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荧光,生物,传感器,离子,胆酸,蛋氨酸。
荧光金论文文献综述
潘艺婷[1](2019)在《蛋氨酸/多肽保护的癌细胞特异性荧光金纳米团簇的体外细胞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于纳米材料的细胞生物成像技术正被应用于肿瘤的标记与成像,在肿瘤转移前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贵金属纳米团簇由于其简单的合成、可调节的荧光发射、已知的表面化学和固有的生物活性,最近成为极具前景的荧光材料。这其中,水溶性纳米团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纳米团簇在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的应用。水溶性团簇的表面配体类型,大致可以分带有亲水性官能团的小分子硫醇、水溶性的聚合物、核酸、多肽以及蛋白质等。相比于其他荧光纳米材料,水溶性团簇具有超小的尺寸、简单的合成方法、稳定荧光、低的细胞毒性和高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不仅如此,通过对其表面的配体进行功能化修饰,还可以赋予团簇多种多样的功能。利用配体与金属离子或H+的相互作用,可以设计出离子探针或纳米pH计;通过往配体上连接具有癌细胞靶向功能的官能团或分子,可以得到具有癌细胞靶向作用的纳米团簇,进而实现癌细胞靶向成像;利用配体之间的自组装,可以得到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或纳米载药系统。但目前为此,大多数的团簇都需要经过复杂而繁琐的后修饰步骤来实现其功能化,因此,发展一种简单的无需后合成步骤的功能化团簇就显得十分重要。本工作中,我们成功地合成了由蛋氨酸(Met)保护的新型金纳米团簇(Met-AuNCs),不需要进行任何合成后改性的步骤,4小时内即得到均匀尺寸的Met-AuNCs。Met-AuNCs的光学性质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与荧光光谱进行了表征。所制备的纳米团簇在pH值为4-12的水溶液中均表现出强烈的荧光,且在4℃黑暗中保存3个多月后仍具有明亮的荧光。值得注意的是,Met-AuNCs在识别癌细胞方面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与Met-AuNCs孵育1小时后,癌细胞均呈现出明显的荧光,而正常细胞的荧光响应却微乎其微。进一步的观察以及一系列的对照实验证实了团簇具有癌细胞靶向性的原因是癌细胞内过表达的L型氨基酸转运体与Met-AuNCs表面上的Met配体的特异性识别。同时,细胞毒性试验表明,Met-AuNCs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因此,蛋氨酸包裹的金纳米团簇可以作为一种易于合成、低毒、高灵敏度的肿瘤细胞荧光成像材料,并有望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在另一个工作中,功能多肽则被直接选用作为配体进行团簇的合成,这种方法同样不需要费时的后修饰步骤。在本工作中,我们使用简单的高温一锅法,合成了具有强荧光的多肽保护荧光纳米团簇。我们使用了两种多肽作为团簇的配体,即ECGAAAAAAAAAK(简称A9K)与谷胱甘肽(GSH)。其中,A9K分为两部分,ECG部分序列同GSH的序列,其上含有巯基用于与金团簇结合,第二部分为AAAAAAAAAK,具有靶向癌细胞并杀死癌细胞的作用。而第二配体GSH的加入,大大增强了团簇的荧光强度,并减少了A9K的用量,提高了团簇的水溶性。此合成的团簇不仅具有强的黄色荧光,而且可以借助表面的A9K多肽靶向癌细胞中进行荧光成像而不进入正常细胞。不仅如此,在进入癌细胞后,团簇还可进一步引起癌细胞的死亡,具有良好的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我们相信,本工作的团簇设计过程与合成方法将为以后多功能生物纳米材料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晋晓勇,张慧佳,官菊芳,彭娟[2](2018)在《荧光金纳米簇的合成及用于乳制品中叁聚氰胺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水热法,以胆酸钠为稳定剂与还原剂合成金纳米簇(AuNCs)。利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对AuNCs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该AuNCs具有较强的蓝色荧光和良好水分散性。叁聚氰胺与AuNCs作用后使其荧光增强,由此建立了一种测定叁聚氰胺的荧光分析新方法。实验结果显示,AuNCs荧光强度的变化值与叁聚氰胺浓度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F0)/F0]=2.0220+0.0187logc,相关系数为0.9925,检测限为2.30×10-9 mol/L。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可用于市售牛奶中痕量叁聚氰胺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敏[3](2018)在《荧光金纳米簇、碳点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与传感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的荧光分子相比,荧光纳米材料具有形貌尺寸易调控、光学稳定性高、可实现多功能化等优点。利用荧光纳米材料作为光学传感器,已成为化学、光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制备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包括金纳米簇(AuNCs)、碳点(CDs)及其复合纳米材料(Au/CDs),并基于荧光猝灭或增强建立新的传感平台,实现了对H_2S、Cr(VI)、抗坏血酸以及四环素的检测。第一章:综述了半导体量子点、贵金属纳米簇、碳点等荧光纳米材料在合成、性质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思路。第二章:基于N-乙酰基-L-半胱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ACC@AuNCs)构建了荧光传感器,已成功用于H_2S的检测。H_2S会引起AuNCs荧光猝灭,检测机理一方面是由于AuNCs中的Au(I)与H_2S作用形成了Au_2S,另一方面是由于纳米簇粒径变大。与其他阴离子、氨基酸和硫醇相比,该传感方法对H_2S有良好的选择性,线性范围是0.002-120μmol·L~(-1),检出限是1.8 nmol·L~(-1)(S/N=3)。此外,该传感器进一步应用于实际水样和血清样品中H_2S的检测,结果与ICP-AES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满意的回收率和精确度结果表明,该荧光传感器在生物和环境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第叁章:以玉米为碳源、二乙烯叁胺(DETA)为氮源,采用微波辅助加热法一步合成了高分散性、灵敏度和稳定性好的氮掺杂碳点(N-CDs),由于内滤效应,在Cr(VI)存在下N-CDs的荧光发生显着猝灭。而加入抗坏血酸(AA)后,其荧光恢复。基于该荧光“猝灭-恢复”的现象,N-CDs可作为一种双功能荧光传感器用于Cr(VI)和AA的分析测定。Cr(VI)和AA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0179-575μmol·L~(-1)和18-212μmol·L~(-1),检出限分别是0.6224 nmol·L~(-1)和0.93μmol·L~(-1)(S/N=3)。此外,因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N-CDs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得到了比较好的回收率。第四章:分别制备金纳米簇(AuNCs)和碳点(CDs),在此基础上采用微波辅助加热法制得荧光纳米复合材料Au/CDs。由于结合了AuNCs和CDs的优点,复合材料Au/CDs展现出了比单一材料更优的光学性能。与一系列重要的小分子相比,只有四环素(TCs)能显着猝灭Au/CDs的荧光,基于此构建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传感体系,线性范围是0.02-203μmol·L~(-1),检出限是2.8 nmol·L~(-1)(S/N=3)。该方法有望应用于食品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第五章:对本论文中的新型荧光纳米材料:金纳米簇(AuNCs)、碳点(CDs)及其复合纳米材料(Au/CDs)作为荧光传感器,在检测离子、小分子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总结,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张航[4](2018)在《荧光金、锌簇的原位合成及电化学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影像学能在细胞或亚细胞层面上将复杂病理及生理过程中的特定分子图像化,反映出传统方法无法直观获得的活体状态下细胞或分子水平信息,成为了一门定性或定量研究生物学行为的新学科。分子影像学目前包括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光学成像这叁大类方法。与此同时,光学成像因其操作简单、直观性强、分辨率高及成像速度快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其在研究疾病发病机理、基因病变和相应的生理及病理学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近年来,原位生物合成靶向自成像技术作为光学成像的一种,因其无创性、简便性及长效性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强烈兴趣。本论文首先构建了两种原位生物合成自成像体系,创新性利用电化学手段对该生物合成体系中的特征分子进行了表征,探讨原位合成体系的内在机理,并将研究方法扩展到单细胞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分别原位生物合成金、锌纳米簇,建立肿瘤细胞的自成像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纳米簇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有效靶向肿瘤Hep G2细胞。随着反应时间增加,纳米簇在细胞质区逐渐增多,表明原位生物合成体系的成功构建。(2)设计制备血红蛋白(Hb)及单壁碳纳米管(SWCNT)修饰碳纤维超微电极(CFUME),通过电化学检测原位合成锌簇体系中药物触发细胞释放的特征分子过氧化氢(H_2O_2)。该电极具有高选择性、灵敏度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可动态检测该模型H_2O_2分子。(3)为进一步研究细胞之间的差异性,一种新型铂修饰Si C@C纳米线电极被用来监测原位合成体系中的单细胞内ROS/RNS变化,该方法有望从单细胞水平上解释原位生物合成机理。(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28)
马欢[5](2018)在《基于双发射荧光金纳米颗粒的新型生物传感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不断进步和发展,从零维到叁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纳米材料。谷胱甘肽包裹修饰的AuNPs(GS-AuNPs)是一种超小的荧光发光贵族金属纳米颗粒,其粒径大约为2.5 nm,与以往的AuNPs的区别在于,GS-AuNPs存在着两个荧光发射中心,其荧光波长和强度可调,拥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同时抗光漂白能力非常强,纳米颗粒尺寸超小,无毒,生物相容性好,这些优点促使AuNPs在生物小分子、重金属离子、酶、核酸等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论文以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性价比高、操作简单方便的荧光检测方法为基础,以GS-AuNPs作为荧光探针,在生物传感领域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双发射荧光超小金纳米颗粒自身的电子转移性质,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比率型生物传感分析方法用于农药残留检测。本论文中所使用的超小金纳米颗粒在800 nm处拥有相对较高的荧光强度,而同时在600 nm处拥有相对较低的荧光强度,而这种具有不同荧光强度的双发射荧光金纳米颗粒也是第一次被成功合成。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巯基化合物导致金纳米颗粒的荧光双发射峰发生完全相反的变化,导致800 nm处荧光减弱,600 nm处荧光增强。因此,在加入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解硫代乙酰胆碱以后,所产生的巯基水解产物能够与金纳米颗粒共价结合,从而导致双发射峰荧光强度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变化;然而,当加入农药作为AChE抑制剂以后,AChE活性被抑制,几乎不能产生硫代胆碱产物,从而导致金纳米颗粒的荧光强度无法发生明显的变化。该生物传感体系对于农药的检测具有高的灵敏度,其对于涕灭威和毒死蜱两种农药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2 nM和0.07nM,因此,这一简单方便的方法非常适用于AChE的活性研究和农药残留检测,甚至能够用于复杂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的检测。2.基于胰蛋白酶的稳定性及价格优势,进一步发展了双发射荧光金纳米颗粒用于蛋白酶活性检测和农药检测的生物传感体系。本文中所用金纳米颗粒拥有更高的F_(800)/F_(615)荧光比值,加入胰蛋白酶和带负电荷的底物多肽以后,金纳米颗粒的荧光强度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变化;然而,加入农药作为胰蛋白酶的抑制剂以后,酶活性被抑制,无法产生带巯基的短肽,导致金纳米颗粒荧光变化不明显,因此,该生物传感体系能够用于农药残留的检测。3.大部分的荧光分子信标一般都使用有机分子或者纳米材料作为其荧光的猝灭剂,但是许多的过渡金属离子也有很好的荧光猝灭效果,能够成为一种非常小的荧光猝灭剂,比如Cr~(3+),与其他金属离子不同,Cr~(3+)的配体交换速率非常小,可与DNA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基于铬离子强的荧光猝灭能力,开发了一种铬离子位点特异性标记于DNA上的新型分子信标。通过对盐浓度、pH以及铬离子浓度进行调节,分别对铬离子猝灭dsDNA和ssDNA的荧光效率进行动力学测试,旨在验证铬离子与ssDNA反应的特异性。此外,通过ATP竞争实验,加深了对反应机理的理解,并且,通过设计一条部分互补序列和含有G碱基的“悬臂”结构,对铬离子结合DNA的特异性序列和长度进行优化,用于合理的设计分子信标,由此而得到的分子信标不仅其检测限低至0.3 nM,还可以用于区分核酸单碱基的错配,效率高达22倍。因此,这样的金属离子-核酸复合物不仅能用于开发生物传感器,还能用于构建开发新型材料,潜力极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01)
齐伟男[6](2018)在《氨基酸荧光金纳米簇Schiff Bases修饰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设计简单、响应快速并可实现原位、实时检测、实时成像等优点的荧光探针监测生命活动相关的物质,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和手段。传统的有机荧光探针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一系列优点,但是同时又存在毒性强、生物相容性低、水溶性差、制备较复杂及易受细胞或组织自身荧光干扰等缺点。近年来,具有高灵敏度、毒性低、生物相容性良好、制备简单的无机纳米荧光探针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目前大多数此类探针,存在着荧光强度较低或荧光性质不够突显,难以实现在生物研究中高效率应用的问题。纳米簇是一类新兴的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高的水溶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优异的稳定性和强烈的光致发光等性能,近年来在荧光分子标记、生物成像、生化分析检测等领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基于生物分子保护的纳米/纳米簇是一类由特定生物分子制备合成或保护的荧光探针候选材料,由于其表面存在大量易于生化修饰的功能基团,便于对其进行表面生物分子的修饰与功能化,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进一步改善其理化性能,为研究生物分析检测的新方法与技术提供了可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基于以上,本论文制备了几种氨基酸保护的荧光金纳米簇,讨论了利用席夫碱反应对其进行功能化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赖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能够进行席夫碱反应修饰,进而制备了赖氨酸-水杨醛@金纳米簇(Lys-SA@Au NCs),其表现出优异的“双荧光”光学性质,基于此,构建了高灵敏度铜离子的“双荧光”比率型荧光探针检测方法。同时,由于其呈现出的光学特性,探索了Lys-SA@Au NCs在烟草悬浮细胞中的成像。此外,探究了以生物碳源为基础制备荧光碳纳米材料的可能性,并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本论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以赖氨酸作为保护剂制备的赖氨酸金纳米簇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及光学性质;其次,赖氨酸金纳米簇能够进一步通过水杨醛对其进行席夫碱反应修饰,修饰后的Lys-SA@Au NCs具有430nm和535nm两个荧光发射峰,同时这两个荧光发射峰的荧光强度比值能够通过水杨醛浓度进行调控。2.根据Lys-SA@Au NCs的光学性质,以此构建了高灵敏度的比率型荧光探针传感器,发现铜离子只对发射波长为430nm处的荧光发射峰有猝灭响应,而对535nm出荧光发射峰无响应,因此将其应用于铜离子的检测,其最低检出限为1.5μmol,同时其荧光强度比值与铜离子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3.初步研究了Lys-SA@Au NCs在烟草悬浮细胞中的成像分布情况,发现Lys-SA@Au NCs能够很好的进入到烟草悬浮细胞中,并呈现出其具有的荧光特性。4.通过水热合成法以百合多糖为基础碳源,讨论了不同元素掺杂修饰碳点的荧光性质,发现:(1)以“N”掺杂修饰的碳点(NCDlps)最大激发波长为37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90 nm;(2)以“S”掺杂修饰的碳点(SCDlps)最大激发波长为430 nm时,最大发射波长为520 nm;(3)以“P”掺杂修饰的碳点(PCDlps)最大激发波长为380 nm,最大激发波长为510 nm左右;(4)以“NS”掺杂修饰的碳点(NSCDlps)最大激发波长为37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60 nm;四种碳点均表现出良好的斯托克斯位移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阳[7](2018)在《基于Poly(A)DNA模板荧光金纳米簇的化学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脱氧核糖核酸(DNA)具有序列容易设计、分子识别作用、易酶裂解和双螺旋刚性结构等诸多优点,是一种合成金属纳米簇的理想模板。作为一类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金纳米簇具有合成方法简单、光学性能稳定、模板多样和不易被光漂白等优点。近年来,金纳米簇在电分析化学、生物成像、生物传感、医疗检测等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鉴于DNA的优异特性,本文以poly(A)DNA为模板合成金纳米簇(AuNCs),并作为荧光探针构建了一系列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的化学生物传感新方法,用于化学、生物分子(如四环素、叁聚氰胺)的检测。此外,基于富G(G-rich)DNA和DNA-AuNCs临近猝灭效应,发展了荧光生物传感新平台用于DNA的通用检测;基于DNA-AuNCs和二氧化锰(MnO_2)纳米片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一种通用的非标记型荧光生物传感平台用于DNA和蛋白质的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poly(A)DNA模板的AuNCs作为荧光指示剂,发展了一种快速、无标记的荧光传感方法用于四环素(TC)的检测。该方法以poly(A)DNA为模板,柠檬酸钠为还原剂,在90℃水浴条件下合成了AuNCs。该AuNCs具有荧光强度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在TC存在时,由于TC和AuNCs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AuNCs荧光强度显着降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在室温下10 min内即可实现对TC的灵敏检测,线性范围为0.1~60μmol/L,检出限为20 nmol/L。此外,该方法用于牛奶样品中TC含量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8.8%~103.2%。2.利用Hg~(2+)和叁聚氰胺(MA)之间以及Hg~(2+)和AuNCs之间结合能力的差异,以poly(A)DNA模板的AuNCs作为荧光探针,构建了一种非标记型、高灵敏的化学生物传感平台用于检测MA。在Hg~(2+)存在的情况下,通过Hg~(2+)和Au~+之间的d~(10)-d~(10)金属相互作用(5d~(10)(Hg~(2+))-5d~(10)(Au~+)),AuNCs的荧光被迅速猝灭。当MA引入反应体系,AuNCs的荧光恢复。这是因为Hg~(2+)-MA的络合作用大于Hg~(2+)-Au~+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更稳定的络合物,阻止了Hg~(2+)猝灭AuNCs的荧光信号,导致体系荧光信号恢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实现了对MA的灵敏检测,线性范围为0.05~1μmol/L,检出限为16.6 nmol/L。此外,该方法应用于牛奶样品中MA含量的检测。3.当富含鸟嘌呤的DNA序列临近DNA-AuNCs时,通过光诱导电子转移(PET)作用,DNA-AuNCs的荧光信号显着猝灭。基于这种现象,本章构建了一种通用型荧光生物传感平台用于DNA的检测。当目标DNA(H1N1)不存在时,富含鸟嘌呤碱基的DNA(6G probe 2)和DNA-AuNCs不能杂交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鸟嘌呤无法足够靠近荧光基团,荧光不能淬灭。反之,当目标DNA存在时,DNA-AuNCs的杂交序列、6G probe 2的互补序列(非富含鸟嘌呤序列)分别和目标DNA杂交,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同时使荧光金纳米簇和富含鸟嘌呤序列相互靠近,导致AuNCs的荧光猝灭。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成功实现对H1N1的灵敏检测,线性范围为1~100 nmol/L,检出限为200 pmol/L。同时,该方法通过设计合适的DNA序列,可用于其他目标核酸分子的检测,具有较好的通用性。4.基于MnO_2纳米片和DNA-AuNCs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一种无标记的通用荧光生物传感平台,用于生物分子的识别。DNA-AuNCs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作为荧光探针。MnO_2纳米片具有良好的荧光猝灭性能,作为猝灭剂。MnO_2纳米片对DNA-AuNCs具有较高的猝灭效率,导致DNA-AuNCs的荧光显着猝灭。这主要是因为单链DNA为模板的DNA-AuNCs可以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吸附到MnO_2纳米片表面,导致荧光信号降低。当目标DNA被引入该体系,DNA-AuNCs的部分序列可以和目标DNA杂交,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导致DNA-AuNCs和MnO_2纳米片表面之间的吸附作用显着减弱,DNA-AuNCs的荧光信号得以恢复。类似的,当凝血酶引入该体系,DNA-AuNCs与凝血酶可以形成DNA-凝血酶复合物,DNA-AuNCs从MnO_2表面解离出来,使得荧光信号恢复。该方法实现了对凝血酶的灵敏检测,线性范围为0.2~20 nmol/L,检出限为100 pmol/L。该方法具有简便、成本低和效率高的优点。(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8-05-01)
韩璐璐[8](2018)在《荧光金纳米簇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纳米材料以其优异的物理性质,易于制备和光稳定等独特优点,成为当前纳米科学研究的焦点。迄今为止,科学研究者已开发出几种不同类型的荧光纳米材料,包括半导体量子点,碳量子点以及金属纳米簇。其中金属纳米簇是由几个到几百个原子组成,已经成为一类新的发光纳米材料。它们的尺寸在费米波长的范围内,与其他较大的颗粒的纳米晶体相比,显示出更好的电学,光学和生物医学性质。本论文用简单的方法合成金纳米簇,并对其的应用做了不同的研究。具体方法如下:(1)利用11-巯基十一烷酸(11-MUA)作还原剂和保护剂,一步水热法合成具有强烈荧光的水溶性金纳米簇(Au NCs),基于Cu~(2+)修饰的Au NCs@11-MUA构建了“关-开”型荧光探针用于多巴胺(DA)的选择性高灵敏检测。Au NCs@11-MUA溶液中加入Cu~(2+)离子后,Au NCs@11-MUA的荧光发生猝灭,体系的荧光信号处于“关闭”状态。在DA存在下,由于DA与Cu~(2+)具有更强的结合力,形成比Au NCs@11-MUA-Cu~(2+)复合体更稳定的络合物,将Cu~(2+)从Au NCs@11-MUA表面移除下来,使Au NCs@11-MUA的荧光得到恢复,体系的荧光信号呈“打开”状态。Au NCs@11-MUA探针的荧光恢复程度与DA的浓度在0.02~5.0?M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 nM(S/N=3)。应用于人血清和尿液中DA的检测,回收率为93.2%-97.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08%,表明该法可应用于人体内多巴胺的检测。(2)设计了一种用于检测血红蛋白的荧光纳米传感器,用11-MUA与甲硫氨酸(Met)合成双配体修饰金纳米簇。实验结果证明过氧化氢和血红蛋白分别存在的情况下,金纳米簇的荧光均可以发生微弱的猝灭。但当两者同时加入到金纳米簇溶液中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降低程度大大增强,经过分析证明是基于血红蛋白催化生成羟基自由基。在优化条件下,在0.08~8.0?M范围内,血红蛋白浓度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检出限低至0.047?M(S/N=3)。这为血红蛋白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方法,且该方法成功地用于实际样品分析。(3)我们通过绿色合成法,用色氨酸作保护剂和还原剂,简单快速的制备出金纳米簇。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我们所制备出的金纳米簇的光学性能和尺寸进行了表征。Trp-Au NCs的最大发射波长为457 nm。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方法,且该方法的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亚硝酸根离子可以引起Trp-Au NCs发生聚集,并且显着降低Trp-Au NCs荧光强度。由于荧光强度的高低与亚硝酸根离子的浓度呈负相关,我们借此用于亚硝酸根离子的检测。荧光强度随着亚硝酸根离子浓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地下降,并且计算得到该法办法的亚硝酸根离子检出限低至0.042?M(S/N=3)。此外,该检测方法对亚硝酸根离子选择性较高,并成功将其用于实际酱腌菜中亚硝酸根离子的检测。(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4-20)
彭涛,王见一,谢叁磊,姚凯,孙淑娟[9](2018)在《蛋白质杂化荧光金纳米簇的制备及在汞离子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牛血清白蛋白为稳定剂和还原剂,采用一步法合成荧光金纳米簇,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制备的荧光金纳米簇呈较规则的球形,粒径均一,约为(2.00±0.05)nm,在紫外灯下发出明显的红色荧光,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60和635 nm。Hg~(2+)可与制备的荧光金纳米簇特异性结合而使其荧光猝灭,基于此建立了"turn-off"型的荧光光谱法快速检测Hg~(2+)含量。优化了荧光金纳米簇的用量、p H值、检测体系等条件。荧光强度与Hg~(2+)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5~75.0μg/L范围内的线性方程为y=-26.76lgx+803.1(R2=0.9951),在75~900μg/L浓度范围内的线性方程为y=-0.27x+762.02(R2=0.9959),检出限为0.14μg/L(3σ)。在最优条件下,本方法可在3 min内完成检测。可快速、灵敏、简便地检测自来水中的Hg~(2+),自来水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6.8%~113.4%之间(n=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03期)
李英姿,何丹,汪德州,李迎彩,张艳[10](2017)在《荧光金纳米簇/单壁碳纳米管(AuNCs/SWNTs)复合材料制备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新型荧光金纳米簇/单壁碳纳米管(AuNCs/SWNTs)复合材料并研究其体外细胞毒性。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介导合成金纳米簇,并进一步合成AuNCs/SWNTs纳米复合材料,检测其荧光性,CCK-8方法检测其对人成纤维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制备的AuNCs/SWNTs纳米复合材料镜下有明显荧光,CCK-8结果显示,不同浓度AuNCs/SWNT材料分别与细胞共同培养24h,各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细胞存活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备的荧光AuNCs/SWNTs纳米复合材料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无体外细胞毒性,在肿瘤细胞成像及近红外热疗领域有潜在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7年12期)
荧光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水热法,以胆酸钠为稳定剂与还原剂合成金纳米簇(AuNCs)。利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对AuNCs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该AuNCs具有较强的蓝色荧光和良好水分散性。叁聚氰胺与AuNCs作用后使其荧光增强,由此建立了一种测定叁聚氰胺的荧光分析新方法。实验结果显示,AuNCs荧光强度的变化值与叁聚氰胺浓度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F0)/F0]=2.0220+0.0187logc,相关系数为0.9925,检测限为2.30×10-9 mol/L。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可用于市售牛奶中痕量叁聚氰胺的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金论文参考文献
[1].潘艺婷.蛋氨酸/多肽保护的癌细胞特异性荧光金纳米团簇的体外细胞成像研究[D].安徽大学.2019
[2].晋晓勇,张慧佳,官菊芳,彭娟.荧光金纳米簇的合成及用于乳制品中叁聚氰胺的检测[J].分析科学学报.2018
[3].李敏.荧光金纳米簇、碳点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与传感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8
[4].张航.荧光金、锌簇的原位合成及电化学表征[D].东南大学.2018
[5].马欢.基于双发射荧光金纳米颗粒的新型生物传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8
[6].齐伟男.氨基酸荧光金纳米簇SchiffBases修饰及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18
[7].李阳.基于Poly(A)DNA模板荧光金纳米簇的化学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8
[8].韩璐璐.荧光金纳米簇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9].彭涛,王见一,谢叁磊,姚凯,孙淑娟.蛋白质杂化荧光金纳米簇的制备及在汞离子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8
[10].李英姿,何丹,汪德州,李迎彩,张艳.荧光金纳米簇/单壁碳纳米管(AuNCs/SWNTs)复合材料制备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