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物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表面,印迹,电极,动力学,分子,乙烯。
聚合物膜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含乙烯醇和/或乙酸乙烯酯残渣的叁嵌段共聚物及其合成前驱物和组成叁嵌段共聚物的聚合物膜》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嵌段共聚物具有(Ⅰ)结构,其中A包括聚烯烃,每个Z可以包括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或聚(乙酸乙烯酯-共乙烯醇),在此定义L1、L2、R1、R2和y。当Z包含聚(乙烯醇)或聚(乙酸乙烯酯-共乙烯醇)时,叁嵌段共聚物可以是两亲性的。还描述了包括中功能聚合物和链转移剂的叁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前体。叁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的膜可用于包括油-水混合物分离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顾廷海,赵申仁,赵明恩,辛浩波[2](2019)在《偕胺肟基功能聚合物膜电极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N,N-二异氰酸酯胺(HNCD)与二茂铁基聚合物(PGMA-Fca)以自组装的方式组装到铝片基体上,经功能化后得到含有偕胺肟基功能电极,并采用FTIR、~1H NMR、SEM等测试方法对合成产物结构及自组装电极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确定了以四氢呋喃(THF)为溶剂条件下HNCD、 PGMA-Fca的最佳组装时间分别为25 min、15 min。SEM表征结果表明,经偕胺肟化后,偕胺肟基功能聚合物膜电极对铀酰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彭宇,赵国荣,王培铭,孔亚宁,赵丕琪[3](2019)在《丁苯乳胶粉在早期水泥砂浆中形成聚合物膜结构的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丁苯乳胶粉在早期水泥净浆及砂浆中形成聚合物膜结构的形态,并结合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探究了丁苯乳胶粉改性水泥砂浆中的孔结构参数。结果表明:丁苯乳胶粉在新拌及硬化水泥净浆和砂浆中形成聚合物膜结构的形态较为多样,可桥接或覆盖在临近水化产物或集料表面,在局部区域形成复合共生区。丁苯乳胶粉的加入增大了水泥砂浆的孔隙率、平均孔径和中值孔径,降低了平均球度数值,改变了水泥砂浆孔的叁维形状。(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姜晓晶[4](2019)在《固体接触式聚合物膜钙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具有选择性高、成本低廉、仪器可靠、易于小型化和集成化、抗颜色和浊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过程控制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中钙离子浓度的检测。固体接触式聚合物膜钙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常用的离子选择性电极之一,已被应用于医疗和环境领域中钙离子的检测。但是,固体接触式钙离子选择性电极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固体接触传导层制备过程繁琐、耗时,纳米材料传导层易脱落;电极缺乏环境相容性,电极响应性能易受环境中亲脂性有机物的影响;钙离子选择性电极功能单一,只能对钙离子进行定量,无法进行功能拓展。针对以上叁个问题,本论文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1.基于磁诱导自组装离子-电子传导层的固体接触式聚合物膜钙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构建与应用目前报道的固体接触离子-电子传导层大多采用物理滴涂方法制备,但是该方法操作繁琐耗时,且离子-电子纳米材料传导层易脱落。鉴于此,本文以磁性石墨烯为固体接触传导层材料,利用磁场诱导自组装技术制备固体接触传导层,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固体接触式聚合物膜钙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表明,所制备的电极在钙离子浓度为1.0×10~(-6)–1.0×10~(-3) M范围内具有稳定的电位响应,响应斜率为28.2 mV/decade,检出限为4.0×10~(-7) M。此外,基于磁性石墨烯离子-电子传导层的固体接触式电极不受O2、CO2和光干扰的影响,在聚合物膜与传导层之间且无水层存在。将该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应用于海水中钙离子的检测分析,效果良好。这一研究工作为构建简单耐用的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传导层的提供了新的思路。2.基于聚多巴胺修饰的防污损固体接触式钙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构建与应用当固体接触式钙离子选择性电极用于环境中钙离子的检测时,电极易受环境中亲脂性有机物的影响,使其性能和使用寿命下降。基于此,受聚多巴胺类仿贻贝粘附蛋白的启发,我们在聚合物膜表面修饰聚多巴胺涂层,改善了离子选择性电极表面亲水性,大大减少了亲脂性有机物的吸附。研究发现,聚多巴胺修饰电极的电位响应性能与未修饰电极相当,所构建的聚多巴胺修饰电极在钙离子浓度为1.0×10~(-6)–1.0×10~(-3) M范围内呈线性响应,响应斜率为28.3 mV/decade,检出限为5.8×10~(-7) M。当电极置于含有1.0×10~8 CFU菌液的溶液中,5天内多巴胺修饰电极的斜率无明显变化;然而,未修饰电极斜率明显下降,电极斜率下降9.8%,获得满意结果。该研究体系提供了一种改善固体接触式钙离子选择性电极环境相容性的新方法,为钙离子选择性电极在环境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3.基于苯硼酸表面修饰的固体接触式钙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构建及其在环境糖类检测中的应用通常钙离子选择性电极只能对钙离子进行检测,无法对其它物质(如电中性有机物)进行检测。本研究将苯硼酸功能基团修饰于固体接触式钙离子选择性电极表面,构建了钙离子通道电位型传感器。利用苯硼酸与二醇类电中性有机物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引起跨膜钙离子通量的变化,实现了对二醇类电中性有机物的电位检测。以二醇类电中性有机物葡萄糖为检测对象,所制备的基于苯硼酸表面修饰的钙离子通道传感器在葡萄糖浓度为3.0-15.0 mM范围内呈线性响应,检出限为0.59 mM。该方法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基于聚合物膜钙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检测电中性有机分子的新方法,拓宽了钙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谢小东[5](2019)在《离子液体聚合物膜数学解析及分离气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聚合物膜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结合了离子液体和聚合物的优点,并在气体分离领域表现出较好的优势,现已成为理论界和应用界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对离子液体膜的研究主要依靠实验测试和搜索,在微观机理上并不清楚,无法定向定量的设计调控,从而难以实现工业应用。因此,本文从理论方面对离子液体聚合物膜展开研究,主要利用数学建模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来研究分子水平上的气体分离机理,为离子液体聚合物膜的制备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将两个单体PEO和PA6连接,建立了Pebax1657-嵌段共聚物的数学模型,以能量最小化为目标利用最速下降法优化初始模型,以及利用电荷优化算法对聚合物的原子分配电荷,从而建立比较准确的聚合物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微观层次上分别揭示了纯聚合物膜和离子液体聚合物膜的微观结构,以及两种膜在分离吸收CO_2、CH_4、N_2气体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具体利用径向分布函数、空间分布函数、能量概率分布、自扩散系数,分别计算了两种膜体系,获得如下结论:(1)在纯Pebax1657体系中,聚合物PEO段比PA6段的作用强,且对于CO_2的作用是最好的。(2)在[Bmim][BF_4]-Pebax1657体系中,阴离子与Pebax1657的作用比阳离子强,其主要作用于柔性段PEO。(3)在ILs-Pebax1657-gases混合体系中,阴离子与气体以及Pebax1657的作用均比阳离子强。(4)离子液体混合膜对气体的扩散性,表明离子液体的加入能增加气体在膜中的扩散速率,且随着离子液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以上结论通过对比分析说明了在纯Pebax1657膜中,主要是柔性段PEO对分离气体起主要作用。在离子液体聚合物混合膜中,阴离子起主导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筛选对气体溶解度更高的离子液体建立了一个重要指标-阴离子,为离子液体膜在传质理论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晓辉[6](2019)在《DNA折纸结构表面聚合物膜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DNA折纸结构是由DNA组成,能在空间形成任意形状的生物纳米材料。DNA折纸结构由一个大的环形单链DNA(M13mp18)和许多短的单链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而由氢键形成的DNA折纸结构稳定性较差,需要通过化学修饰(如蛋白质包裹或聚合物修饰)使其更加稳定。目前解决DNA折纸稳定性的方法大都采用带正电的物质通过静电吸附与DNA折纸结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稳定DNA折纸结构的目的。但是通过静电吸附稳定DNA折纸的方式容易受到环境中其他强带电物质的干扰。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将聚合物单体嵌入DNA折纸结构再进行聚合的方式,在DNA折纸结构表面形成了薄的聚合物膜。经过聚合物膜修饰的DNA折纸结构更加稳定,不容易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具有与原始DNA结构不同的表面性质。本论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M13mp18提取和DNA折纸的构建从双链M13mp18开始,先制备感受态细胞,再向其导入双链的M13mp18,最后得到了具有较高浓度的单链M13mp18。使用自主提取的单链M13mp18,合成了矩形和棍形两种DNA折纸结构,通过AFM(原子力显微镜)确定其结构存在且完整。在矩形DNA折纸结构上修饰生物素,证明了M13mp18序列的完整。用cadnano软件自主设计了空心四角柱DNA折纸结构并进行了合成,通过TEM(透射电子显微镜)确定其结构。本文完善和提高了获得M13mp18的实验方法,由自主提取的M13mp18,合成二维和叁维的DNA折纸结构,一并通过了表征,由此也确定了M13mp18序列的完整性。自主设计叁维的DNA折纸结构解决了DNA折纸从设计,合成到表征的实验问题。2.DNA折纸表面的聚合物修饰合成了能够嵌入DNA双链的聚合物单体—PyMMA,并将PyMMA嵌入DNA折纸结构,因PyMMA带有C=C双键,把PyMMA作为聚合单体之一,加入引发剂,交联剂和其它单体后,DNA折纸结构表面可以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通过对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单体种类及其单体浓度的改变,得到DNA折纸结构表面上较薄的聚合物膜。由DNA折纸结构表面发生聚合反应前后的高度统计和nanoIR在DNA折纸结构表面的观察,确定了该聚合物膜的存在。本文在DNA折纸结构表面上形成厚度大约0.5 nm的聚合物膜,保持了DNA折纸结构形状,为DNA折纸的表面修饰提供了另一种途径。聚合物膜的引入,使得DNA折纸结构表面性质有所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DNA折纸结构。(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幸[7](2019)在《PDMS改性苯乙烯叁嵌段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在CH_4/N_2分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的煤与石油能源相比,甲烷(CH_4)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是煤层气的主要成分。其中,氮气(N_2)作为其含量比重最大的杂质气体,其去除对煤层气的高效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CH_4/N_2分离,膜分离技术相较与其他分离技术而言(深冷分离,变压吸附技术),具有操作灵活、能耗低、占地面积小、投资少等优点,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在大量的膜材料中,苯乙烯类的嵌段聚合物膜拥有良好的成膜性,价格低廉以及高的CH_4/N_2选择性,成为富集CH_4材料的首选。然而,较低的气体渗透系数限制了其工业应用的发展。PDMS-co-PMHS,是一种高气体渗透性材料。因此,本文通过机械共混和硅氢化反应将PDMS-co-PMHS引入到苯乙烯嵌段聚合物中,制备了SBS/PDMS-co-PMHS共混膜,和SBS-c-PDMS-co-PMHS、SIS-c-PDMS-co-PMHS交联膜。并采用FT-IR、SEM和TGA对其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此外,还考察了测试温度和PDMS-co-PMHS含量对CH_4/N_2分离性能的影响。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选择SBS嵌段聚合物为基底材料,PDMS-co-PMHS为改性材料,通过机械共混,成功制备了一系列SBS/PDMS-co-PMHS共混膜。并对其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25℃-55℃下的不同PDMS-co-PMHS含量对共混膜的单气体(CH_4,N_2)渗透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在25℃和1 atm的条件下,随着PDMS-co-PMHS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CH_4渗透性逐渐增加,而CH_4/N_2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当PDMS-co-PMHS含量为15 wt%时,其CH_4渗透性从37.6 Barrer增加到62.17 Barrer。随着测试温度升高到55℃,CH_4的渗透性能进一步升高到136.5 Barrer,同时CH_4/N_2选择性依然维持在3.0左右。2.选择SBS为基底材料,PDMS-co-PMHS为改性材料,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系列不同PDMS-co-PMHS含量的SBS-c-PDMS-co-PMHS交联膜。并对其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微观形貌和交联度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下(25℃-55℃)和不同PDMS-co-PMHS含量对交联膜的单气体(CH_4,N_2)渗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DMS-co-PMHS含量的增加,交联膜的CH_4渗透性显着增加,而CH_4/N_2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其中,SBS-c-PDMS-co-PMHS-70样品在25℃和1 atm的条件下展现了最佳的CH_4的渗透性(443.6 Barrer),是纯SBS膜(37.6 Barrer)的11.7倍。随着测试温度升高到55℃,SBS-c-PDMS-co-PMHS-70样品的CH_4的渗透性能进一步达到679.2 Barrer,同时CH_4/N_2选择性依然维持在3.0左右。继续考察SBS-c-PDMS-co-PMHS-70的CH_4/N_2(50/50 vol%)混合气体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该样品膜在混合气中的CH_4渗透性为394.6 Barrer,N_2渗透性为162.7 Barrer,与纯SBS膜相比,分别提高了1047%和1161%。3.选择SIS叁嵌段聚合物作为基底材料,PDMS-co-PMHS为改性交联材料,通过硅氢加成交联反应制备了一系列不同PDMS-co-PMHS含量的SIS-c-PDMS-co-PMHS交联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交联膜的化学结构,证明了SIS-c-PDMS-co-PMHS交联膜的成功制备。通过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和索氏提取实验,对样品膜的形貌,热稳定性和交联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SIS-c-PDMS-co-PMHS交联膜的单气体(CH_4,N_2)的渗透性能,并对其气体渗透性能最佳的样品膜进行了混合气体(CH_4/N_2:50/50 vol%)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25℃和1atm条件下,气体渗透性能随着PDMS-co-PMHS含量的增加而有明显的提高,当PDMS-co-PMHS含量增加到70 wt%,CH_4渗透系数从25.9 Barrer增加到503 Barrer,CH_4/N_2选择性依然保持在3.0左右。随着测试温度上升到55℃,CH_4渗透能够进一步提高到893.4 Barrer。对于CH_4/N_2混合气体(50/50 vol%)测试,SIS-PDMS-co-PMHS-70样品膜的CH_4渗透性为447.4Barrer,N_2渗透性为188.1 Barrer,与纯SIS膜相比,分别提高了1748%和1888%。(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霍进豪[8](2019)在《表面偏析法修饰聚合物膜的计算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分离是对多组分混合物进行分离与提纯的高效节能新技术,然而在膜分离过程中,蛋白质、油污等污染物容易形成连续的污染层覆盖在膜的表面,降低分离效率。利用表面偏析方法修饰多孔膜来改善其防污性能是膜科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在实验上已取得一定的技术进展,但在分子水平上对膜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表面偏析的机制仍未完全了解。借助计算机模拟的手段来探究成膜的机理则可以从微观上解释实验现象,探究其成膜的影响因素,预测实验结果,实现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本文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的方法,研究高分子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NIPS)下的自组装行为,深入研究相分离过程的形貌变化、表面偏析和NIPS的机理。首先,采用把良溶剂替换为非溶剂的方式,研究了NIPS法制备叁嵌段共聚物均孔膜的强制表面偏析过程。该共聚物包含疏水性的醋酸纤维素(CA)嵌段、亲水性的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嵌段和低表面能聚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PHFBM)嵌段。结果表明,均孔结构仅在聚合物浓度为15~40%时才能形成。不同的PHFBM/PEGMA嵌段比例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相分离。PEGMA嵌段的存在促使低表面能PHFBM嵌段向膜表面的偏析。在0~60%范围内调整CA-PHFBM-PEGMA与CA混合比例,可以实现通道孔结构的调控。随后构建了一个由非溶剂水浴和铸膜液组成的模型。铸膜液中包含了成膜主体材料—聚醚砜(PES)、改性添加剂—PES与羧酸甜菜碱PCBMA的嵌段共聚物;非溶剂水浴用于与铸膜液进行溶剂/非溶剂交换,分析其NIPS法成膜过程和影响因素。模拟结果表明,亲水性PCBMA片段通过表面偏析富集在膜表面。由于PCBMA的羧酸基团是弱电解质,其赋予膜表面pH响应性。随着膜表面的PCBMA链羧基的质子化程度的增加,链构象从坍塌变为伸展。进而以无机材料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NPs)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以表面偏析方法修饰聚合物膜的过程中,在聚合物网络中的行为。研究发现,在NIPS过程中,溶剂/非溶剂界面会形成一聚合物富集层,为SNPs提供了附着环境,并在膜表面自组装成均匀有序的结构。聚合物浓度增加会弱化SNPs的表面偏析效果,而聚合物浓度过低会导致SNPs的洗脱。调整接枝链长度可以调节膜表面SNPs的间距。(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5)
李园园,张鑫,陈炜杰,刘红阳,孙立权[9](2019)在《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溶菌酶为模板蛋白质,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在硅烷化的基质玻片上制备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实验优化了溶菌酶聚合物膜的印迹体系,考察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吸附平衡时间、最大吸附量、特异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性以及对实际样品中溶菌酶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对溶菌酶具有特异吸附能力,印迹因子为3.0,吸附平衡时间为5 min,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42.5 mg/g,实际样品中的吸附量为30 mg/g。且此印迹聚合物膜在重复使用5次后,最大吸附量仅下降了5%,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该方法为复杂生物样品中目标蛋白质的分离富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9年04期)
袁冉冉,刘福强,张艳红,李爱民[10](2019)在《高效去除重金属的改性聚合物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改性聚合物膜在重金属去除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介绍了表面改性、共混改性以及支撑层改性等改性方法。分析了改性聚合物膜表面或基体内部的官能团与功能材料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及主要作用机理。指出:支撑层改性可以有效提高膜基体孔内负载吸附剂的分散性进而提高重金属吸附量,但改性聚合物膜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提升。(本文来源于《化工环保》期刊2019年02期)
聚合物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N,N-二异氰酸酯胺(HNCD)与二茂铁基聚合物(PGMA-Fca)以自组装的方式组装到铝片基体上,经功能化后得到含有偕胺肟基功能电极,并采用FTIR、~1H NMR、SEM等测试方法对合成产物结构及自组装电极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确定了以四氢呋喃(THF)为溶剂条件下HNCD、 PGMA-Fca的最佳组装时间分别为25 min、15 min。SEM表征结果表明,经偕胺肟化后,偕胺肟基功能聚合物膜电极对铀酰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物膜论文参考文献
[1]..含乙烯醇和/或乙酸乙烯酯残渣的叁嵌段共聚物及其合成前驱物和组成叁嵌段共聚物的聚合物膜[J].乙醛醋酸化工.2019
[2].顾廷海,赵申仁,赵明恩,辛浩波.偕胺肟基功能聚合物膜电极制备及表征[J].化工科技.2019
[3].彭宇,赵国荣,王培铭,孔亚宁,赵丕琪.丁苯乳胶粉在早期水泥砂浆中形成聚合物膜结构的形态[J].电子显微学报.2019
[4].姜晓晶.固体接触式聚合物膜钙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构建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9
[5].谢小东.离子液体聚合物膜数学解析及分离气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渤海大学.2019
[6].王晓辉.DNA折纸结构表面聚合物膜的制备及表征[D].华中科技大学.2019
[7].杨幸.PDMS改性苯乙烯叁嵌段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在CH_4/N_2分离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9
[8].霍进豪.表面偏析法修饰聚合物膜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李园园,张鑫,陈炜杰,刘红阳,孙立权.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J].色谱.2019
[10].袁冉冉,刘福强,张艳红,李爱民.高效去除重金属的改性聚合物膜研究进展[J].化工环保.2019