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叁维坐标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坐标,测量,检波器,图像处理,计算方法,四维,路线。
叁维坐标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绍兵,熊显名,蒋曲博,张文涛,胡放荣[1](2013)在《基于靶标的叁目视觉3维坐标测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复杂环境中大视场、高精度、非接触3维测量问题,采用叁目摄像机结构,通过靶标成像来测量被测点3维坐标的测量系统。测量时摄像机采集测量靶标的图像,计算机通过图像处理的方法获取测量靶标上标志点的3维坐标,并提出基于被测点与标志点间距离方程与直线约束的被测点求解优化方法。测量系统通过高精度光栅位移平台带动测量靶标移动来完成测试。结果表明,测量系统在视场范围、测量精度、使用灵活性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能够测量视场深度从2m~5m范围内的视场,测量精度优于0.2mm。(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3年04期)
李丰祥[2](2008)在《论道路路线测量坐标系统中的3维坐标放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道路工程设计中,为满足行车的需要和适应地形的变化,设计了平曲线和竖曲线。传统的放样是先进行平曲线放样,再进行高程测设。其工作流程相对复杂,活动性差。随着测绘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全站仪的普遍使用及其功能的增强,在施工放样过程中,尤其是市政建设中,与道路相关的井位、道路边线,与道路相关的道路防护设施常常采用极坐标放样。(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08年02期)
李波[3](2007)在《CCD技术在四维坐标测量系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型导弹填装车为发射车自动装弹前,需要获得两车之间精确的相对位置关系参数。电荷耦合器件CCD(Charge Coupled Devices)伴随着单片机的迅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非接触测量领域。但已知的国内外所采用的非接触测量系统,或者不能同时测量出长度和角度的位置关系,或者由于同时使用多组CCD探测器,加大了系统的复杂性。本文研究了一种简单、新型的非接触四维位置测量系统,该系统由一组CCD探测器、实时图像处理及快速数据解算系统组成,对发射车上卤钨灯目标在测量坐标系中的四维坐标x、y、z值、发射车轴线相对测量坐标轴的夹角进行测量。针对所需参数不同的情况,分别介绍了测量原理,推导出了参数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叁角知识及误差合成理论,分析出此系统的测量精度。本文所介绍的系统,只使用一组CCD探测器即可测量出填装车和发射车之间四维相对位置的参数,并且具有结构简单、快速、准确、精度高等特点,满足实际测量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6-03)
中村收,吴风[4](1991)在《四维坐标测量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动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关于叁持空间内的坐标测定和叁维物体表面形状的测定,至今已做了很多研究,并开发了测量技术。特别是以沿正交坐标系移动的机构与各轴的标度读数为基础的叁坐标测量机自从实用化以来,由精密机械工业开始,已在许(本文来源于《国外计量》期刊1991年01期)
叁维坐标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道路工程设计中,为满足行车的需要和适应地形的变化,设计了平曲线和竖曲线。传统的放样是先进行平曲线放样,再进行高程测设。其工作流程相对复杂,活动性差。随着测绘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全站仪的普遍使用及其功能的增强,在施工放样过程中,尤其是市政建设中,与道路相关的井位、道路边线,与道路相关的道路防护设施常常采用极坐标放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维坐标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绍兵,熊显名,蒋曲博,张文涛,胡放荣.基于靶标的叁目视觉3维坐标测量系统[J].激光技术.2013
[2].李丰祥.论道路路线测量坐标系统中的3维坐标放样[J].四川建材.2008
[3].李波.CCD技术在四维坐标测量系统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
[4].中村收,吴风.四维坐标测量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动向[J].国外计量.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