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敏感反应论文-王铁固,王翠玲,吴连成,陈彦惠

光周期敏感反应论文-王铁固,王翠玲,吴连成,陈彦惠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周期敏感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光周期,敏感时期,茎端分生组织

光周期敏感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铁固,王翠玲,吴连成,陈彦惠[1](2012)在《玉米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长日照15 h、短日照9 h和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处理玉米自交系黄早4和CML288,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玉米茎尖的形态变化,调查了玉米的主茎叶片数、抽雄散粉期和吐丝期等主要生育性状。结果表明,短日照能促进玉米茎端分生组织向生殖生长转化,促进开花,减少玉米的主茎叶片数,缩短玉米的生育期,而长日照则相反;当从短日照挪移到长日照时,黄早4在第五和第六片展开叶之间、CML288在第六和第七片展开叶之间的挪移,玉米的主茎叶片数突然减少,同时在短日照条件下黄早4和CML288的茎端分生组织也分别在第五和第六片展开叶、第六和第七片展开叶之间发生了形态变化,茎端生长锥伸长变成圆锥体开始花的发育,而当从长日照挪移到短日照时,玉米的主茎叶片数呈现连续性变化,因此光周期诱导玉米开花的敏感时期因光照条件和品种有一定差异,长日照条件下玉米的光周期反应不敏感,短日照条件下光周期诱导的敏感时期黄早4在第五和第六片展开叶之间,CML288在第六和第七片展开叶之间。(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2期)

王玉微,马霓,曾汉来[2](2003)在《短光敏感雄性不育水稻的发育与育性光周期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多种处理比较了D38S与长光敏不育系N5 0 88S的发育与雄性育性光周期反应 ,结果表明 :在发育光周期反应上两类不育系的反应方向相同 ,而在育性光周期反应上 ,D38S的育性与N5 0 88S反应方向相反 ,在较大温度范围内短光照可诱导其完全雄性不育 ,长光照诱导高度可育。可以认定D38S是一份短光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材料。(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刘恒蔚,周瑞阳,徐俐[3](2003)在《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的光周期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周期敏感雌性不育苎麻 (PFSR)头、二、叁麻均能成花 ,但头、二麻雌性败育 ,叁麻雌性可育 ,雄性发育正常 ,年度间表现稳定。对其光周期特性研究分析表明 :(1) 6至 7月 ,PFSR雌性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在 13.0 h/ d至13.5 h/ d之间 ,败育发生早而彻底 ;(2 )经 SD+L D和 L D+SD处理 ,雌性表现为相邻节位间由可育到不育或不育到可育的跃变 ,雌性育性的光敏感期初步确定为花序分化期或花被形成期 ;(3)雌性发育期进行 3、 6、 9天的 SD(11h/ d)处理 ,表明雌性发育光敏感期持续日数为 3天或更短。(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贺浩华,元生朝,张自国[4](1991)在《温度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盆栽分期播种和人工气候箱等方法,研究了温度对光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两个光周期反应的影响。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光照诱导HPGMR发育与育性转换均有重要影响。第二光周期反应要求光照长度较严格,是主导因子,但所需温度低于一定临界值,长光照仍不能诱导雄性不育;提高温度,可相对缩短临界光长。在长暗期中给予一定的光时和光强的光间断以诱导雄性不育的反应中,证明光强、光时和温度,叁者有互作互补关系。在温度影响光照诱导不育的反应中,光期温度的作用可能大于暗期温度。初步探明,在武汉地区,农垦58S、双8—2S、26001S和25169S的诱导育性转换的近似临界低限温度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的临界光长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1年02期)

梁健洪,王本宣,元生朝,曾汉来[5](1990)在《诱导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的临界光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调节光照时间、光照强度等方法,在不同自然温度下对典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两个光周期反应所需的临界光强以及间断暗期对延迟幼穗分化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发现诱导第一光周期反应的临界光强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为一常数,而诱导育性转变所需的临界光强则与温度有明显的互补关系。在中断暗期的时间和光强两因子中,闪光时间对延迟幼穗分化的作用更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0年04期)

张自国,元生朝[6](1989)在《曙暮光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证了曙暮光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中均有明显的作用,初步探明农垦58S 在武汉地区(30°27′N)育性转换期(7—8月)曙暮光的变化规律,提出采用“光照长度”以代替“日照长度”来划分光周期的昼与夜更为准确的见解,据此讨论了曙暮光的作用对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的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1989年03期)

光周期敏感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多种处理比较了D38S与长光敏不育系N5 0 88S的发育与雄性育性光周期反应 ,结果表明 :在发育光周期反应上两类不育系的反应方向相同 ,而在育性光周期反应上 ,D38S的育性与N5 0 88S反应方向相反 ,在较大温度范围内短光照可诱导其完全雄性不育 ,长光照诱导高度可育。可以认定D38S是一份短光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周期敏感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铁固,王翠玲,吴连成,陈彦惠.玉米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

[2].王玉微,马霓,曾汉来.短光敏感雄性不育水稻的发育与育性光周期反应特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

[3].刘恒蔚,周瑞阳,徐俐.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的光周期反应特性研究[J].作物学报.2003

[4].贺浩华,元生朝,张自国.温度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中的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1

[5].梁健洪,王本宣,元生朝,曾汉来.诱导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的临界光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0

[6].张自国,元生朝.曙暮光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水稻科学.1989

标签:;  ;  ;  ;  

光周期敏感反应论文-王铁固,王翠玲,吴连成,陈彦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