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上游流域论文-侯丽,马义娟,王国玲,苏志珠,张瑾

汾河上游流域论文-侯丽,马义娟,王国玲,苏志珠,张瑾

导读:本文包含了汾河上游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弃耕地,土壤养分,机械组成,汾河上游流域

汾河上游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侯丽,马义娟,王国玲,苏志珠,张瑾[1](2019)在《汾河上游流域弃耕地土壤养分及其与机械组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汾河上游流域弃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与机械组成的关系,并为研究区的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2种主要弃耕地类(退耕还林地和荒草地)以及周边耕地土壤养分及其与机械的组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明显,有机质含量平均值表现为耕地>荒草地>退耕还林地;全氮含量表现为耕地>荒草地>退耕还林地;全磷含量整体差别不明显;全钾含量表现为退耕还林地>耕地>荒草地;弃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表层(0~20 cm)>下层(20~40 cm)的规律,具有表聚现象,全钾含量弃耕地表现为表层<下层、对照耕地表现为表层>下层;弃耕地土壤养分与机械组成密切相关,黏粒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多寡的关键性粒级。(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连勰,黄峰[2](2019)在《伊洛河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对蓝水绿水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决策就是水资源决策,这一命题已经被诸多研究证实并被研究者和决策者所认识。本文以黄河流域中游的伊洛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分布式流域农业生态水文模型SWAT(SoilandWaterAssessmentTool),在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重大背景下,分别设置了6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基于蓝水和绿水的视角,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本文对SWAT模型输出的月径流结果进行了率定和验证,证明该模型对研究流域水文循环的模拟达到了可接受水平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基于不同水文年型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各水文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15年多年平均降水资源总量为34.94亿m3,多年平均蓝水绿水资源总量为34.09亿m3,蓝水资源量占多年蓝水绿水资源总量的33.73%,绿水资源量占多年蓝水绿水资源总量的66.27%。2)不同情景退耕还林或还草,蓝水资源量均减少,绿水流均增加,绿水库均减少。在丰水年和平水年,退耕还林还草对蓝水资源量中地表径流分量影响较明显。该结论对于加深认识伊洛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和水资源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意义,为该区域高效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9期)

李新建,寇静[3](2019)在《州人大常委会开展博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立法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博乐讯 (通讯员李新建、寇静)1日至2日,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连贵带领州人大法制委员会成员及州水利局、博河流域管理处、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博尔塔拉河、鄂托克赛尔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立法调研。此次调研采取实地考察、现场询问、召开座(本文来源于《博尔塔拉报(汉)》期刊2019-08-06)

马放[4](2019)在《细致做好水污染防治 确保群众用水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全媒体马放】7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蒋晓强带领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城建环保工委和市水务局负责人来到藉河上游流域,就《水污染防治法》贯彻落实情况开展调研。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落实中央和(本文来源于《天水日报》期刊2019-07-03)

李俊,叶瑜,魏学琼[5](2019)在《过去300 a大清河上游南部流域耕地变化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300 a耕地变化重建是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华北地区河湖演变对历史土地开垦的影响需要在历史耕地重建时予以考虑。论文基于清代地方志、民国统计资料和现代土地利用数据,通过量化坡度和历史时期潜在耕地垦殖率因子,建立宜垦性模型,重建过去300 a白洋淀与大清河上游南部流域5个时间断面上空间分辨率为1km×1 km的耕地变化,并结合大清河南支的河道变迁和白洋淀演变过程分析了县域尺度下河道变迁、湖群演变对土地开垦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300 a来研究区开垦范围向山区扩展,开垦强度不断加深,平均垦殖率由1646年的0.162增至1980年代的0.579;②白洋淀收缩为安新、容城、任丘、高阳和蠡县土地开垦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清中后期5县垦殖率较同期周围县高约3%~40%不等,且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周围县;③古河道为肃宁、河间、任丘和安国的土地开垦提供了物质基础,河流改道后肃宁、河间和任丘的垦殖率分别增长为原来的2.12、2.6和2.86倍;安国垦殖率增长了37%,为同期增长最为显着的县;④新河道虽会冲毁部分土地,但泛滥区却能为土地开垦提供物质基础,故途经地垦殖率有增有减,蠡县和高阳的垦殖率分别增加为原来的1.80倍和1.88倍,望都、清苑垦殖率分别增加3%、4%,定州垦殖率减少4%。(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王亚璐[6](2019)在《基于城乡梯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研究是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由于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人类需求在空间上的不匹配,导致生态系统服务“赤字”。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研究,对区域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乡梯度是城市化进程形成的一种特殊连续界面;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带来一系列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急剧集中,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加剧,对生态系统服务带来一系列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平衡,最终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汾河上游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工农业用水形式严峻;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加剧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增长,因而有必要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行探究和分析。本研究对于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系统管理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汾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InVEST模型(产水量模块、土壤保持模块)、土壤、气候、植被、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对2000年和2008年研究区产水量、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叁种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空间格局及其城乡梯度变化。通过研究,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提出了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2000年研究区产水量服务大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2008年产水量服务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总体上,2000年到2008年产水量服务有所增强,从1.45×10~9m~3增大到1.97×10~9m~3。2000年研究区产水量服务核心供给区位于岚县南部和娄烦县西部,2008年研究区产水量服务核心供给区主要位于宁武县和静乐县北部。2000年到2008年研究区整体需水量大幅度增加。2000年和2008年产水服务供给值随着离市区的越来越远呈现增强的趋势,产水量服务需求值随城乡梯度变化与之相反。(2)2000年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土壤保持服务较高,中部较低,2008年除北部区域土壤保持服务较高外,其它区域均较低。总体上,研究区土壤保持服务增强,从2000年的7.41×10~6t增加到2008年的8.69×10~6t。2000土壤保持服务核心供给区分布在流域西部和北部的岚县、娄烦和宁武境内。2008年土壤保持服务核心供给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宁武县和静乐县北部。2000年和2008年土壤保持服务需求分别为4.38×10~6t、3.96×10~6t。2000年和2008年土壤保持服务供需均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离城市区距离的增加。(3)2000年研究区的北部和东南部水源涵养服务较高,而西部和中部区域较低,2008年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格局与2000年相比无明显变化。总体上,水源涵养总量随时间有所增强,从2000年的8.76×10~8m~3增加到2008年的9.39×10~8m~3。2000年和2008年水源涵养服务供给区呈现出相同的空间格局,核心供给区分布在流域东部和北部阳曲县、古交市和宁武县区域。2000年和2008年水源涵养服务需求总量分别为4.89×10~6m~3、12.46×10~6m~3。水源涵养服务供需随着离市区距离的增加呈现出一个相反的趋势,水源涵养服务供给随着离市区越来越远呈现出一个增长的趋势。总体来看,汾河上游流域土壤保持服务供应与需求空间上呈现出均衡的格局,水源涵养供需空间均衡次之,产水量服务供应与需求则呈现空间上的不均衡。(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慧芳[7](2019)在《汾河上游流域水土资源服务功能及承载力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资源是人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高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汾河上游流域是太原市的水源地和屏障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水文单元,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汾河上游流域的生态功能日趋下降,未能很好地发挥其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作用。本文以汾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开展水土资源服务功能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采用土壤流失方程、水量平衡等方法定量分析流域土壤侵蚀和水源涵养时空变化,定量评价汾河上游流域水土资源承载力与二者的协调耦合度,从而提高汾河上游流域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本文通过收集2000年、2008年和2015年研究区的气象数据、水土资源利用资料、降雨和径流等实测数据,对流域土壤侵蚀和水源涵养进行了评估分析;然后运用DPSIR模型对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指标进行筛选,并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承载力差异分析;最后,通过协调耦合度分析对汾河上游流域水土资源服务功能及承载力耦合关系进行探讨,提出汾河上游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建议与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2000年、2008年和2015年汾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量降低。与2000年相比,2008年的土壤侵蚀量降低了8.04%,2015年在2008年的基础上降低了33.44%;(2)2000年、2008年和2015年流域水源涵养总量先增加后减少,2008年比2000年增加了40%,2015年比2008年降低了25%;(3)2000年、2008年、2015水土资源承载力先上升后下降。2008年水土资源承载力最高,比2000年增长13%;2015年与2000年同比增长8%左右;(4)在2000年、2008年和2015年,水土资源服务功能与承载力协调耦合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整个研究区的南部地区。汾河上游流域水土资源服务功能及承载力耦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整个研究时期内研究区土壤侵蚀总量显着下降,表明汾河上游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显着效益;(2)叁个时期研究区南部的水源涵养量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太原城区、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等县市;北部地区水源涵养量波动明显;(3)叁个时期阳曲县、娄烦县和静乐县的水土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而古交市的水土资源承载力相对系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需要改善水土资源利用方式,合理规划未来的治理方向;(4)静乐县从2000年低度协调耦合到2015年高度协调耦合,表明静乐县水土资源服务功能与承载力关系从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学峰[8](2019)在《强化漳河上游水资源管理 全面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漳河上游局把水资源管理作为建设"和谐流域、美丽漳河"的核心任务,团结流域各方协力攻坚,大胆探索漳河上游流域综合管理,取得初步成效。漳河上游流域水资源管理任务依然艰巨,但是有一定的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存在,为认真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按照海委党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和谐流域、美丽漳河"总体目标聚焦流域水资源管理,补短板、强监管,为漳河上游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本文来源于《海河水利》期刊2019年02期)

沈振乾[9](2019)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淠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剧增大背景下,“水”问题对人类的挑战更是严峻,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降水事件频度、强度、发生范围日益增强;另一方面,高强度人类活动下的流域洪涝成灾风险更加严峻,给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潜在危害。为进一步明确“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贡献情况”以及“如何对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水文过程作出分析预估”这两大核心问题,本研究以“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以“机理识别-情景模拟-量化分离-未来预估”为主线,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对历史过程进行模拟,定量化识别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并通过设置不同气候情景模式,对区域未来的径流变化进行预估,以期为未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防洪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撑。首先,本文选定了植被覆盖率高且洪涝灾害频发的淠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t-检验、Sen斜率估计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56年(1960~2015年)降水和径流序列数据进行了突变性、趋势性、显着性、周期性分析,并利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法分析了降水和径流的相关性,同时利用ArcGIS对汛期和年降水量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对气温序列数据进行了突变性和趋势显着性分析。其次,利用ArcGIS对1985年、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识别,对2000~2014年NDVI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从而明晰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演变特征。最后,构建了适宜于研究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模型),通过改变模型中的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定量识别了历史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流域径流变化特征的贡献情况;并通过设置不同RCP情景,对未来的气温、降水和径流的演变特征进行了预估与分析。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水文气象因子时空演变特征:流域主要水文气象(降水、径流、温度)因子突变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0.05显着性水平),且突变前后均值差异显着;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之比在整个研究期内(1960年-2015年)不具有突变性,整体呈现出显着增加趋势(达0.05显着性水平),表明流域年内降水在汛期更加集中,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2)下垫面条件演变特征: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不明显,其中天然植被稍有减少,居民及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面积虽少,但其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达77.46%;流域内绝大部分区域植被发展呈现增加趋势,植被覆盖演变整体处于较好状态;(3)分布式水文模型(WEP模型)构建:基于分布式WEP水文模型,按输入格式统一整合研究区现有数据,得到适用于研究区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其中佛子岭站率定期年均径流量相对误差为-9.44%,纳什效率系数以及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87,验证期年均径流量误差为-7.15%,纳什效率系数与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0、0.85;黄尾河站率定期年均径流量相对误差为2.65%,纳什效率系数以及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7,验证期年均径流量误差为9.68%,纳什效率系数与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6、0.94。表明所构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适合于淠河上游流域,能够较为准确的对淠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进行模拟。(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识别: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流域产汇流过程中作用相反,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影响降水量减少流域出口流量,人类活动则有助于增加流域出水口流量,但气候变化对径流过程的影响要远大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秋两季;流域径流量锐减由气候变化引起,人类活动使流域径流量稍有增加,增加量占气候变化所引起年际减少量的2%-3%,而年内的相对贡献则差异较大,尤其是在冬季。(5)气象水文要素的未来预估: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其中气温-降水、气温-径流之间呈负相关,降水-径流相关性呈正相关,气温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降水量、径流量减少;流域未来有整体变暖趋势,其中流域面均温、极温均呈现增加趋势,极端高温情况更为严峻;在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流域年降水量减少主要体现在夏季降水量减少(7月最为显着),而春、秋两季降水量稍有增加,其中,春季降水量增加约占夏季降水减少量的2/3,秋季降水增加量约为夏季减少量的1/3;在各种RCPs情景模式下,春季径流量有所增加,秋季径流量有所减少,7月份径流量较基准期锐减,且径流峰值月也有7月提前到6月份。(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4-02)

李丹[10](2018)在《巢湖汤河上游大闸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思路及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大闸河流域水环境及矿山修复治理设计的治水新思路,通过实施山体修复、水源涵养、河道整治、底泥清淤等工程措施后,在发挥防洪减灾、供水兴利、旅游交通等功能的同时,增加岸线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区域上游生态植被,减免水土流失对下游水质的污染,有效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江淮水利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汾河上游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决策就是水资源决策,这一命题已经被诸多研究证实并被研究者和决策者所认识。本文以黄河流域中游的伊洛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分布式流域农业生态水文模型SWAT(SoilandWaterAssessmentTool),在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重大背景下,分别设置了6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基于蓝水和绿水的视角,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本文对SWAT模型输出的月径流结果进行了率定和验证,证明该模型对研究流域水文循环的模拟达到了可接受水平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基于不同水文年型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各水文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15年多年平均降水资源总量为34.94亿m3,多年平均蓝水绿水资源总量为34.09亿m3,蓝水资源量占多年蓝水绿水资源总量的33.73%,绿水资源量占多年蓝水绿水资源总量的66.27%。2)不同情景退耕还林或还草,蓝水资源量均减少,绿水流均增加,绿水库均减少。在丰水年和平水年,退耕还林还草对蓝水资源量中地表径流分量影响较明显。该结论对于加深认识伊洛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和水资源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意义,为该区域高效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汾河上游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侯丽,马义娟,王国玲,苏志珠,张瑾.汾河上游流域弃耕地土壤养分及其与机械组成的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连勰,黄峰.伊洛河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对蓝水绿水分配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3].李新建,寇静.州人大常委会开展博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立法调研[N].博尔塔拉报(汉).2019

[4].马放.细致做好水污染防治确保群众用水安全[N].天水日报.2019

[5].李俊,叶瑜,魏学琼.过去300a大清河上游南部流域耕地变化重建[J].地理科学进展.2019

[6].王亚璐.基于城乡梯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D].山西大学.2019

[7].刘慧芳.汾河上游流域水土资源服务功能及承载力耦合研究[D].山西大学.2019

[8].刘学峰.强化漳河上游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流域综合管理[J].海河水利.2019

[9].沈振乾.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淠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识别[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10].李丹.巢湖汤河上游大闸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思路及措施[J].江淮水利科技.2018

标签:;  ;  ;  ;  

汾河上游流域论文-侯丽,马义娟,王国玲,苏志珠,张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