DCE-MRI各定量参数与BASDA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得出,Ktrans、Kep、Ve及Vp与BASDAI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40(P=0.0004)、0.2058(0.1968)、0.5301(P=0.0004)、-0.2158(0.1754),其中Ktrans、Ve与BASDAI评分具有相关性,且Ktrans、Ve值与BASDAI评分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定量参数Ktrans、Kep、Ve及Vp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活动期与缓解期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7905、0.6595、0.8429和0.6226,敏感度为95.2%、57.1%、85.7%和75%,特异度为55.6%、75%、80%和52.4%。其中定量参数Ve值对应曲线下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0.8429。当Ve取临界值0.4470时,诊断骶髂关节炎活动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80%。结论:1、DCE-MRI定量研究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其中Ktrans值最为敏感;2、DCE-MRI能够运用四种定量参数来评估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两组之间Ktrans、Kep及Ve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trans、Ve值和BASDAI评分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ROC联合曲线显示,定量参数Ve值对应曲线下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0.8429。当Ve取临界值0.4470时,诊断骶髂关节炎活动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80%。

袁卿坤[7](2019)在《儿童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临床诊断思路 ——附149例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149例儿童“关节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形式的病因及其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性分析和判断,并以129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为例对其各亚型着重分析,归纳总结儿童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诊断思路。方法:选自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149例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患儿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收集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149名关节积液患儿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129例(86.6%),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4%),反应性关节炎3例(2%),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3例(2%),骨关节结核3例(2%),血友病性关节炎2例(1.3%),半月板损伤2例(1.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0.7%)2.儿童“关节积液”的主要病因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在三个年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在学龄前期多见,骨关节结核在幼儿期多见。3.不同年龄组JIA构成比相差不大,其中幼儿期的男女发病率相近,而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组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其中,与附着点炎症相关的关节炎的发病与性别、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发病率高,学龄期多见。4.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特征性分析: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铁蛋白、D-二聚体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在各亚型JIA患儿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全身型显着。人类白细胞抗原B27阳性在各亚型JIA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以与附着点炎症相关的关节炎显着。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在早期发现关节积液方面关节B超和X线、MRI存在统计学差异,即关节B超比X线、MRI敏感性高。结论:临床上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患儿病因复杂,需结合病史、症状、查体和相关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分析,避免误诊漏诊。1.149例“关节积液”患儿的病因分析中,以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最常见,依次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应性关节炎、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血友病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对129例以关节积液为首诊并诊断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该疾病具有异质性,其分型诊断需要依靠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强调需除外其他疾病。3.影像学检查在关节症状的诊断与评估等方面比临床更具优势,但目前仍缺乏针对我国儿童关节积液的评分标准。

刘少玲[8](2017)在《少关节型和与附着点炎相关的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少关节型(oligoarticular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oJIA)、与附着点炎相关的关节炎(enthesitis related arthritis,ERA)的临床特征、疾病活动指标、药物治疗及疗效。方法采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就诊的139例ERA、oJI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其起病时的疾病特点、实验室检查、磁共振影像学表现。于治疗后1月、3月、6月为时间点,收集不同时期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及总体疼痛评分(VAS),比较治疗前后疗效差异。结果139例患儿中,ERA组74例(53.2%),平均年龄为11.32岁,男女比例高达8.25:1;oJIA组65例,均为持续型。ERA易受累关节依次为膝63.5%、髋50%、足44.6%、腰背痛35.1%等,而oJIA主要受累关节为膝(64.9%)、踝(32.3%)等。ERA患儿HLA-B27阳性率显着高于oJIA组(74.3%vs 12.3%,p值<0.05),两组中抗核抗体(A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vs 10.8%,p值>0.05)。仅有2例ERA患儿出现虹膜睫状体炎,HLA-B27均为阳性,均不伴ANA阳性。108例患儿随访6个月,65例(占60.2%)采用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ASP)口服联合治疗,病情严重者联合依那西普或短期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不同治疗方案的VAS均有显着下降(P<0.05),ERA患儿益赛普组、激素组和oJIA患儿激素组的ESR均有显着改善(P<0.05);ERA患儿激素组的CRP亦有显着下降(p<0.05)。所有治疗方案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ERA与oJIA相比发病年龄较晚,且男性患儿显着多于女性,oJIA组男性略高于女性。本组资料中仅2例ERA患儿合并虹膜睫状体炎,HLA-B27均为阳性,且均不伴ANA升高。MRI在JIA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TX联合SASP治疗可使多数患儿病情获得缓解,对于病情严重的JIA患儿,生物制剂或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部分可改善患儿的MRI影像学改变。

冯征[9](2013)在《女性幼年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女性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为本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以便于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方法:收集并总结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小儿内科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间临床资料完整的6例女性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uvenile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女性JAS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NSAID+MTX+中药治疗效果、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发病年龄6-10岁,平均7.67岁。确诊时间2-11年,平均6.43年。1例有阳性家族史。6例患儿均以外周关节疼痛起病,伴腰骶部疼痛或外周小关节病变,呈间歇性,早期表现不典型。体格检查可见Schober试验(+)、双侧腰骶椎横突处压痛(+)、“4”字试验(+)等骶髂关节炎阳性体征。6例中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uman leukocyteantigen B27,HLA-B27)阳性5例;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tate,ESR)12-72mm/h,均不同程度增快。骶髂关节影像学表现:2例Ⅰ~Ⅱ级,3例Ⅱ级,1例Ⅲ级。均经规则治疗,缓解5例,部分缓解1例。1例1年后失访,余5例经4~6年治疗随访,5例患儿均未出现脊柱强直,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进展。结论:女性JAS的临床特点如下:女性发病率较男性低,可无明确家族史,以腰骶部疼痛起病多于男性,小关节受累较男性更常见,较少整个脊柱受累。早期症状常不典型,且多呈间歇性发作,就诊过程复杂,早期治疗不规范。体格检查可见骶髂关节炎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可有HLA-B27阳性,ESR增快。女性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多处于在炎症阶段,及时治疗预后较男性患儿及成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为好。因此对于以腰背痛及外周关节疼痛起病的女性儿童,无论有无明确家族史及骶髂关节阳性体征,均需及早行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检测HLA-B27,并长期随访,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改善预后。

叶淦湖,陈焕亮,李义凯,屠永刚[10](2010)在《儿童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儿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虽然就诊症状各异,但所有患者均有骶髂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以及CT上以髂骨面改变为主的骶髂关节影像学改变以及血沉或C反应蛋白的升高。结论针对骶髂关节炎的物理学检查是发现本病的重要线索,而CT对确诊有重要价值,结合实验室检查更有利于早期发现本病。

二、正常骶髂关节和Ⅰ期强直性脊柱炎在儿童与成人期的影像学对比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骶髂关节和Ⅰ期强直性脊柱炎在儿童与成人期的影像学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外周血清中HMGB1在疾病诊断及活动度评估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影像学研究进展及选择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强直性脊柱炎CT/MRI表现及其MR脂肪抑制技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评分标准与分组方法
        3.1 评分标准
        3.2 对象分组
    4 检查技术和方法
    5 图像分析与后处理
        5.1 CT/MRI表现分析
        5.2 数据测量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临床资料
    2 CT检查
        2.1 CT表现
        2.2 CT表现分组比较
    3 MRI检查
        3.1 MRI常见表现
        3.2 MRI其他表现
        3.3 不同病程组MRI表现比较
        3.4 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组MRI表现比较
        3.5 AS治疗前后MRI表现
    4 CT和 MRI检查结果比较
        4.1 CT与 MRI阳性征象比较
        4.2 CT阴性MRI阳性征象分析
    5 MR脂肪抑制技术比较
        5.1 影像均匀性
        5.2 脂肪肌肉相对SNR与 CNR
        5.3 骨髓水肿的SNR、CNR及其SPARCC评分
        5.4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5.5 扫描方位
讨论
    1 影像表现分析
        1.1 CT表现分析
        1.2 MRI表现分析
        1.3 CT和 MRI检查情况比较
    2 MR三种脂肪抑脂技术比较
        2.1 三种脂肪抑制技术成像特点
        2.2 脂肪抑制与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2.3 水肿组BME显示与SPARCC评分
        2.4 扫描方位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一期OLIF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术前术后评估方法
    2.6 影像学评估指标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3.结果
    3.1 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3.2 临床疗效
    3.3 实验室结果比较(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
    3.4 影像学评估
    3.5 细菌培养及病理结果统计
4.典型病例
5.讨论
    5.1 腰椎间隙感染的手术选择
    5.2 OLIF入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适应证
    5.3 本研究术式的疗效及优势
    5.4 OLIF手术的相关并发症
    5.5 术中内置物的选择
    5.6 本研究的局限性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脊柱化脓性感染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骶髂关节炎MRI图像判定与分析
        1.4 仪器与扫描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MRI诊断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少见部位-MRI 诊断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膝关节炎及合并腘窝囊肿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膝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脊柱关节炎
    难治性关节炎合并胭窝囊肿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成人胭窝囊肿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定量DCE-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活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分组
    2.检查设备与方法
        2.1 常规MRI检查方法
        2.2 DCE-MRI检查
        2.3 图像处理及数据测量
    3.统计学分析
结果一
    1.早期组A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定量参数值对比分析
结果二
    1.AS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2.AS患者DCE-MRI定量参数与临床评分结果分析
        2.1 AS活动组和非活动组各定量指标的比较分析
        2.2 AS患者DCE-MRI定量参数与临床评分相关性分析
        2.3 AS患者DCE-MRI定量参数的ROC曲线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儿童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临床诊断思路 ——附149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少关节型和与附着点炎相关的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139例少关节型和与附着点炎相关的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部分 108例少关节型和与附着点炎相关的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致谢
在读期间学位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9)女性幼年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辅助检查
    2.4 治疗方案
    2.5 随访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早期临床表现
    3.3 实验室检查
    3.4 影像学检查
    3.5 其他辅助检查
    3.6 早期用药及确诊时间
    3.7 治疗
    3.8 预后及随访
第4章 讨论
    4.1 女性 JAS 的临床表现
    4.2 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4.3 影像学检查的特点
    4.4 诊断及鉴别诊断
    4.5 误诊分析
    4.6 治疗及预后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儿童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级标准
2 结果
    2.1 本组大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外周大关节, 无1例为腰骶部痛为首发症状。
    2.2 针对骶髂关节的体格检查发现, 所有患者的4字试
    2.3 骨盆前后位X线片, 0级19例;
    2.4 本组患者ESR检测值在3~58 mm/h, ESR升高者9例 (16~58 mm/h, 平均24 mm/h) ;
3 讨论

四、正常骶髂关节和Ⅰ期强直性脊柱炎在儿童与成人期的影像学对比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外周血清中HMGB1在疾病诊断及活动度评估中的意义[D]. 徐聃.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强直性脊柱炎CT/MRI表现及其MR脂肪抑制技术比较研究[D]. 王磊.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3]一期OLIF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D]. 旦增晋哲(Tenzin Jigzhe).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D]. 王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膝关节炎及合并腘窝囊肿的回顾性研究[D]. 韩芃.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6]定量DCE-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活动性的研究[D]. 仰肖敏. 皖南医学院, 2019(12)
  • [7]儿童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临床诊断思路 ——附149例病例分析[D]. 袁卿坤.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少关节型和与附着点炎相关的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分析研究[D]. 刘少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9]女性幼年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道)[D]. 冯征. 吉林大学, 2013(09)
  • [10]儿童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分析[J]. 叶淦湖,陈焕亮,李义凯,屠永刚.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0(06)

标签:;  ;  ;  ;  ;  

儿童和成人正常骶髂关节与Ⅰ期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