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就是财富,岗位就是工作——用学习打造农机新形象

学习就是财富,岗位就是工作——用学习打造农机新形象

一、学习是财富是岗位是工作——用学习打造农机新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青[1](2021)在《基层纳税服务优化研究 ——以A区税务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飞跃促成了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社会大众对政府机构和他们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赋予了更多的期盼,打造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政府,通过公民的共同参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现阶段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首要目标和重中之重。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纳税服务在我国税收工作中的基础地位确定的稍晚,但是之后一直处于稳定的快速发展之中,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提供智能精简又能令纳税人满意的服务也是服务型政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围绕着“以纳税人为中心”这一核心思想,帮助纳税人理解税、交好税,是无数纳服工作者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基层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部门是为纳税人提供日常涉税业务办理和税法宣传辅导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基层纳税服务工作的优劣影响着纳税人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最直接判断,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对推动政府公共角色的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笔者所在的A区税务局在提升纳税服务方面做出了非常多的尝试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根据省局规律性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和偶发纳税服务质效投诉情况来看,辖区内的部分纳税人认为我们的服务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基于此,本文以A区税务局为纳税人提供的日常服务情况作为观察对象,以服务型政府理论、税收遵从理论和现行的政策文件作为研究基础,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纳税人多样化的需求和满意度情况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发现A区的纳税服务工作存在服务质效需求度高但满意度低、不同类型纳税人的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部分纳税服务优化措施落实不到位和自助办税平台的用户体验感较差等问题。将问卷交叉分析的结果和参与式观察相结合后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差距和业务量变化的影响、纳税服务工作缺乏需求导向性、对工作人员的支撑鼓励不足以及自助办税平台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等。最后,笔者针对A区纳税服务工作在服务质效、征纳认知、人员活力、纳税人办税体验等方面存在的问及其成因,从减少认知差距有效应对业务量变化、重视纳税服务工作中的需求导向性、强化对工作人员的支撑和鼓励、加强自助办税平台的规范和管理这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希望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A区纳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矛盾点,使纳税人在进行相关涉税事宜的办理时能够更加舒心愉悦,从而形成征纳双方的友好互动,促进纳税人达成主动税收遵从以及帮助税务部门自身价值的实现。

张凌[2](2021)在《论价值理念与文化系统的构建——新型研究型大学思想文化工作的路径探析》文中认为价值理念和文化系统是一体两面,价值理念是文化系统的源头导向所在,而文化系统则是价值理念的实现方式。新型研究型大学其精神价值来源具有特殊的多元化,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城市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在这些来源的基础上,需要构建意识形态系统、精神文化系统、学术文化系统、校园环境系统、标识符号系统、管理服务文化系统等。探析文化系统在价值理念引导下的构建路径,对于新型研究型大学形成独特的思想文化建设格局,以强大的思想引领、繁荣的大学文化,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还以南方科技大学为案例,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阐释价值系统的生成。

车步赢[3](2020)在《消费时代下美国女性消费研究(1919-1929)》文中研究说明1919到1929年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十年。新工业革命完成为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推动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化为生产力发展的一部分。历经新世纪初年的巨变,整个美国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出现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之上,在国民财富、国家收入和工业产值同时期稳步增长中迎来了全民消费时代。物质社会的丰裕使人们不再拘泥于基本生活用品的购买,精神的享受与满足转而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主要目标,此时消费为美国人的感官享受和心理愉悦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从此,传统型的消费观念动摇,消费主义思想代之而起。较比20年代初期,消费时代下的美国女性在法律、政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女性受教育人群扩大、就业形势良好以及参与政治斗争的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些前提条件成就了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代女性。20年代的美国女性消费在消费时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了高消费理念的家庭生活方式,这种新型的理念在进一步发展中逐渐成为左右美国女性消费行为的消费观。此时,用于家庭生活的家用电器消费解放了女性的双手,丰富了女性的生活,为以往单调的家务活动增添了乐趣。在广告和分期付款等商业手段的刺激下,美国女性左右了当时美国四分之三的购买力。消费时代下的美国社会为女性消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女性们在享受消费带来愉悦的同时也对美国经济社会及女性家庭产生了影响。研究1919年到1929年间的美国女性消费可以发现其与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全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的内容,具体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美国消费社会以及消费时代下妇女史的研究现状,同时还有本论文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正文第一章,本章作为全文的背景主要介绍了美国消费时代到来,对“消费”“消费社会”“女性消费”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20世纪初期的十几年是消费社会兴起的初期,主要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完成,经济的发展,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步实现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进入到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社会正式进入消费时代,随着新工业的兴起和技术革命的开展,全美开始了经济大繁荣的十年,同时传统消费观念受到经济的冲击而动摇,消费时代下的美国女性与一战前相比有很多方面的改变。第三部分是正文的第二章,本章主要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着重介绍了女性在此时期的消费概况。在新型消费观念的支配下,女性的家庭生活消费以及个人自我消费;分析了刺激女性消费的动力因素,指出广告、分期付款、以及个性化消费品的吸引都是女性消费的原因;同时,20年代的女性消费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消费本位、消费平衡、身份认同,这三点在论文中有具体的阐述。第四部分是正文最后一章,本章主要针对女性消费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笔者的分析,根据正文前两章的论述,20年代的女性消费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在历史文化演变中揭示女性消费产生的影响,分析女性群体的消费活动与个人、家庭、经济社会互动关系。

黄赫[4](2019)在《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为起点,我国呼唤教育家型校长出现,鼓励教育家办学。而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能够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校长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校长专业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又该如何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对此,我们知之甚少。是以,研究以彭小虎校长为个案,以校长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为主题,通过探究一位优秀校长的生命成长史,挖掘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因素。依此,尝试提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建议。研究采用生命史研究取向,旨在透过叙说,将个体曾经经历与正在经历的事召唤至眼前,提供叙说者意义的理解。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是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贵阳校区彭小虎校长。彭小虎校长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担任过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小学校长,曾任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是一位集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学者型校长。通过生命史深度访谈,深入学校进行教育日常观察,再现彭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故事及其意义建构,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主题分类,以此构成文章的主体。研究的主体部分围绕彭小虎校长的求学经历、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诞生、办学中困境与反思,呈现影响彭小虎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他人。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解读。进而,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校长任用制(专业发展起点)、校长自身(专业发展主体)、外部系统(专业发展保障)三方面,提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建议。

陈风[5](2018)在《长沙市人才引进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长沙市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并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目前,长沙的人才数量依然偏少,人才创新活力没有充分激发,人才政策还有不少完善的空间,这成为制约了长沙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面对新一线城市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释放政策红利,激发人才活力,是长沙市委市政府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对长沙2009年以来出台的人才政策特别是“人才新政22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全面调查了解长沙市人才引进政策现状、成效,分析了当前长沙市人才引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效果方面分析出目前政策存在的不足,指出政策系统性、前瞻性、吸引力不强,人才引进方式单一、执行流程冗长、发展环境不优、服务保障不够等问题。将深圳、武汉、杭州的人才政策与城市进行了对比,借鉴外地先进做法,得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新形势下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要求,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长沙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有效路径,即建立系统化的人才政策体系、精准化的人才引进模式、市场化的人才成长环境、科学化的人才使用机制、优质化的人才服务套餐、刚性化的政策执行制度。

林自慧[6](2018)在《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应运而生,迅速在县域一级的农村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传统的高度垄断市场,农信社/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基本垄断着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加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争夺,新生的村镇银行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传统及新兴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此外,宏观经济新常态也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设立的村镇银行要想在严峻激烈的竞争形势中逐步成长壮大,必须在依靠夯实自身基础及系统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才能将挑战转化为自身发展机遇,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首先通过查阅企业文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企业文化及建设相关理论知识。从企业文化及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含义、要素、结构等内容入手,分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CG村镇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综合采取文献研究、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实践萃取、资料调研等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诊断,并深入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的最终结果,结合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路径及具体的流程,对如何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理论模型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并得出实施该企业文化建设理论模型的实施成效,进而完善CG村镇银行的企业治理和外部形象,全面提升CG村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王芳芳[7](2018)在《1958年后联邦德国鲁尔工业城市的转型研究 ——以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鲁尔工业城市纷纷崛起,共同构建了德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随着1958年煤炭危机的爆发,鲁尔工业城市和鲁尔区都纷纷陷入了困境,不得不进行转型。然而,从1958年至今,每个鲁尔工业城市选择了不一样的转型路径,共同缔造了一个新的鲁尔区。笔者以鲁尔的两个工业城市——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的转型为例,简要分析两市转型的背景和转型的必要性后,深入剖析其转型的不同路径及其结果,最后概括两市转型对鲁尔区和联邦德国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工业城市转型的启示。透过以小见大的分析,说明工业城市转型不仅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也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文章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1958年后鲁尔工业城市转型的背景。首先介绍1958年前鲁尔区和两个鲁尔工业城市——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的发展状况;然后分析1958年煤炭危机的爆发,鲁尔工业城市陷入经济衰落、生态破坏、失业问题等困境之中;最后阐明鲁尔工业城市为了能够持续发展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跟上新时代步伐必须进行转型。第二章主要以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为例剖析鲁尔工业城市的转型路径。首先分析走科技创新之路的多特蒙德市;其次分析选择文化创意之路的埃森市;最后对两市转型路径的异同及原因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市的转型路径,也可以说明鲁尔工业城市转型路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第三章主要分析鲁尔工业城市转型取得的结果、影响和启示。首先分析鲁尔工业转型取得的成果和面对的问题;其次分析鲁尔工业城市转型对鲁尔区和联邦德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产生的影响;最后分析其转型对我国工业城市转型的启示。最重要的是,我国工业城市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道路进行转型,不能“一刀切”,不能一蹴而就。

吴福平[8](2018)在《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自由和自由意志,同时必须要有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和能力。批判和反思可以为自由意志筑起一道“防火墙”,可以防止自由意志溢出现实世界或者是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之外,进而失去交往的合理性和行动的合理化。这也正是本研究以自由意志(求善)、反思(求真)和批判(求美)作为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文化原动力的根本原因。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唯有马克思主义在对古典哲学和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让“自由”进入了有血有肉的人的历史的实践长河,也让我们认清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对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文化观表明,共产主义社会昭示的真、善、美的理想是真正的、内容意义上的文化原动力。在此基础上,首先是致力于以自由意志为核心,以批判和反思为两翼的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其次,构建了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模型图,试图揭示文化原动力的核心要素:自由意志、批判和反思在“超”(S)文化态”、“合”(I)文化态、“和”(H)文化态、“纯”(P)文化态等四种“文化形态”,以及在学习力、革新力、凝聚力、传播力等四种文化软实力中的传导机制和基本规律,揭示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的传播路径和作用机理;其三,运用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模型,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与老子“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动力的分析,试图进一步奠定国家文化动力分析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同时,对以基督新教为核心的美国多元文化动力、以“理性”铸就“辉煌”的德意志精神文化动力、以“大和”精神为核心的日本文化动力以及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动力的核心要素、运行机制、传播路径展开了深入剖析和探索性案例研究。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本质的认识,有助于扬长避短,吸收一些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明成果,丰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我国当前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学理基础和文化支持。

张楠[9](2017)在《学习型组织在D城市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只有强化自身的综合实力、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将来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是能够使各级干部员工都全力奋斗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企业。随着全世界剧烈的发展变革,中国也在积极的融入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近几年,城市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对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冲击、不断加剧的同业竞争、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等多方面挑战,如何在新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以D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对学习型组织已有理论方法和模型的研究,和对国内外成功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案例进行总结,归纳出一套适合D城市商业银行应用学习型组织的方法和具体的实施流程,并在D银行天津分行进行了初步的实践验证。希望国内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基于社会发展复杂性和竞争全球化的发展态势,通过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在城市商业银行创建适合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学习型组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的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成功创建学习型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目的。

蒋亦璐[10](2016)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理之源与行之路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教育学的研究视角,以“学习型城市建设:理之源与行知路”为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就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展开论述,旨在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核心框架和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基本走向,并结合上海一线层面的实践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核心经验,以期为我国(特别是上海)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支持。除“绪论”外,本研究分上、中、下三篇,共由八个章节构成:“上篇理论篇”基于赫钦斯和朗沃斯的个人经历及其理论提出时的时代背景,围绕理论“提出的内外原由”、“包含的基本内容”、“推进的实施构想”来挖掘并探究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即进行“理之源”的探索。——第一章 理论渊源:走进赫钦斯的思想田园。赫钦斯学习型社会理论的提出: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是主要社会诱因;永恒主义、自由教育和终身教育理论是重要理论基础。在理论内容阐述上,赫钦斯综合考虑了教育、人和社会的发展,期待教育能够回归其本来面目、人人都能接受自由教育、且教育在与各社会要素进行博弈中能获得独立发展。在理论实施构想中,赫钦斯倡导智慧学科、学生中心、全员参与,并将古希腊时代的雅典社会及丹麦的成人教育模式作为理想模式。——第二章 理论基础:走进朗沃斯的学术视野。本章简要论述学习型社会理论在赫钦斯提出该构想之后二三十年间的发展,即学习型社会理论如何向学习型城市理论过渡。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了朗沃斯的学习城市理论构想。其提出:城市复兴的需求和民众学习需求的显现是主要的社会诱因;终身学习理论、学习型社会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内容阐述上,朗沃斯认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意味着培训向终身学习的变革、人人的终身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理论实施而言,朗沃斯设想需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围绕民众需求、基于核心能力、整合所有一切、依靠多种手段。“中篇 实践篇”基于全球和本土的文献考察,及上海一线层面的实地考察,呈现并分析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基本走向,即进行“行知路”的探索。——第三章 实践了望:基于全球视野的文献考察。本章一方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的实践为例,从国际组织层面来分析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总体实践思路;另一方面以英国、德国、韩国这几个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已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的国家及其城市为例,呈现其实践路径和经验。——第四章 实践回望:基于本土视野的文献考察。本章呈现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并深入城市层面,选取北京、深圳、西安、宁波这四个城市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第五章 实践聚焦:基于一线层面的实地考察。本章呈现和分析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一线层面“操作者”和“学习者”的访谈结果,并分别从“广泛裨益”、“主要支柱”和“基础条件”来对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下篇综合篇”首先根据“理之源”探索,归纳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核心框架;然后根据“行之路”探索,梳理出对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具有借鉴价值的实践基本走向;最后,将这两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进而对我国(特别是上海)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进行反思与前瞻。——第六章 理之源:理论核心框架的梳理与归纳。基于上篇的研究发现,本章分别从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来呈现本研究对理论核心框架的理解。前者主要包括学习城市的基本定义、主要特征、相近概念间的关系、关键作用;后者包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首要前提、核心任务、基础条件和必要手段。——第七章 行之路:实践基本走向的考察与分析。基于中篇的研究发现,本章分别从国际组织、国家及其城市层面对全球实践进行总括,并立足“广泛裨益”、“主要支柱”、“基础条件”对全球实践基本走向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对照、分析并思考上海一线层面的实践与“基本走向”间的吻合与差异。——第八章 理之源与行知路在综合基础上的反思与前瞻。结合前两章内容,本章围绕“学习型城市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城市”、“怎么建设学习型城市”这三个问题,进行了理论核心框架和实践基本走向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反思目前我国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并通过解决途径的思考,明确我国未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创新着力点。

二、学习是财富是岗位是工作——用学习打造农机新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是财富是岗位是工作——用学习打造农机新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纳税服务优化研究 ——以A区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既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基层税务机关
        2.1.2 基层纳税服务
    2.2 基层纳税服务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2 税收遵从理论
第3章 A区纳税服务工作的历史沿革与现有举措
    3.1 纳税服务工作的历史沿革
        3.1.1 近年来我国纳税服务工作的宏观发展历程
        3.1.2 近年来A区纳税服务工作的优化进程
    3.2 A区纳税服务工作中的利益攸关方
        3.2.1 办税服务大厅和纳税服务工作人员
        3.2.2 A区税务局纳税服务对象
        3.2.3 A区纳税服务优化进程中的协同治理
    3.3 A区纳税服务工作的现有举措
        3.3.1 推行政务标准化建设
        3.3.2 合理调整纳税服务布局
第4章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
    4.1 A区纳税人需求及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
        4.1.1 问卷设计及调查指标
        4.1.2 问卷的调查回收及有效性分析
        4.1.3 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4.2 纳税服务提质增效需求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回收
        4.2.2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5章 A区纳税服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5.1 A区税务局纳税服务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5.1.1 纳税人对服务质效的需求度高但满意度低
        5.1.2 不同类型纳税人的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
        5.1.3 部分纳税服务优化措施落实不到位
        5.1.4 自助办税平台的用户体验感较差
    5.2 A区纳税服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5.2.1 认知差距和业务量变化影响纳税服务质效性
        5.2.2 纳税服务工作缺乏需求导向性
        5.2.3 对工作人员的支撑鼓励不足
        5.2.4 自助办税平台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第6章 优化A区纳税服务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6.1 减少认知差距有效应对业务量变化
        6.1.1 减少纳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认知差距
        6.1.2 创新机制应对业务量变化
    6.2 重视纳税服务工作的需求导向性
        6.2.1 加强对纳税人意见需求的日常收集汇总
        6.2.2 根据纳税人共性需求对纳税服务工作进行优化
        6.2.3 根据纳税人的差异化需求进行宣传辅导
    6.3 强化对工作人员的支撑和鼓励
        6.3.1 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
        6.3.2 加强考核激励和制度保障
    6.4 加强自助办税平台的规划和管理
        6.4.1 完善电子税务局的日常管理
        6.4.2 优化电子税务局的审批工作
        6.4.3 建立自助办税设备管理台账
        6.4.4 合理规划自助办税服务圈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论价值理念与文化系统的构建——新型研究型大学思想文化工作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价值理念和文化系统: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
二、新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系统的构建与引领
    (一)新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系统构建的指导思想
    (二)新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三)新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系统构建的核心要义
    (四)新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系统构建的基本路径
三、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文化工作路径探析
    (一)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坚持方向正确,始终围绕工作大局
    (二)推动大学精神内核建设,构建凝聚力、竞争力、承载力
    (三)打造有信誉度的学术标准体系,建设中国南方学术高地
    (四)建设与一流理工科大学相匹配的一流美育德育教育体系
    (五)构建标识符号系统,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勇于开拓创新
    (六)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思政育人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3)消费时代下美国女性消费研究(1919-192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0.2.1 选题的国外研究概况
        0.2.2 选题的国内研究概况
    0.3 论文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 美国消费时代的到来
    1.1 相关概念解释
        1.1.1 消费
        1.1.2 消费社会
        1.1.3 女性消费
    1.2 消费社会的兴起
        1.2.1 消费群体的扩大
        1.2.2 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与新技术管理革命
        1.2.3 工业化刺激下的经济贸易发展
    1.3 消费时代的美国女性
        1.3.1 女性的社会生活领域及地位
        1.3.2 女性就业状况及经济能力
        1.3.3 妇女争取政治参与权的成果
2 消费时代下美国女性消费状况及特点
    2.1 美国女性消费概况
        2.1.1 美国女性传统消费观念动摇
        2.1.2 美国女性家庭生活消费
        2.1.3 女性自我消费
    2.2 女性消费的动力因素
        2.2.1 广告业发展对女性消费的刺激
        2.2.2 新型消费方式的出现——分期付款
        2.2.3 个性化消费品对女性的吸引
    2.3 女性消费的特点
        2.3.1 女性消费本位
        2.3.2 女性消费平衡
        2.3.3 女性身份认同
3 美国女性消费产生的影响
    3.1 美国女性消费对女性的个人影响
        3.1.1 保守女性与“新女性”的冲突
        3.1.2 女性追求个人独立与经济平等
        3.1.3 新型中产阶级女性消费观开始形成
    3.2 美国女性消费对女性的家庭影响
        3.2.1 女性家庭生活变迁
        3.2.2 女性婚姻关系变化
        3.2.3 女性家庭生活质量提高
    3.3 美国女性消费产生的社会影响
        3.3.1 新商品的催生及女性中产阶级的兴起
        3.3.2 女性消费带动工商产业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校长专业发展生命史研究基础
    1.1 问题提出及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命史研究
        1.2.2 生命史取向的校长专业发展研究
        1.2.3 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过程
2 为学莫过于尊师——求学历程与恩师教导
    2.1 两跃出农门,三翻归本初:从中师到博士的求学历程
        2.1.1 什么都能教:中师阶段
        2.1.2 书读千遍:成人自学考试
        2.1.3 师傅领进门:硕士历程
        2.1.4 从“解释世界”到“解决问题”:博士生涯
    2.2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的指引
        2.2.1 一本中学地图册:教学真的不只是教孩子知识
        2.2.2 两位先生:物格而后知至
        2.2.3 跟着社会学教授研究教育:为师者,为仁也
    本章小结 “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杂乱有章
3 源于生命、归于生活、成于习惯——校长专业发展重要事件
    3.1 变革:课程理念的再认识
        3.1.1 教学改革中的“急迫问题”与“重要问题”
        3.1.2 课程是促进儿童发展的载体
    3.2 触发:课程理念的提炼
        3.2.1 孩子纯净的眼神
        3.2.2 人是什么,怎样培养人
        3.2.3 倒数第二到倒数第三
    3.3 建构:课程群的设置
        3.3.1 数学课程群:从计算能力到数学思维与数学表达
        3.3.2 英语课程群:从英语知识的获得到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3.3.3 体育课程群:从竞技体育到健康体育
        3.3.4 生活实践课程:走向家校联系
    3.4 践行:课程理念的贯彻
        3.4.1 生活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框架
        3.4.2 教师: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贯彻者
        3.4.3 家长: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合作者
        3.4.4 整合多元资源,共助生活教育课程的推进
    本章小结 青鞋渐踏江头草——课程改革的规划与实践探索
4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办学困境与反思
    4.1 困境一:理论力量的不足
    4.2 困境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4.3 困境三:师范教育本身的思考
    本章小结 愚公移山宁不智——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
5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校长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之提取
    5.1 溯本求源:探寻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
        5.1.1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5.1.2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5.2 任重道远:推动校长专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5.2.1 专业发展起点:对校长任用制的建议
        5.2.2 专业发展主体:对校长自身的建议
        5.2.3 专业发展保障:对外部系统的建议
    本章小结 舟车何处不通津——推动校长生命的自觉成长
结语:以心为本,儿童入心
附录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长沙市人才引进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关于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困难之处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人才
        2.1.2 人才引进
        2.1.3 人才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第3章 长沙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整体情况
    3.1 长沙市以往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情况
        3.1.1 “万名人才政策”
        3.1.2 “313计划”项目
        3.1.3 “3635人才引进计划”
    3.2 长沙人才新政22条实施情况
        3.2.1 人才新政22条的主要特点
        3.2.2 人才新政22条的执行效能
        3.2.3 人才新政22条的执行方式
    3.3 长沙人才引进政策取得的成效
        3.3.1 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3.3.2 人才总量实现持续增长
        3.3.3 人才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3.3.4 有效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3.4 长沙人才引进政策外部环境SWOT分析
        3.4.1 长沙人才引进的优势
        3.4.2 长沙人才引进的劣势
        3.4.3 长沙人才引进的机遇
        3.4.4 长沙人才引进的威胁
第4章 长沙市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
    4.1 政策制定方面
        4.1.1 政策制定的系统性不够
        4.1.2 政策研究的前瞻性不强
        4.1.3 政策奖励的吸引力不足
        4.1.4 政策覆盖的全面性不够
    4.2 政策执行方面
        4.2.1 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4.2.2 人才引进方式单一
        4.2.3 政策执行流程繁杂
        4.2.4 政策的稳定性不够
    4.3 政策效果方面
        4.3.1 人才总量依然不大
        4.3.2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4.3.3 人才发展环境不优
        4.3.4 人才服务保障不够
第5章 其他城市人才引进的主要做法和启示
    5.1 其他城市主要做法
        5.1.1 深圳
        5.1.2 武汉
        5.1.3 杭州
    5.2 各地政策对比
    5.3 对长沙的启示
        5.3.1 制定政策要以量体裁衣为基础
        5.3.2 人才引进要以四类群体为重点
        5.3.3 激发活力要以改革创新为手段
        5.3.4 人才服务要以优质高效为标准
第6章 长沙市人才引进政策优化的有效路径
    6.1 建立系统化的人才政策体系
    6.2 建立精准化的人才引进模式
    6.3 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成长环境
    6.4 建立科学化的人才使用机制
    6.5 建立优质化的人才服务套餐
    6.6 建立刚性化的政策执行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现状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企业文化概述
    第二节 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第三章 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诊断
    第一节 CG村镇银行简介
    第二节 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第三节 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诊断思路
    第四节 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情况
    第五节 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的模式构建
    第一节 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路径
    第二节 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流程
    第三节 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模型
    第四节 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 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
    第一节 CG村镇银行精神文化建设成效
    第二节 CG村镇银行制度文化建设成效
    第三节 CG村镇银行行为文化建设成效
    第四节 CG村镇银行形象文化建设成效
第六章 研究结论、管理启示及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管理实践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1958年后联邦德国鲁尔工业城市的转型研究 ——以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1958年后鲁尔工业城市转型的背景
    第一节 1958年前鲁尔工业城市的发展概况
        一、鲁尔区的区位介绍及发展历程
        二、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的演变及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 1958年后鲁尔工业城市面临的困境及转型的必然性
        一、鲁尔工业城市面临的困境
        二、鲁尔工业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第二章 鲁尔工业城市的转型路径分析——以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为例
    第一节 科技创新之路——以多特蒙德市为例
        一、创建科研院校,培养尖端人才
        二、创设科技园区,研发高端技术
        三、创制科学规划,塑造新型城市
    第二节 文化创意之路——以埃森市为例
        一、工业文化园区:关税同盟煤矿世界遗产
        二、产业文化特区:克虏伯环带地区
        三、创意文化共区:欧洲文化之都(ECoC)
    第三节 两市转型路径的异同及原因
        一、两市转型路径的不同及原因
        二、两市转型路径的相似处及原因
第三章 鲁尔工业城市转型的影响及其启示
    第一节 鲁尔工业城市转型的成果及问题
        一、科技创新转型的成果及问题——以多特蒙德市为例
        二、文化创意转型的成果及问题——以埃森市为例
    第二节 鲁尔工业城市转型对鲁尔区及联邦德国的影响
        一、对鲁尔区的影响
        二、对联邦德国的影响
    第三节 鲁尔工业城市转型对我国工业城市转型的启示
        一、利用地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二、重视科学技术,发挥人才作用
        三、尊重工业历史,注重文化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文化长征:一种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化和文化动力的内涵
        1.2.1.1 文化的内涵
        1.2.1.2 文化动力的内涵
        1.2.2 文化动力研究的基本路径
        1.2.2.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研究路径
        1.2.2.2 结构主义和历史主义研究路径
        1.2.3 文化动力研究的学科视野
        1.2.3.1 经济学视角
        1.2.3.2 社会学视角
        1.2.3.3 政治学视角
        1.2.3.4 人类学视角
        1.2.4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1.1 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研究
        1.3.1.2 文化动力的功能性研究
        1.3.1.3 文化动力的规律性研究
        1.3.1.4 多国视角下的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研究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本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4.1 研究的重点
        1.3.4.2 研究的难点
        1.3.4.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化动力研究:哲学基础与可能路径
    2.1 “'零'存在机制”及其存在论意义
        2.1.1 中西哲学中的“差别-联系”论
        2.1.2 “'零'存在机制”的哲学基础和数理内涵
    2.2 中西哲学中的“一”及“同一”
        2.2.1 从老子的“抱一为天下式”到西方的“同一”哲学
        2.2.2 “同一”哲学与西方理性精神的四次飞跃
        2.2.3 “同一”哲学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四度提升
    2.3 虚数I与-I及老子的“道”
        2.3.1 群论的哲学内涵:多等于多,多即是一,一即是零
        2.3.2 虚数i与-i及《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新解
    2.4 老子的“三”及“势成之”
        2.4.1 老子“三”的形式意义
        2.4.2 老子的“三”的内容意义
        2.4.3 老子的“三”和“势”
    2.5 基于“'零'进制”的“易图”推演
        2.5.1 “'零'进制”的基本内涵
        2.5.2 基于“'零'进制”的河图、洛书、五行及其生克解读
        2.5.3 基于“'零'进制”的周敦颐《太极图说》解读
    2.6 本章小结
3 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
    3.1 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及其哲学基础
        3.1.1 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动力”——“自由意志”
        3.1.2 黑格尔“对事物作思维着的考察”———“反思”
        3.1.3 哈贝马斯“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可批判性”
    3.2 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及其意义阐释
        3.2.1 以自由意志为核心、以批判和反思为两翼的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
        3.2.2 文化原动力模型意义阐释
    3.3 本章小结
4 文化暴动力传导机制模型构建
    4.1 文化的实践性定义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4.1.1 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文化的实践性定义和文化动力分类
        4.1.2 文化实践性定义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4.1.3 文化动力功能的“具体普遍形式”:文化价值与文化效用价值
        4.1.4 社会“异质性互动”与文化“公地悲剧”
    4.2 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路径及模型构建
        4.2.1 文化流变的四种形态
        4.2.2 基于两个对立价值维度的文化软实力新型分类
        4.2.3 以自由意志为核心,以批判和反思为两翼的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理想国”与“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原动力及传导机制分析
    5.1 柏拉图“理想国”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5.1.1 “理想国”文化原动力分析:哲人王是否可以承担起治理城邦的重任
        5.1.2 理想国”文化软实力分析:“哲人王”治下的“理想国”是否“理想”
        5.1.3 《理想国》“五种政制”文化形态分析:五种政制流变的内在必然性
    5.2 老子“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原动力传机制分析
        5.2.1 老子为什么不推出“哲人王”来治理“小国寡民”社会
        5.2.2 “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美国、德国、日本文化原动力及传导机制分析
    6.1 以基督新教为核心的美国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6.1.1 美国文化原动力的建构与解构
        6.1.2 “财富供养自由”:美国文化形态分析
        6.1.3 “使人成其为人”:美国文化软实力分析
    6.2 以“理性”铸就“辉煌”的德国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6.2.1 “理性”的建构与解构:德国文化原动力分析
        6.2.2 纳粹帝国产生的文化根源:德国文化形态分析
        6.2.3 “理性”何以铸造辉煌:德国文化软实力分析
    6.3 以“大和”精神为核心的日本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6.3.1 “大和”不“和”:日本文化原动力分析
        6.3.2 军国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日本文化形态分析
        6.3.3 “内外有别”的“大和式”思维:日本文化软实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原动力及传导机制分析
    7.1 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原动力分析
    7.2 新中国以来国家文化形态分析
        7.2.1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种典型的“纯”文化态
        7.2.2 邓小平时期:一种高活力、高风险的“超”文化态
        7.2.3 江泽民、胡锦涛时代:成功进入了“合”文化态
        7.2.4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打造出和谐有序、稳中求进的“和”文化态
    7.3 新中国文化软实力分析
        7.3.1 “内敛-认异”的学习力
        7.3.2 “外张-认异”的革新力
        7.3.3 “内敛-认同”的凝聚力
        7.3.4 “外张-认同”的传播力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文化是否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主要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学习型组织在D城市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瞬息万变
        1.1.2 城市商业银行内忧外患
        1.1.3 学习型组织理论逐渐成熟发展
        1.1.4 学习型组织国内外创建成果
    1.2 研究目的和范围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方面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学习型组织理论历史渊源及发展状况
    2.2 学习型组织的内容
    2.3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2.4 应用学习型组织的方法和步骤
第3章 D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及主要问题
    3.1 D城市商业银行简介
    3.2 D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及主要问题
        3.2.1 经营现状
        3.2.2 主要业务及特点
        3.2.3 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学习型组织在D城市商业银行应用的研究
    4.1 应用学习型组织具备的前提条件
        4.1.1 应用学习型组织前期准备
        4.1.2 学习型组织的培训和导入
    4.2 D银行应用学习型组织的实施方案
        4.2.1 创建学习型组织流程设计11条
        4.2.2 评估与反馈
    4.3 学习型组织在D银行的应用预期成果
        4.3.1 提高培训学习效率
        4.3.2 完善各项系统开发
        4.3.3 提高D银行的综合实力
第5章 学习型组织在D银行的应用实践——以天津分行为例
    5.1 D银行天津分行现状
    5.2 学习型组织在D银行天津分行的应用实践
        5.2.1 D银行天津分行学习型组织评估
        5.2.2 团队学习实践
        5.2.3 投入建设实践
    5.3 学习型组织在D银行天津分行的应用效果
        5.3.1 培训学习效果
        5.3.2 制度完善效果
        5.3.3 综合实力提升效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10)学习型城市建设:理之源与行之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初识:源于三大理念
        二、感知:由于城市化进程
        三、认知:基于相关研究
        四、聚焦:缘于北京大会
    第二节 研究基础
        一、发展概览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构想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框架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理论溯源:走进赫钦斯的思想田园
        第一节 赫钦斯及其所生活的时代
        一、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积极推动者
        二、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和美国
        第二节 理论提出的内外原由
        一、社会诱因
        二、理论基础
        第三节 理论包含的基本内容
        一、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
        二、面向人人的自由教育
        三、博弈中寻求独立发展
        第四节 理论推进的实施构想
        一、智慧学科
        二、学生中心
        三、全员参与
        四、两种理想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走进朗沃斯的学术视野
        第一节 从“赫钦斯”到“朗沃斯”
        一、20世纪70年代:“风生水起”
        二、20世纪80年代:“沉寂落寞”
        三、20世纪90年代:“强劲回归”
        第二节 朗沃斯及其所生活的时代
        一、终身学习思想的实践倡导者
        二、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和欧洲
        第三节 理论提出的内外原由
        一、社会诱因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理论包含的基本内容
        一、培训向终身学习变革
        二、人人的终身全面发展
        三、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五节 理论推进的实施构想
        一、围绕民众需求:激励学习
        二、基于核心能力:挖掘潜能
        三、整合所有资源:建立联系
        四、依靠多种手段:提供支持
        本章小结
中篇实践篇
    第三章 实践了望:基于全球视野的文献考察
        第一节 三大国际组织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
        一、“开创先锋”:经合组织
        二、“积极分子”:欧盟
        三、“集大成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第二节 国外若干国家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
        一、英国及城市(爱丁堡)
        二、德国及其城市(巴德特尔茨)
        三、韩国及其城市(光明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回望:基于本土视野的文献考察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整体规划
        一、相关背景
        二、总体目标
        三、基本保障
        四、行动要点
        第二节 城市层面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四个城市案例
        一、北京:以人为本的人文之城
        二、深圳:快速成长的创新之城
        三、西安:包容创新的历史之城
        四、宁波:均衡发展的文化之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践聚焦:基于一线层面的实地考察
        第一节 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概况及调研
        一、上海概况
        二、一线调研
        第二节 操作者的访谈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广泛裨益
        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支柱
        三、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第三节 学习者的访谈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广泛效益
        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支柱
        三、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第四节 两类人群访谈结果的综合分析
        一、两类人群谈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广泛裨益”
        二、两类人群谈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支柱”
        三、两类人群谈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本章小结
下篇 综合篇
    第六章 理之源:理论核心框架的梳理与归纳
        第一节 认知层面的理论
        一、基本定义:学习型社会在城市范围内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实践途径
        二、主要特征:终身学习、全员参与、资源整合、全面发展
        三、相近概念间的关系:均为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组成的学习共同体
        四、关键作用:社会持续发展、教育回归本原和个人自我完善
        第二节 实践层面的理论
        一、首要前提:依据个体多种多样的学习需求
        二、核心任务:培养个体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基础条件:协调社会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
        四、必要手段:调动并整合各类可利用的资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行之路:实践基本走向的考察与分析
        第一节 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的基本走向
        一、两个层面的实践概括
        二、广泛裨益:社会软实力提升、教育各阶段协同发展、个体增权赋能
        三、主要支柱:“框架”打造、“内在”和“外在”提升
        四、基础条件: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各类资源
        第二节 本土实践的对照衡量——基于上海一线信息的分析
        一、上海一线层面实践与“基本走向”的吻合与差异
        二、基于“吻合”与“差异”的思考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反思与前瞻:基于理之源与行之路的综合
        第一节 理论核心框架与实践基本走向的综合分析
        一、学习型城市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城市?
        三、怎么样建设学习型城市?
        第二节 我国(主要是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反思与前瞻
        一、针对学习需求,我们能做些什么?
        二、如何将终身学习理念真正融入各级各类教育?
        三、如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科技手段有效使用?
        四、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说明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受访者基本信息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学习是财富是岗位是工作——用学习打造农机新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纳税服务优化研究 ——以A区税务局为例[D]. 刘青. 山东大学, 2021
  • [2]论价值理念与文化系统的构建——新型研究型大学思想文化工作的路径探析[J]. 张凌.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01)
  • [3]消费时代下美国女性消费研究(1919-1929)[D]. 车步赢. 辽宁大学, 2020(01)
  • [4]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D]. 黄赫.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5]长沙市人才引进政策优化研究[D]. 陈风. 湖南大学, 2018(06)
  • [6]CG村镇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林自慧. 厦门大学, 2018(02)
  • [7]1958年后联邦德国鲁尔工业城市的转型研究 ——以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为例[D]. 王芳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 吴福平. 浙江大学, 2018(12)
  • [9]学习型组织在D城市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D]. 张楠. 天津大学, 2017(10)
  • [10]学习型城市建设:理之源与行之路的探索[D]. 蒋亦璐.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学习就是财富,岗位就是工作——用学习打造农机新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