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轮换注射卡减轻低分子肝素注射致皮下瘀血的研究

腹部轮换注射卡减轻低分子肝素注射致皮下瘀血的研究

王琳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轮换注射卡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住院病人1852例,按时间前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使用腹部轮换注射位卡,观察例数为1019例,对照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观察例数为833例,观察两组皮下瘀血率及出血面积。结果:实验组皮下瘀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瘀血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腹部轮换注射卡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可以减少皮下瘀血发生率及瘀血面积。

【关键词】腹部轮换注射卡;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皮下瘀血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7-0025-02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由普通肝素分解强化而成的低分子肝素钙或钠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快速而持续地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此类药物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半衰期长,出血危险性低,无须实验室检测[1]。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人的治疗,不良反应是引起皮下瘀血和血肿,严重时会出现硬结和坏死。黄和平等[2]报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局部瘀血发生率达30.13%。皮下瘀血不仅影响之后注射部位的选择,还以给患者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痛苦及费用[3]。经研究表明,规范轮换注射部位可以减少低分子肝素注射后产生的皮下瘀血[4]。因此,为方便临床护士简单有效的规范轮换注射部位,我科自制了腹部的轮换注射卡用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在减少皮下瘀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符合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852例,男1105例、女747例,年龄32~78岁。纳入标准:①无肝素及低分子肝素过敏史,并排除严重感染、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性疾病的患者;②用药前血小板计数、凝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各项指示在正常范围内;③入院后除口服拜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外,未使用过其他抗凝药物;④患者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注射用物所有患者使用1mL注射器(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抽吸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进行腹壁皮下注射。

1.2.2腹部轮换注射卡的制作使用防水性强并能随意折叠的纸张制作成长为25cm,宽为15cm的椭圆形(如下图1),纸片的中心有一直径为2cm的圆孔对准脐部,按以脐为中心左右10cm、上下5cm的范围内分别按顺序剪掉12个直径2cm的小孔,两边小孔部位对称,孔间间>2cm,并在小孔边标上数字1~6,并标明注射顺序,这些小孔对准的部位即为注射部位。

1.2.3注射方法观察组采用自制腹部轮换注射卡进行注射,护士按照注射定位卡的指示部位从左到右、1~6的顺序进行消毒定位,然后移开轮换注射位卡进行注射,注射后在注射卡上登记注射时间及部位。对照组按照以脐为中心,上下5cm,左右10cm的范围随机轮换注射部位,注射后在执行卡上登记注射时间。所有病人均采用捏起腹部皮肤、垂直进针、缓慢匀速推药液、注射后按压3分钟的规范皮下注射流程。

1.2.4评价方法皮下瘀血程度[5]:<0.5cm×0.5cm为无出血;(0.5cm×0.5cm)~(1.0cm×1.0cm)为轻度瘀血;(1.0cm×1.0cm)~(2.0cm×2.0cm)为中度瘀血;>2.0cm×2.0cm为重度瘀血。有研究证明因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发生皮下瘀血的高峰在48小时后[6],因此本研究选择在注射48小时后由固定的两名护士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情况,用透明直尺测量皮下瘀血的最大直径并记录。

1.2.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版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小结

两组患者不同轮换方法腹部注射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显示:2016年7月—2017年2月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3.1皮下注射所导致的皮下瘀血与其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及皮下注射后局部浓度有关[7]。通过研究显示,无规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可能使注射部位重复或两针距离过而导致皮下局部浓度高,易引起皮下瘀血,使用自制腹部轮换注射卡可以有效地减少皮下瘀血率。

3.2研究显示采用脐周上下5cm、左右10cm的范围内,避开脐周直径1cm范围注射[8],此处皮下脂肪多、毛细血管少,药物吸收性好,且注射时易捏起皮肤形成皱褶,使毛细血管松弛弯曲,利于药物扩散、吸收,不易产生皮下瘀血。本研究采用自制的腹部注射轮换注射卡正采用此范围,利用四个象限,对角轮换注射部位,使两针之间保持最大间距[9],以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

3.3本研究采用自制的腹部注射轮换卡具有以下优点:(1)定位清楚准确,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2)利用对角轮换注射部位,保持两针之间间隔最大距离,减少局部药物浓度;(3)要标记有明确的日期和时间,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之前注射部位的皮肤,便于分析、总结;(4)操作简单规范,护士不会因轮班而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或两针之间距离过近。

4.小结

通过本研究显示,使用自制的腹部注射轮换卡可以有效的避免注射低分子肝素后产生的皮下瘀血,并操作性强,容易护士和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胡大一.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不同抗栓疗法的对比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18-21.

[2]黄和平,陈平,孙元美.循证护理在腹部皮下注射中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5):410.

[3]刘冰,张俊红,刘思彤.等.选择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部位减轻不良反应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报,2008,15(1):31-32.

[4]开月梅,石兰萍,刘颜.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减轻低分子肝素注射致皮下出血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9):3-4.

[5]MengiardiS,TsakirisDA,LampertML,etal.Druguseproblemswithself-injected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sinprimarycare[J].EurJClinPharmacol.2011,67(2):109-120.

[6]薛花,刘海荣.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续时间对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B):71.

[7]许秀丽,朱秀琴.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

[8]贾雅琴,霍东波,王玉玲,等.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对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42-

743.

[9]杨朝霞.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方法[J].齐鲁护理学杂志,2002,8(5):382-383.

标签:;  ;  ;  

腹部轮换注射卡减轻低分子肝素注射致皮下瘀血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