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罗晓铃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罗晓铃

(四川省绵阳市富乐实验小学,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创设有效的学习空间,通过问题引领和实际操作,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与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联系新旧知识,充分发展学生思维;鼓励积极求异,引导学生勇于发现;注重动手实践,促使学生学会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传授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通过适时适度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1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他们把控这个课堂的节奏,控制课堂的进展,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把控,为学生设计良好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成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定良好的教学方案对学生展开教学,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导致教学质量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

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究

2.1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比如在教学“青蛙吃害虫”时,可先出示投影图片,让学生猜一猜青蛙能做什么,是谁的好朋友?接着出示投影让大青蛙吃56只害虫,小青蛙吃30只害虫。这个导入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做了最好的铺垫作用。其次创设操作情境。动手操作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8的组成”时,在原有讲解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拿出8根小棒,把它分成两部分,分的方法越多越好,并动口说是怎么分的。通过操作,学生很快得出7种情况。再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第一步,指导学生按“凑十”的需要操作小棒,根据要把九根小棒“凑十”的需要,引导把2根分成1根与1根,把其中的1根放到9根里凑成10根,再与剩下的1根合并成11根;第二步,让学生用出声的语言,较详细的口述操作过程;第三步,要求学生脱离实物,通过表象默默地想操作的过程;第四步,引导学生压缩、简化说与想的口算过程。这样通过动手和动口,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凑十法”的算理。

2.2搭建问题桥梁,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搭建问题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徐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2.3联系新旧知识,充分发展学生思维

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每教一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四、鼓励积极求异,引导学生勇于发现求异是创新的灵魂,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4注重动手实践,促使学生学会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应确立“活动教学”的新理念,创设活动化的学习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适当地操作,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学中创”,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5巧妙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巧妙地把相关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运用能力。这样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才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能力教学、创新教学。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或者游戏,如让不同学生举到着1-100的数字的牌子站成圈,然后让学生寻找自己的伙伴(1找99、80找20等)。对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老师要及时提出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此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有利,对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也是一种促进。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历思考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与学生一起分享收获知识的喜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彩萍.创设情境教学,实现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04).

标签:;  ;  ;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罗晓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