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论文_李瑛

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经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验,美学,动画,视像,古诗词,意趣,英雄主义。

审美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瑛[1](2019)在《论近代西方艺术审美经验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审美经验"概念饱受西方美学界质疑,并深陷各种重估或推翻的尴尬境地。审美经验具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性",它成为近代理解艺术审美经验的重要知识路径。近代艺术审美过程的多感官联动、主体"融入性"、客体"认同性"构成艺术审美的发生机制,进而建构一种对象分离式的静观审美模式,其弊端在于审美经验长期游离于艺术品之外,形成各种关于艺术品失真的知识性解释。而现代艺术审美的在场论转向则专注于艺术品的自然性,即去形式化、日常性和生活性,并最终融入艺术审美的"在场性"。艺术作品"在场性"的过程,就是对象向意义的"构成物"转化的过程,这一构成物的存在就是审美经验之本源的呈现。(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亦水[2](2019)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国漫复兴语境下中国动画的审美经验创新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神话传说为文化大IP,在主题风格、影像呈现、叙事方式的叁个重要维度上,构建起一套逻辑自洽的新媒体动画表意形式,满足了大众审美文化的心理需求,奠定了其难以逾越的影史地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解严肃叙事、符号界"英雄"缺位等现象,为当代中国文化书写逻辑提供思考空间。(本文来源于《当代动画》期刊2019年04期)

肖伟胜[3](2019)在《审美经验现象学视野中的摄影——以罗兰·巴尔特《明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兰·巴尔特晚期撰写的《明室》不再坚守早期的符号学分析框架,而是把自己观看照片的审美经验作为探究摄影本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力图从现象学路径进入照片影像的内部。基于解读者的分析立场,他认为摄影的精髓是"曾在",它第一次让过去变得和现在一样确实可信,这种新奇感显示出摄影照片的幽灵本质。对巴尔特而言,受众和照片影像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文化事件,照片影像中存在着"意趣"和"刺点"两种异质性要素,"意趣"是作为教养的信息而诉诸于受众普遍关心的要素,而"刺点"是指在照片中像箭似地刺中受众的偶然性要素;从"刺点"层面看,摄影作品是观看者与拍摄对象的相遇,这种不经意的邂逅给受众带来了一种震惊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赢获来自于刺点所具有类似于原乐的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0期)

李春媚[4](2019)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审美经验”的悖论式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的整个经验体系中,审美经验是一种相对稳定、极富人文精神意蕴的经验形态。当下对审美经验的理论探讨,无法回避消费主义、资本逻辑、市场原则这样一些宏大而现实的时代背景。审美经验与社会经济运行之间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关联和互动。消费文化语境中,审美经验具体表现为现实感性经验、标准化经验、欲望狂欢经验、介入式经验,并分别呈现出物质主义与功利性凸显、"同质同构"与"共时生成"、与视像联袂、身体高度参与等鲜明特征。(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9年06期)

张玉琴[5](2019)在《杜威审美经验论的教育意义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杜威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经验”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说,杜威是在改造了传统哲学中的“经验”概念的基础上来改造教育的,因此,正确理解杜威的“经验”对于认清杜威教育思想乃至整个哲学都至关重要。而杜威的美学在他一般经验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经验的审美维度是理解杜威哲学中任何思想的关键,探寻杜威以“经验”为核心的审美理论更是理解杜威教育思想的一种独特路径和重要补充。本文认为,杜威审美经验的哲学为教育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把教育当作艺术,把生活当作艺术,都表明经验的理想由此照亮。所谓的民主即是根据人的行为之艺术来理解自身的社群,所谓教育的实现即是借助群体实现经验理想的方式,教育无外乎也是对人类生活意义的体察和如何形成智慧行动的探讨。杜威审美经验提示的教育含蕴无疑对教育中的认知观也起到了警示作用,无疑将教育放置在人类更大的背景去思考带来了重大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背后是以生活经验的重新制定为导向的。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成长,是为了人类更全面的解放,这清楚阐释了人类在乎的那些视野,这些视野提供了教育的确定意义的语境。一个摆在面前的挑战即是,人类怎样包容理解这层语境以及人类怎样践行这一理论的深层蕴意?将审美经验与教育完美融通是较明智的选择,二者着眼于对于人类生活远景的重新塑造,二者结合了审美和教化的特质于一体,以改造群体经验为己任。本文以杜威经验论的艺术审美为视角,探寻审美经验与教育的关系,试图揭示杜威审美经验论丰富的教育实践意蕴。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与意义。第一章阐明了杜威审美经验理论的内涵。在现实中,人类的经验往往呈现碎片化,不完满,不彻底,杜威提出“审美经验”的概念以标示经验发展的完满阶段,以例证经验可能拥有的高度统一性和完整性。可以说,审美经验是杜威经验论的中心,也是其独具匠心的创见。杜威进一步阐明了艺术的表现是经验完满实现的手段,审美经验或艺术对于杜威来说,意思大致相同,按照杜威的理解,艺术和审美都是为构造“一个”经验来服务的,只不过“艺术”侧重标示做和制造的进程,而“审美”侧重一种欣赏的或享受的体验。所以“一个经验”正是结合了艺术中的“做”和审美中的“受”为圆满表现形式的,“一个经验”正是在“做”与“受”达到完满和谐的状态时呈现的。本章试图首先论述杜威经验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差异,指出其经验哲学之要义,以此梳理杜威经验概念的丰富内涵。进一步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经验的特征,表明审美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延续,是经验达到完满时的特征,并以此呈现了一个经验的意义。再从经验的艺术维度阐明艺术作为经验的范例,艺术作为构建完满经验的手段,艺术在改造社群经验的作用和构造生活意义的理想。第二章讨论杜威的审美经验论与教育。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理解经验,往往是被人们忽视的主题,实际上,这正是杜威哲学的独到之处。他认为哲学不应该仅仅集中于经验的认知价值,而应将人类知识的工程放在更广阔的人类生活工程的语境中。把教育和生活相提并论,是杜威看到了二者之间深层次的一致性,这也许是杜威思想中最为深刻的东西,杜威看到了二者都和人类的幸福密切相关。在杜威那里,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相比,经验富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能给予人们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关于生活的启迪。所以,一方面说明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应以审美经验为榜样,努力使人类获得更好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教育应视为一种艺术,一种塑造人的最高的艺术。本章先是论述以经验为导向的教育哲学内涵,其具体表现为:一是教育的生活向度;二是教育的实践向度;叁是教育的人文情怀。其次论述基于审美理论的教育思想内涵,具体表现为:教育寓经验的连续和深度发展为一体;教育寓改造个体与群体经验于一体。第叁章揭露教育中审美经验的缺失。首先指出审美缺失在教育中的表现,一是艺术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欠缺,存在技术与表达脱节、艺术体验不够、学校缺少艺术氛围和艺术精神等问题;二是教育艺术的欠缺,表现为过多地“做”,相对少地“受”,“做”与“受”的结构失衡,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分离等问题。再次指出教育中审美经验缺失的原因在于教育价值的文化和实用的割裂,教育过程和目的的分歧和知识接受与体悟间的隔断。总之,通过案例所揭示的教育中的各类问题,有的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独立的,指出教育必须以经验为依托,艺术地、审美地进行教育将是我们不变的宗旨。第四章探讨审美经验维度的教育改革。如果教育能够朝向走向完整经验的方向去发展,那么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将重新恢复艺术化的生存方式,杜威有关审美与教育的理想将会得到实现。审美经验维度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审美为导向的教育要求学校和所有活动以提供直接的经验为目的。必须将教育问题的探究放置在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去进行,放置在对人的认识理解之上。所有学科内容和方法都是触及人类生活的问题,是每门学科与人类心灵的关系问题。教育要以最大的努力提供给孩子审美满足,这意味着不仅仅关注知识教育的发展,还应关注教育的传道、育人的情感精神方面,将受教育者还原到生活的本来面目。人类并不是屈服于超越自身的事物,而是将自身的善以其最大的努力置身于独特的语境中,在这一语境中,人是他自己的目标。正是在教育生活中和人的有价值的生长中,呈现出教育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来。具体来说教育目的中应突出人的实现问题,教育内容和方法应贯彻审美的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杜威审美经验中特别重视人的主动参与性,认为兴趣、想象、情感、反思与判断等直接与课程教学相关。论文最后提到学者对杜威的批评,并重申杜威将经验的定义超脱传统的认识论的影响,将它着陆于与普通的人类生活直接发生联系的产物,把经验理解为对于世界参与的,有意义的彼此的回应。然而,杜威并不认为哲学应该局限于经验的认知价值,他指出人类认知的工程应放在更加广阔和丰富的人类生活的更大的语境中去探究,应把知识作为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而非接受事实的过程,他将实用主义的认识观扩展到人类具体的教育、生活领域。为了不把经验主要作为一种认知形式讨论,也不以主观的或还原论的方式来处理经验,这就需要一种理论,以全景的方式来维持经验的全部情境特征和交易特征,从此需要出发,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个能反应经验实质的问题为追求理想的知识提供了语境。知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们把世界作为构造人类意义的工程来回应,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自然本能带着对审美的感知和意义的实现参与世界,而这正好在审美经验中得以阐明。总之,杜威的立意在于允诺一个既有创造性又有批判的人类生活愿景。时至今日杜威哲学思想中的审美精髓仍将伴随着现代人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光照也将更加夺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郑丕博[6](2019)在《分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经验”是西方美学中的核心概念,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析美学家们围绕审美经验问题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并进行了长期地论争。分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是理解当代美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分析美学家对审美经验的理解与康德、叔本华、杜威等传统美学家有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分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与日常生活美学等新兴的美学潮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此外,对分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整个分析美学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致力于对分析美学中的代表性的审美经验理论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论文首先考察了分析美学家重新探讨审美经验问题的原因。新艺术带来的崭新的艺术经验、维特根斯坦对“家族相似”概念的思考以及澄清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目标促使分析美学家重新反思这一概念。随后,论文根据分析美学家的思考与传统的审美经验理论的关系将这些代表性的观点分为叁类:第一类以门罗·C.比厄斯利和杰罗姆·斯托尔尼兹为代表,他们代表了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理论进行继承、归纳、总结的倾向;第二类以乔治·迪基、马歇尔·科恩和金斯利·普莱斯为代表,他们代表了对既有的审美经验理论进行全盘否定的倾向;第叁类以纳尔逊·古德曼、诺埃尔·卡罗尔、加利·伊斯敏格、罗伯特·斯特克、杰罗德·列文森等人为代表,他们不仅批评了传统的审美经验理论,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审美经验的重新界定。最后,结合当代美学发展的现实,本文对分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阿利,李磊[7](2019)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主义美学品格作为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经历了改革开放初年创作群体的自觉选择,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部电影的美学接续升级,再到90年代末至今的多元裂变与互渗融合,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张扬与隐遁交迭、内在意指和外在形式不断扩充的实践路径。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审美从批评角度要把握时代感和历时性,在一种总体的审美观照和纵向的接受美学中把握当下的现实主义电影表达方式。这对于中国电影价值体系和美学体系建设,对于促进中国电影建立更加完善有序的市场生态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舒[8](2019)在《基于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审美经验建构、创设生动的场景,引领学生亲历审美体验的过程有利于促进他们审美经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本文以《水墨画动物》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简要阐述了基于儿童审美经验建构的美术教学实践方法。(本文来源于《名师在线》期刊2019年08期)

王文卓[9](2019)在《“审美参与”:音乐审美经验的身体化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参与"理论可以用来阐释音乐审美经验的身体化问题,并能有效修正在"心灵美学"基础上形成的音乐审美经验论。从音乐审美现象的结构看,在生成性与接受性两端都存在值得深入探讨的身体介入现象,由此可以把音乐"审美参与"划分为两种样态:生成性"审美参与"和接受性"审美参与"。"审美参与"理论有侧重地凸显了身体,这就难免表现出理论上的不足。建构音乐美学中的身体话语应从审美经验的多样性出发,不仅要明确"审美参与"的普遍性,还要明晰审美经验中身与心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9年01期)

赵瑞刚[10](2018)在《基于审美经验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课程不断改革,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够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进行深刻理解,致使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审美经验鉴赏古诗词,使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本文主要对审美经验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1]。(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8年32期)

审美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媒体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神话传说为文化大IP,在主题风格、影像呈现、叙事方式的叁个重要维度上,构建起一套逻辑自洽的新媒体动画表意形式,满足了大众审美文化的心理需求,奠定了其难以逾越的影史地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解严肃叙事、符号界"英雄"缺位等现象,为当代中国文化书写逻辑提供思考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1].李瑛.论近代西方艺术审美经验的嬗变[J].广西社会科学.2019

[2].陈亦水.《哪吒之魔童降世》:国漫复兴语境下中国动画的审美经验创新表达[J].当代动画.2019

[3].肖伟胜.审美经验现象学视野中的摄影——以罗兰·巴尔特《明室》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4].李春媚.消费文化语境中“审美经验”的悖论式实现[J].学习与实践.2019

[5].张玉琴.杜威审美经验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郑丕博.分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9

[7].张阿利,李磊.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经验[J].民族艺术研究.2019

[8].王舒.基于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J].名师在线.2019

[9].王文卓.“审美参与”:音乐审美经验的身体化建构[J].中国音乐学.2019

[10].赵瑞刚.基于审美经验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分析[J].中华少年.2018

论文知识图

建筑品质判断的理想模型语文思维机制的要素层次图羌寨碉楼实景照片(图片来源:清华大...:语文课程设置(知识体系选取)图美洲虎高级跑车3-115 卡利西安当代艺术中心

标签:;  ;  ;  ;  ;  ;  ;  

审美经验论文_李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