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羟肟酸的纯度(论文文献综述)
付萌,韩建勋,宋薇,富玉,张雅莉,李婷[1](2021)在《HPLC定量检测小麦粉中苯甲羟肟酸》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提取试剂、流动相条件等,旨在建立一种小麦粉中苯甲羟肟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检测方法。结果表明, 60%(体积比)甲醇/水溶液为小麦粉中苯甲羟肟酸的最佳提取试剂, pH 2.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为最佳流动相,苯甲羟肟酸在0.25~1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 5,检出限(LOD)为1.00 mg/kg,定量限(LOQ)为3.00 mg/kg。按照3.00, 6.00和30.00 mg/kg水平进行3组加标试验,回收率为90.0%~99.0%,相对标准偏差为3.2%~3.8%。与标准BJS 202002相比,试验方法能有效分离小麦粉中杂质与苯甲羟肟酸,避免杂质干扰。该方法提供一种准确可靠的小麦粉中苯甲羟肟酸定量检测方法,对于小麦粉的市场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陈卓,周楠,张培毅,黄姗,曾鑫[2](2021)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小麦粉中4种新型非法添加剂》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小麦粉中4种禁用成分。方法样品经80%乙醇:乙腈(1:1, V:V)提取除杂后上机分析。采用Atlantis T3色谱柱、5 mmol乙酸铵+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4种化合物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0。方法检出限为15μg/kg (曲酸、苯甲羟肟酸)、30μg/kg (噻二唑)、3μg/kg (三聚硫氰酸钠盐);回收率为80.2%~96.2%,相对标准偏差为0.8%~4.4%(n=6)。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小麦粉中4种新型非法添加剂的定性定量检测。
郑红,于文江,周传静,尹丽丽,李珊,刘艳明[3](2021)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粉改良剂中的苯甲羟肟酸》文中研究说明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粉改良剂中苯甲羟肟酸的分析方法。样品中的苯甲羟肟酸采用甲醇提取,经水稀释一倍后,电喷雾负离子下检测,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在5~1 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方法检出限(LOD)为0.01 mg/kg,定量限(LOQ)为0.05 mg/kg;在LOQ、2 LOQ和10 LOQ三个添加水平下重复测定6次的回收率为92.0%~97.6%,RSD为0.8%~2.6%,在不同种类的小麦粉改良剂下的基质效应可忽略。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回收率好,精密度高,基质效应低,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小麦粉改良剂中苯甲羟肟酸的测定。
国振,周霞,赵博,赵光亮,李先江,李秀琴,张庆合[4](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面粉及面粉处理剂中新型非法添加剂》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了同时检测面粉及面粉处理剂中4种非法添加剂(曲酸、苯甲羟肟酸、噻二唑和噻苯咪唑)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 HPLC-DAD)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醇提取后,采用C18色谱柱分离、甲醇-0.01%H3PO4溶液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以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对色谱条件和前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考察了流动相组成对分离度的影响,以及提取溶剂种类、提取方式等对提取效率的改善。结果表明,4种非法添加剂在0.1~2.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8),方法检出限(S/N≥3)介于0.3~0.7 mg/kg之间,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0.8%~95.9%,相对标准偏差为0.5%~4.9%(n=6)。本方法操作简便、净化效果好、准确度高,适用于面粉及面粉处理剂中非法添加剂的筛查和检测。
卫召,孙伟,韩海生,王若林,李爱民,杨美情,黄景华[5](2020)在《Al-Na2SiO3聚合物抑制剂在白钨矿与方解石浮选分离中的作用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Al3+与硅酸胶粒自组装得到的Al-Na2SiO3聚合物抑制剂在苯甲羟肟酸铅(Pb-BHA)配合物捕收剂体系下对白钨矿与方解石选择性抑制作用机理。单矿物浮选实验结果表明,Al-Na2SiO3可以实现白钨矿与方解石的高效浮选分离。红外光谱和溶液化学分析表明,Al3+与硅酸通过化学成键作用生成具有Si—O—Al键的铝硅聚合物。动电位测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等分析表明,Al-Na2SiO3在白钨矿及方解石表面均发生化学吸附,Al-Na2SiO3中的氧原子和矿物表面的钙质点为吸附反应的活性位点。相比于Na2SiO3,Al-Na2SiO3在白钨矿表面吸附量较少,其化学吸附作用相对较弱,而在方解石的表面吸附量较大,化学吸附作用较强。Al-Na2SiO3聚合物和Pb-BHA配合物选择性的协同作用实现了白钨矿与方解石的高效浮选分离。
张文博[6](2020)在《复合捕收剂对独居石浮选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稀土矿物组分复杂且性质相似,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浮选药剂开发。其中,药剂复配是重要手段,效果显着。本文研究了辛基羟肟酸与脂肪醇、中性油复配对微细粒独居石浮选的效用与机理。首先由溶液化学计算得到在辛基羟肟酸捕收独居石的浮选体系中,不同pH值下对应的主要作用离子,确定了最佳浮选条件,即pH=9、捕收剂用量0.24mmol/L。在此基础上,将辛基羟肟酸与不同碳链长度脂肪醇类进行复配,研究不同复配比例下各组合对不同粒级独居石浮选的影响,后者包括正辛醇、2-乙基己醇、正癸醇、松油醇、正十二醇和正十四醇。类似的,将辛基羟肟酸与不同碳链长度中性油进行复配,研究不同复配比例下各药剂组合对不同粒级独居石浮选的影响,其中有正辛烷、正癸烷、正十二烷、正十四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复配可有效提高微细粒独居石浮选效率。在辛基羟肟酸与脂肪醇类进行复配时,与正十二醇以1:1复配效果最好,在-38+15μm,-15μm粒级的浮选中回收率分别提高了31%和15.5%;辛基羟肟酸与中性油类进行复配时,与正十四烷以1:1复配效果最好,在上述粒级的浮选中回收率分别提高了28%和32.5%;碳链长度相同时,与辛基羟肟酸进行复配浮选,中性油试验效果略微好于脂肪醇但并无明显差别。在过程中,采用红外光谱(FTIR)、Zeta电位和溶液化学计算研究复配药剂对独居石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辛基羟肟酸与独居石表面的Ce3+生成一种稳定的-C=O-Ce-O-N-五元环螯合物从而增强矿物表面疏水性;辛基羟肟酸离子吸附到矿物表面活性位点,矿物表面暴露活性位点之间存在间隔,而正十二醇和正十四烷是中性分子,不发生水解,可补充矿物表面活性位点之间的间隔,与辛基羟肟酸复配后共同作用在矿物表面,提高了表面疏水性,改善浮选效果。本文提出的复配方案对微细粒独居石浮选效果较好,其机理也为此类复配药剂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蔡教忠[7](2020)在《钛铁矿活化浮选的氧化促进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油酸钠具有廉价、捕收性强等特点,在钛铁矿浮选中应用较广泛,但油酸钠选择性较差,并且钛铁矿与脉石矿物间也存在着分离不彻底等问题,这是钛铁矿浮选中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以油酸钠作为钛铁矿的捕收剂,采用氧化改性方式,探索了双氧水、重铬酸钾、次氯酸钙、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等氧化剂对钛铁矿单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并以高锰酸钾为例,通过Zeta电位、红外光谱(FTIR)、X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及溶液化学、热力学计算等检测和分析手段,充分证实了添加氧化剂通过其氧化作用能够活化钛铁矿,进而有效促进钛铁矿的浮选,并研究了钛铁矿活化浮选的氧化促进机制,最后进行了钛铁矿氧化活化浮选实际矿石验证试验,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油酸钠为钛铁矿捕收剂,在弱酸性条件下(p H=6左右),钛铁矿单矿物试验研究表明,次氯酸钠和高锰酸钾可促进钛铁矿的浮选;且在p H=6时,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钠对钛铁矿的活化效果达到最好,相较于只有油酸钠处理的钛铁矿,回收率从60%左右增加到接近90%,但在同等条件下,次氯酸钠用量为高锰酸钾用量的5倍。(2)溶液化学计算发现,在弱酸及弱碱条件下Fe为钛铁矿的主要活性位点;在p H<10时,油酸钠与金属离子的热力学计算表明,Fe3+的吉布斯自由能(ΔGθFe3+)均小于Ca2+、Mg2+、Mn2+、Fe2+的吉布斯自由能;在p H值为弱酸性以及接近中性的条件下,由于ΔGθFe3+远远小于ΔGθFe2+,油酸钠优先与Fe3+发生作用。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油酸钠在钛铁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高锰酸钾使得油酸钠在钛铁矿表面的吸附变强;X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促进了钛铁矿表面Fe的价态转变,使其表面Fe3+含量增加了27.2%从而增强了油酸钠与Fe(III)-O的相互作用。(3)实际矿石验证试验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mm占80%时,随着高锰酸钾用量增加,钛精矿中Ti O2的回收率增加较明显,在高锰酸钾用量为110g/t时,使钛精矿中Ti O2回收率增加了11.68%,品位只有略微下降,高锰酸钾促进了钛铁矿浮选,间接提高了油酸钠的选择性。
贾音[8](2019)在《选矿用捕收剂中苯甲羟肟酸含量测定》文中研究说明苯甲羟肟酸是铝土矿选矿用捕收剂的主要成分之一,羟肟酸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捕收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因此在金属矿物浮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了解其中苯甲羟肟酸的含量可以更好的为捕收剂的配制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指导,降低浮选生产药剂成本。利用苯甲羟肟酸与铁离子生成的络合产物显色的原理,通过试验条件的确定,探索了分光光度法测定铝土矿浮选用捕收剂中苯甲羟肟酸含量的分析方法,为捕收剂的合成具有指导意义。
袁勤智[9](2019)在《组合捕收剂在白钨矿浮选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白钨矿资源存在原矿品位低、综合利用率低、有效分选困难的难点,找到对白钨矿具有选择性捕收能力的捕收剂,就能充分利用低品位白钨矿资源。药剂组合使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以阴离子捕收剂油酸钠为主,将其与阴离子捕收剂(苯甲羟肟酸、水杨羟肟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和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LAB-35、CAB-35、LHSB、CHSB、BS-12)分别组合使用,通过单矿物以及实际矿石浮选试验考察了组合捕收剂的捕收性能;通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红外光谱分析测试、矿物表面接触角测试、矿物表面动电位测试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组合捕收剂在三种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得出结论如下: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矿浆pH值为8时,油酸钠与苯甲羟肟酸、水杨羟肟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LAB-35、LHSB、CHSB这七种捕收剂以不同配比组合,组合药剂对白钨矿浮选行为影响不显着;油酸钠与CAB-35、BS-12以不同配比组合时,组合药剂对白钨矿浮选行为影响显着,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药剂间存在的协同效应,当配比为2:1时效果最为明显,白钨矿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0.69%和92.07%,此时方解石和萤石的回收率均在80%以下,说明这两种组合捕收剂对白钨矿具有良好的捕收性和选择性,而对方解石和萤石的捕收性较差。二元人工混合矿试验结果也表明,组合捕收剂油酸钠:BS-12=2:1的浮选分离指标优于组合捕收剂油酸钠:CAB-35=2:1。实际矿石浮选试验很好的验证了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油酸钠与CAB-35或BS-12以配比为2:1组合作为白钨矿浮选捕收剂时,相比单一油酸钠作捕收剂,得到的白钨矿粗精矿的回收率由77.69%提升至83.77%、86.53%,说明油酸钠与BS-12组合对白钨矿的捕收性能更佳。表面张力测试结果表明,在pH=8时,油酸钠与CAB-35或BS-12分别以2:1配比组合,组合捕收剂体系产生最大协同效应,组合药剂溶液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组合捕收剂与白钨矿表面的作用形式是化学吸附,且比单一捕收剂在白钨矿表面吸附的更牢固;接触角和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与组合捕收剂作用后,白钨矿表面接触角增大,疏水性增强,其表面动电位负移更大。
王俊蔚,王春英,祝思频,罗仙平,李智慧,徐亮亮[10](2018)在《稀土Ce改性TiO2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苯甲羟肟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Ce改性TiO2(Ce/TiO2)复合材料,并以选矿废水中残余的浮选捕收剂苯甲羟肟酸为对象来考察Ce/TiO2的光催化降解活性;通过多种分析检测手段(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等)对所合成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光吸收等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一系列表征。表征结果表明:相较于纯TiO2,Ce的掺杂可以有效抑制TiO2晶粒的生长,增大改性后Ce/TiO2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其光催化活性;当掺杂量为0.20%时,其结晶度好、颗粒较均匀、具有较强的光吸收性能。苯甲羟肟酸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当Ce的掺杂比为0.20%、煅烧温度为500℃,光催化活性最强,120 min后,苯甲羟肟酸降解率达90.98%(0.3 g·L-1的Ce/TiO2),矿化率达82.8%。此外,Ce/TiO2重复使用4次后,苯甲羟肟酸的光催化降解率无明显降低,表明Ce/TiO2是一种有效稳定的光催化剂。
二、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羟肟酸的纯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羟肟酸的纯度(论文提纲范文)
(1)HPLC定量检测小麦粉中苯甲羟肟酸(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2.2 样品前处理 |
1.2.3 仪器条件 |
1.2.4 苯甲羟肟酸质量分数的计算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流动相条件优化结果 |
2.2 提取试剂的优化结果 |
2.3 苯甲酸干扰排除结果 |
2.4 方法有效性测定结果 |
2.4.1 方法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结果 |
2.4.2 方法精密度结果 |
2.4.3 加标回收率结果 |
2.5 实际样品测定 |
3 结论 |
(2)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小麦粉中4种新型非法添加剂(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实验方法 |
1.2.1 样品前处理. |
1.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2.3 仪器分析条件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前处理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
2.2 色谱柱的优化 |
2.3 流动相的选择 |
2.4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5 方法学验证 |
2.6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7 基质效应评价 |
2.8 提取液的稳定性 |
2.9 实际样品检测 |
3 结论 |
(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粉改良剂中的苯甲羟肟酸(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标准溶液配制 |
1.2.2 样品前处理 |
1.2.3 仪器分析条件 |
1.2.3.1 液相色谱条件 |
1.2.3.2 质谱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2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优化 |
2.3 基质效应 |
2.4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与定量限 |
2.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2.6 与标准方法比较 |
2.7 样品测定 |
3 结论 |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面粉及面粉处理剂中新型非法添加剂(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标准溶液配制 |
1.2.2 样品预处理 |
1.2.3 仪器分析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色谱条件优化 |
2.1.1 色谱柱与流动相的选择 |
2.1.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2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
2.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2 提取溶剂体积的选择 |
2.2.3 振荡、超声等提取方式的考察 |
2.2.4 针筒过滤器(微孔滤膜)的选择 |
2.3 方法学验证 |
2.3.1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
2.3.2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2.4 实际样品分析 |
3 结论 |
(5)Al-Na2SiO3聚合物抑制剂在白钨矿与方解石浮选分离中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试验样品及试剂 |
1.2 浮选试验方法 |
1.3 Zeta电位测定 |
1.4 红外光谱测试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Al-Na2Si O3聚合物抑制剂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2.2 Al-Na2Si O3聚合物抑制剂的结构及自组装机理 |
2.2.1 Al-Na2Si O3聚合物抑制剂的红外光谱研究 |
2.2.2 Al-Na2Si O3聚合物抑制剂的溶液化学反应分析 |
2.3 Al-Na2Si O3聚合物抑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机理 |
2.3.1 动电位测试分析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4 Al-Na2Si O3聚合物抑制剂的吸附对Pb-BHA配合物捕收剂吸附的影响 |
3 结论 |
(6)复合捕收剂对独居石浮选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1.2.1 世界稀土资源状况 |
1.2.2 我国稀土资源状况 |
1.2.3 稀土资源应用现状 |
1.3 稀土矿浮选研究现状 |
1.3.1 包头稀土矿选矿工艺研究现状 |
1.3.2 山东稀土矿选矿工艺研究现状 |
1.3.3 四川稀土矿选矿工艺研究现状 |
1.3.4 南方七省稀土回收工艺 |
1.3.5 稀土矿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
1.3.6 稀土矿浮选机理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点 |
1.5.4 技术路线 |
2 试验样品制备、试剂品类、使用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样品介绍 |
2.1.1 独居石单矿物样品制备 |
2.1.2 试样XRD分析 |
2.2 试验药剂和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剂品类 |
2.2.2 试验仪器设备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2.3.1 选矿试验方法 |
2.3.2 红外光谱分析 |
2.3.3 Zeta电位测试 |
3 辛基羟肟酸/脂肪醇复配对独居石浮选的影响 |
3.1 辛基羟肟酸OHA对独居石回收率的影响 |
3.2 辛基羟肟酸与脂肪醇复配对独居石浮选影响 |
3.2.1 正辛醇、异辛醇与OHA复配对不同粒级独居石浮选的影响 |
3.2.2 正癸醇与OHA复配对不同粒级独居石浮选的影响 |
3.2.3 正十二醇与OHA复配对不同粒级独居石浮选的影响 |
3.2.4 正十四醇与OHA复配对不同粒级独居石浮选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辛基羟肟酸/中性油复配对独居石浮选的影响 |
4.1 正辛烷与OHA复配对不同粒级独居石浮选的影响 |
4.2 正癸烷与OHA复配对不同粒级独居石浮选的影响 |
4.3 正十二烷与OHA复配对不同粒级独居石浮选的影响 |
4.4 正十四烷与OHA复配对不同粒级独居石浮选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复合捕收剂作用机理研究 |
5.1 矿物与药剂的溶液化学及其浮选意义 |
5.1.1 独居石矿物溶液化学计算与分析 |
5.1.2 辛基羟肟酸溶液化学计算与分析 |
5.2 Zeta电位测试 |
5.2.1 独居石表面Zeta电位 |
5.2.2 正十二醇复配OHA作用于独居石Zeta电位 |
5.2.3 正十四烷复配OHA作用于独居石Zeta电位 |
5.3 红外光谱测试 |
5.3.1 独居石与辛基羟肟酸作用红外光谱分析 |
5.3.2 独居石与辛基羟肟酸与正十二醇复配红外光谱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钛铁矿活化浮选的氧化促进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钛矿资源 |
1.1.1 钛及钛铁矿的性质 |
1.1.2 钛资源概况 |
1.2 钛铁矿选矿研究现状 |
1.2.1 钛铁矿选矿方法 |
1.2.2 钛铁矿的浮选及其药剂 |
1.3 氧化法在矿物加工中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矿样、试剂及研究方法 |
2.1 样品的制备 |
2.2 所用药剂与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浮选试验 |
2.3.2 Zeta电位测试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第三章 纯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
3.1 高锰酸钾对钛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 次氯酸钠对钛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 双氧水对钛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 次氯酸钙对钛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5 重铬酸钾对钛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6 油酸钠用量对钛铁矿浮选行为影响 |
3.7 pH对钛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锰酸钾氧化活化浮选作用机理研究 |
4.1 钛铁矿晶体结构及其溶液化学分析 |
4.2 油酸钠溶液化学及其与金属离子热力学分析 |
4.3 高锰酸钾对钛铁矿表面电位的影响 |
4.4 高锰酸钾在钛铁矿表面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 |
4.5 高锰酸钾在钛铁矿表面作用的XPS分析 |
4.6 高锰酸钾在钛铁矿表面作用的SEM分析 |
4.7 高锰酸钾与钛铁矿作用机理探讨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钛铁矿实际矿验证试验 |
5.1 矿石性质 |
5.2 磨矿细度试验 |
5.3 高锰酸钾用量试验 |
5.4 油酸钠用量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8)选矿用捕收剂中苯甲羟肟酸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试 验 |
1.1 试验仪器 |
1.2 试剂 |
1.3 试验原理 |
1.4 试验过程 |
1.4.1 萃取剂选择试验 |
1.4.2 酸度试验 |
1.4.3 发色时间的选择 |
1.4.4 波长选择试验 |
1.4.5 标准曲线制作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重复性试验 |
2.2 加标回收试验 |
3 结 论 |
(9)组合捕收剂在白钨矿浮选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钨矿资源概况 |
1.2 白钨矿捕收剂研究现状 |
1.2.1 阴离子捕收剂 |
1.2.2 阳离子捕收剂 |
1.2.3 两性捕收剂 |
1.2.4 新型捕收剂 |
1.2.5 组合捕收剂及其协同机理 |
1.3 两性表面活性剂 |
1.3.1 两性表面活性剂概述 |
1.3.2 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矿样、化学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1.1 单矿物样品来源与制备 |
2.1.2 实际矿石矿样 |
2.1.3 试样XRD分析 |
2.2 试验药剂与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仪器设备 |
2.3 试验研究与测试方法 |
2.3.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2.3.2 表面张力测试 |
2.3.3 接触角测试 |
2.3.4 红外光谱分析测试 |
2.3.5 Zeta电位测试 |
第三章 捕收剂对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3.1 单一捕收剂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研究 |
3.1.1 油酸钠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2 苯甲羟肟酸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3 水杨羟肟酸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4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5 十二烷基磺酸钠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6 LAB-35 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7 CAB-35 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8 LHSB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9 CHSB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10 BS-12 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11 单一捕收剂对三种纯矿物浮选性能的比较 |
3.2 二元混合捕收剂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研究 |
3.2.1 油酸钠和苯甲羟肟酸组合用药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2 油酸钠和水杨羟肟酸组合用药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3 油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组合用药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4 油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组合用药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5 油酸钠和LAB-35 组合用药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6 油酸钠和CAB-35 组合用药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7 油酸钠和LHSB组合用药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8 油酸钠和CHSB组合用药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9 油酸钠和BS-12 组合用药对三种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10 二元混合捕收剂对三种纯矿物浮选性能的比较 |
3.3 二元人工混合矿分离实验研究 |
3.3.1白钨矿和方解石二元人工混合矿分离实验 |
3.3.2白钨矿和萤石二元人工混合矿分离实验 |
3.4 组合捕收剂在甘肃某白钨矿浮选中的应用研究 |
3.4.1 矿石性质与原则流程 |
3.4.2 白钨矿粗选组合捕收剂对比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1 单一药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2 二元混合药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2.1 NaOL和苯甲羟肟酸组合药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2.2 NaOL和水杨羟肟酸组合药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2.3 NaOL和 SDS组合药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2.4 NaOL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组合药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2.5 NaOL和 LAB-35 组合药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2.6 NaOL和 CAB-35 组合药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2.7 NaOL和 LHSB组合药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2.8 NaOL和 CHSB组合药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2.9 NaOL和 BS-12 组合药剂的表面张力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合捕收剂对三种矿物作用机理研究 |
5.1 不同捕收剂与白钨矿作用红外光谱 |
5.1.1 捕收剂红外光谱分析 |
5.1.2 白钨矿与单一捕收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5.1.3 白钨矿与组合捕收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5.2 三种矿物表面的润湿性研究 |
5.3 三种矿物表面Zeta电位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稀土Ce改性TiO2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苯甲羟肟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 |
1.1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Ce/Ti O2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1.3催化剂活性评价 |
2结果与讨论 |
2.1 XRD分析 |
2.2 XPS分析 |
2.3 UV-Vis DRS分析 |
2.4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
2.5微观结构分析 |
2.6光催化活性评价 |
2.6.1不同Ce掺杂比的影响 |
2.6.2煅烧温度的影响 |
2.6.3苯甲羟肟酸的矿化率 |
2.6.4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
2.7机制探讨 |
3结论 |
四、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羟肟酸的纯度(论文参考文献)
- [1]HPLC定量检测小麦粉中苯甲羟肟酸[J]. 付萌,韩建勋,宋薇,富玉,张雅莉,李婷. 食品工业, 2021(10)
- [2]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小麦粉中4种新型非法添加剂[J]. 陈卓,周楠,张培毅,黄姗,曾鑫.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6)
- [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粉改良剂中的苯甲羟肟酸[J]. 郑红,于文江,周传静,尹丽丽,李珊,刘艳明. 中国粮油学报, 2021(05)
-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面粉及面粉处理剂中新型非法添加剂[J]. 国振,周霞,赵博,赵光亮,李先江,李秀琴,张庆合. 分析化学, 2021(04)
- [5]Al-Na2SiO3聚合物抑制剂在白钨矿与方解石浮选分离中的作用机理[J]. 卫召,孙伟,韩海生,王若林,李爱民,杨美情,黄景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0(12)
- [6]复合捕收剂对独居石浮选的作用机理研究[D]. 张文博.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7]钛铁矿活化浮选的氧化促进机理研究[D]. 蔡教忠.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8]选矿用捕收剂中苯甲羟肟酸含量测定[J]. 贾音. 轻金属, 2019(11)
- [9]组合捕收剂在白钨矿浮选中的应用研究[D]. 袁勤智. 江西理工大学, 2019(12)
- [10]稀土Ce改性TiO2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苯甲羟肟酸的研究[J]. 王俊蔚,王春英,祝思频,罗仙平,李智慧,徐亮亮. 稀有金属,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