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冬枣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东营市冬枣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邹金环[1]2004年在《东营市冬枣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冬枣(Ziziphus jujuba Mill cv.dongzao)是黄河叁角洲及周边地区独特生态条件孕育的一个晚熟优良鲜食枣品种,成熟期晚,果实大,营养丰富。近几年来,东营市大力发展冬枣种植业,为广大农户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更显示出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冬枣业已成为东营市农业主寻产业之一。 为全面准确掌握东营市冬枣发展现状,及时总结经验敦训,对东营市冬枣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本文调查了东营市境内的所有冬枣资源,包括冬枣密植园、四旁冬枣、贮藏加工设施、市场销售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龙头企业、协会组织等。调查涉及了全市5个县区的34个乡镇、济军生产基地6个团级单位和胜利油田有关单位,村庄、分场、公司等453个,枣农6万多人。共调查冬枣密植园9179.4hm~(-2),四旁冬枣103484株,各类贮藏保鲜库53处,贮藏加工销售企业4家。对冬枣资源调查采用的方法是采用逐村、逐户据实调查,根据承包合同填写,承包户情况、建园时间、主要技术措施以询问承包户和知情人员为主,四旁冬枣逐户调查统计,根据现场据实填写。通过调查及科学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对东营市冬枣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估,找出了东营市冬枣产业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与生态相结合的林果生态环境建设的“6231”冬枣生态林建设工程,有机地将枣树发展纳入到整个东营林业生态建设中去,创新性地提出了果树和林业相结合的枣林生态工程建设新思路,为进一步发展冬枣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对东营市冬枣以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提出了的指导性意见。

尹凤川[2]2006年在《东营市冬枣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对东营市5个县区的34个乡镇、济军生产基地和胜利油田有关单位的453个村庄、分场、公司中6万多枣农的236475.3亩冬枣密植园、318处贮藏保鲜库和4家贮藏加工销售企业,以及社会生产条件等冬枣资源的详细调查,对东营市冬枣产业进行了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发展冬枣产业,有利于改善东营市的生态环境。东营市具有生产优质冬枣的自然环境条件。冬枣具有抗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适应性强的特点。因此,大面积发展冬枣,可提高东营地区森林覆盖率,有利于土地沙化治理和盐碱地改良,进一步改善其生态环境。2.东营市冬枣产业化生产初见规模。自2000年,东营市政府将冬枣列入专项督查,冬枣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新户、义和、丁庄、史口、明集等乡镇先后成为冬枣发展重点乡镇,建成一批规模大、标准高、质量好的冬枣密植园和示范园,全市冬枣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至2005年3月,全市冬枣种植面积已达236475.3亩。3.东营市冬枣产业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基地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保鲜贮藏难题仍未彻底解决,保鲜贮藏能力;淡水资源缺乏,制约冬枣发展;枣农技术素质偏低;缺少规范化管理模式,冬枣质量高低不一,难以进入大型超市和国际市场;品种退化情况严重,育苗工作压力大;农业推广模式单一,科技服务滞后等。4.解决东营市冬枣产业化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一是加强科技投入,规范冬枣生产和管理模式,建立有机枣园;二是选育优良的冬枣品种;叁是建设贮藏加工体系,提高贮运加工能力;四是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加强软环境建设。5.提出了适合本地特色的冬枣生态经济建设模式。结合《东营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将冬枣产业化发展纳入到整个东营的生态建设中,建立以冬枣为主的特色农林业生态系统,达到冬枣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的局面。

侯增周[3]2011年在《胜利油田东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生态农业产业化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资源型企业对周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经过近50年的高速开发,胜利油田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近10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愈来愈受到国家和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各项环保政策相继出台。2009年12月,“黄河叁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得到国家批复,自此,黄河叁角洲的发展被提升为国家战略,高效生态经济也成为该区域未来发展的趋势。东营市是国家规划黄河叁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它也是胜利油田的发源地。本研究对胜利油田东营区域的生态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从县域、产业和农户叁个层次上评价了东营生态农业模式。评价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所依据的数据来源,一方面是近年东营市和项目县的统计年鉴、县志等序列数据;另一方面是实地调查数据,包括入户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研究发现:胜利油田东营区域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恢复环境的主要措施,将其视为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营市已经形成了6种生态农业模式。目前,东营在政策、资源、区位、农业产业等方面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然而,东营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农业基础薄弱、生态十分脆弱、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民众参与不够、产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下,东营市县级生态农业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垦利县根据本区域的自然资源、环境及农业生产状况,发展六种生态农业适用模式。对垦利县生态农业建设的评价结果显示,2004-2008年垦利县生态农业建设综合效益指数曲线基本是持续上升的。然而,垦利县生态农业建设所取得的生态效益较低。冬枣产业已成为东营市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工程之一。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表明,东营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其显着特点是:市场、企业、基地、农户已经连为一体,广大农户从事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东营冬枣生态农业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规模较小、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科技支撑有待健全。2008年,东营市经济发展指数为1.89,相应的环境质量指数为1.04,综合环境经济效益指数为1.82,环境经济的协调度为0.35,表明东营市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处于失调状态。“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是国家推广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举措之一。研究结果显示,沼气项目实施后,项目户的家庭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项目户的家庭劳动时间明显减少,劳动负担有所减轻;在项目组织的培训学习过程中,社会交往范围也在扩展;农户家庭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民的生活舒适度明显提高;农户对沼气相关知识的掌握较好,能够安全的使用沼气。同时,沼气项目在减轻农村女性劳动负担,提高其家庭地位,扩展其社会交往范围,改善其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评价分析发现,沼气项目促进了沼气池与养殖业、种植业的生态耦合,以养殖业为主的沼气项目户所取得的综合效益最高。最后,本文对如何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进行了讨论。

郑秀社[4]2010年在《东营市冬枣测土配方合理施肥量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6年生冬枣树为试材,主要针对当地枣园管理粗放,施肥方法和种类单一,造成土壤的增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产品质量不稳定,施肥浪费等突出问题,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确定适宜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施肥比例,为田间试验提供依据;在盆栽试验的基础上,对适宜的施肥配比和用量进行了大田施肥验证;结合东营市启动的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对全市枣园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调查测定;根据盆栽试验和大田验证结果,逐点制定施肥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盆栽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氮(N)磷(P2O5)钾(K2O)配比按2∶1∶2施用时,枣树生长中庸,结果枝类搭配合理,可显着提高坐果率和产量,应为最佳施肥配比;按2∶1.5∶3的配比施用时,对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由于结果枝量较多,产量也较高,可作施肥参考;氮磷钾按0.5∶1∶2、1∶0.5∶2、1∶1∶1的配比施用和不施肥,明显影响生长结果和枣果品质;氮磷钾为1∶1∶3的高钾配比,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较高,但坐果率和产量最低,在生产中不宜应用;施用半量有机肥可促进果实品质的提高,其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维生素C,分别提高5.3%、3.6%和40.29mg/100g,综合品质评价为上等。2、大田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枣树耕作层氮以150-200mg/kg、磷为以60 -80mg/kg、钾以200-250mg/kg施用时,果/枝为0.85和0.8,极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平均提高0.35-0.45,而盲目施肥果/枝为0.16,极显着低于所有处理。同时,氮150 -200mg/kg、磷60-80mg/kg、钾200-250mg/kg施用时,产量最高,单株产量达到8.93kg和9.05kg,折合每666.7㎡平均产量达741kg和751kg。常规施肥仅为265.6kg。在高氮、高磷的基础上,提高钾的比例,可促进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的积累。3、根据盆栽和田间试验,氮磷钾施肥配比以田间试验结果为主,盆栽试验结果为辅,确定耕作层土壤氮为150-200mg/kg、磷为60-80mg/kg、钾为200-250mg/kg。4、全市冬枣种植地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0.82%;速效氮26.14mg/kg;速效磷14.41mg/kg;速效钾105.22mg/kg;交换性钙20.47g/kg;交换性镁0.72g/kg;有效铜1.08mg/kg;有效锌0.36mg/kg;有效铁3.81mg/kg;全盐1.03g/kg。总盐含量分布从北向南逐渐降低,与黄河叁角洲的形成有关;东营市6个冬枣主产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具有明显的差异。

石莎, 殷海善, 秦作霞, 李惠[5]2018年在《鲜食枣产业的经济特征与发展思路研究——以山西省临猗县设施鲜食枣为例》文中指出鲜食枣产业是我国红枣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制干枣向鲜食枣转型是我国红枣产区摆脱危机的途径之一。文章以山西临猗鲜食枣的发展为例,采用逻辑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其研究。结果表明,优势光热资源和良好的立地条件是鲜食枣发展的基本前提;鲜食枣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鲜食枣产业是一个典型的精耕细作劳动密集型产业;鲜食枣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市场高效率型产业。最后,提出鲜食枣产业发展的建议:适度规模发展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品质管理是产业健康发展的生命;提高设施大棚的机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增强鲜食枣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任静[6]2014年在《唐县大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河北省的枣果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栽培面积上,均居全国第一位。太行山区作为河北省枣果规模化优势种植区,枣产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种植规模和产量不断扩大,流通渠道不断拓宽,建立了多家红枣加工企业。应该说,太行山区的枣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选取太行山区唐县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唐县大枣产业的全面调查与研究,发现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相信,通过此项研究,将对整个太行山区乃至河北省大枣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采用了实地调查法、SWOT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以SWOT分析、市场营销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基础理论作为依据,对唐县大枣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选取唐县羊角乡木兰村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具体介绍木兰村大枣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最后提出唐县大枣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论文首先对唐县大枣产业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并提炼出唐县大枣产业目前发展的主要特点。其次,对唐县大枣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优势方面主要表现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季节气候适宜发展生产,社会声誉好,市场日益广阔,大枣产品种类多样等;劣势主要有合作组织服务不到位、科学管理水平不高、大枣商品化处理滞后、枣品营销体系不健全、人才匮乏等;面临的机遇包括:国家政策鼓励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消费者对大枣产品强劲的市场需求,各大枣产区的枣产品缺乏突出特色需要提升红枣质量的发展空间;此外唐县枣产业目前依然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下,周边阜平、行唐、赞皇以及沧州金丝小枣产业和省外典型大枣产区都对唐县大枣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构建了唐县大枣产业发展的SWOT矩阵。再次,论文通过对唐县羊角乡木兰村的典型分析,介绍了木兰村成立的天农果品专业合作社,以及合作社在大枣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分析了木兰村现有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最后,提出了唐县大枣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合作组织服务,加强产业的人力资本水平,打造以唐县枣酒为代表的大枣品牌,优化大枣商品化处理,创新宣传策略,积极拓展潜在客户,培养唐县大枣龙头企业,打造“唐县‘大’枣”产业的格局等。本研究首次以唐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充分的分析研究,指出了该县大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创新之处主要有:SWOT研究方法对唐县大枣产业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唐县大枣专业联合社的建议,提出打造“唐县‘大’枣”产业格局的理念等。本研究目的是提升唐县大枣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枣农的收入,为与唐县具有相同自然地理优势的其它大枣产区提供较好的借鉴,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王中堂, 张琼, 单公华, 周广芳[7]2013年在《山东省枣产业近十年的发展状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近十年山东省及其17个地市枣产量的变化、全省栽培区域的变化以及品种选育状况,旨在探讨山东省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为振兴山东省枣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马红米[8]2015年在《运城冬枣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冬枣产业属于山区特色林果业的范畴,是一种投入产出比高,农户种植收益快的林果产业类型。近年来,市场对于冬枣需求量的不断提升以及相关部门对冬枣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引导了该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冬枣种植区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冬枣产业作为运城市的新兴主导产业,在不断加强的培育引导下,获得了产业的不断升级与进步。但是同时该市冬枣产业也出现了栽培模式原始落后、种植管理不科学、销售市场管理无序、宣传力度不大、品牌意识较差的现象。本文以运城冬枣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其产业发展模式。在综述冬枣产业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有关运城冬枣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因素分析展开实证,研究运城冬枣的内外因素对于消费者对该产品消费意愿的影响机理。在联合分析法的基础上建立相关数量经济模型,深入分析运城冬枣的品质因素对于消费意愿的影响机理。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对于运城冬枣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其自身的优势劣势展开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促进运城冬枣产业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本文的分析显示:消费者对于冬枣果品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运城冬枣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但是运城冬枣产业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产业链条缺乏协同,其果品品质也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此应该利用好“互联网+农业”的大环境,加强优质冬枣品种引进的力度,强化科技投入,着力打造优势品牌效应,促进这一产业的健康深入发展。

李延成[9]2006年在《黄河叁角洲特色农业优化布局研究》文中认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和农业经济中的主要问题,我国农业迫切需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而优化特色农业布局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步骤。黄河叁角洲是我国的叁大河口叁角洲之一。与其他大江大河叁角洲相比,黄河叁角洲虽然成陆时间短,但由于每年平均携带10亿吨泥沙入海,形成新造陆地,所以其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和影响却十分巨大。本文以黄河叁角洲特色农业优化布局立题,对于该区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实证与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按照陈述事实、分析条件、提出思路、充实方案的逻辑思路和“放宽视野、突出特色、统筹兼顾、科学摆布”的原则全面展开研究。全文首先论述了特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特色农业的经济学理论、特色农业形成与发展的规律、黄河叁角洲特色农业优化布局的重要意义等特色农业的基础理论;接着,在对黄河叁角洲独特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区位优势进行介绍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在这一地区开展特色农业优化产业布局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存在的发展机会和潜在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总体的布局:然后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方法对黄河叁角洲主要农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最后,提出了实现这些布局和建设重点的一系列工程措施和政策措施。

张琼, 谭淑玲, 王中堂, 单公华, 周广芳[10]2014年在《山东省枣栽培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山东省枣产业概况,包括各个枣产区的主栽品种、规模、栽培模式、产量等,分析了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 东营市冬枣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 邹金环.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2]. 东营市冬枣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D]. 尹凤川.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3]. 胜利油田东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侯增周.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4]. 东营市冬枣测土配方合理施肥量研究[D]. 郑秀社.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5]. 鲜食枣产业的经济特征与发展思路研究——以山西省临猗县设施鲜食枣为例[J]. 石莎, 殷海善, 秦作霞, 李惠. 天津农业科学. 2018

[6]. 唐县大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任静. 河北农业大学. 2014

[7]. 山东省枣产业近十年的发展状况[J]. 王中堂, 张琼, 单公华, 周广芳. 山东农业科学. 2013

[8]. 运城冬枣产业发展研究[D]. 马红米. 山西农业大学. 2015

[9]. 黄河叁角洲特色农业优化布局研究[D]. 李延成.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10]. 山东省枣栽培现状分析[J]. 张琼, 谭淑玲, 王中堂, 单公华, 周广芳. 落叶果树. 2014

标签:;  ;  ;  ;  ;  ;  ;  ;  

东营市冬枣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