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弧青霉论文-黄瑞杰,廖安平,李媚,钟磊,蓝平

圆弧青霉论文-黄瑞杰,廖安平,李媚,钟磊,蓝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圆弧青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圆弧青霉,右旋糖酐酶,发酵条件,响应面实验

圆弧青霉论文文献综述

黄瑞杰,廖安平,李媚,钟磊,蓝平[1](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圆弧青霉(CICC-4022)产右旋糖酐酶的培养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圆弧青霉菌(CICC-4022)发酵合成右旋糖酐酶的产量,对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装液量、发酵温度、培养基初始p H、摇床转速对发酵产酶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对圆弧青霉产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培养条件的交互作用及最优组合。结果表明,最适培养条件为:装液量为60 m L/250 m L、发酵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H为6.0、最适转速为160 r/min,此时右旋糖酐酶酶活力达到(53.68±0.12) U/m L,比优化前提高30.10%±0.08%。(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黄瑞杰,蓝平,钟磊,覃琴,蓝丽红[2](2019)在《圆弧青霉发酵右旋糖酐酶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圆弧青霉发酵生成右旋糖酐酶的过程及动力学,测定发酵过程的菌体质量浓度、右旋糖酐酶酶活以及总糖(底物)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分别采用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和类Luedeking-Piret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了圆弧青霉菌菌体生长、右旋糖酐酶生成和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2分别为0. 994、0. 992、0. 991。对获得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合理,所建立的发酵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圆弧青霉菌发酵产右旋糖酐酶的过程,为控制和预测发酵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4期)

曾莉[3](2018)在《盐胁迫对番茄叶片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及E-2-己烯醛对圆弧青霉的抑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属于一年生草本茄科植物,对盐中等敏感,外源添加氯化钠处理植株,与对照组相比,氯化钠明显抑制了植株生长,并诱导了植株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装置结合气质联用(GC-MS)对叶片挥发性物质组分进行收集与检测,结果显示,萜烯类物质变化显着。进一步对番茄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经过从头组装,对照组和NaCI处理组分别得到22,384和21,578条非重复序列基因(unigenes),总DEGs数目为7210,包括1208条上调以及6002条下调,其中 3454 条 unigenes,被标记到 131 Kyoto Encyclopedia Genomes(KEGG,全基因组及代谢途径数据库)途径,主要涉及核糖核酸转运(RNA transport)、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从中筛选出18个与挥发性物质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实时定量PCR进行检测,结果显示TPS,TPS38、FDS、TPS28、IY、GPS基因的表达,与RNA-seq的表达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挥发性物质主要组分之一的E-2-已烯醛,对圆弧青霉及番茄果实采后青霉病的防治具有显着效果。离体实验结果显示,扫描电镜下,对照组孢子的表面圆润光滑,处理组孢子表面发生凹陷以及不规则变形;2560 μL/LE-2-已烯醛处理2h后在孢子能100%被碘化丙啶染料染红,而对照组荧光视野下无染红现象,随着E-2-已烯醛处理浓度的增大,孢子被激发的荧光值也增大,且细胞内溶物泄露严重,说明孢子细胞膜被破坏得越严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SOD与CAT酶的活性变化,640 μL/LE-2-已烯醛处理组处理圆弧青霉孢子2h后,其酶活性显着增大,而在4 h后降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TP含量,结果显示随着E-2-已烯醛处理浓度的增大,孢子胞内ATP含量随之降低。根据以上测试结果推测,E-2-已烯醛通过破坏圆弧青霉孢子细胞膜,发生细胞液泄漏,使得细胞无法维持内环境稳态,从而达到破坏真菌繁殖生长的作用。E-2-已烯醛对番茄果实圆弧青霉防治的活体实验中,测定果实感病率、果实品质(失水率、硬度、维生素C、pH、可溶性固形物、色度),生理品质(总酚,丙二醛)及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E-2-已烯醛处理浓度越高,青霉病抑制效果越好;与对照组相比,E-2-已烯醛显着降低了果实感病率,维持了较好果实品质,诱导了果实内抗氧化酶和抗逆境酶的活性,提高了酚类物质的合成,降低了果实细胞内丙二醛的积累,提高了番茄果实对圆弧青霉的抗性。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包封E-2-已烯醛,设计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了脂质体合成的条件:旋蒸温度为35℃、10,12-二十五二炔酸(PDA):二肉豆蔻磷脂酰胆碱(DMPC)为3:2、磷脂浓度1 mg/ml,制得的脂质体对E-2-已烯醛包封率为32.9%,在对圆弧青霉的抑菌效果测试中证实,制得的脂质体包封物对圆弧青霉具有有效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1)

孙和龙[4](2017)在《α-水芹烯及壬醛对番茄圆弧青霉和灰霉的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霉病和灰霉病是番茄果实采后的主要病害,由病原菌圆弧青霉和灰霉所引起,目前,防控的手段主要依靠传统的化学杀菌。虽然传统化学杀菌剂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存在毒性大、高污染且长期使用易使病原菌产生抗性的缺点。近年来,采用生物方法防治果蔬腐烂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使用植物挥发性物质或者植物精油来抑菌成为研究热点。植物挥发性物质和精油有着无污染、成本低、效果明显的优点,尤其是柠檬醛、柠檬烯、肉桂醛、己烯醛等已被相关专家、学者通过实验证实其明显的抑菌作用,为防治番茄果腐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实验以α-水芹烯及壬醛作为抑菌剂,对圆弧青霉和灰霉进行离体和活体抑菌实验,研究其抑菌效果,为番茄果实的病害防治和果蔬保鲜提供新途径,探寻新方法。在离体实验中,通过抑菌实验大体确定两种抑菌剂对两种真菌的抑菌浓度。通过琼脂稀释培养法研究α-水芹烯及壬醛对圆弧青霉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且确定α-水芹烯及壬醛的MIC及MFC,通过扫描电镜观察α-水芹烯及壬醛处理真菌后的生长情况,通过比较对照组与处理组的细胞内溶物泄露,细胞外pH,细胞外电导率,细胞外K~+,真菌脂质含量的变化等指标,探讨其抑菌机理;在活体实验中,通过统计果实腐烂率,测定抑菌剂对番茄果实的失水率、硬度、pH、TSS含量等的影响,以及果实内防御抗氧化酶的几种关键酶(SOD、CAT、POD、PAL)活性以及总酚、类黄酮含量变化,研究抑制剂对番茄果实的影响。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离体实验中,α-水芹烯及壬醛对圆弧青霉和灰霉均存在不同浓度的抑制作用,α-水芹烯对圆弧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70μL/L,最小杀菌浓度为180μL/L;壬醛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5μL/L,最小杀菌浓度为45μL/L。在对灰霉抑菌实验中,α-水芹烯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60μL/L,最小杀菌浓度为220μL/L;壬醛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5μL/L,最小杀菌浓度为50μL/L。由此可知,壬醛抑菌效果要优于α-水芹烯。通过α-水芹烯和壬醛处理圆弧青霉、灰霉,测定其核酸泄漏、胞外电导率、胞外pH、K~+泄漏、脂质含量等变化情况,结果研究表明,圆弧青霉、灰霉经处理,其核酸泄漏增加,胞外电导率上升,胞外pH值下降,K~+泄漏明显加剧,表明抑菌剂造成真菌细胞内溶物大量泄漏,脂质含量明显降低可知真菌细胞膜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扫描电镜观察真菌在抑菌剂处理下微观形态发现真菌菌丝体菌柄发生扭曲,甚至出现螺旋状,分子孢子凹陷现象严重,进一步证实了抑菌剂破坏了真菌的细胞膜结构,进而使其通透性增加,细胞内溶物大量外泄,从而抑制了真菌的生长。在活体实验中,以抑菌效果较好的壬醛作为活体抑菌剂。研究结果表明,壬醛浓度越高对番茄青霉、灰霉抑制效果越好,由真菌造成的番茄果实腐烂率也越低。通过测定各处理组果实品质指标,如硬度、Vc含量、TSS含量等,可以发现,壬醛对番茄果实品质无明显影响,但可诱导番茄抗氧化能力提升,使防御抗氧化酶(SOD、CAT、POD、PAL)活性上升,进而诱导酚类物质和类黄酮的产生,提高番茄果实自身对青霉、灰霉的抵抗作用,降低果实的腐烂率。(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6-07)

刘浩[5](2017)在《圆弧青霉脂肪酶分子改造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Lipase,E.C.3.1.1.3)不仅具备水解能力,还可以参与酯化、转酯酯酯、醇解、酸解等反应。目前,脂肪酶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洗涤、造纸、纺织等工业中。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等优点,但野生型脂肪酶耐热性差从而严重制约了脂肪酶在工业领域高温环境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来自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碱性脂肪酶Ⅰ (PCL)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进化手段获得热稳定性提高的突变体,并对其酶学性质和构效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提取圆弧青霉的总RNA,经过反转录和PCR获得脂肪酶Ⅰ的基因pcl,并连接表达载体pET-22b(+),得到重组质粒pET-pcl并转入表达宿主Escherichiacoli BL21(DE3)中,构建重组菌株E.coli BL21(DE3)/pET-pcl用于表达PCL(WT)。以pET-pcl为模板,通过重迭PCR技术,定点突变获得26个PCL突变体,经过酶活和热稳定性的检测,只有11个突变体表现出有酶活,但没有突变体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以pET-pcl为模板,通过易错PCR技术,筛选获得一个热稳定性显着提升的突变体,造成2个氨基酸Leu41Pro和Gly47Ile发生变化,命名为L41P/G47I。另外,通过重迭PCR技术,构建获得两个单点突变体,分别为L41P和G47I。通过亲和层析,制备获得纯化后的WT、L41P、G47I及L41P/G47I。对各重组酶酶学性质进行分析:L41P、G47I和L41P/G47I的最适温度相较于WT由25℃提高至30℃。此外,L41P、G47I 和 L41P/G47I 在 45℃的T1/2分别为 WT 的 7、13 和 9 倍;各重组酶的最适pH均为10.0,且在pH 9.0、pH 10.0和pH 11.0下的稳定性接近。另外,L41P、G47I和L41P/G47I的Km、kcat和kcat/Km相对于WT无明显变化。对热稳定性最优的G47I催化丙酸和乙醇生成丙酸乙酯的条件进行优化,丙酸乙酯转化率达到45%。同样条件下,L41P、L41P/G47I和WT的转化率分别为23%、27%和8%。结合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及叁维结构分析,阐明对突变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41位氨基酸位于蛋白表面,随着Leu替换成Pro,增加了蛋白表面亲水性,同时Pro中的吡咯烷的构象变化减少了 loop的灵活性,从而稳定了高温下蛋白结构;47位氨基酸位于蛋白内部,Gly变成Ile后,增加了蛋白内部疏水性,并有助于形成β-折迭的倾向性,从而提高了蛋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杨帆,张浩,赵世光[6](2017)在《圆弧青霉产右旋糖酐酶培养基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为右旋糖酐酶生产菌株,对其产酶培养基开展优化研究.以单因素实验考察碳源、氮源、表面活性物质及其各自浓度对右旋糖酐酶发酵酶活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产酶营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圆弧青霉产右旋糖酐酶最佳营养条件为右旋糖酐:蔗糖质量浓度为4.95%,牛肉膏质量浓度为0.41%,山梨醇浓度为19.70 mmol/L,该条件下圆弧青霉发酵产右旋糖酐酶酶活达到10.95U/mL,较优化前基础培养基提升了1.7倍.(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谭中标[7](2014)在《圆弧青霉脂肪酶的异源表达、耐热性改造及底物专一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EC3.1.1.3)是能够将长链脂酰甘油酯水解的一类酰基水解酶,不仅能在油水界面催化水解反应,还可以在疏水介质中催化转酯、酯化、酯交换等反应。根据脂肪酶的底物专一性,可以将其分为叁脂酰甘油脂肪酶和单双脂酰甘油脂肪酶等。叁脂酰甘油脂肪酶能将叁脂酰甘油酯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而单双脂酰甘油脂肪酶只能水解单脂酰甘油酯和二脂酰甘油酯。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 PG37可产叁脂酰甘油脂肪酶(PcLipI),也能产单双脂酰甘油脂肪酶(PcMdl)。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脂肪酶资源,首先克隆了它们的cDNA序列,并实现了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 GS115中的异源表达。根据对重组酶酶学性质研究,发现它们的耐热性较差,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了PcLipI以提高其热稳定性。PcMdl的底物专一性不同于PcLipI,通过实验验证其底物专一性后,运用计算机模拟分析了其底物专一性的分子基础。叁脂酰甘油酯属于小分子化合物,但是它的水解在rePcLipC(重组热稳定性提高的改造PcLipI)和rePcMdl (重组PcMdl)共同作用时有更好的效果。通过RT–PCR技术获得了PcLipI成熟肽的cDNA序列,其长度为777bp,共编码258个氨基酸。PclipI在毕赤酵母GS115中实现了高效的异源表达。重组毕赤酵母GSL4-7高效表达rePcLipI的培养基初始pH为9.0,甲醇添加量为1.0%,诱导温度为26℃,在此条件下诱导108h产酶水平可达407.3U mL-1。rePcLipI被证实为糖基化蛋白,其表观分子量为31.5kDa。Hg2+、Fe2+和Cu2+抑制rePcLipI的酶活性。rePcLipI的最适pH为10.5,最适温度为25℃,在温度低于30℃和pH7.0~10.5范围内稳定,表明rePcLipI属低温碱性叁脂酰甘油脂肪酶,且热稳定性差。rePcLipI的比酶活性为5,300U mg-1。借助同源建模、二硫键预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预测出能提高PcLipI热稳定性的二硫键。通过定点突变技术获得突变的PcLipI基因,并将其在大肠杆菌BL21(DE3)和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酶学特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肠杆菌重组突变酶reE-PcLipV248C-T251C和毕赤酵母重组突变酶reP-PcLipV248C-T251C(即为rePcLipC)在35℃下的t1/2分别是对应重组酶reE-PcLip和reP-PcLip的4.5倍和12.8倍。同时,reE-PcLipV248C-T251C和reP-PcLipV248C-T251C比相应reE-PcLip和reP-PcLip的最适温度分别都提高了5℃。通过RT–PCR技术获得了PcMdl完整cDNA序列,提交至GenBank后获得的登陆号为:HM135194。成熟肽cDNA基因Pcmdl在毕赤酵母GS115中实现了异源表达。rePcMdl的表观分子量为39.0kDa。重组毕赤酵母GSM4-2高效表达rePcMdl的条件为:初始pH6.5、甲醇添加量1.5%、诱导温度28℃、诱导时间120h,在此条件下GSM4-2的产酶水平可达215.2U mL-1。rePcMdl经过了糖基化修饰。rePcMdl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反应pH值为7.5,在35℃以下及pH6.5~9.5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Fe3+和Hg2+抑制rePcMdl的酶活性。rePcMdl能催化1-单丁酰甘油酯和1,2-二丁酰甘油酯的水解,不能催化叁丁酰甘油酯的水解。rePcMdl水解1-单丁酰甘油酯和1,2-二丁酰甘油酯的Vmax值分别为189.3U mg-1和344.9U mg-1,Km分别为29.1mmol L-1和42.6mmol L-1。借助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对PcMdl底物专一性进行了分析。同源建模构建的活性状态PcMdl,其催化叁联体Ser145-Asp199-His259暴露于溶剂中;同时Ser83和Ser145构成氧离子洞,能够稳定催化反应时形成的四面体中间产物。催化口袋由下列氨基酸构成:Tyr21、Phe112、Leu146、Pro174、Val201、Phe256、Val266和Asp267。活性状态下,催化口袋的口部不被盖子覆盖,暴露于溶剂中并有利于底物的进入。利用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了PcMdl与叁脂酰甘油酯类似物或二脂酰甘油酯类似物的对接模型。PcMdl中的Phe256将其残基侧链伸向底物结合沟,使得叁脂酰甘油酯的sn-1部分进入困难,进而阻碍sn-1的羰基碳原子接近催化叁联体中Ser145的Oγ;相反,二脂酰甘油酯能够顺利进入PcMdl底物结合沟并被催化水解。研究了rePcLipC和rePcMdl共同水解油脂的影响因素,同时考察了它们对橄榄油和叁丁酰甘油酯的共同水解,并利用HPLC对部分水解产物进行了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rePcLipC和rePcMdl共同水解叁丁酰甘油酯的最佳温度为30℃,最佳初始pH10.5,最佳酶活性比例为3:1。在最佳温度30℃和恒定pH8.5下,用酶活性比例为3:1的rePcLipC和rePcMdl共同水解橄榄油,水解速度加快,rePcMdl同样能与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CALB)共同水解橄榄油。rePcLipC和rePcMdl共同水解叁丁酰甘油酯,相对于rePcLipC单独作用,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叁丁酰甘油酯逐渐减少,单丁酰甘油酯和二丁酰甘油酯相对含量增加,但增加较少,说明rePcMdl加速了rePcLipC催化的水解产物的水解。(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4-06-01)

谭中标,邬敏辰,张慧敏,李剑芳[8](2010)在《圆弧青霉碱性脂肪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高效表达圆弧青霉碱性脂肪酶(Alkaline lipase,LipⅠ)。方法采用RT-PCR法从圆弧青霉PG37中扩增lipⅠ基因的cDNA片段,克隆入表达质粒pPIC9K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9K-lipⅠ,转化入毕赤酵母GS115,筛选高拷贝重组子GS115/lipⅠ,甲醇诱导表达,并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初步优化。结果 GS115/lipⅠ在培养基初始pH6.0,甲醇添加量1.0%的BMMY培养基中,于30℃诱导96h,发酵液上清中LipⅠ的活性为10.5U/ml。在培养基初始pH9.0,甲醇添加量1.0%的BMMY培养基中,24℃诱导120h,GS115/lipⅠ发酵液上清中LipⅠ的活性最高,达407U/ml。结论在毕赤酵母GS115中高效表达了具有活性的圆弧青霉LipⅠ。(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0年11期)

朱丽,袁慧[9](2010)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圆弧青霉毒素-青霉酸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霉酸(penicillic acid,PA)主要是由圆弧青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其化学名为3-甲氧基-5-甲基-4-氧化-2,5-乙二烯酸,是无色结晶化合物,主要污染玉米、干豆等,在果汁、大米、烟草、香肠、奶酪中也能检出[1-2]。PA在饲料中的污染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0年10期)

张慧敏,李剑芳,邬敏辰[10](2010)在《圆弧青霉脂肪酶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圆弧青霉PG37中克隆了碱性脂肪酶(Lip I)基因,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PG37 LipI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序列分析结果表明:Lip I DNA序列全长1 480 bp,不存在重复序列,含有5个内含子,5'端存在TATAbox和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cDNA序列全长1 128 bp,包含了转录起始位点、5'和3'非编码区及858 bp的开放阅读框架;Lip I编码区对TGC、GAC、TTC、CAC、AAG、AAC和TAC这7种密码子使用频率最高;比对LipI基因与Pichia pastoris基因组中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其中有21个密码子使用频率的比值相差较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圆弧青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圆弧青霉发酵生成右旋糖酐酶的过程及动力学,测定发酵过程的菌体质量浓度、右旋糖酐酶酶活以及总糖(底物)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分别采用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和类Luedeking-Piret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了圆弧青霉菌菌体生长、右旋糖酐酶生成和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2分别为0. 994、0. 992、0. 991。对获得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合理,所建立的发酵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圆弧青霉菌发酵产右旋糖酐酶的过程,为控制和预测发酵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圆弧青霉论文参考文献

[1].黄瑞杰,廖安平,李媚,钟磊,蓝平.响应面法优化圆弧青霉(CICC-4022)产右旋糖酐酶的培养条件[J].食品工业科技.2019

[2].黄瑞杰,蓝平,钟磊,覃琴,蓝丽红.圆弧青霉发酵右旋糖酐酶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3].曾莉.盐胁迫对番茄叶片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及E-2-己烯醛对圆弧青霉的抑菌研究[D].湘潭大学.2018

[4].孙和龙.α-水芹烯及壬醛对番茄圆弧青霉和灰霉的抑菌作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7

[5].刘浩.圆弧青霉脂肪酶分子改造及酶学性质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7

[6].杨帆,张浩,赵世光.圆弧青霉产右旋糖酐酶培养基的优化[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7

[7].谭中标.圆弧青霉脂肪酶的异源表达、耐热性改造及底物专一性分析[D].江南大学.2014

[8].谭中标,邬敏辰,张慧敏,李剑芳.圆弧青霉碱性脂肪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

[9].朱丽,袁慧.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圆弧青霉毒素-青霉酸的初步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10

[10].张慧敏,李剑芳,邬敏辰.圆弧青霉脂肪酶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0

标签:;  ;  ;  ;  

圆弧青霉论文-黄瑞杰,廖安平,李媚,钟磊,蓝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