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良知论文-吴炳钊

生态良知论文-吴炳钊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良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阳明心学,生态良知,一体之仁,取用之智

生态良知论文文献综述

吴炳钊[1](2018)在《试论阳明心学视野下的“生态良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近些年出现的"生态良知"这一概念,有必要置放在阳明心学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对一些基本问题展开探讨。首先是概念提出的必要性。从阳明的一些观点看,"生态良知"并无提出的必要,但阳明是从境界、本体的角度来立论的,如从工夫、践履的角度和当前时代的需求看,仍有提出的必要性;其次是生态良知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一体之仁、取用之智;再次是"致"生态良知的方法。应以激发"一体之仁"为根本,而其核心工夫是去私欲,同时也要善加利用外在见闻。"取用之智"则主要依赖理性也即精思来获致。生态良知被激发出之后,还需要加以存养、扩充,以使其长久保有并遍及更多的对象。生态良知的具体呈现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致"此良知也应是一个持续不断、与生命相始终的过程。(本文来源于《王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马敏[2](2016)在《唤醒设计者的生态良知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生态伦理课程构建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生态危机这一需要全人类携手解决的重大问题,以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学探索与生态设计课程为支撑的理论课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课题通过主题研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生态伦理的经典文献进行深入阅读与分析,使学生从更为宽广的学科与伦理视野审视设计的角色、价值与责任,并深入思考生态设计的方向、路径与方法,以期唤醒学生的生态良知,使其树立起内心的信念,并为生态设计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6年07期)

叶匡政[3](2016)在《到荒原和传统中寻找生态良知》一文中研究指出荒原是这样一种奇异的地方,这里有似乎永恒的时间,有生命最原初的动力,在这里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反省自己的文化参照系。还记得去香格里拉的情景,当我走进普达措国家公园,被这儿梦幻般纯净的景色震撼了。大山环抱的湖泊像深邃的明镜,映着树木和远山幽蓝的倒影,不时能看到浸在水中的枯树,头顶是绿意盎然的新芽嫩叶。天空湛蓝得有些不真实,空气清爽得让人忘乎所以,大朵大朵的白云装点着这原始的人间仙境。人们在木质栈道上漫步,身边杉树(本文来源于《廉政了望(上半月)》期刊2016年06期)

杨兴玉[4](2016)在《生态良知说的思想本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多·利奥波德所提出的生态良知,是环境伦理主体得以审美化生成的心灵根基。但是,他出于对生态叙事的偏好,并未对生态良知概念进行严格界定。在中、西方文化中,均可寻获生态良知说的本源。前者源出儒家典籍《孟子》,该书不仅是中国良心说的渊薮,并且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后者以黑格尔、海德格尔的论述最为精深,一方面,黑格尔凸显了中西良知说的分野,其开启了良知的生存论阐释;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不乏生态意蕴,而海德格尔思想对于环境伦理学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生态良知说有望得以深度建构。(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刘婷坤[5](2014)在《从致良知到生态良知》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问题的产生根源长期困扰着人类的发展进步,对此,一方面要反思过去极端行为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更要从意识根源上找到产生错误行为的原因;西方学者从“人类中心”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对该问题做了一系列的剖析和解释,但都不能指其要害,于是产生了“生态良知”这一关于生态伦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新学说。“良知”作为儒家传统经典概念之一,其内涵和外延早已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将“良知”概念外延发挥至极,他以“良知”为“天理”,以“良知”为万物构成的根源和可以实现沟通的根本,使人在“致良知”的过程中实践和履行“生态良知”的观念,帮助人们成为“生态人”。在生态文明背景之下,解析生态良知、致良知观念的具体含义,以中国哲学传统为文化背景寻求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的解决对策,使人们更容易接受生态良知的观念、促进其具体落实。生态文明社会的建成、美丽中国理想的实现,除了借鉴国际先进思想的新影响之外,更应该使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如“万物一体”、“良知天理”、“合理取用”等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观念得到重生。以期能够使人们在思维意识、身体力行中改变过去对环境的错误取用观念,找到和实践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路径。可以说,“生态良知”便是当下生态全球化时代的“大良知”和“新良知”。借鉴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功夫论,用“知行合一”的手段途径去实现“生态良知”在现代人心中的复归,使人们从心理上和行动上能够符合生态良知的标准,才可以真正实现“物我合一”的生态文明型社会。(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张青[6](2013)在《生态良知在个体本位中的存在样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良知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生态良知是从生存论意义上探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善"的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样态。从差异论的视角分析,个体化社会是社会差异化发展的产物,生态良知则是在人与自然的差异中产生和发展的。由于现代人与自然的差异片面扩大,生态良知在个体本位中的存在样态便呈隐性状态,这是个性张扬的结果。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是生态良知存在的根基,理性地考察个体本位中的生态良知,对于当代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姚雅锐[7](2012)在《试析普里什文作品中蕴涵的生态良知》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里什文是俄罗斯生态文学的鼻祖。早在20世纪二叁十年代,普里什文就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大自然命运深深的忧虑。他以自己标新立异的文学风格对生态悲剧发生的根源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并为开辟恢复生态平衡的道路做出了不懈努力。在他看来,生态危机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危机,人类社会的失衡就是通过生态失衡表现出来的。想挽回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找回人类灵魂的平衡,当务之急是让人们的生态良知觉醒。(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杜伟华,张静[8](2011)在《《地球公民》:唤起人类的生态良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公民》这部影片通过介绍人类如何把动物作为宠物、食物、衣物、娱乐对象和试验品,系统全面地揭露了当今人类是如何大规模地屠杀和虐待动物的。片中对人类的中心主义和欲望的膨胀进行了批评;呼吁观众能够认识到人类和动物互相依存的重要性,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控制自己的不断膨胀的欲望,培养与万物和谐的生态责任心,从而创造地球上适宜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的栖息地。(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1年16期)

叶匡政[9](2011)在《大地震能否唤醒人类的生态良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早看"3·11"日本地震视频,似曾相识,记得和日本歌人鸭长明笔下的一场地震有些相像。他是日本平安末年的一个歌人,距今有800多年,留下一部随笔叫《方丈记》,被视为日本隐者文学的首部代表作。我当时并未查证,写此文翻箱倒柜找出原书,果然如此。他写道:"山崩河埋,海水倾斜浸漫陆地。土地裂开水涌不断,岩石碎裂滚入谷间。近海划(本文来源于《中国减灾》期刊2011年14期)

叶匡政[10](2011)在《核泄露能否唤醒生态良知》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地震过去一个多月了,核泄露的蝴蝶效应仍在振动它的翅膀。每天打开网站,仍能看到它的新闻,这些飘荡的核物质,像对人类的一个提醒。前些天看黑泽明的《梦》,发现他早有提醒,日本人今天重看这部10多年前的电影,不知作何感想。他不仅拍了核泄露,还拍了被核泄露摧毁的日本,竟成为一个食人魔的世界。核辐射让动植物基因突变,那里的蒲公英(本文来源于《观察与思考》期刊2011年05期)

生态良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生态危机这一需要全人类携手解决的重大问题,以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学探索与生态设计课程为支撑的理论课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课题通过主题研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生态伦理的经典文献进行深入阅读与分析,使学生从更为宽广的学科与伦理视野审视设计的角色、价值与责任,并深入思考生态设计的方向、路径与方法,以期唤醒学生的生态良知,使其树立起内心的信念,并为生态设计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良知论文参考文献

[1].吴炳钊.试论阳明心学视野下的“生态良知”[J].王学研究.2018

[2].马敏.唤醒设计者的生态良知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生态伦理课程构建探索[J].艺术教育.2016

[3].叶匡政.到荒原和传统中寻找生态良知[J].廉政了望(上半月).2016

[4].杨兴玉.生态良知说的思想本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刘婷坤.从致良知到生态良知[D].河南师范大学.2014

[6].张青.生态良知在个体本位中的存在样态[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

[7].姚雅锐.试析普里什文作品中蕴涵的生态良知[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杜伟华,张静.《地球公民》:唤起人类的生态良知[J].电影文学.2011

[9].叶匡政.大地震能否唤醒人类的生态良知[J].中国减灾.2011

[10].叶匡政.核泄露能否唤醒生态良知[J].观察与思考.2011

标签:;  ;  ;  ;  

生态良知论文-吴炳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