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酵母双杂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酵母,文库,蛋白,水稻,番茄,技术,海岛。
酵母双杂交论文文献综述
孔兰,王锋,蔡正正,邱荣华,吴春燕[1](2019)在《酵母双杂交筛选水稻OsJAG互作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s JAG是一个重要的C2H2型锌指蛋白,在水稻花器官发育,特别是浆片和雄蕊的确定中具有关键作用,但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方法,以Os JAG为诱饵蛋白,从水稻明恢86的幼穗cDNA文库中筛选到38个与Os JAG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包括3个GDSL (Gly-Asp-Ser-Leu)脂酶家族成员(OsGELP95, Os GELP67和Os GELP6)、2个线粒体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OsVDAC1和Os VDAC2)、受harpin诱导的蛋白、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和泛素化相关蛋白等。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对部分蛋白的互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Os JAG与Os GELP95、Os GELP67、Os VDAC1和Os VDAC2均存在相互作用。本实验为深入研究Os JAG在水稻生殖发育和花器官特化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10期)
董道英,孔凡娜,崔正彩,孙斌[2](2019)在《条斑紫菜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PyMAPK5互作蛋白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条斑紫菜促分裂原活化激酶家族PyMAPK5的下游互作蛋白,理解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的方法进行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提取不同温度和失水逆境胁迫下的RNA,利用Invitrogen体系构建条斑紫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其库容为1.44×107CFU,重组率为91.8%。以pGBKT7-PyMAPK5为诱饵蛋白载体,利用共转化方法,从文库中筛选得到26个与PyMAPK5互作的候选蛋白。候选蛋白集中在光系统II相关蛋白、捕光蛋白、微管蛋白、ATP酶、GTP结合蛋白及假设蛋白等。微管蛋白、捕光蛋白、光系统II蛋白一对一验证结果为阳性,表明在酵母体内存在互作。本研究为阐明条斑紫菜PyMAPK5与其互作蛋白的关系及解析PyMAPK5下游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6期)
李晓月,王春来,倪宏波[3](2019)在《猪肾上皮细胞(PK-15)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SMART技术构建猪肾上皮细胞(PK-15)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为进一步筛选与副猪嗜血杆菌(HPS)细胞致死膨胀毒素(CDT)不同亚基蛋白相互作用蛋白奠定基础。提取PK-15的总RNA,经LD-PCR合成双链cDNA,运用SMART技术,再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PK-15细胞的酵母cDNA文库。经检测,文库滴度达到了2.8×108CFU·mL-1,插入的双链cDNA片段范围为300~1 000 bp,片段平均大小为500 bp。此文库可用于筛选与HPS CDT不同亚基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这将为治疗靶点的选择、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洋,张政,王莹莹,冯国栋,陈丹阳[4](2019)在《利用番茄cDNA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Pti4互作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番茄的根、叶、花及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提取RNA,构建酵母双杂交文库。经检测,文库容量为1.1×10~7 CFU,阳性率大于95%,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1 000 bp,可用于互作蛋白的筛选。依据番茄抗病途径相关基因Pti4编码序列设计引物,构建重组诱饵载体并转化酵母菌,筛选与Pti4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经初步检测获得6个可能与Pti4互作的转录因子,为进一步研究番茄Pti基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邹禹,刘园园,钱宝云,占新春,郑乐娅[5](2019)在《水稻高盐胁迫下的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及OsRPK1胞内互作蛋白质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挖掘水稻OsRPK1胞内互作蛋白质,阐明OsRPK1参与高盐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SMART技术,构建水稻高盐胁迫下根尖的酵母双杂交文库。PCR扩增获得OsRPK1基因编码胞内区域的碱基序列,构建诱饵表达载体(pGBKT7-OsRPK1-CD),检测诱饵表达载体在酵母中的毒性和自激活活性,筛选OsRPK1胞内互作蛋白,进一步分析高盐胁迫下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构建的cDNA文库库容量为1.11×10~7 CFU,文库重组率为96%,文库插入片段多态性较好。成功构建了诱饵表达载体(pGBKT7-OsRPK1-CD),经检测诱饵表达载体无毒性,无自激活活性。诱饵表达载体与cDNA文库进行双杂交筛选,经测序和比对分析获得了11个重要的候选基因,检测候选基因在高盐处理下的表达情况,其中8个候选基因受高盐诱导表达,2个候选基因受高盐胁迫抑制表达,1个候选基因受高盐胁迫瞬时诱导表达后表达量又受到显着抑制。(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柯丹霞,彭昆鹏[6](2020)在《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大豆结瘤因子受体NFR1α的互作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作物和粮豆间作作物,挖掘大豆的生物固氮潜力,对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大豆结瘤因子受体蛋白GmNFR1?(Nod Factor Receptor)对结瘤至关重要,但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大豆mRNA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到GmNFR1?蛋白的激酶结构域(GmNFR1?-pk),构建了pGBKT7-GmNFR1?-pk诱饵表达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大豆根瘤AD-cDNA文库,从文库中分离到与GmNFR1?-pk相互作用的71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筛选到12种与GmNFR1?-pk互作的蛋白,包括钙离子结合手性蛋白、豆血红蛋白、结瘤素Nod44等蛋白。以大豆豆血红蛋白GmLbc2为例,回转酵母以及烟草体内BiFC验证其与诱饵蛋白的相互作用,对其进行同源蛋白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并利用百脉根毛根转化技术鉴定GmLbc2在结瘤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GmNFR1?介导的结瘤信号传递途径,为大豆与根瘤菌共生互作机制提供了新的分子证据。(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20年01期)
杨艳琳,原斌杰,王洪刚,封德顺[7](2019)在《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中间偃麦草天冬氨酸蛋白酶TiAP1的互作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 proteinase)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以及微生物中,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及生物调控作用,如蛋白质加工降解、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衰老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前期研究中,我们获得了来自中间偃麦草的天冬氨酸蛋白基因TiAP1,通过体外抗菌实验和转基因研究表明,该基因有抗小麦白粉病的作用;进一步通过Gateway重组技术,在酵母菌株Y187中构建了白粉病菌诱导的小麦YN15和小偃麦SN6306苗期cDNA文库,质量检测表明库容量达到1.6×107CFU,文库滴度4.6×10CFU/mL,符合建库要求;通过构建重组诱饵载体(pGBKT7-TiAP1)转化酵母菌株Y2Hgold,检测诱饵载体的毒性与自激活能力,利用该文库筛选TiAP1的互作蛋白,初步研究表明TiAP1可能与白粉病菌60S核糖体蛋白亚基、小麦WRKY70和钙调素蛋白等存在相互作用;将筛选的来自白粉病菌的60S核糖体蛋白亚基与TiAP1通过酵母双杂交再次验证,进一步发现白粉病菌的60S核糖体蛋白亚基与TiAP1互作,这表明TiAP1在一定程度能够抵御白粉病的入侵可能是由于TiAP1与白粉病菌的60S核糖体蛋白亚基蛋白的互作影响了白粉病菌的孢子的萌发。这为阐明小麦TiAP1的抗病性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郑凯,曲延英,倪志勇,蔡永生,石颖颖[8](2019)在《海岛棉纤维均一化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与GbTCP5互作蛋白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转录因子在海岛棉纤维中的生物学功能,以海岛棉8个时期的纤维为研究对象,利用SMART技术合成ds-cDNA,经DSN进行均一化处理,构建以pGADT7为载体的海岛棉纤维均一化酵母cDNA文库,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海岛棉GbTCP5互作的蛋白。根据克隆得到的GbTCP5基因的CDS区设计含有NcoⅠ、EcoRI酶切位点的引物,构建诱饵载体pGBKT7-GbTCP5。经自激活和毒性检测后共转化酵母菌株Y2HGold,筛选与GbTCP5互作的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GbTCP5基因在纤维发育起始期和伸长期的表达量较高,且在花瓣和花萼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文库的质量检测显示,构建的均一化cDNA文库库容为9.15×10~7 cfu·mL~(-1),重组率为100%,插入片段大小在500~2 000 bp之间。诱饵载体pGBKT7-GbTCP5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多次筛选、回转验证,最终确定了4个互作的蛋白,分别是GbTCP20、GbTCP42、GbTCP45和GbAHP1蛋白。海岛棉纤维均一化cDNA文库的构建和筛选,为进一步研究海岛棉TCP转录因子及其互作蛋白在纤维发育时期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宁小清,张璐,潘瑞兰,曾泉,陈保善[9](2019)在《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互作的寄主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为诱饵,从番茄叶片c DNA文库中筛选与其互作的蛋白。结果显示,诱饵载体pBT3-SUC-CMV-CP均能在酵母细胞中正确表达,无自激活活性而且对酵母无毒性;通过对酵母双杂交文库的筛选和回转验证,共获得了98个阳性克隆,分别编码67个可能与CMV-CP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别参与植物防御反应、光合作用、物质转运、信号转导、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细胞壁的形态建成、植物的激素代谢等。本研究结果表明,CMV CP可同时调控寄主的多个代谢过程,在CMV的致病过程中有多重功能。(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7期)
苏玲,李彬,王青,胡颖,罗聪[10](2019)在《金柑花蕾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金柑花发育的分子机制并研究与金柑花发育相关重要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以融安金柑不同生长时期的花蕾为材料,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cDNA文库,对该文库进行了鉴定评价。经检测,所构建的cDNA文库滴度为2.83×10~8cfu/mL,文库库容为1.42×10~(10)cfu,重组率为97.91%,插入的双链cDNA片段长度主要分布在250~2 000 bp之间。结果表明,该文库达到了建库标准,理论上涵盖了全部与融安金柑花蕾发育相关的基因,为后续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互作蛋白提供了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7期)
酵母双杂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研究条斑紫菜促分裂原活化激酶家族PyMAPK5的下游互作蛋白,理解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的方法进行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提取不同温度和失水逆境胁迫下的RNA,利用Invitrogen体系构建条斑紫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其库容为1.44×107CFU,重组率为91.8%。以pGBKT7-PyMAPK5为诱饵蛋白载体,利用共转化方法,从文库中筛选得到26个与PyMAPK5互作的候选蛋白。候选蛋白集中在光系统II相关蛋白、捕光蛋白、微管蛋白、ATP酶、GTP结合蛋白及假设蛋白等。微管蛋白、捕光蛋白、光系统II蛋白一对一验证结果为阳性,表明在酵母体内存在互作。本研究为阐明条斑紫菜PyMAPK5与其互作蛋白的关系及解析PyMAPK5下游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酵母双杂交论文参考文献
[1].孔兰,王锋,蔡正正,邱荣华,吴春燕.酵母双杂交筛选水稻OsJAG互作蛋白[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2].董道英,孔凡娜,崔正彩,孙斌.条斑紫菜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PyMAPK5互作蛋白的筛选[J].海洋与湖沼.2019
[3].李晓月,王春来,倪宏波.猪肾上皮细胞(PK-15)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9
[4].王洋,张政,王莹莹,冯国栋,陈丹阳.利用番茄cDNA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Pti4互作蛋白[J].安徽农业科学.2019
[5].邹禹,刘园园,钱宝云,占新春,郑乐娅.水稻高盐胁迫下的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及OsRPK1胞内互作蛋白质的筛选[J].江苏农业学报.2019
[6].柯丹霞,彭昆鹏.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大豆结瘤因子受体NFR1α的互作蛋白[J].作物学报.2020
[7].杨艳琳,原斌杰,王洪刚,封德顺.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中间偃麦草天冬氨酸蛋白酶TiAP1的互作蛋白[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8].郑凯,曲延英,倪志勇,蔡永生,石颖颖.海岛棉纤维均一化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与GbTCP5互作蛋白的筛选[J].核农学报.2019
[9].宁小清,张璐,潘瑞兰,曾泉,陈保善.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互作的寄主蛋白[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10].苏玲,李彬,王青,胡颖,罗聪.金柑花蕾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及评价[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