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业社会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庭环境,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拖延
学业社会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邢慧琳,李静,张骊凡,郑爽,朱文龙[1](2019)在《父母社会比较对青少年学业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拖延的影响:基于潜在剖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个体处在社会情境中,总是有评估自己和他人能力的需要,便会采用社会比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评价需求。在青春期,社会比较更加常见,无论是青少年对自身与他人进行的社会比较,还是父母口中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参照。人们在进行社会比较时会采取不同策略,有些个体倾向于从更差的人那里寻找安慰,而有些个体则倾向于跟优秀的人看齐。个体通过社会比较产生自我评价后,其身心健康状态和入学适应等都可能受到影响。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拖延是教育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概念,作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及其之后的行为表现,往往与社会比较相关联。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是青少年发展最为重要的微观系统之一,以往的研究者多关注个体社会比较策略对自身学业的影响,较少地关注个体长期处在某个特定环境中,家庭对孩子社会比较策略的重要性及其后续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采取不同的社会比较策略是否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比较策略形成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拖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93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考察父母社会比较策略的潜在剖面特征,以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比较策略、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拖延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采用的社会比较策略存在漠不关心组(9.1%)、对比比较策略组(56.2%)、积极比较策略组(26.4%)和冲动比较策略组(8.3%)四个异质亚组。回归混合模型结果表明,父母使用不同的社会比较策略会显着影响孩子的社会比较策略及学业相关变量。具体而言,积极比较策略组父母会较多地使用上行同化、下行对比,较少地使用下行同化和上行对比,该亚组的青少年上行同化策略得分最高,同时具有最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最低的学业拖延。对比比较策略组的父母会更多地使用上行对比、下行对比,该亚组的青少年学业拖延较为严重,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本研究的发现对父母如何正确使用社会比较策略教育孩子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具有较强的教育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宋敏[2](2019)在《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和任务,而如何让学生们以一个积极饱满的状态面对每天的学习也是学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在学习中,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以及对学习持积极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投入不仅对学生们的学习成就有预测作用,也是了解学生学业情况以及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学校情境中,初中生对自身学业的评价通常会通过与周围同学的比较来获得,这就形成了学业社会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并以此来指导今后自身的学习行为。初中阶段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相比小学来说,初中生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当中,课业负担也更重。在初中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对以后高中的学习也是很有益处的。因此,本研究主要考察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自尊、父母期望在二者中间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学习投入的积极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方来坛等人翻译并修订的S chaufeli等人编制的学习投入量表;徐晓飞的学业社会比较问卷;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郭生玉编制的父母期望问卷,对58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学习投入总分及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在总分及专注、奉献、活力叁个维度上,初一、初二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显着高于初叁的学生;班干部在学习投入总分、奉献和活力维度得分显着高于非班干部学生。学业社会比较总分及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初二、初叁学生在总分以及平行比较、向下比较和自我贬低维度上要显着高于初一学生;班干部在比较取向、向上比较、平行比较和自我完善上的得分显着高于非班干部;在向下比较上的得分显着低于非班干部。2.自尊在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习投入的直接预测作用及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都受到父母期望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周慧贤[3](2019)在《小学生学业成就与自我概念:社会比较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概念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我概念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社会比较以及自尊水平都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探索小学生学业成就、社会比较、自尊以及自我概念的发展状况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4-6年级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董奇修订的《自我概念问卷》、史文妍编制的《社会比较特点问卷》、以及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对60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次采用访谈法对12名小学生进行半结构型访谈。本研究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以及链式中介效应检验,采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记录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小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处于中等水平,小学生的社会比较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和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进行社会比较。(2)小学生的自尊水平普遍较高,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更高,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的自尊水平更高。(3)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在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自我概念要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自我概念要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要低于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而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无差异。(4)在小学生中,自尊在学业成就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小学生的学业成就越高,自尊水平就越高,自我概念就越高。(5)在小学生中,社会比较和自尊在学业成就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中起着链式中介的作用,其中链式中介作用是通过社会比较中的积极向上、向下比较、自我贬低、比较倾向维度实现的,反应平静维度的链式中介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韩娟[4](2019)在《农村小学生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压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比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现象,在学校情境中也很普遍。不恰当的社会比较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学校及家庭中的种种比较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处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在面对这些压力时,无法正确应对,就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小学生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压力的关系如何?本研究以沧州市368名叁至六年级某农村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张玲修订的小学生社会比较问卷、梁宇颂、周宗奎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路静改编的小学生学习压力问卷为测量工具,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叁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农村小学生整体社会比较的年级和是否担任班干部差异显着,在性别、排行的差异不显着;在各维度的差异中,积极向上维度的年级差异显着,消极向下和反应平静维度在是否担任班干部的差异显着。(2)农村小学生整体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排行与是否为班干部差异不显着,性别与年级差异显着;具体到各维度,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的性别与年级差异显着,而学业行为效能感只在年级方面有显着差异。(3)农村小学生整体学业压力的年级和是否为班干部差异显着;学业压力各维度都是年级与是否为班干部差异显着,且学业压力水平随年级升高而增大,非班干部的压力在各维度均高于班干部。(4)农村小学生的社会比较显着正向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比较显着正向预测学业压力;学业自我效能感单独作为自变量对学业压力起正向预测作用,而将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比较共同作为自变量预测学业压力时,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压力起负向预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比较与学业压力间起中介作用,社会比较能够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业压力。(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朱雨墨[5](2019)在《高中生学业成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比较与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阶段不仅是青少年个人成长过程中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同一性逐渐整合、完善的主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体验更多的幸福感有助于学生建立并保持积极、自信的心理状态。学习活动是高中生活的主旋律,学业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外部评价和学生内在自我评定,进而可能对学生幸福感等的主观体验产生影响。本研究试图探讨高中生学业成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两个变量,进一步分析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在高中生学业成绩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以提升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研究在对主观幸福感、社会比较、自我概念的概念、测量工具及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整理及评价的基础上,以海南省海口市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了海口市的叁所高中,共73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社会比较方面,男生在社会比较的自我贬低维度得分上显着低于女生;高一年级学生的社会比较总分显着高于高二、高叁年级学生,其中比较取向、向上比较、平行比较和自我完善维度得分均随年级的上升而呈下降趋势。(2)在自我概念方面,高中男生的自我概念水平显着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概念水平上无显着差异。(3)在主观幸福感方面,高中男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着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无显着差异。(4)高中生学业成绩、社会比较、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四者除社会比较与自我概念外,两两呈显着相关关系;高中生社会比较作为个体外部心理资源与学业成绩和主观幸福感呈显着负相关,高中生自我概念作为个体内部心理资源与学业成绩和主观幸福感呈显着正相关。(5)高中生学业成绩、社会比较、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预测作用,其中高中生学业成绩可以分别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负向预测社会比较、正向预测自我概念;社会比较得分可以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自我概念得分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6)高中生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在学业成绩和主观幸福感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邓利军[6](2018)在《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及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时期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时期。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适应性不良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学习适应性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在竞争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学生会与自己的同学在学业上进行比较,学业比较会对初中生的学习适应带来影响。而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则学习成绩就越好。尽管以往研究发现学业比较会影响学习适应,但少有研究研究考察学业比较如何影响学习适应。因此,本研究将考察学业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同时设计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验证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对初中生学习适应的影响。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两两之间显着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习适应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初中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学习适应的理论,也能为初中生学习适应的问题解决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撑。(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徐智豪[7](2018)在《高中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社会比较和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由于高负荷的学习压力出现心理失调的状况,从而产生了情绪耗竭,学习的低效能感,师生间的疏离及生理耗竭的现象。研究一在资源保存理论的框架下,采用问卷研究法,以上海叁所高中的501名高中生为被试,通过相关分析验证了核心自我评价,学业社会比较和学习倦怠的相关关系。随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学业社会比较在核心自我评价和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旨在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和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二则是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及团体阶段理论并结合表达艺术治疗的部分方法,制定出符合高中生的团体辅导方案。以期通过纠正高中生的不良社会比较方式来缓解其学习倦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高中生学习倦怠在不同年级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显着高于女生;在学业自评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后叁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要显着高于前叁分之一和中叁分之一的学生。(2)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呈显着负相关,在其四个维度上同样呈现显着负相关。比较取向,自我贬低和下行比较与学习倦怠呈显着正相关,自我完善和上行比较与学习倦怠呈显着负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业社会比较中的比较取向,下行比较,平行比较和自我贬低呈显着负相关。(3)在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中,学业社会比较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比较取向,上行比较,下行比较,自我完善和自我贬低在核心自我评价和学习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本研究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能显着改善高中生不良社会比较方式。(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戚柳燕[8](2016)在《留守与流动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学习投入与学业目标定向的关系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尤其是河南省这样的农业大省,更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同时产生了众多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关于他们的心理方面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研究比较广泛,同时,留守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家庭和个体要面对严峻话题。他们的教育问题关乎社会的安定、家庭和自己的未来,探讨与之相关的学习心理,并为之出现的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出谋划策,意义重大。从学业社会比较的角度探讨其与学习投入和学业目标定向叁者的关系,可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一步探讨学生的学习心理,更能揭示学生学习投入水平低的原因,帮助他们更加准确的定位自己,理论上也拓宽了学业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以508名初中生为被试,学业社会比较为核心变量,对其与学习投入和学业目标定向的特点进行分析,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探讨带有中国特色的两类处境不利的初中生——留守初中生和流动初中生在这叁个变量的特点和关系。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留守组在学业社会比较上与流动组和对照组差异性不显着。第二,留守组在学习投入上与流动组和城市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得分依次为:城市对照组>流动组>留守组。第叁,留守组在学业目标定向上与流动组和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得分依次为:城市对照组>流动组>农村对照组>留守组。第四,学业社会比较和学习投入显着正相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学业社会比较正向预测学业目标定向作用;学习投入正向预测学业目标定向。第五,学习投入在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业目标定向之间存在着部分中介作用。根据留守和流动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学习投入和学业目标定向的特点和关系,从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叁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6-05-01)
王琛琛[9](2016)在《初中生社会比较在学业成绩与自我概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生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成绩、社会地位、社会比较等,其中社会比较是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其影响的因素,社会比较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同时,初中生又是以学习生活为主,所以学业成绩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本研究以初中生为对象,在整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国外学者编制的社会比较问卷为基础,通过概念整合,编制了适合当前国内初中生的社会比较问卷;并采用自编的社会比较问卷和中学生自我概念量表,对30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探索了当前初中生的社会比较现状,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中介效应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社会比较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编制的初中生社会比较问卷包括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平行比较、认同效应和对比效应五个维度,共15个题目,其重测信度和α系数分别为0.779和0.691;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在0.417-0.668之间。(2)初中生的上行比较、认同效应、和总体自我的每题均分高于每题中间值3分,下行比较和对比效应的每题均分低于每题中间值;在性别方面,男生和女生在下行比较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方面,初二年级进行更多的下行比较;在学业成绩方面,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平行比较、认同效应、学业自我和总体自我上存在显着差异。(3)初中生的社会比较在学业成绩影响学业自我和总体自我概念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该作用通过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实现。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编制的初中生社会比较问卷,包括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平行比较、认同效应和对比效应五个维度。(2)初中生更多地进行上行比较和平行比较,做出认同反应,男生更多的进行下行比较,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的社会比较方式和自我概念水平不同。(3)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会受到学业成绩和社会比较的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不仅直接影响其自我概念,还会通过社会比较间接的影响其自我概念。(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4-11)
梁静,强健[10](2015)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比较倾向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领域的应用,本文随机选取80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其学业自我效能和社会比较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学业自我效能和社会比较均存在差异;不同学业成绩的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比较也均存在差异;此外,大学生社会比较在学历和专业上也存在差异;学业自我效能与观点比较和总社会比较均存在显着正相关;观点比较与学业自我效能可以相互预测。(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学业社会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和任务,而如何让学生们以一个积极饱满的状态面对每天的学习也是学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在学习中,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以及对学习持积极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投入不仅对学生们的学习成就有预测作用,也是了解学生学业情况以及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学校情境中,初中生对自身学业的评价通常会通过与周围同学的比较来获得,这就形成了学业社会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并以此来指导今后自身的学习行为。初中阶段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相比小学来说,初中生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当中,课业负担也更重。在初中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对以后高中的学习也是很有益处的。因此,本研究主要考察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自尊、父母期望在二者中间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学习投入的积极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方来坛等人翻译并修订的S chaufeli等人编制的学习投入量表;徐晓飞的学业社会比较问卷;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郭生玉编制的父母期望问卷,对58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学习投入总分及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在总分及专注、奉献、活力叁个维度上,初一、初二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显着高于初叁的学生;班干部在学习投入总分、奉献和活力维度得分显着高于非班干部学生。学业社会比较总分及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初二、初叁学生在总分以及平行比较、向下比较和自我贬低维度上要显着高于初一学生;班干部在比较取向、向上比较、平行比较和自我完善上的得分显着高于非班干部;在向下比较上的得分显着低于非班干部。2.自尊在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习投入的直接预测作用及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都受到父母期望的调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业社会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邢慧琳,李静,张骊凡,郑爽,朱文龙.父母社会比较对青少年学业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拖延的影响:基于潜在剖面分析[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宋敏.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习投入的关系[D].山西大学.2019
[3].周慧贤.小学生学业成就与自我概念:社会比较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D].河北大学.2019
[4].韩娟.农村小学生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压力的关系[D].河北大学.2019
[5].朱雨墨.高中生学业成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比较与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D].海南师范大学.2019
[6].邓利军.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7].徐智豪.高中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社会比较和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8].戚柳燕.留守与流动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学习投入与学业目标定向的关系及对策[D].河南大学.2016
[9].王琛琛.初中生社会比较在学业成绩与自我概念之间的中介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6
[10].梁静,强健.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比较倾向的关系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