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趾关节论文-孟黎,黄家铭,张莉,严植燕,陆丽华

跖趾关节论文-孟黎,黄家铭,张莉,严植燕,陆丽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跖趾关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第二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血运观察专科护理,移植关节成活

跖趾关节论文文献综述

孟黎,黄家铭,张莉,严植燕,陆丽华[1](2019)在《第二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术后血运观察专科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第二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术后血运观察专科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70例第二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术后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血运观察专科护理。对比两组血管危象发生率、移植关节成活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34.3%(12/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28/35),移植关节成活率94.3%(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2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1%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 P<0.05)。结论对第二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血运观察专科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移植关节成活率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30期)

靳文阔,黄立,于明开,谢晓敏,任红杰[2](2019)在《第1跖趾关节融合治疗伴关节退变的中重度拇外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伴关节退变的中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与手术技术。方法自2014-03—2016-07行第1跖趾关节融合手术治疗16例伴有关节退变的中重度拇外翻。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9个月。16例末次随访时HVA、IMA为(8.51±3.26)°、(9.81±2.3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88.20±6.56)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治疗伴关节退变的中重度拇外翻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和患者高满意度。(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莉,黄家铭,严植燕,陆丽华,孟黎[3](2019)在《第二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拇指掌指关节术后的系统化康复护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第二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拇指掌指关节术后的系统化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15例接受第二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拇指掌指关节手术的拇指掌指关节受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实施系统化康复护理。观察患者术后3、7、10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记录术后6个月拇指掌指关节功能。结果 15例患者术后10 d的VAS评分为(3.45±0.65)分,明显低于术后3、7 d的(6.94±1.16)、(5.87±0.9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15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12例患者拇指掌指关节功能为优, 2例患者拇指掌指关节功能为良, 1例患者拇指掌指关节功能为差。结论对接受第二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拇指掌指关节手术的拇指掌指关节受损患者术后实施系统化康复护理,能够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感,更有效地促进患者再造拇指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17期)

徐杨博,魏代清,邓勇,鲁晓波[4](2019)在《人工跖趾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总结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跖趾关节病变的效果和体会。方法总结分析我科2011年12月——-2018年12月应用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治疗跖趾关节病变共计39例,其中女性31例,男性8例;右足26例,左足13例;第一跖趾关节置换21例,第2跖趾关节置换11例,第3-5跖趾关节置换7例。其中跖趾关节关节炎20例,Freiberg病12例,创伤后跖趾关节破坏7例。年龄21-61岁,平均39.6岁。术后第2天开始主被动活动跖趾关节,第3天在医护人员陪同下开始负重行走,术后14天拆除缝线。结果:3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本组病例回访36例,回访时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2年。平均12个月,有一例患者术后2月因瘢痕挛缩出现爪形趾畸形。术后回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足踝部功能恢复情况。结论: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是治疗跖趾关节病变疗效确切的一种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陈兆军,潘旭月,祁印泽,马玉峰,吴俊德[5](2019)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用于老年足拇外翻返修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拇外翻畸形是临床常见疾病,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是手术后畸形复发是施术者经常遇到的事情。拇外翻返修稳定足趾第一序列至关重要,对于老年拇外翻患者选择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目的探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返修足拇外翻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3年6月至2016年10月运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返修拇外翻患者65例(77足)的临床资料,男9例(13足),女56例(64足);年龄66~83岁,平均76岁;单侧53例,双侧12例;首次返修24例(33足),二次返修29例(32足),叁次返修9例(9足),叁次以上返修3例(3足)。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为患者进行返修手术治疗。对术前、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时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第1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拍摄负重位X片,测量并分析拇外翻(HVA)角,第1、2跖间(IMA)角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最短者18个月,最长者48个月,平均23个月。每足平均手术时间(30±13)min。术后8~10周第一跖趾关节处骨性愈合,无迟延及不愈合发生。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足部疼痛(VAS评分)明显改善,与手术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以末次随访时更明显(t=4.859)。根据AOFANS第1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本组患者进行评定,优42足,良30足,可5足,差0足。总优良率为93.5%。术前评分平均46.28±3.38分,随访时评分平均88.42±2.17分。测量HVA角平均改善了14.7°、IMA角平均改善了4.4°。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返修足拇外翻可以有效的稳定第一序列,改善患者临床疼痛症状、纠正拇外翻畸形,临床疗效明确。但对术后有穿高跟鞋需求的患者慎用该术式。(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杨锦[6](2019)在《彩色超声波诊断仪鉴别诊断类风湿性与痛风性跖趾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彩色超声波诊断仪鉴别诊断类风湿性与痛风性跖趾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医院治疗的75例痛风性跖趾关节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并纳入试验组,选取同期的80例类风湿性跖趾关节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并纳入对照组。入选患者均接受彩色超声波诊断仪检查。观察两组骨侵蚀受累关节分布、超声影像特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第1跖趾关节(MTP1)骨侵蚀阳性率较高,第2跖趾关节(MTP2)、第5跖趾关节(MTP5)骨侵蚀阳性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滑膜增厚阳性率较低,痛风石、点状强回声、双轨征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利于提高痛风性、类风湿性跖趾关节病变患者骨侵蚀受累关节、滑膜增厚、痛风石等阳性检出率,有利于对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16期)

刘中砥,芦浩,袁玉松,徐海林,姜保国[7](2019)在《第一跖趾关节Swanson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僵直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僵直是一种累及第一跖趾关节的疼痛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第一跖趾关节背伸受限与背侧骨赘形成,可严重影响患者行走功能。目的:探讨使用Swanson双柄铰链式硅胶假体行跖趾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引起的■僵直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6年5月应用Swanson双柄铰链式硅胶假体实施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患者18例(22足),男3例,女15例,年龄53~78岁,平均(62.3±7.1)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跖趾关节活动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手术前后行走功能、跖趾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等指标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患者随访17~60个月,平均(42.0±9.7)个月。跖趾关节活动度术前为背伸4.3°±2.9°,跖屈3.1°±2.2°;末次随访为背伸11.7°±2.9°,跖屈10.1°±3.3°,术后与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术前评分为(57.4±8.3)分,末次随访(89.5±4.8)分,优良率为90.9%。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Swanson双柄铰链式硅胶假体跖趾关节置换术能够较好地缓解■僵直引起的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维持前足正常的行走功能及稳定性,是重建跖趾关节、恢复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但同时可能引起一定概率的并发症,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曹轶峥,王文琴,叶路敏,施卫民[8](2019)在《高频超声评估第一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第一跖趾关节和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在高频超声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第一跖趾关节在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0例临床确诊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检查评估,分别对第一跖趾关节和膝关节的异常超声声像阳性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第一跖趾关节的大部分异常超声声像阳性率明显高于膝关节,其中关节积液、滑膜增厚、滑膜炎性血流信号、尿酸盐结晶、关节骨侵蚀及关节软骨双轮廓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软、硬痛风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骨侵蚀等异常超声声像阳性率明显高于膝关节,对临床诊断痛风性关节炎具有很高的价值,应作为常规检查关节。(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14期)

张红艳,曾丽英,赖雪媛[9](2019)在《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常采用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跖趾关节晚期病变,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关节僵硬等,护理人员可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配合全面的术前及术后护理,从而有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身体及术足功能康复。(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9年14期)

刘义祥[10](2019)在《含有跖趾关节的气动肌肉驱动双足机器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足机器人一直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实现稳定、自然、高效的仿人步行也是双足机器人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双足机器人仍然存在着步行稳定性差、步态僵硬不自然、能量效率低等问题。人类经过长期的自然进化成为直立行走的高级动物,借助自身的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作用机制,能够在多种复杂的环境中实现稳定、自然、高效的步行。由于双足机器人和人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理解人体稳定、自然、高效步行的内在机理并将其融入到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当中,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双足机器人的仿人步态,另一方面能够反过来促进研究人员对人体结构与步行机理的深入理解,还可以为肢体功能康复与外骨骼器具设计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以实现双足机器人的仿人动态步行为目标,以人体步行时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基础,对人体步行机理、双足机器人仿生结构设计、双足机器人仿人动态步行控制、双足机器人动态步行实验等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人体生物力学特性分析人体稳定、自然、高效步行的内在机理。利用OpenSim软件建立人体肌肉骨骼模型,实现含有跖趾关节运动的人体模型的步行运动仿真,获取人体各种典型的生物力学特性。以此为基础分析下肢肌肉在步行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人体步行时的支撑力和推进力/制动力,以及下肢各关节的机械功主要由腰大肌、臀大肌、股内侧肌、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五个肌肉群提供,而股二头肌(短头)、胫骨前肌、股直肌和股二头肌(长头)表现出类似于弹簧的特性,通过吸收、释放和在关节间传递能量帮助提高步行的能量利用效率。跖趾关节作为步行过程中与地面直接相互作用的关节,其作用经常被忽略,因此进一步研究跖趾关节在步行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行为和对人体步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跖趾关节在步行中可视为被动关节,跖趾关节的存在使人体步态呈现出“足跟着地-全足着地-足跟离地-足趾离地”的时序特征,当跖趾关节的运动受限后也会影响这一步态特征,进而使步行过程中的关节机械功增加,且步行稳定域减小。基于人体步行机理设计双足机器人仿生结构。根据人体步行机理的研究结果所提供的仿生依据,设计一种基于气动人工肌肉的主被动驱动结合、含有被动跖趾关节的双足机器人,结合人体下肢各部分的解剖结构完成双足机器人的总体结构设计,并对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足部等进行具体结构设计。参考人体正常行走步态,构建含有单腿支撑相、双腿支撑相和碰撞相的双足机器人混合动力学模型,以此优化设计双足机器人的关键结构参数,并以步行过程中的步态性能参数为评价指标来验证双足机器人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设计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双足机器人仿人动态步行控制策略。针对气动人工肌肉复杂的迟滞特性和强非线性给其位置控制带来的困难,研究气动人工肌肉的长度/气压迟滞特性建模,建立一种含有分段算子的改进的Prandtl-Ishlinskii迟滞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非对称的长度/气压迟滞特性,还能够无需任何复杂计算而直接用来准确地描述长度/气压逆迟滞特性;并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直接逆迟滞补偿的气动人工肌肉位置控制方法,实现具有较高精度的气动人工肌肉位置控制。在此基础上,不依赖于ZMP稳定判据和单纯的轨迹跟踪控制,而是参考人体步行过程中的关节运动规律和肌肉作用规律,提出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落足点控制、反射控制与踝关节控制相结合的双足机器人仿人动态步行控制策略,并利用MATLAB进行不同条件下的机器人动态步行仿真。开展双足机器人实验研究。设计双足机器人以嵌入式控制器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并进行双足机器人样机集成与实验平台搭建。以踝关节为例进行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机器人关节位置控制实验;进而开展平地、变速、变步长、上坡、下坡、不平整地面等不同条件下的双足机器人动态步行实验,验证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步行控制策略,实现双足机器人样机的仿人动态步行。(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跖趾关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分析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伴关节退变的中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与手术技术。方法自2014-03—2016-07行第1跖趾关节融合手术治疗16例伴有关节退变的中重度拇外翻。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9个月。16例末次随访时HVA、IMA为(8.51±3.26)°、(9.81±2.3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88.20±6.56)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治疗伴关节退变的中重度拇外翻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和患者高满意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跖趾关节论文参考文献

[1].孟黎,黄家铭,张莉,严植燕,陆丽华.第二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术后血运观察专科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9

[2].靳文阔,黄立,于明开,谢晓敏,任红杰.第1跖趾关节融合治疗伴关节退变的中重度拇外翻[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3].张莉,黄家铭,严植燕,陆丽华,孟黎.第二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拇指掌指关节术后的系统化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4].徐杨博,魏代清,邓勇,鲁晓波.人工跖趾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体会[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陈兆军,潘旭月,祁印泽,马玉峰,吴俊德.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用于老年足拇外翻返修的临床效果分析[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杨锦.彩色超声波诊断仪鉴别诊断类风湿性与痛风性跖趾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J].医疗装备.2019

[7].刘中砥,芦浩,袁玉松,徐海林,姜保国.第一跖趾关节Swanson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僵直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8].曹轶峥,王文琴,叶路敏,施卫民.高频超声评估第一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价值[J].浙江医学.2019

[9].张红艳,曾丽英,赖雪媛.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

[10].刘义祥.含有跖趾关节的气动肌肉驱动双足机器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标签:;  ;  ;  

跖趾关节论文-孟黎,黄家铭,张莉,严植燕,陆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