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蛇添足”例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燕[1](2021)在《汉语赘余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雪娇[2](20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人体部位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付路艳[3](2021)在《《现汉》(第7版)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为对象,从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模式、◇+配例与《国语辞典》的异同等方面对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加以研究,探讨释义模式,为语文词典、辞书的编纂与比喻义研究提供可信的资料。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对《现汉》(第7版)双音节名词及名词释义和学界对于比喻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详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章《<现汉>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的基本模式(上)》,借鉴《词义的分析和描写》着作中表名物词释义模式这一主题的研究,对《现汉》(第7版)双音节名词“比喻”提示式作出分类,分析被释词所指事物属于类词语所表范畴[m=L]、被释词等于种差加上类词语[m=t L]、比喻义包含的多词组[m=t L1+t L2+…]模式,发现m=t L这一模式占据多数,其种差与类词语之间多为修饰关系。第三章《<现汉>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的基本模式(下)》,以被释词比喻义为定义式的变序式[m=Lt]、包含多个种差[m=(t1或,顿号t2)L]、包含多个类词语[m=t L1(和、顿号;或)L2]与其他组合类型模式为主要对象,探究比喻义的释义特征。发现“或、顿号、和”在比喻义中的连接作用突出且显然;多个种差或类词语可同时出现,表明名物词可代表事物的多方面特征或类别。第四章《〈现汉〉双音节名词◇+配例的话语特征》,借鉴行动中话语理论分析这些特殊搭配中承载着的话语实践行动性,研究发现,其体现在“对话性、互动性、建构性、反思性”四方面。第五章《〈现汉〉对〈国语辞典〉比喻义释义的发展》,分为转移、扩大、缩小、扬升、转类五类,分析义位演变,同时探究词典对比喻义释义的规律。发现比喻义在发展中,既出现分化,也有合拢现象,并得出《现汉》释义于《国语辞典》的继承明显,更多的是发展这一结论。第六章《结语》,总结名词比喻义的释义模式,初步分析相对为高频的构词语素个案,结合释义解析了语素的作用。
黄转[4](2021)在《初中生作文评语研究 ——以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中必要的一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抓手。但是作文评语的类型如何划分,作文评语具有怎样的标准,作文评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怎样书写作文评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作文教学的质量,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本论文通过对作文评语进行统计和分析,客观地呈现出作文评语的现状,从而对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帮助。本论文以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实验中学为例,对收集的1000份作文评语进行具体统计和细致分析,以期能够对作文教学带来一些价值和意义。本论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界定了教育评价、作文评价、评语和作文评语的概念,从准确性、针对性、适中性、情感性和多样性五点总结了作文评语的标准,以及优秀作文评语的示范。第二章是对作文评语的统计。形式上,主要针对作文评语的类型进行研究,按评语位置分为点批和眉批,按评语字数分成无评语、1-10字、11-30字和31字以上四段,按评语评论对象分为评人型和评文型两类,按评语语气分为陈述型、商讨型、命令型、训斥型和感叹型五类,按评语态度分为肯定型、否定型和辩证型三类;内容上,主要针对作文评语的评改范围进行研究,包含立意、选材、构思、语言和文面五个方面。第三章是对作文评语得与失的分析。作文评语具有反馈、激励、育人和示范的作用,但是作文评语又存在规范性差、鼓励与批评极端化、个人风格模板化、缺失及简单化以及优生差生偏见化等问题,进而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批改任务重,批改时间少、作文评语相关理论研究不深入、缺乏相关监督机制、教师专业素养不足以及教师评语写作意识较弱。第四章针对作文评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文评语的标准和作用,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作文评语的书写建议。其一坚持书写复评,提升评语效率、转换作者身份,引入读者意识和举办研讨活动,创设交流氛围突出评语的专业性,其二结合文体和主题以及确定评价标准提高评语的针对性,其三通过增加评语语气、丰富评语语言和变换评语位置强调评语的多样性。
芦琳琳[5](2021)在《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函数以简约的形式揭示着世间万物间的变化关系,是中学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但由于其高度抽象,知识本身难度大,而初中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不够成熟,使用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处理函数问题的能力不足,同时应试教育思想一定程度上仍束缚着教师,种种因素造成初中生的函数学习动机不足、兴趣与积极性明显缺乏,在函数教学中关注动机设计成为了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动机设计相关的理论模型中,较为系统、且经过不断验证的ARCS动机模型,致力于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因而开展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与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探讨ARCS动机模型下初中函数教学的应用价值与成效。论文共分为九章,包括引言、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函数教学策略设计、实验研究、初中函数教学中应用模型的建议、结论。本文主线是围绕ARCS动机模型的意义性、必要性、动机策略设计、模型应用价值、操作建议等方面展开,具体包括以下五部分,分别为:(1)通过查阅文献,肯定模型的教学意义;(2)通过了解函数学习动机现状,确定引入动机模型的必要性;(3)基于理论研究与上述实践研究的基础,提出初中函数结合ARCS动机模型的教学策略;(4)通过实验研究,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角度验证策略的有效性,肯定了ARCS动机模型引入函数教学的应用价值;(5)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提出相关建议,致力于实现ARCS动机模型与初中函数教学的最优化结合。经研究发现,ARCS动机模型引入初中函数教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ARCS动机模型的函数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应用的建议,分别为:(1)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函数教学策略设计新思路;(3)基于函数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针对性使用ARCS动机模型;(4)动机策略使用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因材施“策”;(5)注重自我反思评价,不断优化ARCS动机模型。
张衍标[6](2021)在《教材知识:作文“教”与“学”的“准绳”》文中研究表明统编语文教材非常注重"随文学习",且选文强调"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等标准,走近名家有助于校准写作"教"与"学"的动机,研读名作有助于提升学生谋篇布局能力,模仿名篇可有效强化写作技能提升作文水平。现立足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和写作知识例析随"文"学"写"的操作策略。
邹志华[7](2020)在《微型小说猜读续写命题的意义探究——以《抓阄》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结尾为例》文中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六章"实施建议"下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对语文考试命题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1.测评与考试目的;2.命题思路和框架;3.命题和阅卷原则。[1]每一条下面都有相应的解说文字。基于对新课标"实施建议"精神的解读和实践,语文学科的考查突破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考查的局限,加大了对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这种变革细化到试题中,体现在语言材料的选择、试题设题角度的变化和答题自由度的开放等方面。
张少彤[8](2020)在《互文性理论在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当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它本身的独特价值,仅着眼于常规的主旨、结构、语言修辞等,长此以往也就导致学生对现当代散文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对于如何兼顾这两方面教学内容同时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问题,论文以互文性理论为指导,利用里法泰尔的阅读理论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何教方面论述其指导作用,帮助师生在课堂上构建阅读的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教什么方面,利用互文本结合主旨、结构、语言修辞等要素丰富常规教学内容;在怎么教方面,根据师生的前经验和互文性标志找到适当的切入点为实际教学提供优化方法;在为何教方面,针对当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现当代散文的质量和学习兴趣。基于此,论文第一部分对互文性理论和现当代散文教学进行建构,通过对基本内涵和实际教学需要的探索分析,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契合性。第二部分探索了互文性理论运用于六篇现当代散文的具体内容。利用互文性标志将互文本内容分为教材内的显性互文本和教材外的隐性互文本两个部分,具体提出了七类互文本内容,旨在全面挖掘教材中有利用价值的信息。第三部分针对所提出的互文本内容列举相应的策略和课例分析。围绕常规课堂中的整体感知和深入解读这两个中心环节,将这部分内容分为寻找互涉点、互文性细读、互文性助读和互文性对话四个方面。其中在寻找互涉点部分,由于文下注释和文学背景在实际教学中明显易寻且不可或缺,因此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在互文性细读部分,结合基于文本细读的互文本展开论述,主要根据文本本身的语言和段落结构提出方法帮助学生感知散文美感、行文方式和情感基调;在互文性助读中,借助情思暗合互文本来探索深层内涵,具体方法分为主题互文、意象互文和表现手法互文,探讨了如何运用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理解关键词句及体会复杂情感;在互文性对话方面例举在实践教学中的两个片段,意图通过作者-读者-文本之间的多主体对话理清文章结构。最后一部分运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互文性理论运用于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后的效果。其中详细阐述了测评条件、内容和过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分析引文、利用结构感知主旨并且提升学习兴趣,同时也发现该理论所倡导的多主体间的对话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力求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切实的参考内容。
刘芳华[9](2020)在《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研究 ——以《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医汉语教材是对外汉语教材中独具特色的一类,是对外传播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的媒介之一。目前常见的中医汉语教材都是国内人士编写,它们在课文主题的选择、内容编写、词汇选择及编排等方面都做了有益探索,在对外汉语的中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研究这类教材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问题。本文从中医汉语教材的现状、中医词汇特性、翻译原则和策略入手,结合现行的国际通用中医英文翻译标准,对教材中的中医词汇的翻译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中医词汇数量繁多,国内现行教材也难以囊括全部,为了更具针对性,本文主要以《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为中心来展开研究,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可行性;第二部分分析《中医汉语综合教程》里面的中医词汇及其英文翻译,其内容主要包括对现行中医汉语教材的分析、对《中医汉语综合教程》的中医词汇编排及分类的分析、以及结合中医词汇翻译的国际标准对教材中医词汇翻译的分析等;第三部分则是在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第四部分为全文的结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中医教材的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中医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对此次研究存在的缺陷及不足进行了反思。需要说明的是,在研究的初始阶段,通过与同类中医教材比较,我们认为《中医汉语综合教程》无论在中医词汇的选择、英文翻译体例、课文难易度安排还是在翻译策略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性,因此,该教材可以作为代表来帮助我们展开本课题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在翻译体例、译词选择、语言简洁等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中医词汇的错译、对译项过多、忽视文化背景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语言体系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译词选择不恰当以及译者在理解中医概念上出现了偏差乃至错误等。由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和建议,这些建议主要包括:保持译词的词性一致、对无法完全对译的词汇补充翻译、对多译项进行最优筛选以及避免同译词造成的理解模糊,等等。
张晨[10](2020)在《对日汉语词汇教学视角下的中日同形词研究 ——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和日本长期以来在文化方面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汉字传入日本为日本创造假名文字奠定了基础。假名用于表音的同时与汉字词共同使用至今。所以,我们今天也能看到日语中部分汉字和现代汉语中汉字的书写表记形式完全相同或相似。学者们将这类词汇统称为中日同形词。简言之,中日同形词就是汉语和日语中词形相同或相近的词。对于日本学习者来说,中日同形词虽然有利于他们学习汉语词汇,但也会引起负迁移,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同类型偏误。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以下简称《等级划分》)为研究对象,基于词汇教学视角,对所包含的单音节、双音节以及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中日同形词从词义、词性、语用角度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尝试借鉴Ellis对比等级理论和检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日本学习者词汇偏误情况进行差异等级对比,预测不同音节词汇难易度,明示给学习者,帮助学习者明确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与母语词汇习得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清楚词汇学习范围和顺序。最后提出相关教学策略,希望对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画蛇添足”例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画蛇添足”例析(论文提纲范文)
(3)《现汉》(第7版)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一、《现代汉语词典》名词与名词释义研究 |
二、学界对比喻义的研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意义与方法 |
一、研究的对象 |
二、意义与方法 |
第二章 《现汉》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的基本模式(上) |
第一节 “释义基本模式”描写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被释词所指事物属于类词语所表范畴[m=L/也就是m∈L] |
一、L为单项,m=L_1 |
二、L为多项,m=L_1(或;顿号)L_2 |
三、m=L_1、L_2或L_3 |
第三节 被释词等于种差加类词语[m=t L] |
一、典型词例 |
二、一般词例 |
三、关于模式的讨论 |
第四节 被释词比喻义包含多个偏正词组[m=t L_1+t L_2+...] |
一、m=t_1L_1(和;顿号)t_2L_2 |
二、m=t_1L_1或t_2L_2 |
第三章 《现汉》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的基本模式(下) |
第一节 被释词比喻义为定义式的变序式[m=Lt] |
一、AB:基本义,(多)用于比喻,形容Lt |
二、AB:基本义/引申义:配例(比喻Lt) |
第二节 被释词比喻义包含多个种差[m=(t_1或,顿号t_2)L] |
一、典型词例 |
二、一般词例 |
第三节 被释词比喻义包含多个类词语[m=t L_1(和、顿号;或)L_2] |
一、m=t L_1(和、顿号)L_2 |
二、m=t L_1或L_2 |
第四节 其他组合类型 |
第四章 《现汉》双音节名词◇+配例的话语特征 |
第一节 话语与行动理论与◇短语例 |
一、话语与行动理论概说 |
二、理论视角与短语个例 |
第二节 话语与行动理论与◇句例 |
一、对话性 |
二、互动性 |
三、建构性 |
四、反思性 |
第五章 《现汉》对《国语辞典》比喻义释义的发展 |
第一节 比喻义释义对应情况 |
一、义项对应 |
二、多与少相对应 |
第二节 两典解释相同的比喻义 |
第三节 语义层面的比喻义相异 |
一、转移 |
二、扩大和缩小 |
三、扬升 |
第四节 语法层面的比喻义相异 |
一、转类 |
二、词典对于“基本/比喻”判断不同 |
第六章 结语 |
一、比喻义释义的主要模式特征 |
二、含比喻义词的高频构词语素 |
三、对词典中比喻义释义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初中生作文评语研究 ——以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研究意义 |
0.3 文献综述 |
0.4 研究方法 |
0.5 资料来源 |
1 作文评语的概述 |
1.1 概念界定 |
1.1.1 教育评价 |
1.1.2 作文评价 |
1.1.3 评语 |
1.1.4 作文评语 |
1.2 作文评语的标准 |
1.2.1 准确性 |
1.2.2 针对性 |
1.2.3 适中性 |
1.2.4 情感性 |
1.2.5 多样性 |
1.3 优秀作文评语示范 |
1.3.1 内容美 |
1.3.2 形式新 |
2 初中生作文评语统计 |
2.1 作文评语类型统计 |
2.1.1 评语位置 |
2.1.2 评语字数 |
2.1.3 评语评论对象 |
2.1.4 评语语气 |
2.1.5 评语态度 |
2.2 作文评语评改范围统计 |
2.2.1 立意 |
2.2.2 选材 |
2.2.3 构思 |
2.2.4 语言 |
2.2.5 文面 |
3 初中生作文评语得失分析 |
3.1 初中生作文评语作用分析 |
3.1.1 反馈 |
3.1.2 激励 |
3.1.3 育人 |
3.1.4 示范 |
3.2 初中生作文评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
3.2.1 初中生作文评语存在问题 |
3.2.2 初中生作文评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 初中生作文评语书写建议 |
4.1 突出作文评语的专业性 |
4.1.1 坚持书写复评,提升评语效率 |
4.1.2 转换作者身份,引入读者意识 |
4.1.3 举办研讨活动,创设交流氛围 |
4.2 提高作文评语的针对性 |
4.2.1 结合文体和主题 |
4.2.2 确定评价标准 |
4.3 强调作文评语的多样性 |
4.3.1 增加评语语气 |
4.3.2 丰富评语语言 |
4.3.3 变换评语位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动机及学习动机 |
2.2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
2.3 初中函数知识内容的特点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ARCS动机模型 |
3.2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
第四章 关于初中生函数学习动机现状问卷调查的研究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问卷编制 |
4.4 问卷调查实施 |
4.5 数据统计分析 |
4.6 讨论 |
4.7 结论 |
第五章 关于初中生函数学习动机现状访谈调查的研究 |
5.1 访谈目的 |
5.2 访谈对象 |
5.3 访谈提纲编制 |
5.4 访谈调查实施 |
5.5 访谈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函数教学策略设计 |
6.1 注意力策略 |
6.2 切身性策略 |
6.3 自信心策略 |
6.4 满足感策略 |
第七章 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
7.1 实验目的 |
7.2 实验对象 |
7.3 实验变量 |
7.4 试卷编制 |
7.5 实验过程 |
7.6 实验数据分析 |
7.7 实验结论 |
第八章 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
8.1 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
8.2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动机策略设计新思路 |
8.3 基于函数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针对性使用ARCS动机模型 |
8.4 动机策略使用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因材施“策” |
8.5 注重反思评价,不断优化ARCS动机模型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学术情况 |
致谢 |
(6)教材知识:作文“教”与“学”的“准绳”(论文提纲范文)
1 写作“初心”:动机纯正 |
2 写作“使命”:文脉畅通 |
3 写作“知识”:活学活用 |
(8)互文性理论在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界定及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互文性理论应用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可能性 |
(一)教学内容与潜藏符谱的契合性 |
(二)教学方法与对话关系的契合性 |
(三)教学过程与学生前经验的契合性 |
二、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可利用的互文本内容 |
(一)教材内的显性互文本内容 |
(二)教材外的隐性互文本内容 |
三、互文性理论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例析 |
(一)巧借互文性标志,实现精准切入 |
(二)活用细读互文本,初步整体感知 |
(三)辅用暗合互文本,探索深层内涵 |
(四)参与多主体对话,切实贴近文本 |
四、互文性理论应用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效果 |
(一)教学测评基本情况 |
(二)教学测评结果分析 |
(三)教学效果得与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研究 ——以《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二、《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中医词汇及其英文翻译 |
2.1 中医汉语教材概况 |
2.1.1 早期的两本中医汉语教材 |
2.1.2 《中医汉语综合教程》 |
2.2 《教程》中医词汇 |
2.2.1 中医词汇的选择及编排 |
2.2.2 中医词汇分类 |
2.3 中医词汇英文翻译的原则及标准 |
2.3.1 中医词汇英文翻译原则 |
2.3.2 中医词汇翻译标准 |
2.4 《教程》中医词汇特点及英文翻译 |
2.4.1 《教程》中医词汇的不同情形及翻译处理方式 |
2.4.2 《教程》中医词汇英语翻译的可行性 |
2.4.3 与同类教材的中医词汇英文翻译的对比 |
2. 5本章小结 |
三、《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中医词汇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3.1 《教程》中医词汇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
3.1.1 译词与原词词性不对应 |
3.1.2 译词不能准确表达原词的含义 |
3.1.3 原词的对译项过多 |
3.1.4 不同原词使用同一译词 |
3.2 《教程》中医词汇英文翻译问题归因 |
3.2.1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
3.2.2 英汉词汇的不对应性 |
3.2.3 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不充分 |
3.3 《教程》中医词汇英文翻译改进建议 |
3.3.1 掌握中医词汇英文翻译策略和技巧 |
3.3.2 译词与原词的词性保持一致 |
3.3.3 对无法对译的词汇补充翻译 |
3.3.4 对多项译项进行筛选 |
3.3.5 避免近义译词造成理解模糊 |
3.4 本章小结 |
四、结语 |
4.1 本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4.2 研究的反思及不足 |
4.3 中医汉语教材编写建议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对日汉语词汇教学视角下的中日同形词研究 ——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中日同形词的由来 |
1.1.1 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及汉字文化圈的形成 |
1.1.2 日本汉字使用情况 |
1.2 中日同形词的界说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日同形词的界说 |
1.2.2 中日同形词研究现状 |
1.3 研究理论、目的、意义和方法 |
1.3.1 研究理论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3.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等级划分》收录中日同形词概貌分析研究 |
2.1 单音节词分析 |
2.1.1 中日同形同义词 |
2.1.2 中日同形近义词 |
2.1.3 中日同形异义词 |
2.1.4 同训异字 |
2.1.5 单音节中日同形词难度等级分析 |
2.2 双音节词分析 |
2.2.1 中日同形同义词 |
2.2.2 中日同形近义词 |
2.2.3 中日同形异义词 |
2.2.4 词源问题 |
2.2.5 双音节中日同形词难度等级分析 |
2.3 三音节词及三音节以上词分析 |
2.3.1 中日同形同义词 |
2.3.2 中日同形近义词 |
2.3.3 三音节词及三音节以上词难度等级分析 |
2.4 词缀问题 |
第3章 对日汉语词汇教学视角下中日同形词的新发展及教学建议 |
3.1 中日同形词的新发展 |
3.2 中日同形词教学建议 |
3.2.1 教师方面 |
3.2.2 学习者方面 |
3.2.3 教材方面 |
第4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词汇等级表例表 |
四、“画蛇添足”例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赘余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D]. 陈海燕.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2]对外汉语教学中人体部位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教学设计[D]. 王雪娇. 渤海大学, 2021
- [3]《现汉》(第7版)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研究[D]. 付路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初中生作文评语研究 ——以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实验中学为例[D]. 黄转.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芦琳琳.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6]教材知识:作文“教”与“学”的“准绳”[J]. 张衍标. 知识文库, 2021(08)
- [7]微型小说猜读续写命题的意义探究——以《抓阄》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结尾为例[J]. 邹志华. 读写月报, 2020(27)
- [8]互文性理论在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少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研究 ——以《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为例[D]. 刘芳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对日汉语词汇教学视角下的中日同形词研究 ——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中心[D]. 张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