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主谓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谓,主句,祈使句,单句,结构,图式,汉语。
非主谓句论文文献综述
殷树林[1](2019)在《非主谓句名称的由来、范围和理论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非主谓句提出之前,对相关现象的探讨是在无主句、独词句或单部句的名义下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为非主谓句所取代。非主谓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非主谓句包括省略句。学界多数学者对非主谓句持狭义理解。如果持狭义理解,则要涉及非主谓句和省略句的划界问题。这个难题至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理论地位而言,将广义非主谓句与主谓句并列没有问题,但不宜将狭义非主谓句与主谓句并列。(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雅静[2](2016)在《关于汉语中名词性非主谓句的语用功能及日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语では、主述関系を含むか否かによって、単文を主述文と非主述文に分けている。本稿は中国语における名词性非主述文を主な考察対象とし、その分类方法と语用机能について考察し、また対照研究の観点から、中国语の名词性非主述文が日本语に対応する言语形式を考察し、中国语の名词性非主述文を日本语に訳す际の规则について论じた。考察の结果、名词性非主述文は、独り言の场合には(1)感叹を表す、(2)希求を表す、(3)発见を表す、(4)确认を表す;会话の场合には(1)注意を表す、(2)告知を表す、(3)命令を表す、(4)呼びかけを表す、(5)问いと答えを表すといった语用机能を持つことが确认できた。中国语の名词性非主述文を日本语に訳す际の规则として、(1)中日両言语で同一の文型を用いる、(2)中日両言语で异なる文型を用いる(特に"是"和「だ」の使用有无及びその违いに注意)、(3)中日両言语の表现习惯による表现形式の违いがあることを指摘した。(本文来源于《日本学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侯文硕,冯莉[3](2015)在《浅析汉英“非主谓句”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非主谓句"是汉语中的句式之一,而在英语句法中,并没有对此类句式进行明确的概念划分。为方便进行对比,将英语中主谓不全的句子作为对比对象与汉语的非主谓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两语中广泛存在的这种句式进行分析,探寻该类句式的存在方式以及分类问题。(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5年03期)
张婧[4](2014)在《动词性短语实现为动词性非主谓句的完句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主谓句是由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句子,在从词或短语到句子的转化过程中,完句成分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完句成分概括为语气、否定、情态、意愿、时体、趋向、情状、程度、数量等语法范畴,阐释它们对短语成句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4年20期)
羊少鸿[5](2014)在《浅析语文教学中的非主谓句》一文中研究指出非主谓句是针对主谓句而提的,特指那些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加句调形成的单句。非主谓句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无论是在书面还是口头上,特别是在口语上使用频率很高。这说明,非主谓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子已得到人们的认同并广泛使用。一、非主谓句的性质按照一般的理解,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短语加上特定语气、语调构成,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凡是符合这些条件的语言单位都应该是(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期刊2014年06期)
常远[6](2012)在《科研论文中汉语非主谓句的类型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研论文(Research Articles)是科研人员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也是科研成果得以共享的载体。国内外学者对科研论文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汉英科研论文宏观和微观结构,汉英科研论文的写作,汉语科研论文的英译等。但是,对于汉语科研论文语言本身的研究还很不足;科研论文中汉语非主谓句的研究,包括其类型,功能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选取汉语科研论文中的非主谓句(NSPS)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类型,在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讨论四个部分中的分布特征,承担的功能及其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物理、计算机、林业、医学、建筑五个领域的科技核心期刊中随机选取了2010年第一期的文章,每个领域10篇上下,语料共计56篇。研究对数据的处理由Microsoft Word2003协助实现。作者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刘宓庆提出的汉语非主谓句句型体系为框架,对每篇语料的每一句话进行逐一分析,统计出现的每种汉语非主谓句的类型,并将研究结果与刘宓庆的体系进行比照,以分析科技汉语的语言特点;统计非主谓句在科研论文四个部分中的分布特征,研究每种非主谓句的功能,进而探究其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共发现包括非主谓述宾句、非主谓连动句在内的13种非主谓句型,和刘宓庆的框架相比存在诸多不同,是对其框架的修订和丰富,也体现了汉语科技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差异。在四个部分中,占比例最大的非主谓句型分别是非主谓流水句、非主谓流水句、非主谓能愿合成句和非主谓述宾句。在13种NSPS中,占比例最大的是NSPS-CVAW(非主谓能愿合成句):32.33%;占比例最小的是NSPS-CVI(非主谓意向合成句):0.15%。根据现阶段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初步总结了在汉语科研论文中各非主谓句型所承载的功能。研究发现,科研论文中汉语非主谓句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多种对应关系,包括一种结构对应一种功能、一种结构对应多种功能、一种功能对应一种结构以及一种功能对应多种结构四种关系。研究选取非主谓句这一句式作为研究对象,以功能语法等理论为基础,从科研语言的视角研究汉语语言,在理论上修订和丰富了刘宓庆的汉语非主谓句句型框架,为汉语句型形式和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做了铺垫;同时,该研究从汉语科技语言的角度丰富了功能语法研究,证明了功能主义学家对于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关系的表述。实践方面,该研究为汉语科研论文的教学和撰写提供了参考,也为汉语非主谓句英译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基础研究素材。(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18)
靳开宇[7](2012)在《基于口语表达特性的汉语非主谓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汉语非主谓句研究一般是把它放在单句结构分类的角度来考察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不同于主谓句讲求结构完整的特点,非主谓句具有独特的口语表达属性,这决定了它形式简短、不能分析出主语、谓语成分的特点,为从语言实际运用的角度分析汉语非主谓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饶琪[8](2012)在《《现代汉语副词性非主谓句研究——副词成句问题探索》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里,副词游走在功能词与内容词之间,这种虚实的两重性决定了副词在汉语词类中的重要地位,是实义词和虚词的中间站。在共时平面上,它凸显了汉语句法形态、功能类型的诸多特点;在历时层面上,它勾连起实词和虚词,是探索实词如何向虚词演变的最佳观察样本群。所以,副词研(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赵东辉,徐青[9](2008)在《辨析汉语非主谓句与英语祈使句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一些相似的结构,学生在学习中对这些相似的结构经常混淆,汉语非主谓句和英语祈使句则是其中的一例。本文将对两者在意义和结构的角度上进行翻译比较。(本文来源于《大学英语(学术版)》期刊2008年01期)
颜迈[10](2008)在《“非主谓句”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非主谓句"这一概念,连同它的前身"零句"和"单部句",伴随中国语法学的发展,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但它实在没有办法从理论上、实践上辩明自身存在的理由,应该结束自己不明不白的生存状态。(本文来源于《贵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非主谓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语では、主述関系を含むか否かによって、単文を主述文と非主述文に分けている。本稿は中国语における名词性非主述文を主な考察対象とし、その分类方法と语用机能について考察し、また対照研究の観点から、中国语の名词性非主述文が日本语に対応する言语形式を考察し、中国语の名词性非主述文を日本语に訳す际の规则について论じた。考察の结果、名词性非主述文は、独り言の场合には(1)感叹を表す、(2)希求を表す、(3)発见を表す、(4)确认を表す;会话の场合には(1)注意を表す、(2)告知を表す、(3)命令を表す、(4)呼びかけを表す、(5)问いと答えを表すといった语用机能を持つことが确认できた。中国语の名词性非主述文を日本语に訳す际の规则として、(1)中日両言语で同一の文型を用いる、(2)中日両言语で异なる文型を用いる(特に"是"和「だ」の使用有无及びその违いに注意)、(3)中日両言语の表现习惯による表现形式の违いがあることを指摘し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主谓句论文参考文献
[1].殷树林.非主谓句名称的由来、范围和理论地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刘雅静.关于汉语中名词性非主谓句的语用功能及日译研究[J].日本学研究.2016
[3].侯文硕,冯莉.浅析汉英“非主谓句”的对比[J].新课程(下).2015
[4].张婧.动词性短语实现为动词性非主谓句的完句成分研究[J].语文学刊.2014
[5].羊少鸿.浅析语文教学中的非主谓句[J].中学语文.2014
[6].常远.科研论文中汉语非主谓句的类型与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7].靳开宇.基于口语表达特性的汉语非主谓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8].饶琪.《现代汉语副词性非主谓句研究——副词成句问题探索》评述[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
[9].赵东辉,徐青.辨析汉语非主谓句与英语祈使句的翻译[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8
[10].颜迈.“非主谓句”质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