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润兰(江西省萍乡市青山镇卫生防疫站337000)
【中图分类号】R25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049-02
【摘要】高血压病的发生,肝的机能失调是首要因素,高血压病无不与肝阳肝气有关,肝失疏泄,阴阳失调,肝阳肝气亢逆,气血逆乱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因而在治肝即平肝熄风,调整阴阳的基础上,调理肾心脾机能,兼以补气、化痰、行气活血等法,能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病,因而从肝论治高血压病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健词】高血压病肝阳肝气亢逆中医药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症。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1999年2月出版的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由其他已知疾病所致的血压升高,称继发性或症状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尚未十分明确的高血压,现代医学认为与精神因素、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年龄等有关,为一种特发性高血压,即本篇所说的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头胀、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心悸等,可引起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
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没有这个病名,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肝阳、肝气等因素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病证。高血压病的病理很复杂,中医学认为与肝肾心脾等脏有关,肝主疏泄,主藏血;心主神志,主血脉,心肝两脏共同维持血液的运行及调节精神情志;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肾阴能涵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运,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滋养于肝,脾又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肝肾心三脏阴阳、虚实的消长失去平衡或脾虚生痰,都可引起高血压病的发生,但主要与肝有关,肝主疏泄,为风木之脏,又为刚脏,其阴易虚,肝阳肝气易亢易逆,主升主动,高血压病无不与肝阳肝气有关,肝失疏泄,阴阳失调,肝阳肝气亢逆,气血逆乱是本病的重要病机。所以从肝论治高血压病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病发病机理
1、火盛阳亢,阴阳失调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朱丹溪《格致余论》提出:“司疏泄者,肝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肝主谋虑”之说。这说明人的精神情志与肝有极大关系。肝为风木之脏,前人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与肝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厥阴之胜,耳鸣头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肝疏泄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精神愉快,若肝失疏泄,则易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若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都可引起肝郁化火,或肝火上炎,或肝肾阻虚,阴阳失调,肝阳上亢,气血逆乱而致眩晕头痛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高血压病。这是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病机。
2、肝气郁滞,痰瘀内阻
肝主疏泄,维持气血运行,协调脾胃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条件,肝属木,脾胃属土,土得木而达。若肝失疏泄,气机不调,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肝气亢逆;若肝郁犯脾克胃,脾失健运,或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或劳累过度,形神失养,易伤脾气,或过分安逸,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导致痰浊内生,久之气虚痰瘀内阻,肝气挟痰上冲,气血逆乱,引起血压升高。这也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理。
3、肝肾不足,阴阳两虚
禀赋不足,肝肾阴虚,肾阳不足;或肝常有余,下及肾阴,久病阴损及阳;或因年老体衰,脏腑虚损,病久阴阳两虚。阴虚化生内风,虚阳上浮,肝阳上亢,阳虚无力运行,血瘀痰阻,此时病机更为复杂,多为高血压病后期。
从肝论治高血压病
不论精神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都可引起肝失疏泄,肝火上炎,或肝肾阴虚,或肝郁气滞血瘀,或痰湿内阻,肝气挟痰上冲,肝阳肝气亢逆,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等病理变化,导致高血压病,本病的发生无不与肝阳肝气亢逆有关,所以本人认为治疗高血压病应从肝论治,同时注意调理肾心脾功能,或补肾、通络、健脾,结合补气、化痰、行气活血等法,具体治法如下:
1、清肝泻火,平肝潜阳适用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证,症见血压升高,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方如天麻钩藤饮加减,火甚者用龙胆泻肝汤。常用药如钩藤、天麻、益母草、寄生、菊花、黄芩、夏枯草、龙胆草、牛膝、生石决明、生白芍、泽泻等。
2、滋补肝肾,潜阳熄风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症见血压升高,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口渴少津,视物昏花,舌质干红,舌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常用药如白芍、天冬、生石决明、生牡蛎、生赭石、生龙骨、白蒺藜、生龟板、生麦芽、生地、怀牛膝、玄参、天麻、枸杞、菊花等。
3、平肝熄风,健脾化痰适用于脾虚生痰,肝气挟痰上冲,气血逆乱,症见血压升高,头重眩晕,耳鸣重听,胸脘痞闷,泛恶呕吐,食少纳呆,形体多胖,舌苔白腻;或痰郁化火,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如痰热者用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如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石决明、生代赭石、旋复花、钩藤、全瓜蒌、石菖蒲、竹茹、枳实、陈皮、黄芩、黄连等。
4、平肝通络,补气祛瘀适用于气虚瘀血阻络、肝气亢逆、肝风内动之证,症见血压升高,头晕头胀,有时刺痛,头痛固定,反复发作,失眠健忘,神疲懒言,舌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如赤芍、川芎、归尾、地龙、黄芪、三七、益母草、钩藤、鸡血藤等,若气滞血瘀甚,可加用血府逐瘀汤。
5、补益肝肾,滋阴补阳适用于肝肾不足,阴阳两虚,肝阳上亢之证,症见血压升高,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头面烘热,下肢发凉,腰膝酸软,口干咽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怠嗜睡,夜间多尿,阳痿早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细。用二仙汤加减。药用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沙苑子、枸杞子、生地黄、熟地黄、黄柏、知母、生白芍、怀牛膝等。
当然,高血压病病情复杂,变化多端,临床治疗时不能执一方套治疾病之全过程,并且多数时候其病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交融在一起,应注意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务要使方证吻合,方能取效。
病例:罗某某,男,52岁,患高血压病2年,常服西药尼群地平片治疗,虽有效但血压不稳定,血压波动于175/105~150/92mmhg之间,常感眩晕,口中黏腻,时而恶心,近几天无明显诱因眩晕加重,头重耳鸣,脘腹胀闷,纳呆,口苦而黏,呕吐痰涎,体倦乏力,查体:血压178/105mmhg,形体较胖,舌苔厚腻,脉弦滑。辨为痰浊内扰,肝郁脾虚,治宜理气化痰健脾,用导痰汤加减。处方:姜夏10g、陈皮10g、枳实10g、茯苓15g、、白术15g、石菖蒲8g、远志8g、旋复花10g(包煎)、泽泻10g、甘草6g、生姜5片,服4剂后,呕吐及腹胀减轻,余症无明显改善,再服3剂,无呕吐痰涎,脘腹胀闷又减,但仍有恶心、口苦而黏,眩晕及耳鸣同前,血压175/105mmhg,考虑为肝气挟痰上冲所致血压升高而眩晕,治应平肝熄风,理气化痰健脾,前方加平肝熄风药钩藤15g(后下)、生石决明30g(先煎)、生赭石30g、珍珠母30g(先煎)、天麻10g,服4剂后眩晕明显减轻,血压152/94mmhg,余症亦较前改善,守方调整三周,血压135/88mmhg,诸症消失。此证为肝郁脾虚,痰浊内扰,肝气挟痰上冲所致眩晕即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病,单从痰浊脾虚治疗血压无改善,眩晕同前,加用平肝熄风药后效果理想,说明高血压病应从肝论治,治病求本,并结合它法,标本兼顾。
结论
高血压病的病情复杂,中医学认为与肝肾心脾等脏功能失调有关,而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高血压病无不与肝阳肝气亢逆有关。不论饮食失调、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又或是内脏功能失调,都能引起肝失疏泄,阴阳失调,肝阳肝气亢逆,气血逆乱,这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都与肝阳肝气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治疗高血压病应主要从肝论治,治法以平肝熄风,调理阴阳为主,或清肝泻火,或平肝潜阳熄风,或滋补肝肾,或补益阴阳,使肝气条达,阴阳平衡,气血平和,同时注意调理肾心脾等脏的机能,并且根据临床辨证,辅以补气、化痰、行气活血等法,标本兼顾。临床上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疗效较好,无明显毒副作用,成为中医学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元良编著.《名老中医话高血压病》.金盾出版社出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